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完整版)
1-3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3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 1993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曙光一号计 算机。
• 2008年6月,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研制成功,峰 值运算速度达到230万亿次,世界计算机500强排 名第10(2008年11月)。
1.3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 2010年8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天河一号” 超级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到4.7千万亿次。在 2010年11月公布的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中, “天河一号”名列第一。
• 2013年5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天河二号” 超级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到5.49亿亿次。在2013 年6月至2015年11月公布的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排 行榜中,“天河二号”均名列第一。
1.3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3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 2016年6月,我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研制成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为 12.5亿亿次,持续性能为9.3亿亿次。
1.3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 1973年8月,集成电路计算机150机研制成功。 • 1985年,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 微机。
• 1983年11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
1.3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 1983年11月,运算速度为1亿次的向量巨型计算机 银河-Ⅰ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 • 1992年11月,研制成功10亿次的银河-Ⅱ。 • 1997年6月,研制成功130亿次的银河-Ⅲ。
1.3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 1965年4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 机441-B通过国家鉴定,运算速度为1.2万次每秒 浮点运算。
• 1967年9月,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109丙研制成 功,浮点运算速度为11.5万次每秒,被誉为功勋 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计算机工业起步。
当时,计算机技术刚刚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并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竞争。
当时,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孤立封闭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限制了中国对外科技交流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机会。
然而,中国政府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推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1956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该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计算机技术研发的正式启动。
在这个早期阶段,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必须几乎从零开始,自己研究和开发计算机技术。
到了1960年代初,中国开始尝试自主开发计算机。
在当时,全球计算机工业的中心是美国和苏联,中国需要依赖自己的力量来迎头赶上。
196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台中国自主研发的存储程序控制的大型电子数字计算机,103型计算机。
这一成果在当时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誉为中国计算机科技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103型计算机的成功,中国加大了对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力度。
1965年,中国正式启动了“第二代计算机”项目,以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中国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研究机构和大学几乎停止了正常的工作,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被迫暂时放弃了他们的研究。
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计算机事业才得以重振。
在此后的几年里,中国加大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
197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育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教育的正式启动,为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计算机产业化。
1985年,中国第一批微型计算机成功投入生产。
与此同时,中国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大了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简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简史计算机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有着丰富的故事。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起步,到现如今的领先地位,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见证了科技的腾飞与国家实力的崛起。
一、计算机的引进和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从苏联引进计算机技术。
首台计算机于1956年引进,开启了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序幕。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和经济管理等领域,用以解决大量复杂的计算问题。
尽管当时的计算机规模较小,运算速度较慢,但这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研发与科技攀登上世纪70年代,中国国内形势动荡,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决定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出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103型计算机。
此后,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在自主研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相继研制出了104、105、107等多种型号的计算机。
这些计算机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为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开放与合作,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计算机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与国际间加强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设备。
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通过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计算机行业逐渐实现了从“追赶”到“领先”的转变,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
四、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在中国社会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从最初的科研和军事领域,到后来的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各个领域,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计算机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计算机技术开始在中国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机科学工作者开始进行研究和开发,但受限于经济条件和国际局势,进展缓慢。
1956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计算机技术培训班,培养了第一
批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
20世纪60年代,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进入快速阶段。
国内开
始自主研制电子计算机,其中1964年研制成功的"103型计算机",被誉为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制成功的电子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契机。
1974年,成立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科学研
究的组织化和系统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加大了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投入,引进
国外技术和设备,加强与国际计算机科学界的交流。
1983年,中国推出了第一部计算机科学专业教材,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93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计算机协会,进一步加强与国际
计算机科学界的联系和合作。
21世纪以来,中国计算机科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的
计算机产业快速崛起,计算机技术应用广泛普及。
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连续多年拥有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国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使中国成为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计算机 的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史一、引言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出发,梳理出关键的里程碑事件,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发展(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中国政府意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并积极引进了苏联的计算机技术。
1956年,中国首台电子计算机“华山一号”诞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计算机产业体系,不断引进和借鉴国外技术,如IBM和DEC等。
三、自主研发与创新(1970年代-1980年代)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一个自主研发与创新的阶段。
1970年代初,中国推出了第一台由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华山二号”,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业从引进阶段向自主研发阶段迈进。
随后,中国计算机科学家们在国产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如华南计算机公司的“华南一号”、中科院计算所的“银河”系列计算机等。
四、计算机应用的拓展(1990年代-200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中国计算机应用开始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金融、制造业、教育、医疗等。
这些应用的推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中国的电子商务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的兴起,为中国电子商务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五、互联网时代的崛起(21世纪)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中国计算机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如社交媒体、移动支付、在线购物等。
同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六、展望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DJS系列小型计算机
1974 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 DJS小型计算 机,8 月,第一台 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 功,并通过鉴定。之后,131、132、135、140、152、 153 等共 13 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31 个厂点生产, 近 产量近千台。 逐渐形成了我国第一种国产 DJS-100 系列 机。 “DJS”即“电子计算机”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与以往不 同的是,DJS-100 系列应用 范围不再用于军事领域, 而 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承担 了科学计 算、数据处理、工业过程控制、数据采集、信 息和事物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总结
从 1953 年 1 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 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 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 研制到改 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 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 产业化提供 技术源泉, 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树 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 的里程碑。 综观 40 多年来我国高性能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历程,从 103 机到曙光机,走过了一段不 平凡的历程。总的来讲, 除了文革动乱时期外,我们的研制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在逐 步缩小-80 年代初)
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65 年,中国开始了第三代计算机 的研制工作。
1969 年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 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拉开了 我国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DJS- 050 机: 我国第一 台微型计 算机,揭 开了中国 微型计算 机的发展 历史
DJS-050 机
我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我国计算机发展简史一、计算机研制起步我国计算机研制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
在此后的几年中,中国先后研制出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电子管计算机,为计算机在国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慢。
然而,这一代计算机为后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的计算机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随着科技的进步,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逐渐取代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元件,体积和功耗相对较小,运算速度也有所提高。
同时,这一代计算机还引入了操作系统和高级编程语言等概念,为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条件。
四、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元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同时,这一代计算机还引入了微处理器和内存等概念,为计算机的性能提升和功能扩展提供了可能。
五、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元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同时,这一代计算机还引入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概念,为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扩展提供了可能。
六、巨型计算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七、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微型计算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计算机类型。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微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中国在微型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我国从1957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
机器在738厂开始少量生产,命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
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产品380余台。
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
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
70年代后期,电子部32所和国防科大分别研制成功655机和151机,速度都在百万次级。
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和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珠 算
第一代计算机时代
• 1958年——1964年 • 这个阶段中国自主研制的计算机基本上都
是电子管单片机,且都是应用于军事方面
• 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其 体积庞大,平均运算速度仅为每秒30次
103机
• 1964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119 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不 过当时美国等国家已经转入晶体管计算机 时代
机
119
中国第二代计算机时代
• 1965-1972年 • 这个阶段中国研制的计算机转入晶体管时
代
• “功勋计算机”——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 丙,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9丙机
中国第三代计算机时代
• 1973-80年代初 •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
•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150,它上面配置了自行设计的操作系统
机
150
• 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
757机
中国第四代计算机时代
• 80年代中期至今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
银河-I巨型机
关闭手机
心态归零
遵守时间
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求
积极参与
不要大声喧哗
注意环境卫生
课间要求
保持礼仪
课后要求
注意安全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 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计算机进入中 国也有好几十年了。那么,中国的计算机 是怎样起源的?
中国2000多年前的“计算机”—— 珠算盘,这可以称得上是是最早 的“中国计算机”了,它和现在 的计算机都是采用进制的运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