小学数学:第一单元 《等式的性质(一)》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四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方程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学习它的第一步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等式的共同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方程的概念。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学习方程解法的愿望。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模型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它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该部分知识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关注学生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有意识地渗透“等价思想”、“建模思想”。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会利用天平平衡的关系写出相应的等式,而且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以天平平衡为准则,分别在天平两边多量、少量,从中发现、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能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索,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士a=b的方程。

4.联系生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进行推理,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士a=b的简单方程。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提问、观察、比较和表达等方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每个学生至少能说出一种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在探究等式的性质环节,探究“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会怎样呢?”,每个小组都能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论,并能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环节,学生依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理解解方程与方程的解的含义。

评价方式:集体交流,教师点评。

4.针对目标4: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依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能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图1 (一)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

教师筛选出“小金丝猴重多少克”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

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金丝猴的真实数据为素

材,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观察、独立思考的空间,尝试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养成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为下面学习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为达成教学目标1埋下伏笔。】

(二)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1.找等量关系

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教师对利用算术计算的等量关系式给以肯定,并引导学生找出“小金丝猴的质量+笼子的质量=小金丝猴和笼的总质量”这一关系式。

2. 列方程

教师提出如果用X 表示小金丝猴的质量,试着让学生列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天平观察学生能否正确地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初步引导学生实现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达成了教学目标

1。】

二、借助素材,探究新知

借助天平,观察并探究出等式的性质。

1.探索等式的性质

(1)探究“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会怎样

呢?”

①初步观察,找等式 课件出示:天平平衡图片。学生观察,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交流。 追问:如果在天平两边再各放1瓶相同的矿泉水,天平会有变化吗?

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追

问、质疑,让学生学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想法,学会质疑他人的观点,不盲从,不轻信,初步养成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的理性精神。】

②动手操作,找性质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天平学具进行探究

“左边不知道有多重,用x 来表示,右边重20克,天

平平衡,说明什么?如果天平两边再同时放上10克的

砝码,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2)交流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

图2

图3

图4 图5

手操作中能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理性精神。】

(2)探究“等式两边同时减上同一个数,结果会怎样呢?”

①猜测

提问:“天平在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在去掉同样重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吗?”

学生大胆猜测。

②验证

(1)借助天平,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2)交流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达成教学目标2。】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1)解方程(形如x+a=b的方程)

①探究过程

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尝试求出小金丝猴的重量。

提示:

(1)方程的两边应同时加上一个数还是同时减去一个数?为什么?

(2)这个数是多少?

(3)如何知道你求出的x的值对不对?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教师对“解方程”“方程的解”进行说明。

②检验

教师示范验算格式。

③规范过程

提问:你能说说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解方程的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性质解决金丝猴的体重,学会用等式性质解形如x+a=b方程,体验学习等式性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2)解方程(形如x-a=b的方程)

①探究

课件出示小练习:x-10=70

小组讨论解方程的步骤,小组交流。

② 深入

出示:100-x=80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评价质疑。

③总结

全班交流形如x-a=b 方程的解方程步骤。

【设计意图:在学生基本掌握形如x+a=b 方程之后,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一般书写格式, 并采用正迁移的方法解决形如x-a=b 方程,培养了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达成教学目标3。】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

课本7页第1题:在○填上运算符号,在□填上合适的数。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的设计主要考察学生能否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与能力,是否具有有根据、有条理、有逻辑的严谨思维的习惯。】

2.综合练习

课本7页第2题部分题:解方程并检验。

x+8=13 2.5+x=5.3 x+5.3=10

强调格式,提醒学生检验。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题的设计主要考察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能否会正确地运用等式式的性质,能否能规范书写格式,能否养成检验验的习惯。达成教学目标3。】

四、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1.课件出示。(见图10)

拓展练习:

2.课件出示。(见图11)

【设计意图:两道题都考察了学生是否会

用等式的性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两

题的练习能够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具有严谨

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解方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回顾并总结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一是检验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培养学生怎样用精炼的语言叙述数学知识把知识打成捆背回家。这一环节的设置图10

图11

为以后的方程学习埋下伏笔,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3。】

等式性质(一)

课题:等式性质(一)第 1 周第3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归纳法教学 内容 课本5---7页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理解方程的解(得数)和解方程(过程)的意义并能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 3、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解加减法方程。 4、能用解方程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难点:能正确解方程。 教具 准备 天平、砝码、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一)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预设:金丝猴。 师:今天这节课,就以金丝猴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见图1) 师: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图1

预设1:笼重150克。 预设2:小金丝猴和笼的总质量是500克。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筛选出“小金丝猴重多少克”,其他的问题放到问题口袋留待以后解决。 【设计意图】以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金丝猴的真实数据为素材,一方面提高学生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你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吗? 预设1:500-150=350(克) 预设2:小金丝猴的质量+笼子的质量 =小金丝猴和笼的总质量 预设3:小金丝猴和笼的总质量-小金丝猴的质量=笼子的质量 若有学生说出预设2的数量关系,教师有选择的板出第1种并适当引导:第1种思路相对更简单一些。 板书:小金丝猴的质量+笼子的质量 =小金丝猴和笼的总质量 师:如果用X表示小金丝猴的质量,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如用x表示小金丝猴的质量,上面的等式可写成x+150=500 师:怎样求未知数x呢?请大家一起借助教具天平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天平观察学生能否正确地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初步引导学生实现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 二、借助素材,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独立思考,初步探究。

小学数学:第一单元 《等式的性质(一)》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四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方程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学习它的第一步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等式的共同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方程的概念。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学习方程解法的愿望。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模型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一)》。它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该部分知识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关注学生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有意识地渗透“等价思想”、“建模思想”。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会利用天平平衡的关系写出相应的等式,而且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以天平平衡为准则,分别在天平两边多量、少量,从中发现、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能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索,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士a=b的方程。 4.联系生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进行推理,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士a=b的简单方程。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提问、观察、比较和表达等方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每个学生至少能说出一种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在探究等式的性质环节,探究“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会怎样呢?”,每个小组都能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论,并能说明等式成立的理由。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环节,学生依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理解解方程与方程的解的含义。 评价方式:集体交流,教师点评。 4.针对目标4: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依据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能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图1 (一)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信息窗,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 教师筛选出“小金丝猴重多少克”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 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金丝猴的真实数据为素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52-54页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52-54页 一、教材内容分析: 等式的意义和解方程是小学生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 也是他们联系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方程的核心思想就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意义和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等式性质,从而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其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等式的性质和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式如x+a=b的方程,并学会检验。小电脑标示问题是学习解形如x-a=b的方程。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索,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兴趣;在利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1)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2)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难点: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 三、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后,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利用天平的特征,学习了等式和方程,这些都为理解等式的性质起着铺垫作用。五年级学生虽然对学习等式的性质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在学习时还是会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实物天平平衡现象,由天平平衡到等式性质逐步递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代数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时的总体设计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加入教师对本节课的理解,进行教学的。这堂课教学的过程应始终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结合数学从生活中来,利用已有经验迁移知识、探究新知,以学生的自我探究、认识提高为最终目的设计教学,体现“为学而教”的理念。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让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实验探究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上节课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去了动物园的熊猫馆参观,在熊猫馆发现了有关于方程的知识。这节课,由我带领大家到金丝猴馆进行参观,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在金丝猴馆还会会发现哪些数学知识。 1、出示信息窗。教师提问:你观察到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 2、师:你能用等量关系式说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等式的性质》教案(1)

《等式的性质》教案(1)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等式的性质》名师教案 一、研究目标 (一)研究内容 等式的性质是安排在方程的意义一课之后研究的,是后面解方程的依据。同时,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入解方程的方法,与中学的解题思路也是一致的,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二)核心能力 在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的过程中,继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化情况,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2.经历由天平称物抽象出等式性质的过程,在四人小组交流中,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3.会用等式的性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研究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

(五)研究难点 理解等式的性子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等式的性质》名师课件,天平 二、研究设计 (一)课前设想 1.复义务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说明理由。 14+x>45 5.6÷x=7x-1.2 4×1.5=6 4x+5x=3.6 (二)课堂设计 1.游戏互动,导入新课 师:(老师伸开左右臂)你能想象到什么?(跷跷板、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放上一瓶彩虹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糖,会怎样?再同时放上两瓶彩虹糖呢? 师:保持天平平衡,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通过只有当天平左右质量相等时,天平才会平衡啊,看来大家不仅很清楚天平的工作原理,而且还个个都是玩天平游戏的高手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继续玩天平游戏吧!

【设想意图:教室上不成能每人一个天平,也没有需要每人一个天平,但又需求学生很清楚的理解天平原理,所以以身体为天平玩游戏,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并且也更形象的解释了天平原理。】 2.问题探究 (1)等式的性质1 ①直观演示,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 师:仔细观察,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一把水壶的质量和两个茶杯的质量相等,两边同时再放上一个同样的水杯,天平依然保持平衡。 追问:你怎么晓得一把水壶的质量和两个茶杯的质量相称?为什么两边同时再放上一个同样的水杯,天平依然保持平衡? 师:如果设一把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上面的过程怎样用式子表示出来? 独立思考后报告。 ②想象验证,深入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一)》知识讲解 等式性质(一)

等式性质(一) 问题导入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过程讲解 1.探索在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1)观察左上图,第一架天平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天平平衡,用等式表示是5=5。 第二架天平中,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发现天平仍然平衡,用等式表示是5+2=5+2。 (2)观察左下图,第一架天平左侧放的砝码质量用x克来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平衡,用等式表示是x=l0。 第二架天平中,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天平仍然平衡,用等式表示是x+5=10+5。 根据5=5 → 5+2=5+2、x=10 → x+5=10+5可以得出结论:天平两侧同时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即在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探索在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1)观察右上图,第一架天平左侧放12克砝码,右侧也放12克砝码,天平平衡,用等式表示是12=12。 第二架天平中,左侧减去2克砝码,右侧也减去2克砝码,天平仍然平衡,用等式表示是12-2=12-2。 (2)观察右下图,第一架天平左侧放的砝码质量用x+5克来表示,右侧放15克砝码,天平平衡,用等式表示是x+5=15。

第二架天平中.左侧减去5克砝码,右侧也减去5克砝码,天平仍然平衡,用等式表示是x+5-5=15-5。 根据12=12 → 12-2=12-2、x+5=15 → x+5-5=15-5可以得出结论:天平两侧同时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即在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归纳总结 等式性质(一):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一)》教学设计与评析

《等式的性质(一)》教学设计与评析 如东县曹埠镇孙窑小学薛志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一),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另一部分是利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学生是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运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教材分两段教学:本课只学习第一段,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教材中,等式的这一性质是通过四幅层层递进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发现的。关于解方程,教材先用天平呈现了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方程并学习解方程,同时学会正确的书写格式和检验的方法。由于不再利用四则计算各部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因此,暂时只解未知数不是减数的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会用等式性质(一)解简单的方程,书写规范,自觉检验。 教学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猜想 师:同学们都听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两只狗熊自从上了狐狸大婶的当后,都变聪明了。这一次它们要平分一罐牛奶,它们请兔阿姨帮忙,还借了一架天平。瞧! (多媒体课件演示:兔阿姨在天平两端各放一个相同的有刻度的杯子。向杯子中分别倒入牛奶,先往左边的杯子里倒人70ml,再往右边的杯子里倒人70 m1,天平平衡,罐中牛奶有剩余。) 师:两只狗熊各分得多少牛奶?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课件显示: 70=70) (多媒体课件演示:兔阿姨把罐中剩余的牛奶分别倒人两个杯子,两边都显示刻度为120 m1,牛奶分完。)

等式的性质(一)教案(第一单元 方程)

等式的性质(一)教案(第一单元方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2.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材《数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材 –黑板、粉笔 –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本内容 –准备好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将等式的性质引入,提出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2. 探究等式的性质(30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等式的性质。 2.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等式的左右两部分的变化规律。 3.提出等号两边相等的两个位置互换不影响等式成立的性质,并给出相应的例题进行练习。

3. 解方程的基本方法(30分钟) 1.讲解解方程的基本概念:方程、解、未知数等。 2.教学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合并同类项、移项、消元等。 3.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4. 实际问题的应用(25分钟) 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并运用所学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的理解。 四、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搜集一些实际问题,并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 3.预习下次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及应用 1. 等式的定义 2. 等式的性质: - 等号两边相等的性质 - 交换律 - 加减法原理 - 乘除法原理 - 合并同类项 - 移项 - 消元 3. 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4. 实际问题的应用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等式的性质(一)教案(第一单元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等式的性质(一)教案(第一单元方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等式左右两边的性质相等这个概念; 2.熟悉等式的基本符号“=”,并能够正确书写等式; 3.能够将具体问题用等式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 4.能够将等式的两边互相交换,不影响等式的真假性; 5.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内容 1.等式的概念; 2.等式的性质; 3.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等式左右两边的性质相等这个概念; 2.熟悉等式的基本符号“=”,并能够正确书写等式。 四、教学难点 1.能够将具体问题用等式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 2.能够将等式的两边互相交换,不影响等式的真假性; 3.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五、教学方法 1.讲解法(课堂讲解+举例讲解); 2.练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 3.案例法(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实例);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1 导入环节(5分钟) 1.让学生回顾一下小学四年级数学学过的内容,如何解决加减乘除的问 题,何为数学中的未知数等。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方程。

1.2 讲解(15分钟) 1.让学生发现等式的特点并引出等式的概念; 2.介绍等式的基本符号“=”,并能够正确书写等式; 3.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等式左右两边的性质相等这个概念。 1.3 练习(15分钟) 1.让学生用等式的形式表达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班里有30个男生和40个女生,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上述问题; 3.给学生时间思考和完成上述问题。 1.4 拓展(10分钟)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陈述一下何为方程; 2.引导学生思考方程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例子。 第二课时 2.1 导入(5分钟) 1.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一元一次方程。 2.2 讲解(15分钟) 1.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2.示范一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 3.给学生一些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 2.3 练习(15分钟) 1.让学生根据所给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提供答案,例如:如果小明的年龄是小红的两倍,而小红的年龄为12岁,计算小明的年龄;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上面的问题; 3.学生做完题后,教师批改学生的答案并给出评价。 2.4 拓展(10分钟) 1.让学生通过自己举例,来解释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教师选取几个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常见解法。 七、教学评估方式 1.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 2.提出一些小练习,学生自主完成并批改。

等式的性质1 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一、选择题 1. 已知a=b,根据等式的性质,下列正确的是()。 A.3a=2b B.2a+1=2b+1 C.a-1=b+1 D.a+b=b2 2. 已知,根据等式的性质,下面等式转化后错误的是()。 A.B. C.D. 3. 如图,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四个角,可以用推理说明图中的∠1=∠3,推理过程:因为:∠1+∠2=180°,∠2+∠3=180°(平角等于180°)所以:∠1+∠2=∠2+∠3,也就有:∠1=∠3,这里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B.等式的性质C.加法结合律D.加法的性质 4. 如果a+5=b-5,那么a+10=()。 A.6-10 B.6-5 C.b D.6+5 5. 下列方程中,与方程2x-40=50的解不同的是()。 A.2x-40+40=50+40 B.4x-80=100 C.2x=50+40 D.2x-30=40 二、填空题 6. 如果x+2.5= 7.5,那么4.2x=( );如果x÷1.5=5,那么x-0.3=( )。 7. 下列等式变形正确的是()。 A.若ax=ay,那么x=y B.若x=y,那么x-5=5-y C.若ax-b=0(a≠0),那么x=D.若4x=1,那么x=4 8. 如果,那么( )。

9. 1根香蕉重( )克。 10. 根据下图可以列出方程( ),它的解是x=( )。 三、解答题 11. 规定,,,,……如果 ,那么是几? 12. 请你画图或举例说明下面这句话的意思。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13. 学校体育室一共有186根跳绳。四年级有5个班,每班借了18根。剩下的借给五年级的4个班,平均每班借了多少根?(列方程解答) 14. 根据下图天平平衡的状态,求出一杯水的质量。

五下数学《等式的性质(1)》学习辅导和解题点拨

等式的性质(1) (教材第3~4页) 目标提示: 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知识导航: 知识点等式的性质(1)及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 教材例题3 怎样在天平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思路点拨】观察上图可知,天平左边放了一个50克的木块,右边放了一个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现如果在天平的左边再放上一个10克的砝码,天平就会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就要在天平的右边托盘里也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假如在例3情况下,天平的左边再放上一个a克的砝码,天平同样会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就要在天平的右边托盘里也加上一个a克的砝码。不但如此,如果平衡的天平两边的托盘里各有2个或多个砝码,只在某一边的托盘里拿去一个砝码,天平也会不平衡,要想天平恢复平衡,另一边托盘里也要拿掉相同质量的砝码。 【完全解答】50+10=50+10 50+a=50+a x+a=50+a x+a—a =50+a—a 【温馨提示】 1.理解等式的性质时要注意两个“同”:一是同时加上或减去,即不能只在一边加或减,也不能一边加而另一边减;二是“同一个数”即不能加上或减去不同的数。 2.等式的性质的内容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教材例题4 看图列方程,并求出x的值。 【思路点拨】 观察天平我们可以列出方程x+10=50。这个方程怎么解呢? 思路之一:利用在括号里填数的方法来解。 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在括号里填数的方法,可以把上面的方程转化成“()+10=50”的形式,这个答案显而易见是40。 思路之二:利用天平加减砝码的方法求解。 从天平的实际出发,把平衡的天平的右边50克的一个砝码换成一个10克的砝码和一个40克的砝码,天平还是平衡的,然后再把天平左右两边各拿掉一个10克的砝码,此时天平左边剩下x克的木块,右边剩下40克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说明质量相等,也就是天平左边的x克的木块和右边的40砝码之间的质量是相等的。即x=40。 思路之三: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 要求出x的值是多少,从“x+10=50”这个方程的特点来看,等号的左边只多了一个10,

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用等式性质(1)解方 程》 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模板 1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天平两边的变化,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学生能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学生能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学生能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学情分析 1、学生的心理特点:五年级已经是小学高段学习阶段,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一定的发展。从思维水平这个维度,学生可以在交流讨论、概括探索中研究新知识。 2、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数量关系的知识,会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学习等式的性质,是对解方程思路的一次变革。 3、课题衔接:在本单元第1课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会借助天平来理解等式的意义,本课是安排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 3重点难点 1、认识等式的性质和解简单的方程。 2、理解并归纳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的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开门见山、探究等式性质 1、谈话:(多媒体出示天平)请看这是什么? 前面你们已经借助天平学习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和方程有关知识。 2、提问::(多媒体出示动态图)接着看,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一个式子记录下来吗?(板书:50=50)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五年级【数学(北京版)】等式的性质-1教学设计

1.认识天平 2.观察天平,用式子表示天平中的质量关系 (1)不平衡的天平

天平左边放两块20克的巧克力,右边放两个20克和一个10克的砝码。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中的数量关系。 预设1:20+20<50 预设2:20×2<20+20+10 小结:当天平两边质量不相等时,我们就可以用含有“<”或“>”的式子来表示天平中的数量关系。 (2)平衡的天平 在天平左边又放了一颗红枣,天平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中的质量关系。 预设1:20+20+10=50 预设2:20×2+n=50 预设3:20×2+1颗红枣的质量=50 小结: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就可以用这样含有“=”的式子表示天平中的数量关系。

生2:用天平进行称重活动,用a+20=220表示天平中的数量关系 生3:借助天平图和家里的中药丸、维生素片,先画图,再想到可以用式子9×3>20和8×1.5=10+2表示。 2.观察分类 (1)请你仔细观察,如果给这些式子分分类,想想可以怎样分呢? 预设1:分为三类 预设2:分为两类 (2)小结: 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连接的式子都表示不相等的关系,所以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这些算式就可以分为两大类。 (3)命名:观察每类式子的特点,想想可以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 3.理解等式的含义 刚才我们通过对众多算式的分类认识了等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小结:今天认识的等式是通过观察天平两边物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这些等式里不仅可以包含具体的数,还可以用字母、符号和文字等代替未知的数。

还可以观察老师刚才的天平图,尝试在天平两边加上或减去一些物品,再观察天平的状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汇报交流 生1:在原来天平称重的基础上,发现在天平两边都减去相等的质量时,天平仍旧会平衡,质量不相等,天平就不平衡,用等式表示:a+20-20=220-20。 生2:在原来天平图的基础上思考,在天平图两边放再加上同样质量的物品,天平仍然是平衡的。如果两边放的物品质量不同,天平肯定就不平衡了。这个过程如果反过来,两边减去的质量相等,天平也会平衡。所以,等式两边都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生3:把天平两边质量分别扩大2倍,3倍、4倍等,发现天平依旧保持平衡,所以: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生4:联系生活实际发现了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的规律。买2个足球的价钱和6个儿童篮球的价钱相等,如果把两边的球的数量都平均分成2份,各去掉一份,剩下的1个足球的价钱就应该和三个儿童篮球的价钱相等,也就是在等式两边都除以2,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导学案 学习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二《等式的性质一》 学习目标: 1.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学准备:天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等式和方程,并知道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这节课继续借助天平探究等式和方程的其他知识。了解学习目标,进入学习。 观察信息,说信息,并提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从如果用x表示小金丝猴的体重列出方程式。如何求x,借助今天的知识,一起探究。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天平探究等式的性质。 观察天平列出等式 X=20 通过等式表示天平的变化,进而发 x+10=20+10 现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同等质量的物体,等式仍旧保持 平衡成立。 利用刚才的发现,想想天平想要保持平衡,应该怎么变化? X+50=20+(50) X+(100)=20+100 2.得出结论 X=20 x+10=20+10

X+(100)=20+100 通过以上的等式进而发现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 X+50=20+(50) 等式仍然成立。 观察等式,想要从X+100=20+100得到X=20,可以怎样呢?初步猜想: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借助天平,自主探究。把过程用等式表示出来。 (1)展示,交流。 X+10=30 从而验证猜想。 X+10-10=30-10 (2)小练习。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端可以怎样变化?用等式表示。 X+20-10=40-10 X+20-20=40-20 (3)推出结论: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4.结合两组试验得出: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解方程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解x+150=500 讲方法,并规范解题步骤。 (2)练习:x+8=13 注意检验 (3)尝试求x-10=70 (4)总结方法 (5)求100-x=80说方法并导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6)小结本节课内容 三.巩固练习 1 里填上合适的数。 X-24=56 45+x=64 2. 解方程。 x-40=15 2.5+x=5.3

青岛版(6年制)数学五年级上册《2.1 等式的性质(一)》教案

2 等式的性质(一)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52-53页,解简易方程。 ⏹教学提示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课主要学习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教学是,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天平平衡现象,找到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等式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会解形如x±a=b的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会解形如x±a=b的方程。 难点 理解解方程的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 学生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谈话引入。 师:你见过金丝猴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信息窗二的情境图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小金丝猴中多少克?

师: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知识,怎样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那么,现在天平平衡,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等量关系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小金丝猴的质量+笼子的质量=500克 师:方程怎么列? 学生:x+150=500 师:方程列出来了,怎样解方程呢?(板书:解方程) 设计意图: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入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深入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你猜一猜这个方程的x的值是多少?说出理由。 学生猜测预设 (1)可以用500-150=350,所以x=350。 (2)因为350+150=500,所以x=350。 (3)假如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50,就能得出x=350。 师:让我们一起探究验证一下,怎样操作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金丝猴的重量,而天平保持平衡。 2.引导学生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性质。 我们就借助天平来研究吧! 出示天平: Χ= 20 χ+10 =20+10 (1)引导学生观察: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再放上同样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 实验:左边是χ、右边是20,天平平衡,用等式表示是χ=20。两边分别加10,天平还是平衡,用等式表示是χ+10=20+10。 Χ+50= 50+50+50 χ=50+50 (2)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再去掉同样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 实验:左边是χ+50、右边是50+50+50,天平平衡,用等式表示是χ+50=50+50+50。 两边分别减50,天平还是平衡,用等式表示是χ=50。 通过天平反复验证,得出: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天平还是平衡的。 小结: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3.学习解数量关系为x±a=b的解方程。 教学解方程的过程: (1)先写“解:”再写“设……。”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优秀3篇)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优秀3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是时候认真思考计划该如何写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制定计划吗?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3篇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难点: 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温故知新: 实验一:天平一边放重300克的一本书,另一边放5克0的砝码多少各个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准备天平,让学生边做边观察边思考 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一: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天平平衡后,两边分别同时放上两个砝码,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试一试。 问题二: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试一试用文字语言叙述后再用字母表示 先合作、交流,后找多名学生归纳规律,在学生都理解后教师出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设x=y, 则:X+c=y+c x-c=y-c(c为一个代数式) 问题三: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你能得到什么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小组进行实验,总结规律。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设x=y, 则:cx=cy x/c=y/c (c为一个不为零的数) 活动(三)拓展运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