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_1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建国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以全面了解这一重要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背景中国建国时期,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
旧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得土地高度集中,大量农民不拥有土地或土地面积过小,无法谋生。
土地分散不集中的现象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此外,农村土地的不平等分配也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农民运动的兴起,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威胁。
二、目标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土地制度的公平合理。
这意味着通过改革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让广大农民能够拥有足够的土地用于自给自足和农业生产,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内容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管理和土地分配。
1. 土地管理为了实现公有制土地资源的管理,中国建国时期实行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制度,以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意味着将土地收归农村集体所有,并由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管理和使用土地资源。
2. 土地分配中国建国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实施了土地平均分配的政策。
通过对土地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确保每个农民都能获得一定的土地面积,以保障其基本农田和生计。
同时,还实施了土地承包制度,农民按照一定的承包期限,承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并享受相应的权益。
四、影响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农民通过土地承包制度和土地所有权的确立,得到了稳定的农业生产基础,并有了相应的土地资本。
这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2. 农业生产力提升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农村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土地的集中经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农民通过土地的合理配备和利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初步目标,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在中国建国初期,农村面临着土地问题和封建剥削制度的严重影响。
因此,土地改革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农村土地改革旨在实现土地的平等分配和农民的财产权保障。
通过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并实行耕者有其田等政策,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农村开始探索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合作化旨在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成功地改变了农村经济的面貌。
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可以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农业技术改革与机械化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始实施农业技术改革。
这一改革包括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种植技术、改进畜牧业和渔业技术、推广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等。
通过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推广,中国农村的农业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进一步现代化。
此外,农业机械化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
农业机械化使农民从传统的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并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还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为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支持。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产品流通在中国建国时期,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农村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产品的流通也发生了变革。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
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农民们带来了繁荣和希望。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土地改革对于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旧社会,土地的集中和私有制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大量土地归庄丁和地主所有,而农民则被迫在狭小的土地上苦苦挣扎。
土地改革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现状,使得土地真正归农民所有。
农民得到了生产土地的权益,勤劳的农民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收益,这不仅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地改革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条件。
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种植作物,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通过科学的耕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强也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村地区得以实现农产品的丰产丰收,并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农产品供给。
再次,农村经济的多元化也是土地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土地改革之前,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部分,农民只能通过种田和养殖来维持生活。
然而,随着土地改革的实施,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增加收入。
农民逐渐从单一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他们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乡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效缓解了农村人口过剩带来的就业压力。
此外,土地改革还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使得农民们能够共同经营土地,共享农业生产的成果。
合作社的出现为农村人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共同发展的平台。
通过集体组织的力量,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借助合作社的力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中国建国初期的农业改革与土地制度

中国建国初期的农业改革与土地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农业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来源。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中国当局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和土地制度的革新。
一、土地改革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为了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并给农民提供合适的土地资源,使他们能够脱离贫困,享受到自己劳动的成果。
这项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地主阶级失去了土地,并且被剥夺了封建剥削的特权。
土地被重新分配给了农民,每个农民家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使得农民不再被剥削和压迫,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种植和管理自己的土地。
这种土地制度的改革,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福利。
二、农业集体化改革土地改革后,中国在1950年代开始了农业集体化改革。
这一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农民的集体组织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这个时期,农民被要求组成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共同经营农田、农机和其他生产资料。
合作社可以集中精力种植和管理大片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合作社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农业机械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料。
农业集体化改革使农民从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解决了个体农民面临的经济问题,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对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公共农业支援体系除了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改革外,中国还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农业支援体系。
这个体系为农民提供了各种服务,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等。
农民可以通过接受技术培训,学习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保险可以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其他农业风险,保护他们的农业投资。
农业信贷则为农民提供了贷款和融资渠道,帮助他们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料,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发展。
公共农业支援体系的建立,加强了农民的能力和意愿,参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改革是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农村土地改革旨在解决土地问题,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发展。
一、农村土地问题的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突出。
农民普遍面临土地不足的情况,大部分农民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富农或地主手中,大量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非常有限。
这种土地不公平分配导致农村社会矛盾的加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土地改革的目标与原则农村土地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土地不公问题,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制度。
改革的原则包括以农民为中心,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农业生产;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确保农民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
三、土地改革的过程与方式农村土地改革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土地改革前期,采取的是减租减息的方式。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减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允许农民多打酒、多喝水,逐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随后,土地改革进入了分配土地的阶段。
政府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确保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进行自主决策和经营。
四、土地改革的效果与意义农村土地改革为中国农村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民通过土地改革,成为土地的主人,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并享有相应的经营权和决策权。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村经济得到长远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同时,农村土地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中国的农民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的地位和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增强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村土地不足和不公平分配的问题,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土地基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改革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
首先看历史背景,中国在20世纪初面临的是封建制度的持续影响和农民生活的困境。
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农民生活贫困,土地改革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迫切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一项重要政策,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将土地交给农民,实现土地制度的变革,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影响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政策因素,中央政府通过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土地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例如,颁布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鼓励农民积极生产。
此外,农村经济基础的改善也为土地改革提供了契机。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土地改革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
土地改革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土地改革有效地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流转。
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承包,自主决策种植经营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土地改革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土地承包权益,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保护意识。
农民对土地的积极投入使得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土地改革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随着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有了保障,农村经济开始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发展。
农民逐渐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业副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形成了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
这些组织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了农村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然而,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流转问题。
随着农村产业的发展,部分农民希望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化大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效益最大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本文将从历史溯源出发,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以及当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首要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制度,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制。
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农村土地的公有化。
这一变革,解放了农民,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开始出现了僵化和束缚农民生产力的问题。
土地承包制度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开始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土地所有制体制。
1997年,中国实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流转政策,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村土地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
2004年,中国开展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初步探索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分置改革。
根据这一试点经验,2008年,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承包经营权分开,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统一确权登记。
这一改革,有效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增强了农民的土地流转权益,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适度放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逐渐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成果逐渐显现。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举措,包括扩大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范围,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企业等,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土地改革与农村发展的任务。
在这个时期,土地改革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一环,也为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农民运动,旨在实现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问题是中国社会矛盾最尖锐的问题之一。
在旧社会,地主阶级垄断了绝大部分土地资源,农民们除了忍受贫困,几乎没有任何发展的机会。
为了解放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的主要步骤是“减租、分田、赎买”。
农民们从土地主手中收回土地,通过减少租金负担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分田是指将富农和地主手中的土地按照农民人数分配给农民,消除了地主剥削农民的现象。
而赎买则是指农民通过赎买土地的方式永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
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为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地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改革后,农民们成为了土地的真正主人,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农民通过分田分红、赎买土地等方式,获得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更好地进行农田开垦、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他们开始投资于农业生产,引进新技术和种植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农村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还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提升。
在土地改革之后,中国政府投资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如修建农村公路、建设水利设施等。
这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交通和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卫生健康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农民也通过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等形式进行自身发展。
这种形式可以使农民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实现规模化经营。
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可以分享资源和信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合作社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了他们的技能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以桂林地区为例研究生姓名:尹进导师姓名:谭肇毅 教授学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社会研究年级:2005级摘要本论文以桂林地区为例,来说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引起乡村社会的重大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深远地影响以后乡村几十年的面貌。
本论文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社会史与经济史角度加以分析。
桂林地区自然地理面貌是山地与平原并存,是典型喀斯特地貌,虽然土改前乡村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还是典型的封建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租佃关系、雇佣关系、高利贷与捐税,残酷的封建剥削使乡村经济十分凋敝,农民极度的贫困化,从而确定土地改革的必然性与现实性。
社会状况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秩序,文化教育,传统社会结构中乡村绅士是农民与政权的纽带,是乡村中政治权力的代表,社会组织中民团组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仅是军事组织,更是政治的组织。
解放前,桂林地区土匪横行,秩序混乱,1946~1947年大灾荒更加剧了农村社会的动荡。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教育落后,愚昧封建,乡村中存在相当多的旧习陋俗,使社会风气保守愚昧落后,土地改革是乡村社会的客观需要。
1950年初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包括剿匪反霸、减租退租运动、组织农协、成立各级土改委员会和培训骨干、土改试点等工作。
剿匪斗争肃清了土匪,稳定社会秩序,为土改创造安定社会环境。
反霸斗争沉重打击了地主的政治威风,有力配合剿匪斗争,初步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
减租退租运动开展,使农民有组织对地主进行经济上政治上打击,农民获得了大量的斗争果实,解决了春荒困难,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
建立组织农民协会,使农民协会成为土改运动的直接领导机构,有力推动农村社会运动和打击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
整顿农会和建立民兵,安定了社会秩序,同时颁布一系列政策法令、成立土改委员会、组织干部成立土改工作队、进行土改试点等,这些为土地改革的开展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从1950年底到1951年上半年,在桂林的8个县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一般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开展动员群众,进行诉苦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大力宣传土改政策,使农民掌握土改基本政策,二是向不法地主进行斗争,召开说理斗争大会,彻底打垮地主阶级政治上的威风,保证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结合划分阶级的政策来划分阶级,特别是对地主的划分是重中之重,四是没收和分配土地,没收地主土地财产,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五是为解决土改遗留问题,从1951年底到1952年进行了土改复查,六是颁发土地证,确立农民土地所有权,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土地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土改后的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在经济上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获得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普遍进行开荒、施肥、兴修塘坝,使得粮食生产比往年增加一成,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农民购买力也逐步提高,农民生活也明显改善。
土改不仅仅使经济恢复发展,也使乡村社会出现新整合,确立了农会的权威,树立了贫雇农的政治优势。
农民协会不仅是乡村中的土地改革的直接领导机构,也是乡村的基层政权,发挥基层民主政权的作用,同时积极发展民兵组织,保卫土改胜利果实,防止地主的反攻破坏,对地主进行监督和管制,有力的支持土改运动和乡村的政治稳定。
建党建团,大力发展党员团员,从而使国家权力深入到了乡村基层,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积极开展妇女解放,土地改革中妇女解放是二十世纪最彻底的农村妇女解放运动,结合宣传贯彻婚姻法,不仅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也使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家庭婚姻上逐渐取得了平等的权利。
乡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初步改变了乡村教育落后的面貌,旧习陋俗的改革,使农民树立了新的价值观、新的生活方式,树立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并影响了乡村社会以后的几十年。
虽然土地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但在土改中也存在的种种问题。
如一些地方发动群众不够充分,对地主打击不够;一些地方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仍然困难,一些地方浪费胜利果实、滥伐林木;一些地方土匪残余猖獗,治安不稳定,甚至有地主反攻倒算现象。
造成这些原因是:一是一些土改干部政策水平不高,工作不深入,执行政策有偏差;二是一些地方没有正确处理土改与生产的关系,重视和发展生产还不够得力;三是农民的小农意识的影响,反映了改造小农意识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从土改后农村问题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启示:发展生产在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要关心农民生活,解决农民生活困难。
关键词:土地改革;桂林地区;乡村巨变;历史启示Land Reform and Rural Society in The Early Stage ofthe Founding of P.R.C——Taking Guilin District as An ExamplePostgraduate:Yin Jin Supervisor:Professor Tan Zhao-yi Major: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Research: Society Grade:2005AbstractThis paper, taking Guilin (a district in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illustrates that early in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rural areas thanks to the land reform, which cover a wide variety of fields including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education etc. thu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and having far-reaching impact on rural villages for decades.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abiding by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stick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and micro aspects.The geographical outlook of Guilin is typical of karst topography with mountains and plains coexisting. Although before the land reform capitalism earned its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 yet the rural economy was still typical of the feudal economic relations, including the possession of means of production, tenancy, employment, loan sharking and taxes. The cruel feudal exploitation led to the extreme depression of rural economy and poverty of peasants, making land reform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Social conditions include the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organizations, social order, culture and education as well. In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country gentleman acted as a link between peasant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political power in the rural area. Among social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s composed of peasants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lace as not only a military organization but also a political one. Before the liberation, Guilin was in a great disorder due to rampant banditry. Unprecedented famine in 1946-1947 made the rural situation worse. Peasants’ low literacy, educational backwardness, ignorance and feudality, and a variety of bad habits in rural villages make the society conservative and backward, all these factors made land reform necessary in rural areas.Early in 1950 preparatory work for land reform began, including wiping out bandits and bullying, reducing and refunding rent for tenants, forming the Peasants Association, establishing commission for land reform at all levels, training core workers, and piloting land reform, to name but a few. The campaign for wiping out bandits and bullying achieved its goal, making the society in order, creating a s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