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
中国现代史复习(

三、20世纪中国历史经历三次历史巨变(从百年巨 变中得出哪些结论)
七、我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文家市决策(秋收起义中):从城市转向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从乡村转回城市。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
八、中国近代史上,中共对革命和建设有 两次成功的探索(谈谈认识?)
• 1、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 在文家市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进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 后夺取城市(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使中国 革命走向胜利。 •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制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形 成邓小平理论,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 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认识:革命或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 是; · • 3、补充:毛泽东的“创 新”: · • 邓小平的“创 新”: ·
五、中共历史上重要会议(分析其影响)
1、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的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八七会议, ·
。
六、中共历史上三次严重的“左”的错误, 如何纠正的,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1、20世纪30年代初 ,王明的左倾错误;通过遵义会议纠 正的。 2、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党 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纠正。 3、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通过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教训: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
大学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大学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大学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中国现代史是大学历史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涵盖了从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
对于学习者来说,复习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因此准备一份系统全面的复习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大学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的建议和内容。
一、历史背景中国现代史的学习需要从历史背景开始,了解清楚近代以来中国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过程非常重要。
可以从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社会变革等方面入手,了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二、重要事件中国现代史中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对于整个历史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
复习时,可以将这些事件进行分类,了解每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三、重要人物中国现代史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复习时,可以对这些人物进行深入了解,了解他们的思想、政策和贡献,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政治制度中国现代史中的政治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复习内容。
可以从清朝末年的君主制度转变为共和制度,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演变,以及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史中的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复习内容。
可以从近代中国的封建经济体制,到近代中国的开放与改革,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变革,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文化变革中国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复习内容。
可以从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到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崛起和发展,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变革,以及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七、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史中的国际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复习内容。
可以从近代中国的列强侵略与抵抗,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和互动,以及这些关系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现代史完整版期末整理

中国现代史完整版期末整理第一章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统治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中国革命团体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选孙中山为总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民报》为机关刊物。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抛出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宣布商办铁路收归国有,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派出端方作为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督办大臣,1911年5月22日,由盛宣怀与英德法美四国银行代表签订了修建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正式将修筑权出让给外商,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引起了士绅,民众的激烈反对,一般认为外商掌握铁路矿山等于掌握中国命脉,1906年,经过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民的强烈斗争才将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刚刚开始筹备资金准备修建,清政府的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极大的伤害了各省人民和绅商的利益,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五权分立:财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武昌起义:在中国同盟会推动下,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成立起义总部,推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制造炸弹不慎爆炸,泄露起义计划。
10月10晚,武昌城内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先起义,起义军很快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在武昌起义影响下,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南北和谈:1911年武昌起义后,北方北洋军阀集团代表唐绍仪,与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于12月18日到31日在上海租界内共进行了五轮谈判,关于停战问题,袁世凯在先前停战期间收缩南方兵力,加强北方兵力,后在南方政府的强烈要求下表面统一停战,实际不断进攻南方政府取得的重要城池以加大谈判的砝码,在国体方面,南方政府坚持以共和为前提,否则无法继续谈判,在袁的妥协下决定“和平解决”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争端,1912年1月下旬,以袁世凯为大总统,孙中山同一让位,至此,南北方的争端已经不是共和与君主立宪的问题,而是如何结束南北诶对峙的局面,建立以袁世凯为中心的政权,南北和谈以双方的妥协告终,但袁世凯及北洋集团是实际的获利者在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制的转换中毫发无伤,革命党人却在妥协退让中埋下了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种子。
中国现代史复习要点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目的:筹建新中国;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四.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统一大业基本完成):1951年10月。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结果: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作用(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1.原因:新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目的: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4.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的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2.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周恩来对万隆会议的贡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准备(1)政治方面,战时政治体制的确立。
天皇制军师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公开撕去民主色彩,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外实行军事侵略。
1936年8月7日,日本举行五相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刚要》,明确确立了“军师国防相辅相成”的方针。
对外一方面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内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使在突破非常局面上能巩固国民的决心。
总纲领:以全面进攻中国作为中间突破口,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的侵略扩张总纲领。
(2)经济方面,战时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一,是政府通过法令颁布的优惠提供,这种强制和诱惑相结合的两手政策推动了经济和军事工业的大发展;第二,进行企业改革和调整,把一些中小民用企业合并为大型军火联合企业;第三,把对外经济贸易纳入军备的轨道。
(3)军事方面,战时准备的完成。
(军费、军队数量)(4)思想宣传方面,大力宣扬忠君爱国的武士道精神。
(煽动战争热情,宣扬“八弘一宇”的侵略之道)(5)外交方面继1933年3月退出国联后,在反共产国际的阴谋下进一步加强与德意法西斯勾结;对英美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维持表面上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其妨碍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计划,1936年1月提出了海军吨位数应达到与英美相等要求遭拒后,退出伦敦海军会议。
2、用事实说明卢沟桥事变是怎样演变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各界纷纷作出反应。
1)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乃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抵抗日军的侵略。
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国民党先是提吃了一个战和不定的方针。
一方面表示要抗战,另一方面又在日本“局部解决”与和谈阴谋下幻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卢沟桥事变已退让到了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题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题简答题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标志及代表人物。
政治:北洋军阀对外出卖主权,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个进一步的发展文化:袁世凯等人宣布"尊孔复古"这与当时先进的知识份子所要求的不符.阶级: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代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2、简评早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前)。
1、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的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的知识份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之洗礼;3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之发展;4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知识份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之利器.,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3、为什么“一战”期间会形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1)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法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北洋政府为取得资产阶级的支持,也制定了一些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令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民族资本投资办厂的积极性。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几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比较广阔的市场。
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许多企业一时还不能转入到正常的民用生产上来,这对中国轻工产品的出口和轻工业的发展十分有利。
3、中国人民不间断地抵制洋货提倡国货,为民族资本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4、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背景:(1)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割据纷争,加之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没有变化,劳动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 阶级基础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使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进一步成长壮大。
近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近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
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4.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4.操纵中国经济命脉5. 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重要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6.如何评价侵略有功论从整体上看侵略过大于功。
从社会制度上看,鸦片战争前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是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
而当时的清王朝是封建制度,其自给自足的经济制度。
原材料丰富但市场狭小。
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注定是必然的。
这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落后的封建主义制度的对决,清王朝也注定会在这场战争中失败。
也只因为如此,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
从政治上看,中国的封建统治比较腐败,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而西方统治较民主。
清王朝闭关自守不思进取,导致经济、文化、军事的落后。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

中国现代史复习重点(参考)第一编、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选择题 1、北李南陈是指:李大钊、陈独秀。
、北李南陈是指:李大钊、陈独秀。
2、李大钊: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骨遗骸。
、李大钊: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骨遗骸。
3、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报纸是《民国日报》,时间为1917年11月10日。
日。
二、名词解释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三、简答题及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主义的三次论战及其意义。
、简述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主义的三次论战及其意义。
2、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中共一大的召开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义。
3五四运动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中国革命运动的新发展 一、名词解释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二七惨案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二七惨案二、选择题1、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总统府。
日,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总统府。
2公开组织工人运动的机关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成立于上海。
年成立于上海。
三、简答题及论述题1、试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及其历史意义。
、试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章、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一、选择题黄埔军校与1924年5月5日开学,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
日举行开学典礼。
二、名词解释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五卅惨案五卅惨案 省港罢工省港罢工 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整理党务案 北京政变北京政变三、简答题及论述题1、简述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演变。
、简述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政策演变。
2、试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功绩。
、试述中国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功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工读主义五四时期流行的新思潮。
亦称工读互助主义,是综合当时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新村主义等新思潮而形成的。
1919年12月,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王光祈在《城市中的新生活》一文中,把这种城市“新生活“的小组织定名为“工读互助团”,先是在北京推行而后推广,得到了蔡元培、陈独秀等许多学者的支持,并在广州、武汉等大城市推广。
工读主义主张劳心与劳力、工与读相结合,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把工读互助团办为“人人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组织,将来各地这类小组织联络起来,实行“小团体大联合”,创造一个新社会。
工读主义的提倡和实践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的热切愿望,但它的空想性决定其必然失败。
北京和其他地方的工读互助团存在了很短时间就消失了。
2、合作主义五四时期流行的新思潮。
最早由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欧文所提倡的。
在中国成立最早、影响较大的是复旦大学的教员和学生们组织的平民周刊社,后改名平民学社。
1920年该社发表《平民》周刊,是中国宣传合作主义的主要阵地。
合作主义的提倡者,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
他们认为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原因是工人没有资本,所以主张用合作的方法,把大家集合起来,摆脱资本家的束缚,自主经营。
这种思想有点想英国宪章运动时期奥康诺的土地计划。
它是小资产阶知识分子改良社会的一种理想模式,并没有看到军阀反对的实质,所以这类小团体很快也就瓦解了。
3、新村主义五四时期流行的新思潮。
1919年3月周作人在《日本的新村》一文中详细阐述小路实笃新村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920年2月,周作人还在北京设立“新村支部”,引起了一些青年学子对新村主义的热烈宣传和实践活动。
新村主义主张脱离旧社会的恶势力圈,另辟一块小天地,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脑力和体力劳动对比、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新村。
新村普遍了,旧社会的组织“自然就成为落伍的东西,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然而这种世外桃源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村主义的倡导没有任何成果。
4、好人政府20世纪2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种政治主张。
1922年5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王宠惠等人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他们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三条基本原则: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一个“公开的政府”,一种“有计划的政治”。
他们认为中国败坏的重要原因是“好人自命清高”。
因此,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出来和恶势力奋斗,组织“好人政府”。
1922年9月,在吴佩孚的主持下,主张“好人政府”的人入阁,王宠惠当选国务总理。
他们属于英美派,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被称为“好人政府”。
实际上它听命于吴佩孚的“洛派”政府,为曹锟“保派”政府所不容,所以仅仅存在3个月。
5、西山会议派中国国民党内的右派集团。
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等。
1925年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
会议公开反对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通过了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会后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政府中央相对抗。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对西山会议派作出了组织处理。
同年3月,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召开伪国民党“二大”,成立伪中央执、监委员会。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6、迁都之争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引发的争议。
1926年底,为了适应北伐军占领武汉后的格局,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
12月13日,国民党中央在武汉成立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代行党和政府最高职权。
1927年1月1日,明令迁都武汉。
可是蒋介石极力反对,从而引发迁都之争。
蒋介石乘第二批由粤入鄂人经过南昌时,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暂住南昌”的决定。
此举遭到国民党左派、共产党和人民的反对。
2月2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在武汉正式办公。
3月上旬,被分阻留在南昌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国民党政府委员到达武汉。
至此蒋介石在迁都之争中失败。
迁都之争的实质是蒋介石欲在南昌成立军事独裁政府的表现,反映了国民党内部汪精卫势力与蒋介石势力之间的激烈冲突。
7、八七会议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主要内容:坚决清算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八七会议清算了党内的右倾错误,为新时期的斗争方式指明了道路。
可当时看不到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悬殊,一味地强调暴动和进攻,不懂得必要的退却,滋生了左倾主义的思想。
但会议的主要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8、保甲制度1932年国民党在剿匪区推行的基层政权组织。
1932年8月,颁布了《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施行保甲训令》及《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在革命根据地周围地区建立保甲组织,1934年把保甲制度推行到全国各地。
保甲之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保甲组织依照“管、教、养、卫”的原则进行活动。
所谓的“管”,即清查户口,稽查入境的居民,监视居民言行,强制实行“连坐法”,订立保甲规约,在规约中强制居民承担各种义务。
所谓“教”,即进行“党化”教育和反革命宣传。
所谓“养”,实际上是摊派各种苛捐杂税。
所谓“卫”,即抽选壮丁,编练民团,修筑工事,搜查缉捕革命者,镇压百姓。
保甲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9、新生活运动1934年蒋介石发动的旨在使国民生活合理化的活动。
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新生活运动。
1934年7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于南昌正式成立,统领全国各地新生活运动工作,蒋介石任总会长。
该运动主要内容为:以礼义廉耻精神为中心准则,从衣食住行基本生活着手,以“整洁、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具体标准,达到所谓国民日常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的目的。
新生活运动不过是装装门面,其实质是灌输反对思想,清除人民革命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以封建的伦理纲常、四维八德来整治人心,禁锢人们的言行,服从法西斯统治。
1949年,蒋介石下令停止该运动,成效不大。
10、洛川会议1937年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及有关方面负责人22人。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会议的决定指出平津战役以后的中心任务是争取抗战的胜利。
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在国共关系中,中共要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会议还重新组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书记。
会议期间还决定建立中央军委前方军分会,朱德为书记;建立长江沿岸委员会,周恩来为书记。
11、三三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党员,左派先进分子,中间分子及其它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
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41年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按“三三制”的原则进行了改造。
华北和华中各根据地也先后按“三三制”原则选出了各地的参议会和政府。
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其他1、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第一次是1919年的下半年,胡适与李大钊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其实质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论争论,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是1920-1921年,张东荪、梁启超与李大钊等的“社会主义之争”,其实质是中国要不要走社会主义,要不要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次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以黄凌霜和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其实质是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2、中共一大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背景经济状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增多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使得人民思想得以进一步解放。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后得以快速发展,涌现了各种学习马克思的团体,比如李大钊在《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湖南的新民学会和《湘江评论》、北大的马克思学说研究学会等。
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是陈望道在1920年春翻译的,出版时间1920年8月。
政治背景:北洋军阀统治腐败。
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登上历史舞台。
组织基础: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成立,再由这些团体演变到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陈独秀为负责人)。
此后还有北京(李大钊)、武汉(推选包惠僧为书记)、日本东京(施存统为负责人)、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广州(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法国巴黎(周恩来、张申府)都建有共产党早期组织(2)时间、地点1921年7月21日,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李汉俊的家里,解放前曾改名为望志路106号,现为兴业路76号)。
30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举行。
(3)代表人物北京:张国涛、刘仁静;上海:李达、李汉俊;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武汉: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广东:陈公博、包惠僧(代表陈独秀);东京:周佛海;共产国际:马林和尼克尔斯基。
(4)内容确立了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
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党的中心工作:“集中精力组织工厂工人,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党应该在工会里灌输斗争的精神”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涛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5)意义中共的成立,给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它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斗争道路。
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首先要有一个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3、第二次护法及其内容(1)背景1920年8月爆发桂粤战争,陈炯明部于10月占领广东把桂系赶到广西,11月孙中山从上海到广州,重组政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2)过程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5月,军政府撤销,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正式政府。
6月,下令讨伐桂系陆荣廷。
9月,统一两广。
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可遭到陈炯明反对。
1922年6月,身兼陆军部长、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的陈炯明掌握广东实权,并与吴佩孚暗中勾结。
所以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
8月,孙中山离开广东,第二次护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