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合集下载

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五版)第一章——绪论

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第五版)第一章——绪论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04
发展政府信息学
1.4 发展政府信息学
1.政府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1)电子政务基础理论。 (2)电子政务规划建设方法论。 (3)电子政务相关问题。 2.政府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1)与政治学的联系。 (2)与经济学的联系。 (3)与社会学的联系。 (4)与法学的联系。 (5)与管理学的联系。 (6)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联系。 (7)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联系。
美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利用新科技改造政府的目标。1995年,加拿大在改造政府的蓝图 中,将信息技术看作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大规模削减相关费用的良方。在综合考 虑了政府服务变化和政府费用等因素后,英国政府也下定决心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的公共 服务部门,目的在于“除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外,还应通过降低政府行政费用使所有纳税
纵观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高,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应用越来 越广泛。
1.2 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2.1 信息技术革命
2.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阿帕网(Arpanet),是在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议下将美国西 南部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和犹他大学的 四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的网络。
在Web1.0时代,用户主要通过浏览器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在Web2.0时代,用户不仅可以浏 览信息,还可以发布信息。如果说Web2.0是使用互联网把人与人联系起来,那么Web3.0则是 使用互联网把信息与信息联系起来。
1.2 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1.2.2 政府再造运动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电子课件 117页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电子课件 117页
有符号数根据编码方案又区分为原码,反码和补码。 对于非负数而言,原码,反码和补码形式都是一样的。 原码和反码零值有正零和负零两种,补码没有负零。现在计算
机中整数存储中基本采用补码,在计算机中加减法运算统一为 加法。
N位二进制整数取值范围(以N=8为例)
无符号数:0~2n-1 (0~255) 有符号数:-2n-1~2n-1-1 (-128~127,补码形式) 非整数有定点数和浮点数两种。 浮点数由阶码的尾数两部分组成,形式表示为:
N=±d×10±p
其中,d是尾数,前面的“±”表示数符;p是阶码, 前面的“±”表示阶符。
利用数的补码可以方便地进行运算。 7-9 = 7+(-9) 的运算如下:
运算结果补码为:11111110,符号位为1,即为负数。已知负数的补 码,要求其实际值,只要将数值位再求一次补就可得其原码:10000010, 再转换为十进制数,即为-2,运算结果正确。所以现代计算机中运算单元 只需要设加法器即可满足功能需求。
2.字节(Byte B)
• 8位二进制数整体,是 数据组织和存储的基 本单位
• KB :1KB=1024B MB:1MB=1024KB GB:1GB=1024MB TB:1TB=1024GB
3.字(Word)
• 计算机能够一次并行 处理的二进制数整体 称为一个字
• 字长是字中包含的二 进制数位的多少,字 长基本是字节长度的2 的N次方倍
诺依曼原理:
• 采用二进制数 • 存储程序控制 • 计算机的五个基本
部件:运算器、控 制器、存储器、输 入设备、输出设备
第一个实现诺依曼设 计的计算机是IAS
(EVDAC),ENIAC 没有使用二进制数, 也没有采用存储器来 存储要运行的程序, 和程序中使用的数据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算工具,如“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再到算筹、算盘计算尺等。

这些工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然而,计算机的真正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1. 机械计算机时代的拓荒者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机械计算机进行计算。

这些机械计算机是计算机的拓荒者,为后来的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

这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计算机的应用近10年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由于计算机的日益向智能化发展,于是人们干脆把微型计算机称之为“电脑”了。

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

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了人类社会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计算机的发展史可以分为机械计算机时代和电子计算机时代两个阶段。

在电子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计算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计算机历史大事记

计算机历史大事记

本资料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组收集整理1 计算机的发展与历史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46年问世的。

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相提并论。

人们根据计算机的性能和当时的硬件技术状况,将计算机的发展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在技术上都是一次新的突破,在性能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1.1 第一阶段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1945年底,在美国首次研制成功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这台机器重30吨,占地面积达167平方米,加之它的工作原理,因此,人类后来的计算机并不是在这台机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图灵。

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在他的主持下,1949年诞生了第一台存储程序的计算机,又称第一代机,这台计算机为后来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特点是:(1) 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大,成本高。

(2) 采用电子射线管作为存储部件,容量很小,后来外存储器使用了磁鼓存储信息,扩充了容量。

(3) 输入输出装置落后,主要使用穿孔卡片,速度慢,容易出去使用十分不便。

(4)没有系统软件,只能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

1.2 第二阶段晶体管计算机 (1958~1964年)1959年,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二代。

1964年,IBM第一代360系列计算机问世,这是第一代通用计算机,为研制这种计算机,IBM投资50亿美元,比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投入到原子弹研究的钱(20亿美元)还要多;由此,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

主要特点是:(1) 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提高。

(2) 普遍采用磁芯作为贮存器,采用磁盘/磁鼓作为外存储器。

(3) 开始有了系统软件(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

1.3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1969年)主要特点是:(1) 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从而使计算机体积小,重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汇总(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汇总(1)

模块一计算机组装基础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称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在该计算机的研制过程中,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思想,后人把他尊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2.计算机的发展史共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计算机的发展史共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1)电子管时代;(2)晶体管时代;(3)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4)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5)未来时代。

这样划分的依据是所使用的基本电子元件的不同。

3.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硬件系统是软件系统工作的基础,而软件系统又控制着硬件系统的运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多数计算机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该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至少包含五大部件,分别是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其中前两个部件合称为CPU,CPU的中文名称是中央处理器,第三个部件是计算机系统的记忆部件,它可以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记忆部件各有什么特点:内存储器容量较小,速度快,用于存放临时数据,外存储器容量较大,速度较慢,用于存放计算机暂时不用的数据和程序。

5.写出三种以上你所知道的操作系统的名称:Windows、Unix、Linux、Mac OS、BeOS等。

6.在组装和维护计算机时常用到的工具有哪些?答:螺丝刀、尖嘴钳、镊子、万用表、清洁剂、小毛刷、吹气球。

7.在机箱中有一块最大的印刷电路板,人们把它称为主板。

8.扫描仪属于输入设备,在日常办公应用中人们通常会用到扫描仪提供的OCR软件,该软件的功能是文字识别,音箱属于输出设备,要想让音箱发出悦耳的声音必须要有声卡。

9.连接硬盘的连接线有两根,一根是数据线,另一根是电源线,其中第一根连接线的另一端插在机箱内最大的一块印刷电路板上。

10.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不变,人们把这一规律称为摩尔定律。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存储器层次结构图
ALU寄存器
Cache存储器 主存储器(DRAM) 辅助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 后援存储器(磁带库、光盘)
返本节
常见的几种内存条
用于台式机内存条
用于笔记本电脑内存条
图 12
内存是程序存储的基本要素,存取速度快,但价格较贵,容量不 可能配置的非常大;而外存响应速度相对较慢但容量可以做得很大( 如一张3.5英寸软盘片容量1.44MB,一张光盘片容量640MB,硬盘容量 可达几百GB及以上)。
的3SI技术路线。
其设计浮点运算速度峰值为每秒230万亿次,采用最新的四核AMD Barcelona
(主频2.0GHz)处理器,采用基于刀片架构的HPP体系架构,共有约30000颗计算核心,大于100TB
海量内存,700TB数据存储能力,采用低延迟的20Gb的网络互联, Linpack测试速度预测将达
1946年初,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穆尔工学院和美国陆 军火炮公司联合研制而成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即电子 数值积分计算机)。
返本节
ENIAC计算机体积庞大,占地约170平方米,总重量达30多吨,使用了 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每秒钟可做5000次加减运算。ENIAC的诞 生宣布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用来存储当前要执行的程序和数据以 及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
内存储器又分成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 、只 读存储器ROM(Random Only Memory)和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外存储器简称外存,用来存储大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数据 和程序以及运算结果。

计算机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新)

计算机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新)
1980年首届计算机先驱奖共有32位获奖者。 从1980年设奖到2000年,这20届(其中 1983年空缺)共108 人获奖 。
2021/5/18
1
重要获奖人物介绍
1967年图灵奖获得者:莫里斯·威尔克斯 (Maurice Vincent Wilkes) ——世界上第一台存 储程序计算机EDSAC的研制者
1967年获得第二届图灵 奖,1980年获得首届计算机 先驱奖。
2021/5/18
1
理查德·哈明
发明纠错码的大数学家 和信息学专家
哈明1915年生于美国芝加哥。 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 士学位,1939年在内布拉斯加大 学获得硕士学位,1942年在伊利 诺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47年哈明发明了一种能纠 错的编码,这种码就叫“纠错码” 或“哈明码”。哈明码的发明是 为了解决通信中的误码问题,但 对计算机同样有用。
冯·诺依曼——数学奇才、计算机之父
约翰·冯·诺依曼 ( 1903—1957 ),美藉匈 牙利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终身教授。
冯·诺依曼对人类的最大 贡献是对计算机科学、计算 机技术和数值分析的开拓性 工作。提出了著名的"冯·诺 依曼机",其中心就是存储 程序原则——指令和数据一 起存储。这个概念被誉为 “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它标志着电子计算 机时代的真正开始,指导着 以后的计算机设计。
Huffman) 小型机之父切斯特·贝尔(C.Gordon Bell) 巨型机之父西摩·克雷(S.R.Cray) ENIAC的发明人约翰·莫奇利(John W.Mauchly) ENIAC的发明人约翰·埃克特(J.Presper Eckert)
2021/5/18
1
吉纳·阿姆达尔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1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

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从一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

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已具一定程度。

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所以,在如何划分中国信息化进程上显得比较温和,不像城镇化、工业化那样针锋相对,纷繁复杂。

除了从工业发展角度划分信息化的历史跨度较长外,大多数学者都只是对近20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见表1)。

从表中可知,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两大阶段,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七个阶段。

究其原因是依据不同、所采取的角度不同。

表1近年来中国信息化进程研究论著比较二分法。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算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为止;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时间从1993年算起,到2000年止。

另一种是将新中国成立至今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1979~2000年为第二阶段。

三分法。

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信息化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2年)为起步阶段,从1983年国家初步制定信息技术发展政策起,至1992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为止;第二阶段(1993~1997年)为全面推进阶段,从1993年国家成立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起至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前为止;第三阶段(1998~200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以1998年国家成立信息产业部至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出台止。

另一种是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角度,将新中国50年“信息化”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8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初创阶段,从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数控机床算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止;1979~1987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开拓阶段;1988~1999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阶段,从1988年“火炬”计划起,到1999年为止,还有一种是对“九五”及2010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1995年到1997年6月为试点启动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试点项目,进行系统协调;1997年7月至2000年为初步信息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初具规模,重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实现国内外联网;2001年至2010年为基本信息化阶段,全国规模的国家级信息网络初步形成,中国与国际信息网络的信息流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开篇语:从1953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

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1947~1948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

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

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

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年春,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

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

1957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738厂)共同承担。

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

根据(前)苏联提供的M-3机设计图纸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

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

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6台。

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1次。

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他们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脑104机。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于1959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

该机共有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由22个机柜组成,它的字长39位,每秒运行1万次,1959年建国十周年前夕通过试运算,共生产7台。

至此,中国的大地上有了第一台自己的通用电子计算机,并且其主要技术指标均超过了当时日本计算机,与同期英国已开发的最快的计算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103和104机都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它们的相继推出,标志着我国初生的电脑事业蹒跚起步,并为我国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计算的经济和国防等领域的难题。

填补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空白,是我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

该机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参加119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250人,有十几个单位参与协作。

我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在原子弹(104机)和氢弹(119机)研制中发挥了作用。

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政策,我国开始研制只能采取"全部采用国产器材,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的技术路线,119机花了五年才研制成功说明在当时条件下一切从头做起研制大型计算机是件相当困难的事。

我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研制的主要推动力是军事应用,民用计算机的需求还不很强烈。

高技术往往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应用,但高技术的普及推广和产业的形成要借助大量民用需求的拉动。

这一点被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历史所证明,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历程也是如此。

在这期间,1961年,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制起步比美国整整晚一代。

当国际上致力于第二代计算机产品时(1959~1964年),我们正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三、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

60年代到70年代末在我国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西方大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中苏关系恶化,迫使我国的主要科研活动多以国防和军工产品的研制开发为主,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但是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科研人员,以“自力更生”为指导方针,以军事应用为目标,以研制大、中、小型计算机为方向,在“从2零到一”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实际上从1958年起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

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

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

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与生产中已发挥重要作用。

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6),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大前身)成立,陈庚大将任院长。

慈云桂被任命为海军工程系雷达教研室主任。

1961年,慈云桂随中国计算机代表团赴英国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走访了英国剑桥、曼彻斯特和牛津等著名大学。

他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方向已是全晶体管化,当即给学院领导写信,建议停止正在设计中的电子管通用数字计算机,并马不停蹄地收集资料,构思体系结构和基本逻辑电路。

经过几年的精心设计和辛勤劳动,于1964年末他们终于用国产半导体元器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B/I。

1965年2月该机通过国家鉴定,连续运行268小时未发生任何故障,稳定性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65年末又研制成功441B/II型机。

使我国计算机顺利进入第二代,并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1966年1月,慈云桂率计算机代表团赴英国参观学习,访问了英国的计算机公司和国家物理实验室,以及牛津,剑桥等大学,历时8个多月,考察了几十台晶体管计算机。

慈云桂又开始构思新的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软件系统。

回国后正逢“文革”,他历尽磨难,但出“牛棚”的第二天便拖着病弱不堪的身体来到实验室指导大家设计。

1970年初,441B/III型计算机问世,这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分时操作系统和汇编语言、FORTRAN语言及标准程序库的计算机。

441B系列机在天津电子仪器厂共生产了100余台,及时装备到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平均使用10年以上,是我国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主流系列机型之一。

某基地的441B/III型机总运行时间达48000小时,出色地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

慈云桂他们研制的计算机因而以技术先进和稳定可靠著称。

我国的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前夕研制的,而那时国外在发展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年),基本上已经晚了十年。

我国第一、二代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大多是自己开发,早期以前苏联的算子法为指导思想,1962年以后转到以ALGOL 60为基础的编译技术,开发了BCY、BX119等有影响的编译系统。

但总的来讲,我国从研制第一代计算机开始就有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

四、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1.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65年,中国开始了第三代计算机3的研制工作。

1969年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

1973年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该机字长数48位,每秒运算100万次,主内存130K。

主要用于石油、地质、气象和军事部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DJS-130小型计算机,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

逐渐形成了我国第一种国产DJS-100系列机。

“DJS”即“电子计算机”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与以往不同的是,DJS-100系列应用范围不再用于军事领域,而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过程控制、数据采集、信息和事物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

于1976年12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

后来,我国又研制了655型(电子部32所)、151机(国防科大)、1001中型集成电路计算机和每秒可运算500万次的HDS—9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行业已完成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

2.DJS-050机: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揭开了中国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1977年4月,安徽无线电厂、清华大学和四机部六所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