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输不起时
儿童的“赢得起”与“输不起”

儿童的“赢得起”与“输不起”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不经意间就会成为我们的教育内容与契机,也许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生活即教育”。
譬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赢得起,输不起”,就是其中一例。
它是指个体在进行比赛、博弈或游戏等活动时,面对输或赢的不同结局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心理与行为反应:赢时,兴高采烈,乃至得意洋洋、自大骄傲;输时,生气愤懑,乃至恶语中伤、拳脚相对。
这个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比较普遍。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或者学龄和学前儿童,在进行比赛、博弈或游戏等活动时,总会有表现出“赢得起,输不起”的言行举止。
从逻辑上来讲,或者从事实上来看,关于这个现象的组合应该有四种情形,即:“赢得起”也“输得起”,“赢得起”但“输不起”,“赢不起”也“输不起”,“赢不起”但“输得起”。
但在这四种情形中,似乎只有“赢得起,输不起”成为被人们经常所提及的问题,这似乎也反映出该现象的普遍性与消极性。
关于这一主题,在心理学等领域的文献中有大量的研究与讨论。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行广泛查阅与深入探究。
这期想要与大家探讨的一个小话题,则是我们如何看待与对待儿童的“赢得起”与“输不起”。
选择这个话题与大家分享,是源于自家孩子在游戏时面对输的结局而表现出来的强烈负性情绪反应,由此推及这应该是我们家长或者教师都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正确认知与有效应对。
一日晚上,3岁2个月零8天的儿子要我陪他玩“谁跑得快”的游戏。
对于儿子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手持玩具在沙发上“赛跑”的活动。
交通工具一直是他的最爱,与此有关的活动都乐此不倦。
他开的是一列他自己用磁力片搭建的“地铁”,而我开的是一辆我买给他的玩具“动车”。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输赢问题,每次都很配合他,让他跑得飞快并享受着游戏的过程与乐趣,以及最先到达终点时的兴奋与欢愉。
突然有一次,由于他在跑的过程中自己搭建的磁力片不小心坏了而被迫停下来修理,我就不经意间最先到达了终点,并说“这次我跑赢啦,你输啦”。
怎么对待孩子输不起的五种方法

怎么对待孩子输不起的五种方法
1.谈论失败的重要性:与孩子谈论失败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认识到失败是成功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孩子失败并不是坏事情,而是一种学习的机会。
2. 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鼓励孩子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让他
们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并找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这样,孩子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表现。
3. 培养竞争意识:竞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培养
孩子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明白成功背后的努力和竞争的必要性,这样他们在输赢中都可以学到经验。
4.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
在孩子面前,父母应
该展现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尊重对手、接受失败、勇于承认错误等。
5. 给予鼓励:即使孩子输了,也不要忘记给他们鼓励和支持。
告诉孩子他们所做的努力和表现都是值得赞赏的,鼓励他们继续尝试,不要轻易放弃。
- 1 -。
怎么对待孩子输不起的五种方法

怎么对待孩子输不起的五种方法
1.鼓励孩子接受失败: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是一件坏事,失败是学习成长的一部分。
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尝试新的事物,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当他们遇到失败时,告诉他们他们仍然很有价值,并且可以继续尝试。
3. 提供支持和指导:无论孩子是否赢得比赛或达到目标,作为家长需要提供支持和指导。
帮助孩子评估自己的表现,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4. 避免批评和惩罚:不要批评或惩罚孩子失败或输掉游戏。
这可能会导致孩子感到沮丧,降低其信心和自尊心。
5. 告诉孩子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孩子失败是成长的机会,一个人必须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在失败中成长,变得更强大和更有决心。
- 1 -。
教孩子面对输比教他如何赢,更重要

教孩子面对输比教他如何赢,更重要作者:来源:《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17年第11期儿子很喜欢玩飞行棋,可自从上次连输给我两局后,就生气地把棋盘扔到了床底下,并扬言道:“我再也不要玩这个游戏了。
”看着儿子委屈的小脸,我意识到,是该给他上一堂课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多时候,他们会对“胜负”非常“较真”。
“太想赢”和“输不起”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
有胜负心是好事,这样能激励人上进,但经不起挫折、承受不了失败,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还记得花季女孩小夏,只是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纵身从18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如花般的生命,多么可惜又多么可叹!人不可能一辈子是赢家,孩子的未来会面对更多更大的挫折与挑战,学会“输得起”,甚至比学会“如何赢”更重要。
就像本期策划想要表达的一样,《荣光之下,母爱很“痛”》里的郎朗,从3岁起,生活就以练琴为中心,虽然最后功成名就,但他缺失的母爱以及快乐的年少时光是再也补不回来的;而《我不再为赢而赢》里的邹市明,起先一直坚信人生的意义就是赢和金牌,以至于儿子邹明轩受其影响,对获胜有着狂热的痴迷。
输,在这个小人儿的世界里是一件撕心裂肺,甚至是不可原谅的事情。
看着哭得歇斯底里的儿子,这位父亲才突然意识到,此前他对输赢的执念有多疯狂、多可怕。
其实,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
好胜心只要妥善引导,就能加速孩子成长。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们不要揪住孩子的错处不放,也不要将焦点一味地放在结果上,要肯定孩子在过程中的尝试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即使失败也并不代表自己没用,父母更不会因此而不疼爱他。
在疏通了孩子的情绪后,再帮他分析这次“为什么会输”,下次“怎么做可能赢”,让输的结果变为下次赢的动力。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白巖松曾说过:“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给孩子‘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能力?”在如今的教育里,家长、老师、社会都过于关注如何让孩子成功,目标直指“输赢”,而对于孩子是否能构建起独立、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的技能,懂得生活的情趣……反倒关心不够。
不输在家庭教育读后感

不输在家庭教育读后感不输在家庭教育读后感不输在家庭教育读后感1哪个父母不希望子成龙女成凤,但是看看现在的孩子,真是让人头痛呀。
一个个不再像我们小时候这么听老师听家长的话了,小小的年纪总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理论。
与我们大人的想法格格不入。
在我的印象里,儿子小时候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爱笑爱闹,就是脾气有点倔。
当时我们也都不以为意,但是越来越觉得,他的脾气让我无法容忍了,家长说的话总是不听,只可以听好话不能听批评的话,不然就发脾气,故意捣乱,而且经常用一些从动画片上学来的不良语言对父母讲。
气得我只好用拳头和他讲道理,但是效果却一点也没有,反而弄得他变本加厉了。
这两天看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有一篇文章《当孩子”输不起“时》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案例中所说的小朋友与儿子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只能接受成功和夸奖,无法面对失败和批评。
我想这都是因为从小在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家里只有他一个小孩子,无人和他争宠,已经习惯了在家长的夸奖中生活。
但是当他走向一个更大的天地时,比如上学校时,和同学之间就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在各方面可能都无法再享有高人一等的待遇,心理产生了一些不平衡,遇到挫折就发脾气。
一开始我们也是认为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没有过多的进行管束,但是有的时候,儿子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里,越是做不好的事情,干脆就主动放弃,免得遭受批评。
这才让我意识到,他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
文章里专家给的几点建议我觉得还是很可行的,第一、举例开导。
儿子从小喜欢听我讲故事,我想用一些古代故事里的道理来感化他,比较可以听得进去,因为小孩子还是最喜欢模仿故事里的人物的,单纯的讲道理,恐怕效果不会很好,他们也不会很明白。
学习故事里的人的行为应该比较容易做到。
塞翁失马的故事比较形象的表达了祸福可以转换的道理,小孩子因该比较容易接受,以后一定要讲给他听了。
第二、移情教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这个道理传递给孩子,家长故意,也作出受到了失败就灰心丧气的表情,给孩子看,让他也感受到这种行为的害处,往往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孩子不仅要赢得起,也得输得起的感想

教育孩子不仅要赢得起,也得输得起的感想输不起,也不可能赢前两天带孩子在小区里玩,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其中一个小女孩,大概五岁左右的样子,只要是她赢,就会继续玩下去。
但只要她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数”,非要重新再来。
有的小朋友不肯重新再来,她就气鼓鼓、哼唧唧地非拽着小朋友的手让她重新来。
渐渐地,小朋友们都不高兴了,纷纷甩开她,不愿再和她玩。
她跑到妈妈身边,忍不住大哭说:他们都不跟我玩!妈妈说:谁让你非要让自己赢?这么耍赖谁跟你玩?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感叹:输不起的孩子,往往也不可能赢。
因为可能已经没人愿意给他提供赢的机会了。
从儿童心理学上讲,“输不起”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现象,因为孩子年龄还小,还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
一旦输给了别人,自然就表现出了不开心,甚至哭闹。
然而任由孩子如此发展下去,输掉的很可能会是孩子的一生。
教育学家李希贵曾说:教会孩子从“追求赢”到“学会输”,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怕输的孩子,失掉了战胜自我的勇气,失掉了不卑不亢的姿态,更失掉了人生翻盘的无限可能。
只有输了能够坦然认输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真正地成为人生的赢者。
输不起的孩子,再优秀也没用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在北大读书时,有一位数学系的同学,因为一门考试不及格,得了精神分裂症。
有一次那位同学在深夜发病,光着身子绕着宿舍楼跑,边跑边喊:“我是北大的!我是北大的!”想想这样的情景,真让人觉得又心酸又感慨。
能考上北京大学的,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算得上是人中龙凤,本应有着繁花似锦的未来。
可就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因为挂掉了一门考试,便赔上了整个人生,原因无他,输不起而已。
在北大2018年中文系毕业典礼上,教授戴锦华这样寄语毕业生:在歌咏与膜拜成功的流行中,我们都知道,追逐成功,是一场巨型的马拉松竞赛。
起点处千军万马,终点处屈指可数,夺魁者凤毛麟角。
孩子争强好胜输不起父母要让着他还是挫败他

孩子争强好胜输不起父母要让着他还是挫败他孩子争强好胜输不起:父母要让着他还是挫败他?孩子争强好胜,这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父母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让着孩子还是挫败他们?让我们来仔细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争强好胜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和优势,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并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
然而,当这种好胜心理演变成不输的强烈欲望时,就可能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
让我们从让着孩子开始讨论。
当父母选择让着孩子时,他们往往希望减轻孩子们的竞争压力。
他们可能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以帮助他们在困难情况下保持信心。
父母可能会放宽对孩子的要求,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来发展。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给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选择,使他们能够尽情发展个人兴趣和才华。
然而,盲目地让着孩子也可能带来负面效果。
如果家长总是包容孩子的失败,并不断为他们铺平道路,那么他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对失败的容忍度。
这种行为会使孩子们变得依赖性强,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
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可能会遇到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而无法适应。
相反,如果父母选择挫败孩子,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强调孩子们的努力和奋斗,而不是结果本身。
他们可能会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以帮助他们从失败中学习经验教训。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耐力和坚韧性,使他们能够在面对挑战时更加坚定。
然而,盲目挫败孩子也是有风险的。
如果父母过于严厉或苛刻,可能会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过度的挫败可能导致孩子们感到永远无法胜任,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
那么,如何在让与挫败之间找到平衡点呢?父母应该在让与挫败之间寻找平衡,也就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应对。
他们可以在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动力的同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这样做既鼓励了孩子追求成功的愿望,又给予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1.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和实践,不要怕失败。
输不起的孩子是家长夸出来的读后感

输不起的孩子是家长夸出来的读后感
《输不起的孩子是家长夸出来的》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那就是不断地夸奖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
我认为,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输不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和挫折承受能力,当他们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很容易感到沮丧和失望。
而通过家长不断的夸奖和鼓励他们,孩子会逐渐获得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
服困难,取得成功。
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当他们取得进步时,应该及时给
予夸奖和表扬。
这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困难,而且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家长也应该避免过度夸奖孩子,否则可能会让孩子变得骄
傲自满,不再努力进步。
因此,家长应该适当地给予孩子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我认为《输不起的孩子是家长夸出来的》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家长应该通过学习这本书的方法,孩子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家长的困惑: 我女儿这几天怎么也不肯去幼儿园.我耐心地问她,女儿还没说一句话泪水就下来了,原来是有一次老师要找一个小朋友来排演故事,女儿觉得平日里老师最喜欢她,这个任务肯定是非她莫属的,可是那天老师却叫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去演,女儿就不高兴了,她觉得非常委屈.幼儿园的老师也曾经告诉我,女儿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时,要是她赢,就会继续玩下去.但要是她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数",或是阻止别人赢她.其他的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她玩.眼见大家都跑开,各玩各的,她就跑到老师身边,大哭说:"他们都不跟我玩."面对孩子输不起的表现,我该怎么办?
在我们的身边,往往有不少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在经受一点点挫折时,常常大发脾气或是满脸委屈,两眼泪汪汪的.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时候,他们在对待事情时总显得比成人要较真,他们更在乎父母,老师,伙伴对他们的评价.很多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可能就会使得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而伤心不已.
对于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会面对失败,而且他们往往会对在一些大人眼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失败耿耿于怀.这样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时要让她自己去摸索,有时要给她引导,如果两者搭配得当,孩子则会成为身心健康,为大家所接受的快乐小孩.
现在孩子受着很多人的宠爱,爸妈溺爱着她,爷爷奶奶把她捧在手心里,在备受关注的同时,就造成孩子的自我优越感和自尊心越来越强.这样的孩子不容许他人打破他们的这种优越感,因此,当给予他们的关注稍稍欠缺一点时,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受,常常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从而采取自我防卫机制加以抵制和抗议.
孩子怎样面对失败,跟家长是否能以乐观的态度接受孩子的失败有很大的关系.若父母过于忧虑孩子的成败得失,会令孩子更加害怕失败;但若父母掉以轻心,也会让孩子产生被忽视的感觉,因而灰心丧气.所以,父母应对孩子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然后带领孩子一起讨论整个过程,找出失败的原因,再告诉她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与挫折,为将来的成功铺路.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列举孩子的优点,孩子知道了自己的优点就不会觉得自卑了.要让他学会面对生活的挫折,如果你的孩子还小,就以适当为宜,提高耐挫能力,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贴心建议
小孩子大多好胜,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父母应该趁此机会教育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因为在以后的人生中,孩子会经历更多的失败,能否从失败中站起来,将是他人生是否美满的重要因素.面对输不起的孩子,父母如果用严厉的态度来处理孩子的失败,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挫败感.父母应该将整件事的重点引导到事件的过程而非结果上.
释放委屈情绪
当孩子觉得委屈的时候,父母要及时了解他们委屈的原因,不要掺杂自己的主观臆测,或与孩子一起埋怨,而应让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并想办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对"委屈"的关注度,将孩子的情绪引导向乐观,健康的方向,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正常的人格.
接纳负面情绪
当孩子受委屈时,能够将不快宣泄出来,是件好事.此时,只要孩子的言行不是太过分,家长就应该接受,允许孩子适度的哭闹,之后,自然应该好好地去安慰孩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如讲故事,玩游戏等,设法使孩子的情绪在爆发后能够渐渐平复下来.但是,安抚孩子不应该是无条件地顺从孩子.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孩子,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让孩子诉说
当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家长可以让孩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遍,一定要让孩子主动地述说,当孩子提及自己的感受时,鼓励其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家长在仔细聆听后,可以心平气和地从其他人的角度设几个问题问孩子,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提高心理成熟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挫折,父母要提高警惕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而不是一味地让他觉得委屈,要让孩子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告诉他,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经历地过程."输","委屈"并不丢人,也不奇怪,否则,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就不太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陶醉控制能力.这样,在日后人时,人际关系和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
察颜观色,具体指导
建立尊重他人的观念,是人际关系发展的第一步.对于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只准自己称王,不许别人赢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受挫,若此时父母只是严厉指责他,或单纯地对他晓以大义,恐怕他都不能接受,或根本听不懂.不妨寻找机会让孩子在一旁观察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情景然后仔细讨论别人友好相片时有什么规则可循,陪他回想自己和别人是如何相处的,比较之后,指导孩子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对待周围的人.当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非短时间所成.只有父母的耐心指导和温柔支持,才能帮助孩子踏出人际关系成功的第一步.
将心比心,巧妙沟通
孩子的自身能力有限,面对挫折的忍受底线低,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常会把责任归罪于他人.因此,父母的情绪疏导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应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告诉他:"别的小朋友和你一样都想赢,如果别的小朋友输了,不甘心,吵着说不算,或是阻止你赢,那你会不会生气?还和她玩吗?"用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提供他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他发现自己错在哪里.
父母运用将心比心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比较能反省自己,提高学习动机,继而拓展各方面的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和同伴大大小小的冲突中慢慢累积经验,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的.
模拟游戏,培养能力
玩游戏时,爱玩又不服输的孩子,往往自尊心过强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很害怕输,一输就无法肯定自己.同时,因个性好强的缘故,使得他们在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环境时,便以耍赖来否定既定的事实.
现代社会竞争强,压力大,父母常鼓励孩子追求胜利和成功,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在失败中可以学习更多的经验.失败可以显露人们的不足之外,让人们学习谦卑,顺服.孩子如果了解失败也有正面意义,可以平和处理失败的心情,加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大人可以和孩子玩输了也有奖励和游戏.当然奖励输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孩子年龄小,也许想不清楚,父母可以循循善诱,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
移情教育
面对"输不起"的孩子,家长绝对不能迁就.不妨让他输几次,事后任由他发泄,不去理睬,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没趣,而且,当孩子以后再提出类似的游戏要求时,家长要立刻拒绝,并直言告诉他,大家都不喜欢和你玩,因为你怕输.从而让他感到因为他输后不正当的情绪会影响他和周围的人的关系,他会成为没有朋友,没有快乐的人,当孩子情绪趋于平静后,家长可以向孩子讲道理,告诉他:"游戏时大家总会有输赢,如果总让别人让着你,即使赢了,也不光彩,别人也会看不起你.游戏是一种娱乐,我们不能仅把输赢当成目的."要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即使以他一时的不开心为代价,也是值得的.
从"输不起"到"输得起",这就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注意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