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影《天河》观后感
《天河》观后感

《天河》观后感
学校组织四年级学生观看电影《天河》,这部电影令人十分感动。
影片讲述了:因北京市严重缺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事情。
董望川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副总指挥,他和妻子为工程忙于各自工作,聚少离多,出现了感情方面的问题。
在最难的时候,董指挥的学生也是最得力的助手竟然离他而去,跳槽到了一家公司。
同时住在库区的亲属坚决反对移民搬迁,种种压力纷至而来。
为了确保工程如期保质完成,董指挥亲自上阵指挥,并推荐自己妻子负责移民工作。
在工程最关键时刻,大型盾构机又突然出现严重故障,董指挥的学生挺身而出,化险为夷&&
看完影片,我被深深地震憾和感动着。
南水北调工程是那么浩大和那么复杂的工程,不经历不观看是无法想象的,那么多人长时间辛苦投入忘我地工作着,换来工程的圆满竣工。
所以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水资源,不能浪费,多想节水办法。
另外要学习董望川望我的工作精神。
天河电影观后感600字3篇

天河电影观后感600字3篇《天河》讲述了中线工程从具体规划到竣工通水共20xx年的历史,再现了国家意志与人民渴望在漫长的岁月里攻克难题的勇气、智慧与大爱。
下面是我整理的天河电影观后感,字数在600字左右,共3篇。
天河电影观后感600字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许多不同时期,我们也听说了许多不同时期和工程故事,曾经学习过很多精神和品质。
今天看了这部名叫《天河》的电影,我有很多感受。
我学习到了南水北调精神,让人震撼。
片中的董望川,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投入到了南水北调这项国家工程上,家人的健康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全部因为工程而不顾,颇有大禹治水的事迹影子,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现在已不多见了,十分令人动容。
还有他的妻子,我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了,印象最深的,一是带病工作,终于病倒一线;二是大义灭亲,先拿自家亲人开刀;三是对丈夫隐瞒病情,支持丈夫工作。
唉,她的品格如同董望川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何出此言,因为她既有董望川对工作的负责,又有对家人的一份关心与热爱理解,两面兼顾的她拥有更完善的品格和人性。
董氏夫妇,是南水北调精神的代表!呜呼哉!我关于电影的感想说完了,还有点儿附带感想。
本人写了大概八年年的各种写作,感想类作文尤其居多。
时至今日,终于有所发现。
不谦虚地说,感觉自己的作文水平较同龄人不算低下,且每日都在进步之中。
可是,突然发现,这篇感想作文的水平停留在小学三年级,而且连字数亦然。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深明大义,从小就能懂的大道理,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成为了俗套。
虽为主流文化,却仍为俗套。
我想,有生之年对于人来说都是不算多的,而有生写作之年又是少之甚少,多在青年时期(此时期)。
关于更多的命题也就在此时期可以展开讨论。
可是,我们不再如此宝贵的年华里探讨更值得深思的哲学,而是在这里一遍又一遍重复俗套红色精神,实难避免步入俗套之流的境界。
本人在此提倡,多带领学生观看值得思考的影片,更有助于大脑发育。
总结,《天河》是一部好电影,我们要学习南水北调精神!天河电影观后感600字重大现实题材之作《天河》讲述了中线工程从具体规划到竣工通水共20xx 年的历史,再现了国家意志与人民渴望在漫长的岁月里攻克难题的勇气、智慧与大爱。
电影天河观后感

电影天河观后感电影《天河》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赤裸裸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黑暗与腐败。
导演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底层社会的世界,展现了人们生活在困境中与现实做斗争的故事。
电影《天河》以天河电视台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沈南的遭遇和成长经历。
整部电影以黑白画面为主,给人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感觉。
没有喧闹的背景音乐,只有真实的环境声音,使得电影更加逼真。
影片开头,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电视制作团队正在紧张地工作,众多的工作人员在游走,摄影师、导演、编剧等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在为一个晚会努力着。
这些人都穿着制服,面无表情,为了完成任务而奔波,映射出现实社会中人们为生计不得不工作的状况。
影片一开始就将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主人公沈南是一个正直而固执的年轻人,他在这个腐败世界中保持着他的初衷和原则。
然而,他在电视台的偶遇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他遇到了一个新闻助理小姐姐,两人发展出一段暗恋的故事。
然而,小姐姐却被一个腐败的高级主管所迷惑,不仅背叛了沈南,还欺骗了观众。
沈南看到了小姐姐的真面目,开始对整个电视台的现实感到不满。
他决定追踪高级主管,揭露他的丑恶嘴脸。
沈南用自己的摄影技术记录下了那个高级主管的不法行为,并将其转交给了警方。
然而,他却因此被电视台开除,沈南的世界开始崩塌。
整个电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人们在这个底层社会中艰难地生活着。
导演通过真实的场景和精湛的摄影技术,将观众带入了他们的世界。
影片中的人物多是由真实的底层市民饰演,他们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故事。
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会深深地感受到这种真实感。
影片的结尾令人唏嘘,沈南站在一座桥上,看着远方的天空。
他的努力没有改变整个社会,也没有改变他自己的处境。
然而,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对世界充满了希望。
这个结局给人一种无奈与悲凉的感觉,也让我们不禁思考现实社会中的不公与腐败。
电影《天河》通过真实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的角色,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腐败与黑暗。
电影《天河》观后感

电影《天河》观后感第一篇:电影《天河》观后感天上的河,地上的河,心中的河——观电影《天河》有感初二(4)李孟珂今天,学校组织了我们观看了一部纪实题材电影《天河》。
我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如纪录片一样的枯燥乏味,可看完后给我的感受却与之前截然不同。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事情。
在这样宏伟大气的题材下,这部电影却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不同的人对于理想,对于情感,对于家园的坚守,更让我们看到了这艰难工程背后包含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线工程副总工程师董望川对家人的留言——“我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
” 他曾对他的学生江浩说过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像他岳父一样的水利人,就是为国家的水利做出贡献。
董望川作为一个水利人,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引丹江水到京津,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他的这句话虽然简单,却字字苍劲地体现了他对于工作兢兢业业,为了理想的孜孜不倦。
电影的名字叫做“天河”,讲述的却是一条“地上的河”,表达出的却是人们“心中的河”。
董望川的妻子周晓丹无条件的支持与付出和她患有严重心脏病却仍坚持工作的坚强让人不得不啧啧赞叹。
作为一个女性,她要为自己的家庭坚守;作为一个副市长,她为了拆迁治污工作,不念私情,勤勤恳恳,为自己的工作而坚守。
这何尝不是人们心中汩汩流淌的一条坚守之河啊!还有董望川的学生江浩,他上有病重老父亲需要照顾,下有年幼女儿需要抚养,为了自己的家人,江浩在现实面前决绝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
我们能说他是忘恩负义的吗?看到后来我才明白他其实在家庭与理想的坚守中没有放弃任何一方,而是凭借着自己才华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找到了一个权衡点。
当然,他不顾自身性命,冒险修好盾构机的场景的确很让人感动。
这是人们心中流淌的奉献之河。
另外特别令我感动的是,由于工程施工要牵涉到将当地村民的祖坟一并迁出,村民们坚决不能答应,这是他们灵魂的根。
政府做出了绕道,将烈士陵园迁出。
百姓群众冒雨请愿,坚决不能迁陵园!如果没有烈士们的浴血奋战,也就没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天河》观后感范文

《天河》观后感范文《天河》观后感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天河》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在12月12日时,去了电影院看了《天河》这部赞扬“南水北调”这样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的一部影片。
我国的南部大部分的水都白白流入了大海,而北方地大水少,又高于南方,所以这项工程是很伟大的。
令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董望川这个人:董望川和他的妻子周晓丹都是搞水利工作的。
他们聚少离多,还有可能在一起时也在各自说着工作。
周晓丹老在埋怨丈夫每天在外面跑来跑去、把父母丢给自己、孩子也不管。
原本稳固的感情出现了破裂。
就在这时,麻烦接踵而来:他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他,跳槽到一家高薪企业。
同时住在他老家的亲属坚决反对移民搬迁,反对搬移祖坟。
尽管种种压力纷至沓来,但他还是对“南水北调”的工程充满信心,他发誓让北方人喝上丹江甘甜的水。
后来他推荐他的妻子干了移民的工作,她也想为丈夫分担,她为了干好这项工作,干好治水治污的工作。
拿干着污水排放的董亿川(董望川的堂弟)开刀。
不顾亲人的唾骂,也坚持工作。
最后利用烈士陵园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这样的一对夫妻是无数个水利工作人员的缩影,后来经过千难万险到了北京,就又创了两个史无前例的奇迹:五棵松暗涵只下沉了两毫米,就过了五棵松的一号线,要知道下沉超过五毫米,后果就不堪设想。
后来又穿过了只差一米的立交桥。
他们对待工作也是奋不顾身的:那些通道在被淹了之后,他们不顾危险,挺身而出,冲进了黑乎乎的通道。
他们即使被水冲倒了,也坚持着爬起来,有投身到工作当中了。
像这样的奇迹数不胜数。
我敬佩那些水利工作人员,他们有坚强的意志也有佩服跌倒了爬起来、有不言败的精神!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
把 ___的宏伟设想,变成了现实。
在这项伟大的项目的后面,不仅是千千万万工人的汗和血,也有他们放弃家庭的痛苦:在董望川带领工人们打通五棵松暗涵时,他的妻子突犯心脏病。
《天河》观后感

《天河》观后感
电影《天河》讲述了南水北调中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个个可歌可泣感人故事。
观看完影片后,我主要有两点体会:一是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的体现。
在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中,水利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
我们要学习他们这种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品质,并力争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体现。
二是影片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影片中,几位主人公体现出的爱情、亲情、师生情以及党和人民的雨水之情都使我动容。
特别是在看到丹江百姓为保护烈士陵园选择主动搬迁时,我感到了百姓心中的感恩、无私的民族大义。
在我自身的生活中,我应该向他们学习,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面前学会放弃。
电影《天河》观后感

电影《天河》观后感《电影〈天河〉观后感》前几天看了电影《天河》,感触颇多呀!这部电影讲的是南水北调工程,这可真是个超级大工程。
电影里展现的那些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影片中,那些建设者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挖掘隧道的时候。
那可不是一般的隧道,又长又复杂,还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
工人们穿着厚重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在狭小的空间里艰难地作业。
脸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淌,混合着灰尘,变成了一道道黑印子。
他们的眼神里透着坚定和执着,没有一丝退缩的意思。
其中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叫小李吧,看样子也就二十出头。
他刚到工地的时候,还带着一脸的稚嫩和青涩。
可是在工作中,他一点儿也不含糊。
有一次,隧道里突然出现了塌方,情况十分危急。
大家都拼命往外跑,可小李却逆着人流冲了进去。
他心里只想着要把还在里面的工友救出来。
当他把工友背出来的时候,自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瘫倒在地。
但他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我真的被他的勇敢和无私感动了。
还有那些工程师们,他们日夜不停地研究方案,为了一个数据,能争论得面红耳赤。
为了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他们不停地奔波在施工现场和办公室之间。
有个老工程师,头发都白了一大半,戴着厚厚的眼镜。
他在图纸前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不停地计算、修改,眼睛都熬红了。
他说:“这工程可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呢!”电影里也展现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南水北调工程而发生的改变。
比如有个村子,因为工程要搬迁。
村民们一开始都不愿意,毕竟那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有感情啊!但是为了大局,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搬家的那一天,大家都默默地收拾着东西,眼里满是不舍。
有个老奶奶,坐在门口的凳子上,看着自己的房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她嘴里念叨着:“这房子住了一辈子,真舍不得啊!”但是她也知道,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用上水,过上好日子。
在整个工程中,也有很多感人的爱情故事。
观看《天河》心得体会

观看《天河》心得体会单位全体党员来到电影院观看《天河》。
早就听说了这部电影比较非常感人,而且故事情节强大。
在人物设置及塑造上与以往有了很大的淡化,摒弃了高大尚的“完人”典范,人物理想化而贴近生活。
聚焦当代中国最为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之南水北调,可以说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南水北调。
故事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从具体规划到竣工通水的全部过程,再现了国家意志与移民群众在攻克难题面前表现出的勇气、智慧与大爱。
干部与群众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下,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的精神。
世上本无路,走得多了,便就有了路。
这路指对的是陆地上的,当然也指人生路。
但这路不仅存于地上,更现于天中,即天路。
天路非实指天上有路,是特指穿越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的京臧铁路,气势恢宏,造福于民,天下无双。
如今,一条堪比“天路”的“天河”也即将全线贯通,这条特殊的河即指“南水北调”工程。
与“天路”一样,“天河”也是一条造福于民的工程建设利民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电影《天河》就全景式再现了这条壮举之河的艰难成形过程。
“南水北调”工程通俗讲就是形象化将长江丹江口的冷水通过“天河”逼出京津华北等地,以福祉等地人民。
近年来,华北地区日渐缺水,尤其北京,随着人口总量超过2022年万,用水,用好水风险问题日渐突出。
长江丹江口却水资源充足,洪水季节洪水泛滥泛滥成灾。
以“天河”将大冶多余的水引至缺水京津地区,既解决了长江水患泛滥问题,又补缺了华北水荒严重现实,乃共赢互利瘴霉属。
南水北调,解决了我们北京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问题,这是在丹江口库区全体移民全体作出重大牺牲和奉献为基础的,他们在祖祖辈辈生活了的土地上搬走,每一寸土地、树木对于他们忧伤来说都是那么不舍。
但是,为了北京人民能够喝上丹江的出水,他们毅然决定的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搬到由党和政府为他们建设的新家园去。
中国我深深感动于我国普通百姓的淳朴和通情达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
牺牲了自身利益,成就了国家伟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天河》观后感
昨晚打开CCTV6,在放《天河》,看了两眼发现这是讴歌南水北调工程的主旋律电影。
此类影片歌颂有余而真情不足,往往都是用力过猛。
正要换台,女主俞飞鸿优雅知性地出镜了,她一个眼神我便在板凳上坐稳了。
此片集结了李幼斌、段奕宏、濮存希、陈宝国、林永健等,不管是客串还是主角,这些人深湛的演技把我按死在座上。
我是沉了心地认真看,红旗渠前的讲话、老段照顾他爹、小女孩开口认妈,这些情节虽老套,但不生硬,已经击中我的软肋,几乎润湿眼眶,但偏偏要安排一段雨中老百姓给市长集体下跪请愿这样的桥段,好像这才更感人一样。
且不说公公给儿媳下跪违背伦常,这编剧就这么希望老百姓动不动就长跪不起?还有,地底下挖暗涵,都是赤着背的汉子挥舞铁锹,挥洒汗水,偏偏安排个凹凸有致的美女穿着修身白衬衣在帮忙推车,差她这点力气?李幼斌一个人站在地铁站监工,身边没有任何工作人员,甚至被保安当成贼,这能是工程总指挥的人设?万一出事,他靠电话和嗓子指挥?这都是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属于拙劣的生编硬造。
南水北调,从我老家村口经过,这工程浩大,人所共知。
多少建设者、水利人付出汗水甚至不顾自己生命,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偏偏被讲成这样。
现代社会里,好像大家都在谈钱,上至某某某贪污腐败,下到谁谁谁吃拿卡要,没有人再提奉献精神了,觉得奉献精神只剩出现在领导的讲话稿里这唯一的场合了。
其实不然,如果你的身边没人奉献,只是因为你的圈子太low。
我记得今年刮台风的时候,有几个党员为了保护国家重要设备平台,英勇牺牲了。
我们丝毫不缺乏众志成城干大事、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肺腑的现实题材,但我们就是讲不出好故事。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有一点激情的,歌颂类电影并不因其天生的题材和主旨而低人一等。
有的人喜欢冷静地旁观,永远用理智和高人一等的智商凌驾在普通老百姓上,做一个片叶不沾身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不会去看歌颂类电影,诺兰来拍也不行,他们会说诺兰是缺钱了。
但我会看,我相信还有许多这样的我,愿意在某个时间静下心来享受精神的洗礼和加油。
事实是,现在的年轻人,没多少人看了,看见就换台,多看一眼都是折磨。
造成今天这个局面,跟一些电影工作者动不动就安排老百姓下跪有莫大干系,他们表面上是在创作主旋律电影,实际上居心叵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