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渴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既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又有对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土地制度等概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可能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同情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改革,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3课土地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3课土地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地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靠剥削为主,剥削的 主 主要方式是地租。
富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种他人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常依 农 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剥
削雇佣劳动。
中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些租种他人土地,都有相当的生产工具, 农 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合作探究二】
梳理中共在近现代史中进行的土地改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时期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 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抗日战争时期 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 纲》
新中国成立初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
期时期
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
农民
平等
农民自己占 有劳动成果
相同点
土地归 私人所 有
3、结合教材相关史事(P14),可以看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作用 是什么?
特点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
作用
减少土改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P14材料研读:
【合作探究二】
人口 三维柱形图 2 土地
材料二: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 ,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 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 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 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 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要点1.目的(原因):(1)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为满足广大农民想要获得()的要求,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时间:()— ()年。

3.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废除()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4.过程:1950年起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同时分给()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制度,消灭了()阶级;(2) ()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3) ()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解放了农村(),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难点释疑1.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1)相同点:土地都归私人所有。

(2)不同点:①土地占有者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后者农民占有土地;②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不同:前者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后者是地主阶级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③产品分配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后者农民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3)无论是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还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都属于私有,这两种所有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剥削。

2.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翻了身,新中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同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区分三个易混点:①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过关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3课 土地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3课  土地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3课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占有土地70%~80% 20%~30%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初二历史知识点土地改革知识点

初二历史知识点土地改革知识点

初二历史知识点土地改革知识点初二历史知识点:土地改革知识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土地改革被认为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

这场变革改变了农民的命运,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本文将就初中历史课程中与土地改革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下,农民遭受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封建土地制度使得富农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封建社会的等级结构严重束缚了农民的发展空间。

因此,改变土地制度成为时代的呼唤。

2. 意义:土地改革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它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土地的平分。

农民通过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得到了物质财富的保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土地改革的主要措施和进程1. 分配土地权益:土地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

这意味着将大片被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分给农民,以实现土地的平分。

此外,还要确保农民拥有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和支配权。

2. 打破契约:契约即传统封建农民与地主租约的法律约束。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契约被打破,农民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土地进行种植、管理和转让等操作。

这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 实行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是土地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农民能够稳定地拥有土地,国家对土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例如土地登记制度、土地调查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行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4. 土地改革的进程:土地改革是一个历经多年的过程,它从最初的试点到全面推行,历经了分、改、组等多个阶段。

整个过程中,政府、农民和各个社会阶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是通过各种措施将土地平分给农民,并给予农民相关的土地权益保障。

三、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农民生活改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来源,不再受制于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土地的种植和管理,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土地改革--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土地改革--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2)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 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课堂活动
请你和同学合作共同寻找出有关土地改革的 相关内容 (主要包括:开始时间、采取的措施、范围、 具体做法、完成时间、取得的成果等)
【概况】
起止时间 1950—1952年底基本完成 范 围 新解放区 标 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 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作 业:
• 1.识记本课知识点 • 2.完成同步基础训练
贫苦 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新解 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 地改革,获得土地。
2、由材料三可知,当时的农民阶级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拥有自己的土地
土地改革必要性(原因)
根本原因 (1)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 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直接原因
2、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材料三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 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材料四 因为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供给工业以足够的原料和粮食;并为工 业的发展扩大市场……使中国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的,而没有资金, 没有数百亿银元的资金投资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那就不要想加快我们的 工业化。”
--1950年,刘少奇《国家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意义
4、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八下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重要知识点儿

八下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重要知识点儿

第3课土地改革(经济上巩固新生政权)
1.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解放区。

2.时间:1950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原因:①封建剥削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 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4.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
5.开始标志: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6.内容|直接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由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7.做法:①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②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8.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0.1959年,西藏地区开始民主改革
11.土地改革的意义
政治: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经济:④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⑤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2.土地改革的启示:要关注民生,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
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时间:1950----1952年底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6.土地改革的意义
⑴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⑵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⑶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