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故事经典案例:吃肉与吃苦
苏轼母亲程夫人教子的故事

苏轼母亲程夫人教子的故事
程夫人一向言教就有力,苏轼出生到小学毕业都在掌握之中,哪
怕是身边的贵客高官,也不能豢养纵情骄矜,而必须学会胸有成竹并
顺服家长。
程夫人吃苦耐劳,无论外表上或是心灵上,都对苏轼施教
得有条不紊而彻底,他向来尊重夫人的管教,也从小就有着勤奋习学
的好习惯,是当地人民大赞并模范其他小孩儿,所以程夫人的教育方
式是成功的。
程夫人教苏轼的方式有两个,倾注关爱和苛求厉行。
夫人深知教子只
有爱才能引导,要改变孩子的思想与行为,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所以
她在教育苏轼时,始终抱着一种不加掩饰的温和又充满爱心的抱负,
无论在纪律之上,或学习活动,都以慈爱周到的态度教导,以至于苏
轼总是本着家长一定有他言之有理,尊敬父母和家长的教育。
另一种方式就是对妥贴收敛的严格要求,夫人对苏轼的学习,在
毫不留情的要求上,就追根究底,只要他能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就会
以真正的努力去学习,夫人也常常会给他许多很好的方法去学习,领
悟知识,只要他做到了,就会一阵点头,很满足,给予他的大力鼓励。
古今中外家教故事30篇

古今中外家教故事30篇1.曾参杀猪教子曾参(shēn)(公元前505年——前436年)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很重孝道,《史记》上说孔子以为他“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
”曾参又注意修养,《论语》上记载有他的修养原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
他强调做人要诚实,自己以身作则,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上街,他的小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又哭又闹,要求跟着去。
曾参的妻子被闹得没有办法,就对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被哄回家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家,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雪亮的尖刀,正在准备杀猪呢。
他的妻子赶忙制止他说。
“我刚才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说话不算数,骗了孩子,就是在教孩子讲假话。
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就不容易相信了。
这样做,对家教是很不利的。
” 结果,曾参说服了妻子,还是把猪杀来煮了。
2.孟母三迁与断织孟子(约公元前370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能成长为一个大学问家。
首先得归功于孟母。
孟轲三岁时死了父亲,养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在母亲的身上。
孟母是一位勤劳善良又有见识的妇女,丈夫死后,她靠织布、帮人浆洗过活。
孟轲小时候贪玩不好好念书,当时他常住的地方有一些坟墓。
他常常和小朋友到坟场玩耍,看到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小朋友们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这类游戏来。
孟母见了,认为这个地方对小孩子的影响不好,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街上住,家附近是集市和商店。
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玩起做买卖的游戏来。
孟母见了很不高兴,决定再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到了学宫旁边,字宫就是学校的校舍。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故事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故事关于家庭教育的三则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每一位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能从中领悟出育儿知识。
(务必细心看完,用心体会)一、“曾子杀猪”:身教重于言教曾子是孔子晚年重要的弟子,被后人尊称为“宗圣”。
和曾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曾子杀猪”。
据说曾子有一次想要去赶集,孩子哭闹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说:“你如果听话不跟着爸爸去集市,等爸爸回来给你杀猪炒肉吃。
” 曾子的妻子本来是说的一句哄孩子的谎话,但是曾子从集市回家之后,果然把家中的猪杀掉给孩子炒肉吃了。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带给家长朋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言而有信,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同时也说明,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决不能当成儿戏,随意用谎言欺骗自己的孩子。
二、“孟母三迁”:环境影响教育孟子生活的时代比曾子稍晚,也是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和孟子有关的教子故事是著名的“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死得早,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成才,三次搬迁住处。
第一次搬迁的住处靠近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别人出丧,调皮的孟轲也学会了哭丧。
孟母发现之后,不得不再次搬家。
第二次他们搬的住处靠近集市,年幼的孟轲又学会了模仿商贩叫卖,孟母发觉后再次搬迁。
第三次他们搬迁的住处靠近学校,孟轲潜移默化渐渐变得知书达理,长大之后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大学问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讲的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对此一定不能够忽视。
三、“画荻教子”:寒门也出贵子画荻教子出自《宋史.欧阳修传》,讲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幼年的故事。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非常贫寒。
但是他的母亲非常具有远见,为了培养欧阳修成才,在买不起纸和笔的情况下,欧阳修的母亲在地上铺上沙子,用芦苇在沙子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长大之后,不仅成为文学家,还先后做了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大官,成为北宋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厨师父亲用实践教育儿子

在我国,教育一直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一位厨师父亲,他用自己的实践教育儿子,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了儿子的独立能力,也为他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儿子对厨艺的兴趣这位厨师父亲从小就对儿子说:“孩子,爸爸是做菜的,你也要学会做菜。
”每当周末,父亲就会带着儿子去市场买菜,教他认识各种食材,讲解食材的烹饪方法。
在厨房里,父亲亲自示范,让儿子跟着学做菜。
从简单的炒菜到复杂的炖汤,儿子都学得有模有样。
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有空闲时间,他就会在厨房里研究各种菜谱,尝试自己动手做菜。
这种实践让儿子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在父亲的教育下,儿子从小就学会了独立。
每当父亲外出工作,儿子就会主动承担起家务,照顾自己。
他学会了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等生活技能。
在独立生活的过程中,儿子学会了承担责任,也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一次,父亲出差一周,儿子独自在家。
他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年迈的祖母。
在这段时间里,儿子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学习和生活。
他还学会了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这段经历让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加独立、自信。
三、培养儿子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家庭中,父亲经常和儿子一起做菜。
他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道道美食。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学会了倾听、沟通和协作。
当他长大后,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培养儿子的审美观念作为一名厨师,父亲深知美食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审美享受。
因此,他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儿子的审美观念。
每当儿子做菜时,父亲都会教他如何搭配食材、如何摆盘,让菜品更具美感。
在父亲的引导下,儿子对美食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学会了欣赏各种美食,也学会了如何制作出既美味又美观的菜品。
这种审美观念让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
杀猪教子的故事

杀猪教子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杀猪的老人,他粗犷豪爽,但对自己的儿子却十分严厉。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培养出一个真正坚强、勇敢的人。
因此,他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用各种方式来考验他的意志和勇气。
有一天,老人带着儿子去山上砍柴。
山上的路很陡峭,儿子走着走着就摔倒了,摔得头破血流。
老人并没有上前去帮助他,而是冷冷地说,“你连这么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还想怎么样?!”儿子听了心里很委屈,但他并没有放弃,艰难地爬起来继续向前走去。
又有一次,老人带着儿子去打猎。
在密林中,一只凶猛的野猪突然冲了出来,老人吓得脸色大变,但他却不让儿子逃跑,而是让他自己去面对野猪。
儿子虽然害怕,但还是紧紧地握住手中的弓箭,迎着野猪勇敢地射出了一箭。
野猪受伤后逃跑了,老人看到儿子的表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变得越来越坚强和勇敢。
他学会了如何独立生活,如何应对各种困难,如何面对危险。
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老人也逐渐放下了严厉的外表,开始用更温和的方式来教导他。
终于有一天,村庄里来了一只凶恶的狼,它威胁着村民们的生活安全。
老人和儿子决定去捕捉这只狼,保护村民们的安全。
他们奋勇追击,最终成功地捕获了狼。
村民们对他们赞誉有加,称他们为“杀猪教子”的典范。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并不是出于对他的苛刻,而是出于对他的深爱和期望。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经过磨砺,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如此,他们的严格要求和教导,都是出于对子女的深爱和期望。
正是这种爱和期望,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往直前。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我国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
一起看看古人成功教育孩子的故事吧。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篇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受过比较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039年考取进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司马光持反对态度,自动离开京师,花费l9年的时问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事实。
此外,司马光还著有《稽古录》和《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作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特别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
司马光当了宰相以后,家庭生活仍十分俭朴。
他认为节俭是一个人可贵的品德.是事业成功不可缺乏的条件。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以此作为家教的一项重要内容。
司马光晚年时,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封信,谆谆教导他一定要养成节俭的美德。
他说,我们家向来清寒,清白的家风要世代相承。
我从小就不喜欢豪华奢侈。
小时候,大人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衣服,我觉得太奢侈而不肯穿。
我一生只求吃饱穿暖,别无奢望。
司马光认为,“衣取蔽寒,食取充饥”。
他对儿子说:“许多人都以奢侈为荣,而我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德。
别人取笑我,说我简陋,我不认为这是缺点。
孔子讲过,一个人因为勤俭节约而犯过失的事是很少见的。
读书人虽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吃粗菜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学问的。
”司马光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成名,以侈自败”的故事来教育儿子。
他说,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盖的却是布被。
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但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帛制的衣服,他家的马也没有喂过粟。
但是西晋的石崇,官为侍中,只是一个荆州刺史,生活却极度奢侈,曾与贵戚王恺比奢侈。
有一次,他与王恺比富,用蜡当柴烧,道路两旁以锦为屏障,长达50里.令王恺自叹不如,但石崇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死。
杀猪教子的寓意和故事

杀猪教子的寓意和故事春秋时期,有个人叫曾子。
曾子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杀猪教子,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杀猪教子这个故事和杀猪教子这个故事的寓意吧。
杀猪教子的寓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见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曾子这样做完全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与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处。
杀猪教子的故事有一天午饭前,曾子的妻子要上街买菜,小儿子抱住妈妈的腿又哭又闹,也要跟着她去。
曾子的妻子怕街上行人车马太多,不想带孩子出去,就想着法儿哄住他。
她把孩子抱在怀里,亲亲他的小脸蛋儿.哄他说:“好宝宝,别跟妈,你爱吃什么好东西,妈妈给你买回来。
”小儿子用小手摸着妈妈的脸说:“我要吃肉肉。
”妻子便顺口说:“好,给宝宝吃肉肉,你乖乖在家等妈,妈买回菜来给你杀了咱家那口大肥猪,给你煮多多的肉肉吃。
”小儿子一听要杀大肥猪,欢喜得拍小手,答应在家等着。
妻子从街上回来,还没进门就听见“吱吱”的猪叫声。
她走进院子,见自己养的那口肥猪,四脚朝天,被绳子紧紧地捆着。
曾子在一旁,“嗤啦嗤啦”地把杀猪刀磨得雪亮雪亮的。
她急忙走上前去问曾子:“你这是要干什么?”曾于仍旧“嗤啦嗤啦”地磨着刀,头也不抬地回答道:“杀猪!”她忙拦住曾子说:“既不逢年,又不过节,怎么好端端地想起来要杀猪呢?”曾子说:“你不是对儿子说,他只要不跟你上街去,等你回来就给他杀咱家这口大肥猪,给他吃肉肉吗?”妻于“扑嗤”一声笑了,她说。
“你疯啦?我那是哄小孩子的呀,你怎么就当真杀起猪来了?”曾子直起腰来,一面用大拇指刮刮刀刃,试试磨快了没有,一面对妻子说:“你总是这样对待孩子,只要能哄乖他,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孩子的心如同一张白纸,你不该沾污这张白纸啊!”妻子仍然拦着他,舍不得杀掉这口还没喂成的猪,恳求他说:“何必这么认真呢?说杀猪,就要真的杀吗?我还可以再哄哄他嘛。
孩子最好的营养品是吃苦

孩子最好的营养品是吃苦—姜文教子的故事姜文故事及家庭照和新疆阿克苏地区风光照引自互联网背景音乐:胡杨颂幻灯制作:李树山E-mail文化传播网一、天要下雨爹要教子忙完《让子弹飞》后,姜文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没有露面,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两个儿子。
原来,姜文是带着孩子“移民”了,为期一年。
是欧美还是新澳?姜文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都不是,而是盛长胡杨树的新疆阿克苏。
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对两个孩子,姜文非常不满意。
在家被长辈宠溺,还有专职保姆伺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个子见长坏脾气也见长。
两个小子在家如龙似虎,一旦出了门马上变成怯生生的小白兔,大气不敢喘。
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姜文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好好地对两个儿子展开军事化的吃苦主义教育。
去哪呢?在北京是不行的,姜文看中了盛长胡杨树的新疆阿克苏。
妈妈周韵只怕狠不下心来,将他们爷仨送到目的地后,立即打发回了北京。
著名导演、影星姜文、周韵夫妇。
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撒野。
第三天,两个孩子的苦日子正式开始……早上6点半,他们就被姜文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拖了出来,三两下套上防寒运动衣,半梦半醒地被呵斥着开始了锻炼。
虽然号称“塞上江南”,但阿克苏的昼夜温差很大,两个儿子出门就打哆嗦,本能地想往暖和的房间里钻。
但姜文不给他们机会,一手拉一个,几步就拖出了庭院,告诉他们:“跟着我跑,跑不动了走也行,转完这一圈才能回家。
”这一圈大概一千米,两兄弟只跑了不到两百米,剩下的八百米都是喘着气走下来的。
姜文对两个儿子的饮食结构也做了很大调整,精心烹饪的儿童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当地民族餐食:菜品以手抓羊肉和大块牛肉为主,主食不是糙米饭就是馕,配餐的青菜既非白灼也非上汤,无公害的蔬菜洗干净后直接生吃,佐餐的饮料是新鲜牛奶。
除了正餐外,不提供巧克力、饼干、果冻之类的零食,但新鲜水果24小时敞开供应。
家里没请钟点工或保姆,两个儿子在姜文的指挥下担任起了保洁员。
收拾床铺也包干到人。
姜文很少让儿子无所事事地待在屋里,只要天气不恶劣,他经常带他们出去转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子故事经典案例:吃肉与吃苦
每晚吃饭的时候,山姆总会闻到一股肉香,那是从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他会使劲地吸气,将香气都吸到自己的身体里。
时间一长,山姆就能够根据肉香断定邻居吃的是什么肉。
山姆不明白邻居家的餐桌上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多鱼肉,而自己家却每天吃些蔬菜。
山姆经常会情不自禁地站在门口看邻居一家吃鱼吃肉,看着看着,口水会不知不觉地流出来。
邻居常常会夹上一块肉给他,然后说:“回去吧,叫你妈也买点肉吃。
”
有一天,山姆终于忍不住问妈妈:“为什么邻居家的餐桌上总会有鱼肉,而我们家却没有呢?”
妈妈没有回答。
一个星期天,妈妈问:“今晚你想不想吃肉?”
“想啊,我好久没吃肉了。
”山姆高兴地说。
“那好,你随我来。
”妈妈说。
妈妈带着山姆来到了一个工地上,她向工头要了一份搬砖的活,总共有1000块砖,都搬完了可得10美元。
妈妈对山姆说:“快搬吧,搬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山姆搬了一段时间后,腿脚有些发麻,妈妈鼓励他:“已经搬了100块,可以得一美元了。
搬吧,再努力又可以得一美元了。
”山姆又支撑了一会儿,终于搬不动了。
“妈妈,干这事太辛苦了。
”山姆伸伸胳膊说道。
“歇一下吧,歇一下再搬。
”妈妈说。
山姆就这样歇一会儿又搬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搬。
山姆记得那次天气非常热,妈妈的衣服浸得透湿,像刚淋过雨似的。
真是太累了,山姆真想不干了。
他试探着把话说出去,妈妈说:“孩子,不通过辛勤劳动,哪能够得到幸福?”到了傍晚,母子两个终于把活干完了。
妈妈从工头那儿领了10美元。
这时候,山姆累得直不起腰了。
晚上,餐桌上摆上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弟妹妹们吃得非常香。
“孩子,我想你已经知道了邻居餐桌上为什么每餐都有肉了吧。
这就叫吃苦,你知道吗?”妈妈望着孩子们说。
山姆的心灵受到了震撼,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弟妹妹们,他哭了。
从此以后,山姆牢牢记住“吃苦”这两个字,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感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母亲让孩子切身体验吃“苦”,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甜日子”是来之不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