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哪4点 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观与教师观

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哪4点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观与教师观

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观与教师观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着教育者要以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观来指导教育和教学的工作。教师观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我的观点里概括出来,就是转变与提高。

在我的教育观里,教育,是一种人培养人的艺术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有目的地培养人就是教育的本质目标。我们通过社会的引导、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来共同培养一个个体,一定要关注到这个个体的全面发展,用教育来为他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先转变教学观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有素养、有学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和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能力价值。不仅学校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社会舆论、家庭氛围也应全力配合,培育他们内在丰富的灵魂。丰富灵魂的形成包括五个方面: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创新探究精神、内在自省能力和健康的心灵情感。第一,培养良好习惯不可或缺。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好的习惯让人一直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习惯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甚至决定人生的走向。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因此教育者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第二,孩子劳动价值观和动手劳动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人的劳动能力是全部人的活动能力的核心部分,人的完善和发展无疑要以劳动能力的完善和发展为核心内容,这就决定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的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和正确劳动价值观念作为重中之重。在日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所要造就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孩子创新与探索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教育者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究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与探索能力。通过诱发孩子探索问题的兴趣,为他们营造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甚至通过进一步的艺术教育,来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活跃思维、学会思考、拥有创新精神;

第四,要培养孩子内在自省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省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自省能力是人的主体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促进自律精神、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能力,能够帮助孩子理性判断和自我控制,进行品质的锤炼,获得触及心灵的影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省能力,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反思自己,修正自己,取得进步;第五,培养健康心理至关重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胆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加强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健

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转变了教育观念,就要对教师的教育能力进行提高,包括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表率作用。现代的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且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应付更多的教学情况。首先,教师应获取众多的知识,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书中获取知识,并善于归纳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古为今用,今为后用。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科课程,而且要教好活动课程;

不但要能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

不但要教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和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像海绵一样,不断吸取新知识。其次,教师应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要驾驭课堂得心应手就必须精心设计课题教学,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练习实践疑问,都必须考虑到位。只有教师善于组织课堂教学环节,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新颖有趣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精彩会随时出现,学生才能乐在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教师既为人师,应有表率,要提高自己的表率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可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的形象及表率作用是多么重要。为人师表,是每一位老师必须做到的,如没有表率作用,学生不崇拜,不认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做好行动表率,为学生树立起可供模仿、学习的“模板”,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方向。

我们教师应该敢破敢立,摒除传统教育的糟粕,创造性地把先进的教育观念融会贯通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教育观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散发出教育的魅力与生命力。

/

感谢您的阅读!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11篇)

老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老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老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篇1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离不开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因此,领悟和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内涵与特征,不仅有利于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才能的培养,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进步,这是我从事多年教学的理论体验。一、领悟师生互动的本质内涵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根本师生互动是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产生的,不仅有着社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般属性,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从课堂教学这个层面上分析^p ,这种互动的特殊性是它内在本质内涵的必然反映,其根本特点可详细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师生互动的理解性。 师生互动是一种非直接的互动,它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进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对对方及其符号的理解与领会,决定着互动的维持与延续。而老师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经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有时老师意欲达成,学生却对同一语言符号的一致性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位。

这就需要老师明确自己表达的目的与意图,创设特定的语境,审视特定的“符号”,调动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信息,进展理解和意会。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课时,老师觉察课堂的纪律不好,便对全体同学说:“我们看哪一组的纪律?”一位学生却马上站起来说:“第二小组的纪律。”这里,老师关心的是整个课堂的纪律,示意课堂上要安静。这位学生却关心的是言语的外表含义,所以理解上出现偏向。可见,互动双方有时作为中介的语言总是赋予自我理解的意义后,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行动。只有当双方获得一致的理解时,才有可能达成师生互动的本来目的。 2、师生互动的形成性。 师生互动既反映了老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文化人或知识占有者的同质倾向,也反映了他们之间文化类型的差异或文化品味的异质现象。但是作为教育主体的行动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处在不断成长和开展之中,只是两者开展的需求不同,所以追求的目的亦不一样。老师关注的往往是独特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学生向往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取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尽管如此,双方都在借助对方的交往不断地自我建构,自我开展,自我完善。所以,教学过程既是老师教育风格和社会影响的形成过程,又是学生学问和个性形成的过程,师生互动那么是一种以成长和开展为目的的互动。

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哪4点 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观与教师观

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哪4点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观与教师观 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观与教师观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着教育者要以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观来指导教育和教学的工作。教师观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我的观点里概括出来,就是转变与提高。 在我的教育观里,教育,是一种人培养人的艺术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有目的地培养人就是教育的本质目标。我们通过社会的引导、家庭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来共同培养一个个体,一定要关注到这个个体的全面发展,用教育来为他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先转变教学观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有素养、有学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和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能力价值。不仅学校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社会舆论、家庭氛围也应全力配合,培育他们内在丰富的灵魂。丰富灵魂的形成包括五个方面: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创新探究精神、内在自省能力和健康的心灵情感。第一,培养良好习惯不可或缺。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好的习惯让人一直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习惯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一直伴随着人的一生,甚至决定人生的走向。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因此教育者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第二,孩子劳动价值观和动手劳动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人的劳动能力是全部人的活动能力的核心部分,人的完善和发展无疑要以劳动能力的完善和发展为核心内容,这就决定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的教育,必须把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和正确劳动价值观念作为重中之重。在日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所要造就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孩子创新与探索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教育者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究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与探索能力。通过诱发孩子探索问题的兴趣,为他们营造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甚至通过进一步的艺术教育,来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活跃思维、学会思考、拥有创新精神; 第四,要培养孩子内在自省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省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自省能力是人的主体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促进自律精神、实现自我教育的一种能力,能够帮助孩子理性判断和自我控制,进行品质的锤炼,获得触及心灵的影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省能力,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反思自己,修正自己,取得进步;第五,培养健康心理至关重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胆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加强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健

2023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心得体会

2023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心得体会 2023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心得体会1 对于如何转型建议如下: 1、“先吃后尝”策略 学校制定本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及具体步骤,组织部分教师先行动起来,让这部分教师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吃”—行动,“尝”—提高认识,观念转变。 2、“边吃边尝”策略 学校适当放低速度,让部分教师进行尝试性的改进,组织定期反思和总结,并及时进行激励和表扬,并定期组织课改交流会和观念转型座谈会,给这部分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 3、“先尝后吃”策略 对观念保守,“顽固不化”的教师,可组织教师到课改成功的学校去观摩和学习,并谈谈体会,组织教师俺家高端培训,从专家的先进理念引领观念改变。 4、明确“心转”路径,实现深度转型。及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转型,在教师观,教师由“蜡烛”变为“打火机”;在师生观上,师生由“对手”走向“伙伴”;在教学观上看,教学要由灌输知识走向点燃智慧。 心得:对于“先吃后尝”策略的理解和自我对照,我认为在行动之前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好教学计划的详细准备,在这方面我还有些欠缺,还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对于“边吃边尝”策略我会积极参与定期的课改交流和观念转型座谈会,并及时反思和总结,学会尝试性的改进。 “先尝后吃”策略虽然相对保守,但我愿意去多抽时间观摩和学习,向专家请教,我认为模仿之后定会创新。 2023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心得体会2 通过上学期的工作与学习,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用全新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作业。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学生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犹如林黛玉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不敢多行一步。在这种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其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素养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晋江市首峰中学:杨少伟(2013、4、22)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进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新世纪的教育职业要求教师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充实、提高自己的智慧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 而今天,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要用新的理念.演活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职能转变应当是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的首要条件。没有教师的变化,就不会有课堂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学生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师生关系的变化,也就不会有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所以,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1、变“塑魂的工程师”同时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新时期的教师同时还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把握住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因人而异、科学合理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其将来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改革的先导,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先进的理念衍生出来的,理念是行为的灵魂,对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呼唤和尊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激发人的活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今日的教师应该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主导者,是学生主动而有个性发展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合作者。这种教师角色的转换,对教师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形势,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职业观念,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研究现代教育规律,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新课程等,使自己合格地承担起现代教师的职责,成为现代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 二、提升人文素养,永葆心理健康 教师职业最大的需要是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包括领导、家长和社会上的人。从社会角度来说,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出全社会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然而现实常常事与愿违,有时候教师非但得不到尊重,甚至连自身的生存与工作权利都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我们应该采用一些应对策略。 应学会主动做出积极计划,以适应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及关系、生活环境等转变;学会控制情绪,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无论是承受苦难还是经历幸福,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怡然。要对“教书育人”和生活、人生有冷静、正确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化观、价值观,从而以正确高雅的文化和思想去影响、塑造学生。 三、建立新型关系,营建育人氛围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爱,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生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由于新课程改革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各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创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应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式的需要。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成功创新的无形力量,它能激发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地努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教学,都有必要设计“导入设疑”一环,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2、课堂质疑,激发创新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善于质疑,扣题发问,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学后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质疑争辩,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由此既掌握了知识,又增添了提问的积极性,体验了提问的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沉浸在乐学之中,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在意识。 3、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提高广阔的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改下教师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理念的转变 面对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在课改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转变。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前面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首先,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其次,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发展的引导者。 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因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项传授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未能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利,没有自觉责任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必然导致能动性的消失,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从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着眼,构建如下等式: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自我成长。这个等式的含义无需多作解释。需要指出的是:面对新的课改,教师都必须加强学习,原原本本地学,尽可能多读、多思,从而多层面地、更深入地把握新的要求,了解它的来源、初衷,领会它的实质。而不是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 课堂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还应该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此,不少教师都采用“圆桌“式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便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有利于生生互动。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第一章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之本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2.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3.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二、认识教育观念的特征,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1.教育观念的时代发展性2.教育观念的文化多样性 3.教育观念的个体差异性4.教育观念的相对稳定性 三、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形成 1.教育观念产生于教育实践2.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发展 3.教育观念的获得也来自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 4.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现代教育功能观-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一、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功能观 1.教育功能观的历史演进2.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现代教育功能观 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教育的内部功能 1.制造失败者一应试教育对教育功能的扭曲 2.现代教育理念-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三、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教育的外部功能 1.教化与兴邦-教育的政治功能2.生利与富民-教育的经济功能3.遗传与擅变-教育的文化功能4.创造与应用-教育的科技功能5.和谐与发展-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融会与整合一教育诸功能间的关系 1.重视教育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的和谐统一性2.重视教育外部功能的融会与整合 第三章现代教师观-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

一、教师-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二、教师的职业责任-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 1.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2.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3.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4.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 5.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三、教师职业特点-特殊的劳动、特殊的产品 1.超前性2.科学性3.复杂性4.创造性5.长效性6.示范性 四、现代教师素质-塑造教师“角色”的要素 1.正确的教育理念2.良好的职业形象3.多元的知识结构 4.多向的教育交往5.完善的能力结构6.健康的心理素质 第四章现代学生观-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1.主体性是学生内在的属性2.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 3.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 1.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学生的大脑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3.承认并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面向全体,关心尊重每个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3.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4.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 实施建议 1.变“演员”为“导演” 树立“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可以促进他们成长,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职责和功能,要从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教育者转变为鼓动者,从组织者转变为策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要变“演员”为“导演”。学校教育是一出生动的“活剧”,学生在剧中应该是“演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 师观教学观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 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 缺乏理智的挑战 ◆ 打击和挫折 ◆ 群体压力 潜在性

在新课改下教育观念与方式的调整(梁春香)

在新课改下教育观念与方式的调整 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一部分教师的头脑中占重要地位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参与意识差,主动要求探索的机会根本没有,如今在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减轻中小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广泛借鉴发展的教育思想结合实际,勇于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尽快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课堂,勇于探索新知识达到学会学习”。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更新思想观念1、更新教师教学,可以说教师教学观能转变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在师生关系上注重师生平等,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启发性引导,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要让学生主体参与,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因为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要求不仅在智能上得以发展,而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整体发展,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是不认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学会学习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是面向知识的能力争取做一名

21世纪合格的人才。 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愿意上你的课,他才能在你的课堂上大胆质疑,自由自在地发言。师生间的平等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因为尊重是最深刻的爱能使学生产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育中教师应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范围,只有这样良好教育才能得以保障。 2、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人只有轻松,自由的心态下才能有丰富自由想象,创造思维中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会出现。相反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态下很难创造,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善于发现每位学生身上得“发光点”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应赞赏。人生活在社会中都希望自己授到赏识。同样学生也是多么渴望教师和家庭的赏识,如果轻易地否定学生,不仅容易抑制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学生有自卑心理,所以教育要遵循规律,勇于探索,这样才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课堂中应设立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资料,去讨论。教师不要轻易地告诉学生答案,对那些有能力寻求答案的学生教师应说“自己去查看好吗?”这样长期训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能拉近师生距离,因为自学能力是以独立性为核心,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智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学生都具备了良好的自主能力,那么不管社会发展多么迅速,他们都会通过自

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

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当今世界,国际综合实力竞争愈演愈烈,关键性的,表现尤为突出的人才竞争,导致了教育在改革大潮中重新定位。传统囿于有组织,有目的传播知识教育模式转变为学习的交流活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移位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适时的提了出来,面对新的世纪、面对新课程的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如何适应“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呢? 教育即润泽,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育人。“众所周知,任何教育的目标都包括二个层次: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二是人的发展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人的发展目标的实现则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拱顶”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传统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所学相应学科知识技能的程度,而缺乏了对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使得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即邓小平所说的人的基本素质)在新世纪的教育中得到重视乃至培养、发展,首先或者说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使教育工作者成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 转变教育观念之一:自己的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理念支持。 我们不知道国外小学美术教师他们的学历,并且与他们学历相对应的理论水平,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或者说更多的是从杂志或传播媒体上看到)的是,国外的小学教师他们似乎都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并且他们的教学或研究都在他们所具有的或所认同的新的理念的支持下,而不管这种理念于外界来说是一种“歪理”,起码的是他们具有这样一种敢于建立“歪理”的勇气、一种精神。而我们现在就是缺少这样的勇气和精神。不管是我们的教学,还是我们对学生作业的回答与评价,我们都是以自己持拥的经验为出发点的,而且都是仅就表面现象发表意见或

教师教育观念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

教师教育观念论文新课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论文:新课 程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 【摘要】教师,就社会功能而言,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价值引导的实践者;就在教育中的地位而言,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先进的观念引领学生,在促进整个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改革旧观念树立新理念转变 新课程改革把“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精神的教育观念”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不更新,课程实施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1改革旧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学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当前中小学教学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

加强学习,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进行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使教师的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从思想上,教师是先进的教育观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行动上积极体现新的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民族振兴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提出系列用以指导教学的新观念,在新课程教育中,我们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观念。 2.1课程观点转变。促进各类课程的整体发展——课程观的转变。接受新课程,我们一定要实现从整齐划一的课程观转到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上;转到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上;要从知识本位的灌输上转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上,要使主动学习成为核心;要让学生主动与课程一起成长,一起去探索、发现、发展,并在主动学习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要从单一的课堂转到联系实际生活中来,从强调分科教学转到重视综合教学上来,从狭隘封闭转到开放、走向国际理解上来。 2.2教学观点转变。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观点转变。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新时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

新时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是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观念和观点的统称。从本质上讲,教育教学观是一种关于教育教学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它决定着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观念和态度。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以适应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关于教育教学观方面比较重要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不能因为某个孩子某方面能力较强而忽视其其他方面。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时刻谨记以生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教师要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指一个人的一生都要不停地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不断地学习作为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基础。所以说终身学习是教师的必修课程。 三、要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所以知识必须以人的智慧为基础,同时知识也具有价值性和客观性。 教学活动要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科学文化素质又有人文精神的人。

浅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浅谈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实施,教育已由重视学生知识与考分转向重视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育的目的,如果仅仅为学生获得高分而开展,那么,我们的教育只是在作匀速反方向运动。当然,这就无从谈什么素质、创新与改革。为此,国家在提出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又进行了新一轮课程的调整与改革,构建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发展至今,以经过了种种改革与实践,虽然总体上呈现上升、前进的发展趋势,但是,所取得的成绩甚微不足。要真正的快速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与我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有着关系。因为教育在这里扎根,在这里运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与教育密不可分,而一切事物的产生又与时代的前进同步。所以,我们的教育也理所当然地要紧跟时代,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要真正实现改革,实现创新,正如前文所述,教师责任第一。那么,我们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去创新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变“传授”为“指导”。 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可概括为六个字“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从而完全阻止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等。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在走退路吗?为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改革、创新,首先应从基本的做起,即必须把教师由传授者立即转变为指引者,学生一切知识的获

得,应由其自己去亲身实践,去探索,放大学习空间,外延活动范围,形成自学自成自知其然。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做到改革先行,实践探索,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必须“切忌”传授,要“切记”引导。 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我们不能给学生一条鱼,要给他们鱼技,即要“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如果我们只是给学生鱼吃,不给其钓鱼的方法,那他们永远也不会钓鱼。创新的教育,不是培养老师,而是发展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自学中引导他们明确学习方法,并正确灵活运用其方法解决不同的 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变“师问”为“生问”。 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不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这一点,应从最基本的做起,即变“师问”为“生问”。过去的教育,总体上呈现一种固定停滞的状态:师问--生答--师小结。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影响着学生的自身发展。要切实体现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我认为,“师问”应为“生问”。比如: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我们教师应只给出条件,让学生提问并自己完成解决。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定额思维活动空间扩大了,创新的能力明确体现了出来,教育的目标得已有效实现。

教师师德观念转变与提升

教师师德观念转变与提升 引言: 教师师德作为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职业道德,对于教师个体的发展以及整个教育 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教师师德观念的转变与提升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从教师师德观念的内涵、转变的原因以及提升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师德观念的内涵 教师师德观念是一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知,在其内涵中包括了教师的 职业责任感、道德情操、教育理念和教育参与等方面。教师师德观念既是教师自我认知和自身修养的表现,也是教师向学生传达正确道德价值观的方式。 二、教师师德观念转变的原因 1. 社会背景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目标的转变,人们对教 师师德观念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2. 教育理念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传授,而现代教育理念更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师德观念上有所转变。 3. 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舆论对教师师德观念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不良的舆论 会引发教师师德观念的反思和转变。 三、师德转变的途径 1. 教师自身的思考和反思: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对自身师德观念的反思,不断审 视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是否合乎道德标准。 2. 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应该注重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增 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传递正确的师德观念。

3. 师范教育的改革:师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师德观念,加强师德教育的 内容和方法,使教师在师范教育期间就能形成正确的师德观念。 四、教师师德观念提升的途径 1. 建立师德观念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观念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师师 德观念的评价和考核,推动教师师德观念的提升。 2. 强化教师师德教育培训: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培训的力度,提供必要的培训课 程和学习资源,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观念。 3. 加强教师师德观念引导: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师德观念的引导,组织开展相关的讲座、研讨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师德观念的共识和认同。 五、教师师德观念转变的挑战 1. 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速度快,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 需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师德观念。 2.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对教师师德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带来一 定的制约,需要通过改革措施来解决。 六、教师师德观念提升的意义 1.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师德观念的提升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 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师德观念的提升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七、教师师德观念转变的实施路径 1.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教师师德观念转变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通过政策、法规和资金等方式推进教师师德观念转变的实施。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师观念的转变

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师观念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领域内发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关系民族发展的大问题。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加以落实。要想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教育观念。 标签:素质教育;教师;教育观念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先是抓好教师进行素质教育培训,使广大教师通过培訓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认识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同时理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清普及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和合格率仍是学校和教师的艰巨任务。教师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教的情况和学生学的情况,也是检查学校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从而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依据。但是教师要认识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践者,所以提高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改变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要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去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目前课程教改内容增多,教材灵活,对学生来说,还是偏深、偏难,所以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最终素质教育还是不能落到实处。要想搞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课程、教材,教师还要根据课程、教材改变教学方法,达到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改变教育评价,减轻教师压力 目前,学校的应试教育有所改变,把以前的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业绩,改为了抽考部分学科,来考查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随着县城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负担就越来越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必须彻底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科学完善后,教师不再被“应试教育”所束缚,思想上的压力减轻了,也就不会向学生施加压力,增加课业负担,更不存在为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排斥后进生,把后进生拒之门外的现象也会随之消失。 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