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103链路层规范
南自103规约

F21Q/×××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103规约应用指南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和目的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 物理层及链路层 (2)4.1字节帧格式 (2)4.2地址 (2)5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2)5.1 ASDU 1:带时标的报文 (2)5.1.1 ASDU1的用途 (2)5.2 ASDU 5:标识报文 (2)5.3 ASDU 6:时间同步 (3)5.4 ASDU 7:总查询(总召唤) (4)5.5 ASDU 8:总查询(总召唤)终止 (4)5.6 ASDU 9:被测值Ⅱ (4)5.7 ASDU 10:通用分类数据 (5)5.7.1主站向子站发送的报文 (5)5.7.2子站向主站发送的报文 (5)5.8 ASDU 20:一般命令 (6)5.8.1复位子站 (6)5.8.2控制开关 (6)5.9 ASDU 21:通用分类命令 (7)5.9.1读全部组的标题 (7)5.9.2读一个组的全部条目的值或属性 (7)6 扰动数据的传输 (7)6.1传输过程 (7)6.2注意事项 (7)6.2.1扰动表的项数 (7)6.2.2扰动值的个数 (7)6.2.3扰动数据准备就绪中的时间 (7)6.2.4通道数据的否定认可 (8)6.2.5扰动数据的删除 (8)附录 A (资料性附录)通用分类服务使用示例 (9)A.1 通用分类服务的组号 (9)A.1.1 01组:保护测量值 (9)A.1.2 02组:软压板 (9)A.1.3 03组:遥控组 (9)A.1.4 04组:定值组 (9)A.1.5 05组:定值区号 (10)A.1.6 06组:电量组 (10)A.1.7 07组:模拟量组 (10)A.2 数据说明 (10)A.2.1 数据类型说明 (10)A.2.2 数据存放顺序 (10)A.3 读所有被定义组的标题 (11)A.4 读一个组的全部条目的值或属性 (13)A.5 修改定值的实现 (15)前言从一九九九年《电力行业标准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DL/T 667-1999》颁布以来,该规约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为各个设备和后台系统间互通信息所不可或缺的桥梁。
IEC103规约培训

IEC103规约培训
IEC-103定值召唤
固定帧长帧格式:
• 长度固定恒为5个字符 • 0x10--启动字符 • Link Control--链路控制域 • Link Address--链路地址域 • Check Code--校验和,Link
Control 和Link Address累加和的 256模值 • 0x16--结束字符
IEC103规约培训
传输原因
1 什么原因传 输?
应用层公共 1 什么地址? 地址域
信息体地址 2 那个数据点?
信息体
X 信息
应用层帧结构
IEC103规约培训
IEC-103常用的类型标识
标识
1
2 6 7 21 其他
含义
上送压板及告警等开关量 状态 上送保护动作信息 对时 总查询
通用分类服务读 详见各个厂家的103规约
0x01
CCS1:68 0d 0d 68 53 06 15 81 2a 06 fe f1 00 01 01 00 01 11 16
装置1:10 10 06 16 16 (确认)
CCS2:10 5a 06 80 16 (一级数 据)
索引
l 链路控制域 顾名思义是链路控制域用于链路控制。 链路控制域占1个字节。
l 链路地址 链路地址是装置的标识。 链路地址域占1个字节。
IEC103规约培训
IEC-103链路层控制域
103规约讲义-hbt

返回上一级
常见报文分解常见报文分解- ASDU10
7.2.6.30
7.2.6.32 7.2.6.33
ASDU10报文举例说明 ASDU10报文举例说明
返回MAIN 返回MAIN
通用分类服务NGD、GDD、 通用分类服务NGD、GDD、GID
7.2.6.30 通用分类数据集数目(NGD) 通用分类数据集数目(NGD) 通用分类数据集数目=NGD:=CP8{数目(NO):6,计数器位(COUNT):1,后续状态位(CONT):1} 通用分类数据集数目=NGD:=CP8{数目(NO):6,计数器位(COUNT):1,后续状态位(CONT):1} 其中: 其中: 数目=NO:=UI6[ 数目=NO:=UI6[1~6]〈1~63〉 63〉 计数器位=COUNT:=BS1[ 计数器位=COUNT:=BS1[7]〈0~1〉,计数器位(COUNT)的初始值为零 ,计数器位(COUNT)的初始值为零 〈0~1〉:=具有相同返回信息标识符(RII)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一位计数器位 具有相同返回信息标识符(RII)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一位计数器位 后续状态位=CONT:=BS1[ 后续状态位=CONT:=BS1[8]〈0~1〉 〈0〉:=后面未跟着具有相同返回信息标识符(RII)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后面未跟着具有相同返回信息标识符(RII)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1〉:=后面跟着具有相同返回信息标识符(RII)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后面跟着具有相同返回信息标识符(RII)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例如,有一定值报文的NGD依次为:89 例如,有一定值报文的NGD依次为:89 c8 88 c8 88 cb 8c 48 7.2.6.32 通用分类数据描述(GDD) 通用分类数据描述(GDD) 通用分类数据描述=GDD:=CP24{数据类型(DATATYPE),数据宽度(DATASIZE),数目 (NUMBER):7, 通用分类数据描述=GDD:=CP24{数据类型(DATATYPE),数据宽度(DATASIZE),数目 (NUMBER):7, 后续状态位(CONT):1} 后续状态位(CONT):1} 其中: 数据类型=DATA TYPE:=UI8[ 数据类型=DATA TYPE:=UI8[1~8]〈0~255〉,常用类型有:3、7、18等 255〉,常用类型有:3 18等 数据宽度:=DATASIZE:=UI8[ 数据宽度:=DATASIZE:=UI8[9~16]〈1~255〉 16] 255〉 数目:=NUMBER:=UI7[17~23] 数目:=NUMBER:=UI7[17~23]〈1~127〉 127〉 后续状态位:=CONT:=BS1[24] 后续状态位:=CONT:=BS1[24]〈0~1〉 〈0〉:=后面未跟随数据元素 〈1〉:=后面跟随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数据中具有相同的返回信息标识符(RII) 后面跟随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数据中具有相同的返回信息标识符(RII) 7.2.6.33 通用分类标识数据(GID) 通用分类标识数据(GID) 通用分类标识数据:=GID:=CP8× 通用分类标识数据:=GID:=CP8×i 其中i:=数据宽度(DATASIZE)乘以数目(NUMBER),使用位串的除外。 其中i:=数据宽度(DATASIZE)乘以数目(NUMBER),使用位串的除外。
103规约详细解析

103规约详细解析⼀、DL/T667-1999(IEC60870-5-103)通信规约基本要点1. 通信接⼝1.1 接⼝标准:RS232、RS485、光纤。
1.2 通信格式:异步,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偶校验位,1位停⽌位。
字符和字节传输由低⾄⾼。
线路空闲状态为1,字符间⽆需线路空闲间隔,两帧之间线路空闲间隔⾄少33位(3个字节)1.3 通信速率:可变。
1.4 通信⽅式:主从⼀对多,Polling⽅式。
2. 报⽂格式870-5-103通信规约有固定帧长报⽂和可变帧长报⽂两种报⽂格式,前者主要⽤于传送“召唤、命令、确认、应答”等信息,后者主要⽤于传送“命令”和“数据”等信息。
2.1 固定帧长报⽂启动字符控制域地址域代码和结束字符注:代码和=控制域+地址域(不考虑溢出位,即256模和)————启动字符1(1byte)————长度(1byte)————长度(重复)(1byte)————启动字符2(重复)(1byte)————控制域(1byte)————地址域(1byte)————链路⽤户数据[(length-2)byte]————代码和(1byte)————结束字符(1byte)注:(1)代码和=控制域+地址域+ ASDU代码和(不考虑溢出位,即256模和)(2)ASDU为“链路⽤户数据”包,具体格式将在下⽂介绍(3)Length=ASDU字节数+22.3 控制域控制域分“主从”和“从主”两种情况。
(1)“主从”报⽂的控制域D7 D6 D5 D4 D3 D2 D1 D0备⽤PRM FCB FCV 功能码0 11(A)PRM(启动报⽂位)表明信息传输⽅向,PRM=1由主站⾄⼦站;PRM=0由⼦站⾄主站。
(B ) FCB (桢记数位)。
FCB = 0 / 1——主站每向从站发送新⼀轮的“发送/确认”或“请求/响应”传输服务时,将FCB 取反。
主站为每个从站保存⼀个FCB 的拷贝,若超时未收到应答,则主站重发,重发报⽂的FCB 保持不变,重发次数最多不超过3次。
IEC-103规约培训资料

IEC-103信息体地址
FUN INF
功能码 信息序号
68 0e 0e 68 28 01 01 81 09 01 c2 22 01 1a 8b 15 10 04 68 16
单点信息SPI 0:分 1:合 双点信息DPI 0/3:没有意义 1:代表分 2:代表合
16
IEC-103信息内容
68 0e 0e 68 28 01 01 81 09 01 c2 22 01 1a 8b 15 10 04 68 16 01 1a 8b 15 10 动作内容 04 SIN 68 和校验 16 结束
PRM--启动标志位。主站到子站为1,子站到主站为0 8
IEC-103链路层控制域功能码
启动方向 功能码和服务
<0> 复位远方链路 <3>发送/确认用户数据
从动方向 功能码和服务
<0>确认:肯定认可 <1>确认:否定认可
<4>发送/无应答用户数据 无应答
<7>复位帧计数位 <9>请求链路状态 <10>请求1级用户数据 <11>请求2级用户数据
17
IEC-103两种信息交换方法
1.基于严格规定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和 标准化的报文传输应用过程、方法;
2.通用分类服务,可以传输几乎所有可能的信息。
通用分类服务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具有传输任何数据的能力。为了能够正确解释数据的 类型和格式,在实际数据的前面加上一个被称为“数据集”的类型和长度信息等,从 而形成能自我描述的通用分类数据,这也被采用作为许多通用分类服务的应用服务数 据单元(ASDU)的公共单元。一个“数据集”包括:
IEC-103规约培训资料
国电南自以太网103规约

国电南⾃以太⽹103规约变电站保护和测控系统站内传输规约⼀. 前⾔1.本规约参考了IEC60870-5-103(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配套标准)传输规约(以下简称103规约),采⽤103规约的应⽤服务数据单元。
根据103规约的要求,新研制的保护、测量、控制设备必须采⽤该配套标准的兼容范围,不能满⾜的部分采⽤通⽤分类服务完成。
因此本协议适⽤于新研制的产品。
对于对等⽹形式多主站或单主站的⽹络结构,为充分发挥⽹络的优势,⾃(突)发事件及变化数据必须主动上传,因此在103规约的基础上(仅采⽤103规约的应⽤服务数据单元),链路层采⽤⽹络传输规则(包含源和⽬的地址、数据是否有效传送等)。
2.传输帧格式仅采⽤可变帧长帧格式。
3.应⽤服务数据单元本规约采⽤103规约定义的应⽤服务数据单元,链路规约数据单元中不得包含多于⼀个的应⽤服务数据单元。
4.报⽂信息的分类及优先本协议将主站和⼦站的报⽂信息按照发送的优先级分为以下⼏种类型图1-2报⽂的优先级5.链路服务级别本标准采⽤3级链路服务级别,如图1-3所⽰图1-3通信采⽤的链路服务级别6.链路传输规则:采⽤平衡和⾮平衡两种传输⽅式。
由主站启动的传输服务,采⽤窗⼝尺⼨为1的⾮平衡传输⽅式。
由⼦站启动触发的传输服务,采⽤链路服务级别s1(发送/⽆回答)的服务⽅式遥信变位、遥测变化、SOE事件、操作结果、循环传送的测量量和状态量等采⽤⼦站启动触发的传输服务规则。
⼦站⽆数据变化或⽆事件发⽣时,不主动发⽣事件启动触发传输服务,只按⾮平衡式链路传输规则进⾏传输。
⼦站循环传送的测量量和状态量,也可由主站总查询。
⼆.报⽂类型及⽤途1.1 由主站发往⼦站的报⽂(控制⽅向)三.报⽂定义可变帧长报⽂说明:应⽤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0~255>:多CPU时作为CPU分地址,第1个地址从1开始,依次递增,但不等于<255>。
<255>为⼴播地址。
1.1下⾏报⽂(控制⽅向)1.1.1 兼容报⽂1注1:实时时钟采⽤⼆进制表⽰。
IEC103规约应用的知识要点

40 B8 3F 28 40 D0 6E E0 6E D8 6E 68 00 98 6A 1D 16 链路层信息:68 24 24 68 08 42(应用层信息)1D 16 应用层信息:32 0E 02 42 01 5C F8 05 00 00 00 06 88 05 18 03 F8
类型标识 32
状态位:
IV
NT
BL
SB
RES 0 RES 0 RES 0 SPI
IV :有效/无效; NT:当前值/非当前值 ;SB:未取代/取代 ;SPI :0=开 OFF、1=合 ON.
(双点状态信息 DPI:01=开 OFF,10=合 ON,00、11=无效。)
附加信息 SIN:0E
1.3.3 保护事件报文 保护事件分一般事件和保护动作事件。
保护动作事件的信息传输过程如下:
类型标识 02
10 7A 1C 96 16 68 12 12 68 28 1C 02 81 01 1C F2 5F 02 26 03 96 00 7B 93 15 15 0B 39 16
可变结构限定词 传送原因
应用层:02 81 01 1C F2 5F 02 26 03 96 00 7B 93 15 15 0B 标识类型 02:带相对时间的时标报文(格式如右图); 可变结构限定词 81: 单个信息表示,共 1 个; 传送原因 01 :突发信息; 装置地址 :1C(28); 遥信信息:第一个 F2 5F 02 FUN=F2(242)、INF=5F(95,过流Ⅱ段动作)、 状态=02 合 相对时间:26 03 806 毫秒 故障序号:96 00 150 4 字节时标:7B 93 15 15 37 秒 755 毫秒,21 分,21 时。 附加信息:0B
103标准IEC870-5-103规约

标准IEC870-5-103规约技术文档(报批稿)烟台东方电子信息集团综自所1999年6月目录目录 (1)第一篇兼容范围 (2)第一章通信帧说明 (2)第二章链路规约数据单元 (5)2.1固定帧长的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DPU) (5)2.1可变帧长的链路规约数据单元(LDPU): (8)第三章正常传输的通信报文及其信息元素 (12)3.1通信报文 (12)3.1信息元素说明 (20)第四章基本应用功能简介 (24)4.1 正常情况下基本链路传输过程: (24)4.2 时间同步 (25)4.3 总召唤 (28)4.4 站启动 (28)4.5 命令传输 (29)4.6 测试模式 (30)4.7 监视方向的闭锁 (32)4.8 扰动数据 (33)4.9通用服务 (46)第二篇专用范围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63)第一章专用范围的帧报文 (63)1.1状态位置信号收集过程 (63)1.2被测值的收集过程: (71)1.3累计量收集过程 (78)1.4步位置信息的收集过程: (82)1.5控制断路器命令/升降命令/控制命令: (84)1.6设点(设定)命令的传输过程: (87)第二章以上信息体的信息元素 (89)附录附参考书目:基本远动任务的配套标准——IEC870-5-101(1995年)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IEC870-5-103(1998年)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第一篇兼容范围本标准提供了继电保护设备(或测控设备)的信息接口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将继电保护和测量控制功能组合在一个设备内,只有一个通讯口的设备的信息接口,以及继电保护和测量控制功能分别由不同设备完成其功能的设备的信息接口。
本规约属于问答式规约。
在任何情况下,子站都不准主动向主站发送信息。
注:本配套标准定义的继电保护信息的兼容级别2的专用范围的类型标识和信息序号,只适应于国内已经生产的那些继电保护设备,在硬件方面改动比较困难时,可以使用本配套标准的专用范围,对于新的继电保护设备如果兼容范围还不能满足,不能满足要求的部分必须采用通用服务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电站以太网传输规范版本<2.0> 修订历史变电站以太网传输规范1 简介1.1 目的本规范定义了变电站内统一的基于以太网的传输规范,使得站内的设备能够在一致的传输规范上通讯以及相互联系。
1.2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变电站需要通过以太网相互通讯的设备,也可以在其他一些相似的系统中使用。
1.3 参考资料IEC60870-5-1041.4 定义、术语设备:本规范中的设备指的是逻辑上独立的应用,而不是物理设备,监控软件等同称为设备,包括虚设备。
一个物理设备可以包含多个设备。
传输协议层:负责应用报文的正确传送以及网络连接的维护。
路由设备:连通不同设备之间通讯的设备,包括规约转换设备、网关、远动设备等。
APCI: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SDU: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PDU:应用规约数据单元双网:指同一个物理设备上的两个网络,这两个网络以对等方式或主备方式收发数据。
过程层:过程层的定义参见IEC61850.1.5 概述本规范定义了站内自动化系统内部基于以太网通讯传输的规定,包括了模型定义、约束条件、以太网端口的定义、传输层控制报文的定义及使用方法、传输层通讯的管理、其它说明。
2 模型定义站内通讯模型分为三个层次:设备的通讯模型分为应用服务层、传输协议层、网络收发层。
应用服务层形成应用数据包ASDU,ASDU数据包的定义详见《变电站应用报文规范》。
传输协议层添加传输协议层的报文控制APCI,同时控制数据重发机制,在该层要保证发送给应用服务层的数据是有序的。
APCI参照IEC60870-5-104规约定义,对控制域进行了扩充,将现有的4个8位位组控制域扩充为12个8位位组。
前4个8位位组的定义与使用方法与IEC60870-5-104规范一致,扩充的8个8位位组,分别表示源厂站地址、源设备地址,目的厂站地址、目的设备地址和备用。
3 约束条件站内通讯采用双网方式时,相互通讯的设备除U格式报文外使用双发双收的方法,即发送方的I格式报文和S格式报文在双网上同时发送,接收方双网接收后选取一个报文给应用服务层。
站内以太网的子网掩码为255.255.0.0,子网地址为XX.YY和XX.YY+1(特殊情况下另行规定)。
设备的主机地址采用16位方式,设备双网的主机地址相同。
控制方为TCP的客户端,监视方为TCP的服务端。
以太网通讯以字节方式传输,字节顺序采用LITTLE_ENDIAN顺序。
对于单网,1组TCP与一个TCP等同对于双网,1组TCP是指与相同设备地址关联的所有TCP连接。
4 以太网端口的定义本规范中采用以下端口:1) TCP的端口为6000。
5 设备地址的定义考虑到大型变电站中一个字节的地址范围可能不够使用,所以设备地址采用16位地址,带有以太网直接选用16位地址。
由于采用标准103规约通讯的设备使用的是8位地址,所以代理设备将其报文转发时应扩展成16位地址。
全站设备的16位地址必须唯一。
0XFFFF 为广播地址。
若使用主备方式,设备地址中的最低位作为主备设备配对使用。
在设备地址范围内,0XFF00---OXFFFD归网络设备使用,0XFE00H---0XFEFF归站级设备使用(其中0XFEFE、0XFEFF用于系列配置软件的地址),0X0100---0XFC00之间低字节为零的地址归代理设备使用,零地址保留,0XFFFF为广播地址,其余的地址范围属于间隔层或过程层设备。
各设备的IP地址也依此划分。
6 传输层控制报文的定义及使用方法传输接口(TCP 到用户) 是一个定向流接口,为了检出ASDU 的启动和结束,每个APCI 包括下列的定界元素:一个启动字符,ASDU 的规定长度,以及控制域(见图4)。
可以传送一个完整的APDU (或者,出于控制目的,仅仅是APCI 域也是可以被传送的)(见图5)。
注: 以上所使用的缩写出自IEC60870-5-3的第五节,如下所示: APCI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 ASDU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APDU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图 4 –APDU 定义图 4 –APDU 定义APDU APCIASDU启动字符68H 定义了数据流中的起点。
APDU的长度域定义了APDU体的长度,它包括APCI的控制域八位位组和ASDU。
第一个被计数的十二位位组是控制域的第一个八位位组,最后一个被计数的八位位组是ASDU的最后一个八位位组。
ASDU的最大长度限制在1008以内(1024减去启动、两个长度八位位组和十三个控制域八位位组)。
控制域定义了保护报文不至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启动/停止,以及传输连接的监视,设备地址等。
图6,7,8为控制域的定义。
三种类型的控制域格式用于编号的信息传输(I格式),编号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未编号的控制功能(U格式)。
控制域第一个八位位组的第一位比特= 0 定义了I 格式,I格式的APDU常常包含一个ASDU. I格式的控制信息如图6所示比特8 7 6 5 4 3 2 1八位位组 1图 6 – 信息传输格式类型( I 格式)的控制域控制域第一个八位位组的第一位比特 = 1 并且第二位比特 = 0 定义了S 格式. S 格式的APDU 只包括APCI. S 格式的控制信息如图7所示。
比特 8 7 6 54 3 2 1图 7 –编号的监视功能类型(S 格式)的控制域控制域第一个八位位组的第一位比特 = 1 并且第二位比特 =1 定义了U 格式. U 格式的APDU 只包括APCI. U 格式的控制信息如图8所示。
在同一时刻,TESTFR, STOPDT 或 STARTDT 中只有一个功能可以被激活。
STARTDT 的U 格式报文中序列号N 用来协商监视方向上送的I 格式报文的发送序列号 N 。
TESTFR 和STOPDT 中的序列号N 无意义。
比特 8 7 6 5 4 3 2 1图 8 –未编号的控制功能类型(U 格式 ) 的控制域防止报文丢失和报文重复传送。
发送序列号N(S)和接受序列号N(R) 的使用与ITU-T X.25定义的方法一致。
为了简化起见,附加的次序如图9 至图12所示。
八位位组 2八位位组 3 八位位组 4 八位位组1 八位位组 3 八位位组 4 八位位组 2 八位位组t八位位组3 八位位组4八位位组2 八位位组 5八位位组 5两个序列号在每个APDU和每个方向上都应按顺序加一。
发送方增加发送序列号而接受方增加接收序列号。
当接收站按连续正确收到的APDU的数字返回接收序列号时,表示接收站认可这个APDU或者多个APDU.发送站把一个或几个APDU保存到一个缓冲区里直到它将自己的发送序列号作为一个接收序列号收回,而这个接收序列号是对所有数字小于或等于该号的APDU的有效确认,这样就可以删除缓冲区里已正确传送过的APDU。
万一更长的数据传输只在一个方向进行,就得在另一个方向发送S格式,在缓冲区溢出或超时前认可APDU。
这种方法应该在两个方向上应用。
一组TCP的第一个TCP创建连接后,监视方向的接收序列号和控制方向的发送序列被设置成0。
下列定义对图9至16 有效:V(S) = 发送状态变量(见ITU-T X.25);V(R) = 接收状态变量(见ITU-T X.25);Ack = 指示DTE已经正确收到所有达到并包括该数字的I格式APDU,I(a,b) = 信息格式APDU,a=发送序列号,b=接收序列号S(b) = 监视格式APDU,b=接收序列号U = 未编号的控制功能APDU图9 –编号I格式APDU 的未受干扰过程图10 –S格式APDU认可编号I格式APDU 的未受干扰过程图11 –编号I格式APDU受干扰的过程图12 –未确认的最后的I格式APDU情况下的超时图13 –未受干扰的测试过程图14 –未确认的测试过程测试过程:未使用但已建立的连接会通过发送测试APDU( TESTFR=激活)并得到接收站发回的TESTFR=确认,在两个方向上进行周期性测试。
发送方和接收方在某个具体时间段内没有数据传输(超时)会启动测试过程。
每一帧的接收– I帧,S帧或U帧–会重新计时t3.。
B方要独立地监视连接。
只要它接收到从A方传来的测试帧,它就不再发送测试帧。
测试过程也可以在“激活”的连接上启动,这些连接缺乏活动性,但需要确保连通。
用启/停进行传输控制控制方利用STARTDT(启动数据传输)和STOPDT(停止数据传输)来控制监视方的数据传输。
当连接建立后,监视方的数据传输不会自动激活。
即,当一组连接建立时STOPDT处于缺省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监视方并不通过这个连接发送任何数据,除了未编号的控制功能和对这些功能的确认。
控制方必须通过这个连接发送一个STARTDT指令来激活这个连接中的数据传输。
监视方用STARTDT 响应这个命令。
如果STARTDT没有被确认,这个连接将被控制方向关闭。
这意味着站初始化之后,STARTDT必须总是在来自监视方向的任何用户数据传输(例如,一般的询问信息)开始前发送。
任何监视方向的待发用户数据都只有在STARTDT 被确认后才发送。
STARTDT 是一种控制方向激活监视方向的机制。
控制站即使没有收到激活确认,也可以发送命令或者设定值。
扩展后的STARTDT中包含监视方向I格式报文的发送序号的协商。
图15 –开始数据传送过程7.未被确认的I 格式APDU (k)最大数目k表示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未被DTE确认(即不被承认)的连续编号的I格式APDU的最大数目。
每一I格式帧都按顺序编好号,从0到模数n-1,这里的“模数”是指序列号对参数n的模数。
以n为模的操作中k值永远不会超过n-1。
(见ITU-T X.25推荐的2.3.2.2.1和2.4.8.6)。
-当未确认I格式APDU达到k个时,发送方停止传送。
-接收方收到w个I格式APDU后确认。
-模n操作时k的最大值是n-1。
k值的最大范围:1到16383(214-1)APDU,精确到一个APDU.w值的最大范围:1到16383 APDU,精确到一个APDU。
(推荐:w不应超过三分之二的k)。
图16 –停止数据传输过程8代理转发当使用串口等非以太网的设备需要接入自动化系统时,或者使用不同规约的设备接入时,这些设备需要经过代理设备转接,才能与自动化系统相互通讯,另为其它厂站的信息需要接入本站时,也可能需要代理转接(另一种可能是将该站的设备作为本站的一部分)。
当设备报文经过代理设备转发时,由代理负责报文的APCI中被代理设备地址的填写。
如果是跨厂站转发,应同时填写源厂站地址及目标厂站地址(需要使用控制域中的保留字节)。
9双网的使用当系统使用双网通讯时,APDU报文在双网上同时发送,目标设备在双网上接收后确定一个APDU报文进行处理,双网处理和接收的APDU报文的选择方法见5.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