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炎症.
病理学实验指导与报告

病理学实验指导与报告怀化医专病理教研室二○○三年二月病理学实验指导与报告熊蓉华舒筱灿李晓阳舒旭编吴和平审怀化医专病理教研室二○○三年二月前言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
学习中既要注意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注意培养观察辨认各种病变的基本能力及学会病理临床联系,为学习临床学科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结合培养目标及本校实际,编写了这本病理学实验指导。
较之传统的实验指导,在内容安排上,增加了病例讨论的内容,以加强病理临床联系,培养同学们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增加了性病内容,弥补了教材内容设置之不足,在编写形式上,融《实验指导》与《实验报告》于一体,便于学生使用及教师批阅;同时选择了部分病变图照,由学生描述,更丰富了实验内容。
本实验指导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
病理解剖学部分由吴和平、熊蓉华、舒筱灿三位老师分别编写,病理生理学分由李晓阳老师编写。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错误难免,恳请各位师生在使用时随时指正,使之日臻完善。
病理教研室二○○三年二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病理学实验结论 (1)实验一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3)实验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7)实验三炎症 (12)实验四肿瘤(一) (16)实验五肿瘤(二) (20)实验六心血管系统疾病 (23)实验七呼吸系统疾病 (27)实验八消化系统疾病 (30)实验九泌尿系统疾病 (34)实验十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38)实验十一甲状腺疾病 (42)实验十二传染病(一) (44)实验十三传染病(二) (48)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实验实验须知 (51)实验一肺水肿 (54)实验二失血性休克 (57)实验三缺氧 (60)第一部分病理学实验绪论一、病理学实习目的病理学实习是病理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幻灯、课件、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动物实验和病例讨论等,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病理学实验报告三炎症

病理学实验报告三炎症病理学实验报告:三炎症引言: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它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三种不同类型的炎症,包括急性炎症、慢性炎症和过敏性炎症,以深入了解它们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一种短暂而剧烈的炎症反应,通常由外伤、感染或化学物质引起。
在急性炎症中,最早出现的是血管反应,包括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这些变化导致了局部血流的增加和血管壁通透性的增加,使得炎症细胞能够迅速进入炎症部位。
在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炎症细胞,它们通过趋化因子的信号引导,在血管内腔和组织间隙中移动。
中性粒细胞通过吞噬和杀死细菌,清除坏死组织和细胞碎片,从而促进炎症的解决。
此外,急性炎症还伴随着炎性介质的释放,如组织胺、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介素等,它们进一步增强了炎症反应和炎症细胞的活性。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炎症反应,通常由持续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或长期暴露于有害物质引起。
慢性炎症的特点是炎症细胞的渗出和组织修复的同时进行。
在慢性炎症中,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
这些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导致了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
慢性炎症还伴随着炎性介质的释放,但相对于急性炎症来说,慢性炎症的炎症介质更多地涉及到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蛋白酶等。
慢性炎症的发展会导致组织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损害,严重时甚至会形成瘢痕组织。
过敏性炎症:过敏性炎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炎症反应,它是由于机体对于某些外界物质的过度敏感而引起的。
在过敏性炎症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对于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反应。
过敏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与免疫球蛋白E(IgE)的介导有关。
当机体初次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的IgE抗体,这些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受体上。
当再次接触到相同的过敏原时,过敏原与IgE抗体结合,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的实验报告

炎症的实验报告炎症的实验报告引言: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生物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一种保护机制。
炎症反应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而炎症反应的调节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炎症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一:炎症的诱导首先,我们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接受一种炎症诱导剂的注射,而对照组小鼠则注射生理盐水。
注射后,我们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以及体温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注射后不久出现了明显的行为异常,包括活动减少、食欲下降等。
与此同时,实验组小鼠的体温也明显升高,说明炎症反应的发生导致了机体的生理变化。
实验二:炎症的病理变化为了进一步了解炎症对机体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病理学检查。
我们选择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肝脏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并进行了组织学染色。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肝脏和肺组织中出现了明显的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的浸润、组织细胞的肿胀以及组织结构的破坏都可以在实验组小鼠的组织切片中观察到。
而对照组小鼠的组织切片则没有出现这些病理变化。
实验三:炎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炎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免疫细胞的计数实验。
我们选择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外周血进行细胞计数,并分析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比例。
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而淋巴细胞的数量则明显减少。
这表明炎症反应的发生导致了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使得某些免疫细胞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炎症反应的发生导致了机体的生理变化,包括行为异常和体温升高。
炎症反应还会引起病理变化,包括组织炎症细胞的浸润、组织细胞的肿胀以及组织结构的破坏。
此外,炎症反应还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使得某些免疫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炎症对机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炎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理变化。
2. 掌握炎症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3. 学会观察炎症病变的组织学特征。
二、实验材料1. 病理学实验教材2. 显微镜3. 切片(如急性炎症切片、慢性炎症切片等)4. 实验记录本三、实验方法1. 复习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理变化。
2. 观察急性炎症切片,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等基本病理变化。
3. 观察慢性炎症切片,了解慢性炎症的病理特征。
4. 比较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组织学特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急性炎症切片观察结果(1)变质:观察炎症组织切片,可见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
如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等。
(2)渗出:炎症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纤维蛋白和白细胞等渗出到组织间隙。
观察切片,可见炎症组织中有大量渗出物,如纤维素、白细胞等。
(3)增生:炎症区域局部细胞再生和增殖。
观察切片,可见炎症组织中有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等。
2. 慢性炎症切片观察结果(1)慢性炎症的组织结构:炎症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排列不整齐,胶原纤维增多,纤维组织增生明显。
(2)慢性炎症的细胞浸润:慢性炎症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大量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等。
(3)慢性炎症的血管变化:慢性炎症时,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通透性降低。
3. 急性炎症与慢性炎症的比较(1)病理变化:急性炎症以变质、渗出和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而慢性炎症则以组织结构紊乱、细胞浸润和血管变化为主要病理变化。
(2)病程:急性炎症病程较短,一般为几天到一个月;慢性炎症病程较长,为数月到数年。
(3)炎症细胞浸润:急性炎症以粒细胞为主,而慢性炎症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五、实验讨论1.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防御反应,具有变质、渗出和增生等基本病理变化。
2. 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在病理变化、病程和炎症细胞浸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 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对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炎症的局部和全身反应,以及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组织学特征。
炎症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可靠的炎症模型动物模型,并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为后续炎症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C57BL/6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g,购自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实验试剂:脂多糖(LPS)、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ELISA试剂盒、小鼠血清白蛋白( Albumin)、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小鼠白细胞介素-6(IL-6)试剂盒等。
3. 实验仪器:离心机、酶标仪、显微镜、恒温水浴锅、细胞培养箱等。
三、实验方法1. 炎症模型建立(1)分组: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每组10只。
(2)模型建立:模型组小鼠采用LPS腹腔注射法建立炎症模型,注射剂量为5mg/kg。
阳性药物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LPS的同时,给予地塞米松(1mg/kg)干预。
正常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3)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行为表现、死亡情况。
2. 相关指标检测(1)血清白蛋白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白蛋白水平。
(2)TNF-α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TNF-α水平。
(3)IL-6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6水平。
四、实验结果1. 炎症模型建立(1)体质量变化:模型组小鼠在注射LPS后,体质量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阳性药物组小鼠体质量下降幅度小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2)行为表现:模型组小鼠活动减少,精神萎靡,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阳性药物组小鼠行为表现略优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3)死亡情况:模型组小鼠在注射LPS后,死亡率为20%。
阳性药物组小鼠死亡率为10%,低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2. 相关指标检测(1)血清白蛋白水平:模型组小鼠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阳性药物组小鼠血清白蛋白水平略高于模型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炎症的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炎症模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2. 观察和分析炎症模型动物的炎症反应特征。
3. 探讨炎症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C57BL/6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 实验试剂:福氏完全佐剂(CFA)、卡介苗(BCG)、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剪刀、无菌镊子、无菌注射器等。
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离心机、培养箱等。
三、实验方法1. 炎症模型动物模型的建立(1)取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2)实验组:在小鼠背部脊柱两侧皮内注射0.1ml CFA,对照组:在小鼠背部脊柱两侧皮内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
(3)注射后3天,在实验组小鼠背部脊柱两侧皮内注射0.1ml BC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
2. 炎症反应观察(1)注射后第7天,观察小鼠背部皮肤颜色、肿胀程度、有无硬结等炎症反应。
(2)取小鼠背部皮肤,用显微镜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3)无菌操作下,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学切片,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红肿、硬结,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无明显变化。
2.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
3. 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建立了炎症模型动物模型,为炎症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2. 实验结果显示,CFA和BCG诱导的炎症模型在小鼠背部皮肤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红肿、硬结等。
3. 显微镜和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炎症模型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主要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与炎症反应过程相符。
4. 炎症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炎症模型可以模拟人体炎症反应过程,为研究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提供有力支持。
病理学炎症的实训报告结论

一、引言炎症是生物机体对损伤因子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本次实训通过对炎症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的学习,使我们对炎症的病理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结论总结。
二、实训目的与内容1. 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炎症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观察技巧,提高学生对炎症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2. 内容: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的分类、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等。
三、实训过程1. 实验一:炎症基本病理变化本次实验观察了炎症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通过观察炎症组织的切片,发现变质性变化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渗出性变化表现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纤维蛋白原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增生性变化表现为炎症区域局部细胞的再生和增殖。
2. 实验二:炎症的局部表现本次实验观察了炎症的局部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通过观察炎症组织的切片,发现红、热表现为细动脉扩张,然后毛细血管开放的数目增加,使局部血流加快;肿表现为局部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份渗出;痛表现为渗出物的压迫和炎症介质的作用;功能障碍表现为基于炎症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
3. 实验三:炎症的全身反应本次实验观察了炎症的全身反应,包括急性期反应和慢性期反应。
通过观察炎症组织的切片,发现急性期反应包括发热、睡眠增加、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补体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多,以及末梢血白细胞数目的改变等;慢性期反应表现为组织修复和纤维化。
4. 实验四:炎症的分类与病理学类型本次实验观察了炎症的分类与病理学类型,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通过观察炎症组织的切片,发现急性炎症以渗出性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慢性炎症以增生性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
病生炎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炎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炎症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3. 通过实验观察炎症过程中的细胞和分子变化,加深对炎症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炎症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防御反应,是多种细胞和分子参与的复杂过程。
炎症实验主要观察炎症过程中的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因子释放等现象。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25g)2. 实验试剂:无菌生理盐水、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细胞因子试剂盒等3. 实验仪器:显微镜、细胞培养箱、酶标仪、离心机等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2. 制备抗原:将弗氏完全佐剂与抗原混合均匀,制成乳剂。
3. 皮下注射:对照组动物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实验组动物注射抗原乳剂。
4. 观察指标:分别在注射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观察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肿胀、细胞浸润等。
5. 组织学观察:在注射后48小时,取实验组动物炎症部位组织,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6. LDH活性检测:取实验组动物炎症部位组织,按照LDH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炎症组织中LDH活性。
7. 细胞因子检测:取实验组动物炎症部位组织,按照细胞因子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炎症组织中细胞因子水平。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动物注射抗原后,局部出现明显肿胀,与对照组相比,炎症反应显著增强。
2. 组织学观察:实验组动物炎症部位组织切片显示,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以巨噬细胞为主。
3. LDH活性检测:实验组动物炎症组织中L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4. 细胞因子检测:实验组动物炎症组织中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六、实验讨论本实验通过观察炎症过程中的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因子释放等现象,证实了炎症反应的存在。
实验结果表明,抗原注射后,实验组动物局部出现明显肿胀,炎症细胞浸润显著,LDH活性升高,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表明炎症反应已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人发生的谈病有几种类型?以何种为主?为什么?
2.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有何依据?(请参考呼吸系统疾病一章)
实验四 肿 瘤(一)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常见肿瘤的形态特征。
(二)掌握肿瘤的隆长方式及转移途径。
(三)掌握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2.细菌性痢疾(示假膜性炎) :为结肠标本,已剪开,可见肠粘膜表面复有一 层白色假膜,呈糠皮样。假膜脱落处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地图状浅表溃疡。
3.脑脓肿:标本系脑之矢状切面,可见一鸡蛋大小、边界清楚的脓腔(脓液 在标本切开时已流失) 。
4.蜂窝织性阑尾炎:见实验一。
5.结肠息肉:肠腔面可见一花生米大小的带蒂的肿物向粘膜表面突起,即息 肉(注意不要把肠壁外表的肠脂垂误为息肉) 。
应,说明在疾病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病例二:
XXX,6岁,女孩,因发病咳嗽1周就诊。
患儿于1周前因洗澡受凉,次日出现咳嗽、流清鼻涕,不思饮食,伴有发热, 三天后鼻涕呈黄色脓性,并咳嗽加剧、咯脓性痰,昨日吸气时感右侧胸痛,呼吸 困难收住院治疗。
体查,T40CR36次/分P130次/分 急性重病容,呼吸时鼻翼煸动,胸部听 诊有胸膜摩擦音,双侧下背部可闻及散在湿性罗音。
6.淋巴结转移性癌 融合肿大的淋巴结约鸭蛋大小,有包膜,但包膜不完整。 切面可见多个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呈细颗粒状的淋巴结。
7.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性肠腺癌 结肠一段,约20丸2>6cm3,下段肠壁明显增 厚,肠腺狭窄,呈灰白色,右下有多个大小不等,分界较清楚,灰白,均质的淋 巴结。
8.肺转移性肝细胞癌 左肺分为上、下两叶。表面及切面均可见黄豆、绿豆、 粟米大小、分界清楚、灰白色、弥散分布的癌结节。以下肺病变明显。
无包膜。皮肤呈桔皮样外观,另一标本尚有乳头凹陷(为什么)
3.皮肤乳头状瘤 (示外生性生长) 此肿瘤标本约鸡蛋大小,呈乳头状突出于 皮肤表面,其根部狭窄形成蒂与基底部正常以皮肤相连 (此标本已从蒂部切下)。
4.阴茎鳞癌 肿瘤位于阴茎体部,呈菜花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此肿瘤 有几种生长方式?)
5.卵巢囊腺瘤 观察卵巢粘液性和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标本。 前者肿瘤为多房 性、表面光滑,切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囊腔, 腔内充满了灰白色半透的粘液 (固 定后凝固成胶冻状)。后者肿瘤为单房性,囊腔内浆液清亮透明(标本切开时浆 液已流失),囊壁内表面可见多个乳头状突起。
实验三 炎 症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炎症三种基本病理变化。
(二)掌握炎症的分类,注意各类型炎症的病变特点。
(三)掌握下列名词概念:化脓、脓肿、蜂窝织炎、炎细胞浸润、窦道、瘘 管、脓毒血症等。
二、实习内容
(一)本章幻灯及课件
(二)大体标本
1.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 :心脏体积增大,心外膜附着灰白色絮状物,呈 绒毛状(镜下观系何种渗出物?)
2.鳞状细胞癌(I级) (1)低倍:见大小不等的癌细胞团,呈片状或条索状 排列,此为癌巢,位于结缔组织间质中。 (2)高倍:癌巢由分化较好的鳞状上皮 癌细胞构成, 癌巢中央有粉红色同心圆排列之角化珠, 即癌珠, 有的可见细胞间 桥。间质中常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3
车轮状排队列,胞浆丰富,呈嗜酸性。④淋巴细胞:体积较小,核呈圆形、浓染、 胞浆极少,整个细胞几乎全为核所占据。⑤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核 呈椭圆或肾形,常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颁分布均匀,着色较浅。
3.细菌性痢疾:(1)肉眼:边缘线状红染的部分为渗出的纤维蛋白。 (2)低倍: 可见红染的纤维蛋白网,网内有中性粒细胞。(3)高倍:纤维蛋白呈红染的网状 结构,网内多为中性粒细胞。
体温39.5T,白细胞计数23X09/L,分类:中性粒细胞90%并有核左移(其 中杆状核白细胞4%)和中毒颗粒,淋巴细胞10%。
诊断:右上肢脓肿
入院后手术切开,排出黄色粘稠脓液10毫升并给抗菌素治疗痊愈出院。
回答下列问题:
1.本例子诊断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临床 表现?
2.本例系局部脓肿,但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远处淋巴结肿大等全身反
浅红色、肌层水肿最便于观察)。(3)高倍:进一步观察中性粒细胞的形态:胞 核紫蓝色,分叶状,胞浆染成淡红色(由于组织固定收缩、胞浆几乎看不见,仅 见不规则分叶核)。
2•炎性息肉:此片为宫颈息肉。(1)低倍:息肉表面被复单层柱状上皮,间 质充血水肿并伴有腺体增生及炎细胞浸润。(2)高倍:重点观察各种炎症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见前述。②嗜酸性粒细胞:胞浆内有嗜酸性颗粒,染成鲜明的伊 红色,细胞核常分两叶。③浆细胞:细胞呈椭圆形,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呈
三、实验报告
(一)描述下列图照镜下病变?并选择绘图一张。
染色
放大
日期
(二)病例讨论
病例一
患儿,李某,男性。三天前出现精神萎缩,食欲减退,昨早起床后感右上肢 内侧疼痛并红肿,伴有低热。当晚患部疼痛加剧,红肿明显,患肢不敢活动,并 有发热、头痛和头昏,今日上午来院就诊。
局部检查:右上肢内侧有2X3厘米红肿区,略隆起,触之有波动感,体表发 热,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触痛。
(三)病理切片
1.皮肤乳头状瘤 (1)低倍:见很多树枝样突起,每个突起即为一个乳头。 (由于切片的关系,有的只见到游离的 “树枝 ”为横切面)。乳头表面由增生的鳞 状上皮覆盖, 乳头中心为纤维组织、 血管。(2)高倍:选纵切的乳头观察其结构, 见乳头的上皮,从外到内为角化层,颗粒细胞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排列 规则。瘤细胞分化成熟,呈多边形,层次清楚,有细胞间桥,异型性小。 (量的 增多,排列组合的异常。 )
二、实验内容:
(一)本章幻灯及课件
(二)大体标本
1.甲状腺瘤 (示膨胀性生长) 在甲状腺中可见一灰黄色彩约核桃大小,结节 状的肿块, 挤压周围正常组织, 并因肿瘤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包膜, 包膜 完整,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切面均质,呈黄色。
2.乳腺癌(示浸润性生长) 肿块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约小儿 拳头大小, 已向外穿破,皮肤呈结节状突起,质地较硬,切面灰白色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6.慢性胆囊炎:此胆囊炎系胆结石所致,由于结石嵌顿,使胆囊体积增大, 囊壁膨胀变薄, 囊腔充满由囊壁分泌的稀薄粘液 (已流失),囊腔内可见结石 (已 取出)。(胆结石、胆囊炎常互为因果,二者常同时存在) 。
7.炎性假瘤:标本为肺组织,其内可见一个境界清楚清的肿瘤样团块。
(三)病理切片
1.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 复习正常阑尾组织学:阑尾分粘膜层、粘膜下层、肌 层和浆膜四层, 前二层较厚, 管腔狭窄, 粘膜固有膜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是阑尾的 特点(见示教片)。(1)肉眼:本片为阑尾的横切面, 中间空白区为管腔,内层 兰色部分是粘膜层,周围红染部分包括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2)低倍:辨 认阑尾的四层结构, 其粘膜层可有组织缺损, 即溃汤形成, 各层均有中性粒细胞 浸润,故称为蜂窝织炎。各层血管充血,组织间隙内有炎性水肿(水肿液被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