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合

2.外交事业的新突破:
3.“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经济上:
1.伟大的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思想上:
1.
2.
3.科技、文化和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继续贯彻“双百”方针;“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
阶段特征: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政治上:
民主与法制建设:
重要史实: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政治上:
经济上: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1956-1976)
1、思想:
2.文化:
3.极“左”思潮泛滥。“
4、科技: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后)
第1部分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ppt课件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政治上:(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完善。1978年拨乱反正 后,我国健全了宪法和各项法律制度,恢复并健全三大民主 政治制度,注重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战略,使 民主政治稳步发展。(2)外交政策逐步成熟并取得了重大成 就。我国在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积极参与 联合国的各项事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断提 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了世界大国的重要作用。积 极发展新型区域合作,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组建上海合作组 织,在地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阶段特征] 1.时间:1978年至今。 2.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等。 3.阶段特征:“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 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 融入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正如胡锦涛主席在 国庆阅兵时所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2.“文化大革命”时期 (1)时间:1966~1976年。 (2)关键词:十年文化大革命。 (3)阶段特征 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 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 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科技: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 水稻培育成功。 外交:对外关系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 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五项原则
中国现代史通史概讲
高三历史中外通史线索体系概述

中外通史线索体系概述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
1、先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氏族公社(2)夏商周三代: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奴隶社会兴盛(3)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2、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220-589年)4.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581—907年)5.五代、辽、宋、夏、金、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907-1368年)6.明清(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1368-1840年)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二、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它既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1)近代前期:1840-1919年鸦片战争——国门洞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近代后期:1919—1949年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中国人民的抗争:(1)近代前期: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2)近代后期:局部抗战——全面(全民族)的抗战3、中国人民的探索:(1)近代前期:A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B地主阶级:洋务运动C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共初创;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B、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年):领导工农武装起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根据地的建设——红军长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中后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D、解放战争(1945-1949年):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人民解放战争三、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中国现代史思维导图、知识框架

中国现代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491950
1952 1953 1954195519561958
年年
年万隆会议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J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第一个五年计划
年
土地改革
年J西藏和平解放年新中国成立■-
1961 1964
年年年年年
1976 1979 2001
年年 年年 年
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
中日建交
中国重返联合国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发射成功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美建交
香港回归
中国加入
APEC
澳
A —
日
归
中国加入
中国现代史通史整理

④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并作出重要贡献
⑤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经济:
1、恢复经济的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
2、一化三改
①1953年中共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经济:
1、“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2、1973周恩来调整和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
展
(必修二50页)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1976) 文化: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
1、文艺:“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
84页) (必修三
A.文化典籍和文物遭烧毁和洗劫 B.文艺界人士和知识分子遭批斗 C.样板戏——八亿人口八个戏 2、教育 :文化断层、人才断层 (必修三88
中国现代史(1949—今):新中国的历史
分期: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第三阶段:文革时期(1966—1976) 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今)
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
总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 1949—1952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政 权 1953—1956一化三改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化:
1、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科技:1964原子弹;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教育:到1965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社会生活:
中国现代史整体知识框架

中国现代史整体知识框架2、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3、巩固新中国的斗争军事:抗美援朝——1953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1949 —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5年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4、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其建设成就(主要的建设成就都集中在东北,都是重工业)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三大改造1956 —197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年)2、探索中的失误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3、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东方魔稻”——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1973年培育出4、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实现邦交正常化1、新中国的成立、意义经济:土地改革——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底完成1、1953年12月,与印度代表谈判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①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逐步进行三大改造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现代史(1949~~)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期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临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一、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二、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②赔款2100万银元。
赔款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⑤附件: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住等特权。
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①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中国现代史(1949~~)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期政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 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期(1949~195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一根两基”)3、(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和“一边倒”。
建国头一年,中国与苏联等17个建交;(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①1953年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遭受重大的挫折。
精心整理与延误(195 6—1976)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就与挫折并存。
3、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1、“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成了十年动乱。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正常召开,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错案。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70年代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 6年后)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基本特征: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民主与法制建设:1982年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民主制度建设上,人民代表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外交事业的新突破:大力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外交、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加入世界贸组织。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1999年正式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得到成功运用。
二、中国现代史通史核心知识突破1.建国后农村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①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③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①原因: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
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以来):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2.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高速度,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调整主。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建立股份制现代企业。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清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结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3、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1)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武装暴动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辟了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3)1978年,“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4、经济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扞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6、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阶段背景特点成就国际国内建国到50两大阵营对立;美帝敌新中国成立,一边倒政策:另起炉灶;打扫;一边倒;年代(奠基)视、封锁、包围中国。
百废待兴;综合国力不强。
成就:17国建交;五项原则;日内瓦,万隆会议。
60年代﹝困境﹞美苏争霸,冷战加剧;中美、中苏关系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1961不结盟运动)左倾错误发展一大片;两拳头打人(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70年代﹝突破﹞美苏争霸美处于劣势;中苏关系恶化;美孤立中国失败。
有利于改善地位和解决台湾。
一条线(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国家关系)中美关系缓和;恢复联合国席位;中日关系正常化。
80年代以来﹝调整﹞冷战结束;和平发展主流;霸权威胁仍存改革开放,国力提升不结盟、“无敌国”政策:看法变;不结盟;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第三世界;周边;开放。
中苏正常化,推动世界和平和多极化。
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促进经济速发。
通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