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炎症.

护理专业实训室实训项目

护理学院实训区基本保障要求(粗略估算) 实训室面积 1.基础护理实训 800平方米(8间) 2.临床护理: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手术室、五官科护理等800平方米 3.助产实训室:模拟产房、沐浴中心、妇科操作室、产科操作室、孕妇宣教室、母婴同室、计划生育手术室、儿童病房、婴儿室800平方米。 4.基础医学实训室:解剖实训室、机能实训室、显微互动室、药学实训室600平方米。 合计 3000平方米 目前开设的实训项目(共187项) 一、基础医学实训室 36 解剖组胚学: 1.实训项目名称一:人体运动系统实训 2.实训项目名称二:内脏学实训 3.实训项目名称三:循环、感觉器官实训 4.实训项目名称四:神经系统实训 5.实训项目名称五:基本组织的示教 病理学:8项 1、实验项目名称一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2、实验项目名称二血液循环障碍 3、实验项目名称三炎症 4、实验项目名称四肿瘤 5、实验项目名称五心血管疾病 6、实验项目名称六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 7、实验项目名称七消化系统疾病 8、实验项目名称八泌尿系统疾病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5 1、实验项目名称一人体寄生虫 2、实验项目名称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实验项目名称三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 4、实验项目名称四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5、实验项目名称五化脓性细菌和消化道细菌 生理学:5 1、实训项目名称一: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和强度的影响 2、实训项目名称二: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 3.休克模型 4.空气栓塞 5.动作电位 生物化学:6 1、实验项目名称一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2、实验项目名称二血糖测定

抗炎实验报告

抗炎实验报告 抗炎实验报告 引言: 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过度或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 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展。因此,寻找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成为了医学领域的重 要课题。本实验旨在评估几种常见药物的抗炎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使用实验室常见的小鼠模型。 2.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炎症模型组和药物处理组。 3. 实验操作:通过给予小鼠合适的剂量诱导炎症反应,然后观察炎症指标的变化。 4. 检测指标:包括炎症标志物的浓度、组织病理学变化等。 结果与讨论: 1. 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未受到任何处理,炎症指标正常。 2. 炎症模型组:给予小鼠刺激剂后,炎症指标明显升高,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 反应。 3. 药物处理组:分别给予小鼠阿司匹林、布洛芬和丁酸氯倍他索等药物处理, 观察其对炎症的影响。 a. 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处理组小鼠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组织病理学变化也 减轻。 b. 布洛芬组:布洛芬也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与阿司匹林类似,具有抗炎作

用。实验结果显示,布洛芬处理组小鼠的炎症指标下降,组织病理学变化减轻。 c. 丁酸氯倍他索组:丁酸氯倍他索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和 镇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丁酸氯倍他索处理组小鼠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组 织病理学变化减轻。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布洛芬和丁酸氯倍他索均具有抗炎作用,并能够 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这些药物的抗炎机制可能涉及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调节免疫反应等。然而,本实验只是初步探讨了这些药物的抗炎作用,后续的 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并评估其在不同疾病模型中的效果。 结语: 抗炎药物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评估 几种常见药物的抗炎效果,初步探讨了其机制,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能够发现更多具有高效抗炎作用的药物,为临床治 疗提供更多选择。

病理学炎症的实验报告

病理学炎症的实验报告 病理学炎症的实验报告 引言: 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主要特征是组织的充血、 渗出和组织细胞的活化。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免疫系统的调节。为了深入了解炎症的机制和病理变化,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探索炎症的发 生过程以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实验一:炎症诱导实验 我们选取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在其背部注射一定剂量的细菌成分,以模拟感 染状态。观察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的炎症反应。结果显示,注射后的第一天,小 鼠的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并且组织渗出液增多。第三天,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注射部位出现明显的疼痛和局部温度升高。第七天,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注射 部位开始恢复正常。 实验二:炎症细胞浸润实验 为了进一步了解炎症过程中细胞的变化,我们采用组织切片染色技术观察炎症 部位的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显示,在炎症部位,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形成炎性细胞浸润灶。这些细胞的到达是通过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和趋化 因子的诱导。 实验三:炎症介质的检测 炎症过程中,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我们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炎症部位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在 炎症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

-6(IL-6)的水平明显升高。这些炎症介质的释放对于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实验四:炎症对组织的影响 为了了解炎症对组织的影响,我们对炎症部位的组织进行了病理学检查。结果 显示,在炎症部位,组织出现明显的充血和水肿,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增大。此外,炎症还引起了组织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这些病理变化可能会对组织的 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炎症的发生过程以及其对组织的影响。炎症是 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其发生和发展受到免疫系统的调节。炎症过程中,细胞 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炎症对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细胞变性和纤维化。进一步研究炎症的机制和调控对于预防和治疗炎症 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炎症的实验报告

炎症的实验报告 炎症的实验报告 引言: 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生物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一 种保护机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而炎症反应的调节 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本实验旨在研究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 炎症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一:炎症的诱导 首先,我们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接 受一种炎症诱导剂的注射,而对照组小鼠则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我们观察 小鼠的行为变化以及体温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注射后不久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异常,包括活动减少、食欲下降等。与此同时,实验组小鼠的体温也明显升高,说明炎症反应的 发生导致了机体的生理变化。 实验二:炎症的病理变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炎症对机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病理学检查。我们选择了实验 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肝脏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并进行了组织学染色。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肝脏和肺组织中出现了明显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的 浸润、组织细胞的肿胀以及组织结构的破坏都可以在实验组小鼠的组织切片中 观察到。而对照组小鼠的组织切片则没有出现这些病理变化。 实验三:炎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炎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免疫细胞的计数实验。

我们选择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外周血进行细胞计数,并分析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比例。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而淋巴细胞的数量则明显减少。这表明炎症反应的发生导致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使得某些免疫细胞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讨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炎症反应的发生导致了机体的生理变化,包括行为异常和体温升高。炎症反应还会引起病理变化,包括组织炎症细胞的浸润、组织细胞的肿胀以及组织结构的破坏。此外,炎症反应还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使得某些免疫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炎症对机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炎症反应的调节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进一步研究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 结论: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其发生机制复杂且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炎症反应的发生会导致机体的生理变化、病理变化以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实验三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析技术是目前临床常规测定中应用最广的方法,具有微量、快速、简便、吸附作用和电渗作用小、分离区带清晰、灵敏度及分辨率高等特点。醋酸纤维素薄膜还可进行透明化处理,便于照相和扫描计算结果。广泛应用于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糖蛋白、脂蛋白、结合球蛋白、同工酶的分离和测定。 【目的】 1.掌握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操作方法。 2.了解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的临床意义。 【原理】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泳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多在pH4.0~7.3之间,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都向正极移动。由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因此在同一pH环境中所带负电荷多少不同,又由于其分子大小不同,所以在电场中泳动速度也不同。分子小而带电荷多者,泳动速度较快;反之,则泳动速度较慢。因此通过电泳可将血清蛋白质分为5条区带,从正极端依次分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经染色可计算出各蛋白质含量的百分数。 【器材】 醋酸纤维素薄膜(2cm×8cm)、培养皿、滤纸、无齿镊、剪子、加样器(可用盖玻片或或微量加样器)、直尺、铅笔、玻璃板(8cm×12cm)、试管、试管架、吸管、电泳仪、电泳槽、分光光度计或吸光度扫描计。 【试剂】 1. 巴比妥缓冲液(pH8.6,0.07mol/L,离子强度0.06) 称取巴比妥钠12.76g、巴比妥1.66g,加500毫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待冷至室温后,再加蒸馏水至1000毫升。 2. 氨基黑10B染色液 称取氨基黑10B 0.5g加入冰醋酸10ml、甲醇50ml,混匀,加蒸馏水至100ml。 3. 漂洗液 甲醇45ml、冰醋酸5ml,混匀后加蒸馏水至100ml。 4. 洗脱液 0.4mol/LNaOH溶液。 5. 透明液

慢性炎症动物实验报告

慢性炎症动物实验报告 慢性炎症动物实验报告 摘要: 本次实验通过建立小鼠慢性炎症模型,观察其症状和炎症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小鼠在慢性炎症模型建立后,出现了明显的炎症反应,包括红肿、疼痛和体重下降。同时,血清中的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也有明显升高。因此, 通过建立小鼠慢性炎症模型,可以有效模拟人体慢性炎症反应。 关键词:慢性炎症、小鼠、症状、炎症指标 引言: 慢性炎症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着组织损伤和免疫系统异常。在临床上,慢性炎症与多种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哮喘等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慢性炎症机制对于揭示其发病机理和开发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6-8周龄的雄性小鼠,体重20-25g。 2. 慢性炎症模型建立: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炎症组。慢性炎症组在背部皮下注射1% 十二烷基硫酸钠悬液(100 μL),每天重复一次,连续14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 3. 观察指标:记录小鼠体重变化、观察炎症部位红肿、疼痛程度,采集血清检测炎症指标,如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

平。 结果: 1. 体重变化:慢性炎症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05)。 2. 炎症症状:慢性炎症组小鼠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较对照组明显。 3. 炎症指标:慢性炎症组小鼠血清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 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05)。 讨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小鼠慢性炎症模型,观察到了明显的炎症症状和指标变化。小鼠在慢性炎症模型建立后发生体重下降可能是由于炎症过程中代谢率增加导致能量消耗增加。红肿和疼痛的出现说明局部组织发生了炎症反应。血清中白细胞计数和 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免疫系统受到激活,发挥了免疫应激反应。 结论: 通过建立小鼠慢性炎症模型,可以有效模拟人体慢性炎症反应。该模型可用于研究慢性炎症机制、评估抗炎药物疗效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并结合其他炎症指标来全面评估炎症反应。

家兔炎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康复治疗技术2 班实验小组:第四组姓名:卢锦锟实验日期:2015 年11 月10 日(一)实验项目:家兔动脉血压调节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神经体液因素及受体阻断或兴奋药物对家兔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机制。 2、掌握动脉血压作为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及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原理和重要意义。 3、掌握家兔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静脉麻醉、静脉输液、动脉插管、分离神经等)。 4、掌握压力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使用。 (三)基本原理:(要求对写出关键点)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正常心血管的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对于保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实验改变神经、体液因素或施加药物,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反映各因素对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或影响。 实验仪器与试剂:bl-420 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刺激电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5ml、1ml)等;3%戊巴比妥钠、0.3%肝素、1:10000盐酸肾上腺素、1:10000 去甲肾上腺素、1:1000 异丙肾上腺素、0.01%多巴胺、1%酚妥拉明、0.01%普萘洛尔、0.001%乙酰胆碱、0.01%阿托 品 2、静脉注射0.01%重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的a和B 2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管径变小,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平均动脉压升高。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还可以使心率增加,心收缩力变大,因此血压升高。 3、静脉注射0.005%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能与骨骼肌血管B 2受体结合,骨 骼肌血管(在全身血管中比例较大)持续舒张抵消了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因而出现后降压作用。 4、静脉注射0.01%盐酸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与心肌B 1受体结合激动心肌心肌收缩力 增强,因此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多而导致收缩压升高。肾上腺素能激动腹腔内脏血管a 1受体,使动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5、静脉注射1%酚妥拉明:a受体阻断剂,a受体的作用:a受体为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根据其作用特性与分布不同分为两个亚型: a 1 、a 2。 a 1 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如皮肤、粘膜血管,以及部分内脏血管),激动时引起血管收缩; a 1 受体也分布于瞳孔开大肌,激动时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 a2 受体主要分布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突触前膜上,受体激动时可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对其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 (四)实验主要设备和仪器、药品和用品(要求分类、简洁、清晰表述) 1、仪器设备:婴儿秤、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bl-420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脉夹、压力换能器等; 2、试剂用品:20%氨基甲酸酯(5ml/kg )、1%去甲肾上腺素、1%肝素、生理盐水、1g/l 异丙肾上腺素、1g/l 酚妥拉明、5ml、10ml、20ml 注射器各一支、三通管、插管、小烧杯等; (五)实验的步骤与方法(列出主要步骤、方法要点) 1 、动物手术: (1)、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按5ml/kg 从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氨基甲酸酯。将家兔麻醉后,使其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2)颈部手术:颈部备皮,沿颈前正中切开皮肤5~6cm,分离气管并做气管插管。分离两侧的迷走神经,穿线备用。手术完毕后,用温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手术野。分离左侧颈总动

炎症实验报告

炎症实验报告 引言: 炎症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或长 期的炎症反应则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了解炎症的原理和表现 对我们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实验报告 的形式,深入探讨炎症的机制和我们对其的观察结果。 实验一:急性炎症模型 急性炎症是一种快速发作的炎症反应,其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我们使用小鼠进行了这个实验,首先,在小鼠的皮下注射一定量的细菌毒素,然后通过观察小鼠的乳腺 以及测量体温等指标来判断炎症反应的程度。 结果显示,在注射细菌毒素后,小鼠的乳腺明显肿胀,并伴有 红肿和灼热感。此外,小鼠的体温也显著升高,这表明细菌毒素 的注射引起了急性炎症反应。 实验二:慢性炎症模型 慢性炎症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通常与许多慢性疾病如 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有关。我们模拟了慢性炎症的情况,通过

给小鼠喂食不健康的高脂饮食,观察小鼠的体重、血液指标以及 肝脏和肠道组织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在长期高脂饮食的影响下,小鼠体重显著增加,血脂和血糖水平也明显升高。此外,我们在小鼠的肝脏和肠道组 织中观察到了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的迹象。这些结果与慢性 炎症相关的临床表现相符,提示高脂饮食可能诱发慢性炎症。 实验三:炎症与免疫系统 炎症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免疫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紧密相连。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关系,我们进行了实验三。我们 通过给小鼠注射抗原物质,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并观察炎症反应 的发生。同时,我们还测量小鼠血液中的免疫指标,并对免疫细 胞的数量和活性进行了分析。 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注射抗原物质后,小鼠的免疫细胞数量 迅速增加,且血液中的炎症介质浓度也明显升高。这表明免疫细 胞激活导致了炎症反应的发生。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与炎症反 应相关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在数量和活性上都具有显 著增加。 结论:

教案名称:炎症

教案名称:炎症 一、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中的炎症章节。该教材内容较为深入,对炎症的病因、发生发展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和病理学特征等内容,并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和图片进行辅助说明。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然而,炎症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对其认识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本教案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炎症相关知识。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病理学 特征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炎症进行科学分析。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 精神,激发学生对生物医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和病理学 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炎症的实验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并能 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对象 本次教学的对象为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本教案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人需求,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炎症相关知识。 六、教学任务分析 本次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点讲解: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病因和病理学特征 等知识点。

2.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炎症的实验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培养 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思想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 精神,激发他们对生物医学的兴趣和热情。 七、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 学。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 自己的见解。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炎症 的相关知识。 4.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和观察分析能力。 八、教学准备 教学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 1.《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PPT课件、挂图、模型等教学工具; 3.炎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4.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验的场地和设备; 5.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炎症相关的图片和案例, 引导学生进入本教案的主题——炎症。 2.讲解基本概念(15分钟):详细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引导学生了解炎症的定义和主要类型。 3.分析病因和病理学特征(15分钟):讲解炎症的病因和病理学 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对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

病理实验报告炎症

病理实验报告炎症 病理实验报告炎症 炎症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伤害或感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在病理实验中, 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炎症的病理实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 好地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和对人体的影响。 炎症的病理实验通常包括动物模型和组织切片观察。在动物模型中,实验者会 使用不同的方法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注射炎症介质、感染病原体或施加机械损 伤等。通过观察动物的症状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炎症的程度和机制。 在组织切片观察中,实验者会取得受炎症影响的组织样本,如肺、肾、肝脏等,进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 核酸染色等。通过这些染色方法,可以观察到炎症反应中的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组织坏死等病理学改变。 炎症的病理实验观察结果可以提供许多有关炎症的重要信息。首先,通过观察 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范围,可以评估炎症的严重程度。炎症反应越强烈,病理学 改变越明显,通常意味着炎症对组织的损伤程度更大。 其次,炎症的病理实验结果还可以揭示炎症的机制。通过观察细胞浸润的类型 和数量,可以了解炎症反应中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参与的程度。例如,嗜中性 粒细胞的浸润通常与急性炎症反应相关,而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则与慢 性炎症反应相关。 此外,炎症的病理实验还可以评估炎症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例如,在肺 炎症模型中,实验者可以观察到肺泡壁增厚、肺泡内充满炎性细胞和渗出液等

病理学改变。这些改变会导致肺功能下降,影响呼吸气体交换。 除了观察炎症的病理学改变,病理实验还可以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来评估炎症 的程度和机制。例如,实验者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 和细胞因子等指标来评估炎症的严重程度。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以提供炎 症反应的定量信息,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总之,病理实验报告炎症是了解炎症发生机制和对人体的影响的重要途径。通 过动物模型和组织切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炎症的病理学改变和生物标志物的 变化等信息,从而深入研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炎症相 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更精确 和可靠的炎症病理实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炎症的本质和炎症相关疾病的机制,为炎症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糖皮质激素对炎症的治疗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糖皮质激素对炎症的治疗 一、实验原理: 二甲苯涂于小鼠耳部,可致局部组织炎症,释放某些炎症物质,造成耳部急性渗出性炎性水肿。糖皮质激素可明显抑制各种致炎因素引起的炎症,从而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通过测定小鼠耳片的重量,观察炎症的发生及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二、实验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水肿及毛细血管渗透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1.分组:取6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称重并标记编号。观察一般活动。 2.给药:1#, 2#, 3# 小鼠给地塞米松, 0.2ml/10g 4#, 5#, 6# 小鼠给生理盐水, 0.2ml/10g 给药途径:腹腔注射 3.致炎:30分钟后,两组小鼠于左耳前后两面均匀涂二甲苯0.03ml,记录时间。另 侧做对照。 4.耳片:致炎后30分钟,小鼠颈椎脱臼处死,沿耳廓基线剪下两耳,用打孔器分别 在两耳同一部位打下耳片,称重,记录。 5.计算:肿胀程度=(左耳片重量-右耳片重量)/右耳片重量*100% 6.统计学检验 四、实验结果: 编号给药左耳片重量右耳片重量肿胀程度(%) 2地塞米松0.0095 0.0071 33.8 3地塞米松0.0136 0.0053 156.6 4生理盐水0.0170 0.0065 161.5 5生理盐水0.0115 0.0074 55.4 6生理盐水0.0125 0.0078 60.3 五、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生理盐水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小鼠因耳部涂抹二甲苯而产生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一种,有显着的抗炎作用。本实验中,由于操作失误,1号小鼠在涂抹二甲苯时用力过大致死,实验数据丢失。

家兔炎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康复治疗技术2班实验小组:第四组姓名:卢锦锟实验日期:2015年11月10日 (一)实验项目:家兔动脉血压调节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神经体液因素及受体阻断或兴奋药物对家兔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机制。 2、掌握动脉血压作为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及其相对恒定的调节原理和重要意义。 3、掌握家兔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静脉麻醉、静脉输液、动脉插管、分离神经等)。 4、掌握压力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使用。 (三)基本原理:(要求对写出关键点)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正常心血管的活动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动脉血压相对恒定。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对于保持各组织、器官正常的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实验改变神经、体液因素或施加药物,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反映各因素对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或影响。 实验仪器与试剂:bl-420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刺激电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5ml、1ml)等;3%戊巴比妥钠、0.3%肝素、1:10000盐酸肾上腺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00异丙肾上腺素、0.01%多巴胺、1%酚妥拉明、0.01%普萘洛尔、0.001%乙酰胆碱、0.01%阿托品 2、静脉注射0.01%重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和β2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管径变小,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平均动脉压升高。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还可以使心率增加,心收缩力变大,因此血压升高。 3、静脉注射0.005%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能与骨骼肌血管β2受体结合,骨骼肌血管(在全身血管中比例较大)持续舒张抵消了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因而出现后降压作用。 4、静脉注射0.01%盐酸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与心肌β1受体结合激动心肌心肌收缩力增强,因此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多而导致收缩压升高。肾上腺素能激动腹腔内脏血管α1受体,使动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5、静脉注射1%酚妥拉明:α受体阻断剂,α受体的作用:α受体为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根据其作用特性与分布不同分为两个亚型:α1、α2。 α1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如皮肤、粘膜血管,以及部分内脏血管),激动时引起血管收缩;α1受体也分布于瞳孔开大肌,激动时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 α2受体主要分布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突触前膜上,受体激动时可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对其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 (四)实验主要设备和仪器、药品和用品(要求分类、简洁、清晰表述) 1、仪器设备:婴儿秤、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动脉夹、压力换能器等;

炎症教案

课目:病理学 授课时间:2学时 章节课题: 第三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三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 课型类别:课堂讲授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 2、熟悉炎症的原因及局部临床表现。 3、了解炎症的全身反应。 本节重点: 炎症的概念及基本病理变化。 本节难点: 1、炎症介质的种类及作用。 2、急性炎症时的血管反应。 3、各类型炎细胞的功能。 教学进程: 复习旧课(5分)讲解新课(75分)课后小结(10分) 参考书及教具: 病理学本科教材、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一、炎症的概念 炎症:机体对致炎因子 .. ....的综合性反应 ....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 局部病变:变质、渗出、增生 局部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等。 二、炎症的原因 1、生物性因子

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引起炎症最常见的原因 2、物理性因子 如:高温、低温、射线、切割、挤压等。 3、化学性因子 外源性化学物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 内源性化学物质:尿酸、尿素等 4、超敏反应 5、组织坏死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统称变质 (一)形态变化 实质细胞可出现:水肿、脂肪变性、坏死。 间质可出现:粘液样变性、纤维蛋白样坏死。 (二)代谢变化 1、局部酸中毒 2、组织内渗透压增高 (三)炎症介质 1、概念:诱导并参与炎症发生、发展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2、种类: (1)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血管活性胺 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 溶酶体释放的介质 细胞因子 一氧化氮 (2)血浆中产生的炎症介质激肽系统 补体系统 凝血酶系统 3、主要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病理学试验指导

目录 实验一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二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 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四炎症 实验五肿瘤 实验六常见疾病 实验七病例分析 实验一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观察大体标本的注意事项: 1.固定液:最常用的固定液为10%的中性福尔马林(甲醛)固定液,是无色透明液体。由它固定后的标本,组织呈灰白色,血液呈暗黑褐色。 2.在观察标本时要注意轻拿轻放标本瓶,在拿起来观察时应用双手,托住标本瓶,以免损坏;不准倾斜、放倒或倒置,也不要振荡,以免固定液流出、混浊影响对标本的保持和观察。如有损坏立即报告教员。 3.在复习标本架或标本柜中的标本时,在观察之后一定要放回原处,不要乱放。 (二)病理组织切片标本的一般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1.肉眼观察:持所要观察的切片先用肉眼进行观察以下内容: (1)是什么组织或器官(2)切片的密度、颜色等是否—致 2.低倍镜观察: (1)观察方法:实质器官—般由外(被膜侧),向内,空腔器官由内向外逐层观察。观察每层时亦应从一端开始—个视野挨—个视野地连续观察。 ⑵ 观察内容:①是何组织、器官以印证肉眼判定是否对,以便总结提高。②根据组织学和病理学知识判定该组织是正常的?部分正常部分异常?还是全部异常?③如有病变再进一步观察、描述它是什么改变,属于哪种病变(如血液循环障碍?物质代谢障碍?炎症?肿瘤?……) 3.高倍镜观察:必须在利用低倍镜全面观察之后,为了进一步清楚地观察某些病变的更微细的结构才能换用高倍镜观察。—般是在低倍镜下找到你需要用高倍镜的地方之后.把该处移到低倍镜的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观察你所要观察的内容。

(三)组织切片的描述、诊断(方式)原则及绘图通过对病理切片的文字描述体现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运用所学过的组织学及病理学知识发现异常并加以描述,可巩固所学的病理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诊断思路的条理性,并且是我们做出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对病理切片的文字描述一定要体现其真实性,不可照抄书本。语言要精练,层次要清晰。从整体到局部,从实质到间质,从内到外、由上及下,逐次描述 (四)实验室规则 1.严格遵守学习纪律,保持室内肃静,不迟到,不早退,无故不上课者以旷课论处。 2.专心实习课学习,认真思考,不做与实习无关的其他事情。 3.爱护公务,尤其是显微镜、切片、标本等。实验前后应仔细检查仪器、切片,有差错应及时报告。 4.损坏物品,应及时登记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5.保持实验室内清洁,每次实验课后由值日组负责清扫,并关好门、窗、水、电后方可离开。 实验二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 【实验目的】 1.了解萎缩的类型,心肌肥大及骨折愈合的形态特点: 2.掌握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形态特点: 3.熟悉组织、细胞坏死的基本镜下特点。 4 .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结构、功能及结局。 【实验内容】 1.大体标本:肾盂积水——肾萎缩、心肌肥大、肝脂肪变、肾凝固性坏死足干性坏疽肠套叠伴坏死(出血性梗死) 2.病理切片:肝细胞脂肪变、肾小管坏死(凝固性坏死)、肉芽组织 【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