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自103规约(以太网)

合集下载

国电南自串口103通信规约补充说明20070121

国电南自串口103通信规约补充说明20070121
本标准是对 DL/T 667-1999(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 第 103 篇 继电保 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的使用说明,采用本标准的主站系统要求实现本标准的全部内 容,采用本标准的子站设备可以只实现部分功能。
本规约的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约由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处提出和归口。 本规约起草单位: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处、国电南京电力自动化股份有 限公司研究开发中心。 本规约主要起草人: 本规约由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处负责解释。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前言
从一九九九年《电力行业标准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 传输规约 第 103 篇 继电 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DL/T 667-1999》颁布以来,该规约在电力系统中被广泛使用 , 已经成为各个设备和后台系统间互通信息所不可或缺的桥梁。但是由于 DL/T 667-1999 内 容繁杂,为进一步规范对该规约的使用,特制定本标准以便于该规约的实施。修改记录: Nhomakorabea版本/时间
1.00 / 2003-10 1.01 / 2007-01-05
4.1. 字节帧格式.................................................................................................................3 4.2. 地址.............................................................................................................................3 5.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3 5.1. ASDU 1:带时标的报文...........................................................................................3

新南自以太网103规约

新南自以太网103规约
I
Q/××× ××××—××××
7.12 软压板............................................................................18 7.13 扰动数据中模拟量通道描述..........................................................18 7.14 扰动数据中开关量通道描述..........................................................18 7.15 带时标的状态信息..................................................................18 7.16 事件参数信息......................................................................19 7.17 小电流接地信息....................................................................19 7.18 五防遥控..........................................................................20 7.19 扩展定值..........................................................................20 7.20 扩展保护测量值....................................................................21 7.21 扩展软压板........................................................................21 7.22 谐波测量..........................................................................21 8 链路传输过程.........................................................................22 8.1 客户机/服务器模型.................................................................. 22 8.2 UDP 报文格式....................................................................... 22 8.3 网络结构...........................................................................22 8.4 基本传输过程.......................................................................22 8.5 对时过程...........................................................................23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通用分类服务举例............................................. 24 A.1 读一个组全部条目的描述.............................................................24 A.2 带确认的写条目 ASDU10.............................................................26 A.3 带执行的写条目.....................................................................27 A.4 报文例子:上传一个带时标的事件如:过流速断出口(组号=08H,条目号=01H)........... 28 A.5 循环发送的数据 ASDU10,传送原因为<2>循环上送..................................... 2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IEC 60870­5­4 的选集...........................................32 B.1 类型标识(TYP)................................................................... 32 B.2 可变结构限定词(VSQ).............................................................32 B.3 传送原因(COT)...................................................................32 B.3.1 监视方向上传送原因的定义:....................................................... 32 B.3.2 在控制方向上传送原因的定义:..................................................... 32 B.4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公共地址.........................................................33 B.5 信息体体标识符.....................................................................33 B.5.1 功能类型(FUN)................................................................. 33 B.5.2 信息序号(INF).................................................................. 33 B.5.2.1 在监视方向上....................................................................33 B.5.2.2 在控制方向上....................................................................33 B.6 信息元素...........................................................................34 B.6.1 实际通道号(ACC)............................................................... 34 B.6.2 ASCII 字符(ASC)................................................................ 34 B.6.3 兼容级别(COL = 0~255)......................................................... 34 B.6.4 命令(DCO = 0~3)............................................................... 34 B.6.5 双点信息(DPI = 0 ~3)........................................................... 34 B.6.6 故障序号(FAN = 1 ~65535)...................................................... 34 B.6.7 信息元素之间间隔(INT = 1 ~65535)...............................................34 B.6.8 带品质描述的被测值(MEA).......................................................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DGT801系列装置以太网103通讯说明V1.0

DGT801系列装置以太网103通讯说明V1.0

案卷号Q/GDNZ.J.01XX-XXXX日期2006/7/24版本V1.0DGT801系列装置以太网103规约通讯实施说明拟制:李鹏校核:秦益飞批准:国电南自凌伊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版本变更记录:版本号拟制日期拟制人版本描述存档编号V1.02006-7-24李鹏以太网103规约V1.0XXXX-2006目录1概述 (3)1.1目的和范围 (3)1.2引用规范 (3)1.3缩略语 (3)1.4定义 (3)2连接的建立 (5)3以太网103规约通信过程 (6)3.1通信内容以及方式 (6)3.2装置支持的通讯帧类型 (6)3.3通信过程 (7)3.3.1初始化 (7)3.3.2对时 (7)3.3.3总查询 (7)3.3.4通用分类服务 (8)3.3.5扰动数据的传输过程 (9)3.3.6保护动作事件的传输 (10)3.4通用分类服务 (11)4应用举例 (13)4.1UDP广播报文(不含对时信息) (13)4.2初始化 (13)4.3总查询 (13)4.4对时 (13)4.5通用分类服务 (13)4.6故障录波 (17)4.7保护动作事件的通信 (18)5测试 (19)5.1硬件连接 (19)5.2以太网103通讯配置 (19)5.3以太网103的测试 (19)6附录 (20)6.1通讯帧格式 (20)6.1.1时间同步(ASDU6) (20)6.1.2总查询(ASDU7) (20)6.1.3复归子站(ASDU20) (20)6.1.4通用分类命令 (21)6.1.5通用分类数据(C_GD_NA_3) (21)6.1.6扰动数据通信命令 (22)6.1.7扰动数据通信认可 (22)6.1.8标识报文 (22)6.1.9通用分类数据 (23)6.1.10被记录的扰动数据表(M_LRD_TA_3) (23)6.1.11扰动数据通信准备就绪 (24)6.1.12被记录的通道通信准备就绪 (24)6.1.13带标志的状态变位通信准备就绪 (25)6.1.14通信带标志的状态变位 (25)6.1.15通道扰动值的通信或结束通信 (25)6.1.16通信的结束 (26)1概述1.1目的和范围制定本文本的目的是为了规范DGT801系列保护装置与外部监控系统采用以太网103通讯规约通讯的过程。

103和104规约

103和104规约

103和104规约103规约:1. 为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103规约规定了典型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用于实时监测和控制。

2. 103规约主要应用于远程站点与主站之间的通信,例如变电站与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

3. 在103规约中,数据传输是基于二进制格式的,具有高效的传输速度和较低的通信延迟。

4. 103规约支持双向通信,允许主站向远程站点发送控制命令,并接收远程站点的状态反馈。

5. 103规约采用了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串行通信、以太网通信和无线通信。

6. 103规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电力系统,并能通过配置文件进行定制化设置。

7. 103规约还提供了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保护机制,确保通信数据的可靠性和机密性。

8. 103规约还支持数据的历史存储和远程访问,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

104规约:1. 104规约是一种高可靠性、高速度的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电力、水利、交通等领域的监控与控制系统中。

2. 104规约采用了面向报文的通信方式,能够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和时间同步。

3. 104规约支持多点通信拓扑结构,可以同时连接多个远程站点。

4. 104规约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条件和复杂的通信网络。

5. 104规约采用了独特的传输机制和数据分组方法,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6. 104规约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包括故障检测、事件记录、远程诊断等,能够满足复杂的监控与控制需求。

7. 104规约支持数据的实时传输和批量传输,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灵活配置。

8. 104规约还具备灵活的扩展性,能够与其他通信协议进行互操作,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

103和104规约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高效、可靠的通信机制,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无论是103规约还是104规约,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未来,随着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智能化升级,103和104规约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自103规约说明

南自103规约说明

103规约简单说明一、UDP广播信息通知保护单元,测控单元,主机的IP地址并可以建立TCP/IP连接。

1.综自后台UDP广播信息若IP=172.20.10.30,172.20.10.30:1032 --每次相同收:ff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6c 33 65 33 78 36 00 00 00 00 00 00 00 .........l3e3x6.......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2.PSX600广播信息IP=172.20.20.23:1032 --每次不同收:ff 01 db 7c 37 0e 90 0a 03 50 53 58 20 36 30 30 30 20 56 31 2e 30 37 ...|7....psx 600 v1.07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收:ff 01 7b 09 38 0e 90 0a 03 50 53 58 20 36 30 30 30 20 56 31 2e 30 37 ..}.8....psx 600 v1.07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二、103帧格式数据单元标识符(4字节)={TYP,VSQ,COT,公共地址};其中前两项=数据单元类型。

信息体={信息体标识符2字节,信息元素集,信息体时标(任选)4字节};信息体标识符={功能类型FUN,信息序号INF};信息体时标={时标ms,时标min,时标hour}。

实际应用中使用通用分类服务功能: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0>不用; <1~254> 某单元的CPU号<255>广播地址。

国电南自以太网103规约

国电南自以太网103规约

国电南⾃以太⽹103规约变电站保护和测控系统站内传输规约⼀. 前⾔1.本规约参考了IEC60870-5-103(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配套标准)传输规约(以下简称103规约),采⽤103规约的应⽤服务数据单元。

根据103规约的要求,新研制的保护、测量、控制设备必须采⽤该配套标准的兼容范围,不能满⾜的部分采⽤通⽤分类服务完成。

因此本协议适⽤于新研制的产品。

对于对等⽹形式多主站或单主站的⽹络结构,为充分发挥⽹络的优势,⾃(突)发事件及变化数据必须主动上传,因此在103规约的基础上(仅采⽤103规约的应⽤服务数据单元),链路层采⽤⽹络传输规则(包含源和⽬的地址、数据是否有效传送等)。

2.传输帧格式仅采⽤可变帧长帧格式。

3.应⽤服务数据单元本规约采⽤103规约定义的应⽤服务数据单元,链路规约数据单元中不得包含多于⼀个的应⽤服务数据单元。

4.报⽂信息的分类及优先本协议将主站和⼦站的报⽂信息按照发送的优先级分为以下⼏种类型图1-2报⽂的优先级5.链路服务级别本标准采⽤3级链路服务级别,如图1-3所⽰图1-3通信采⽤的链路服务级别6.链路传输规则:采⽤平衡和⾮平衡两种传输⽅式。

由主站启动的传输服务,采⽤窗⼝尺⼨为1的⾮平衡传输⽅式。

由⼦站启动触发的传输服务,采⽤链路服务级别s1(发送/⽆回答)的服务⽅式遥信变位、遥测变化、SOE事件、操作结果、循环传送的测量量和状态量等采⽤⼦站启动触发的传输服务规则。

⼦站⽆数据变化或⽆事件发⽣时,不主动发⽣事件启动触发传输服务,只按⾮平衡式链路传输规则进⾏传输。

⼦站循环传送的测量量和状态量,也可由主站总查询。

⼆.报⽂类型及⽤途1.1 由主站发往⼦站的报⽂(控制⽅向)三.报⽂定义可变帧长报⽂说明:应⽤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0~255>:多CPU时作为CPU分地址,第1个地址从1开始,依次递增,但不等于<255>。

<255>为⼴播地址。

1.1下⾏报⽂(控制⽅向)1.1.1 兼容报⽂1注1:实时时钟采⽤⼆进制表⽰。

南网地区网络103详解

南网地区网络103详解

1通信协议规范:鉴于国内变电站综自系统内部主流通信规约为电力行业标准DL/T667-1999 :103规约,数据远传网络规约为电力行业标准DL/T634.5104-2002:104规约,参照国内各大电网公司制定的保护信息系统传输的规范,同时根据厦门地区实践的经验,福建电网不停电整定支持系统通信规约采用IEC104+103协议框架。

1.1104规约转发保护信息方案104规约是厂站与主站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通讯规约,它明确定义了四遥信息的上送规则,对于保护告警及保护动作信息可以作为遥信量上送。

这些常规信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634.5104-2002/IEC60870-5-104:2000来执行。

但是微机保护装置不停电整定支持系统中整定定值、远方在线切换定值运行区、远方复归微机保护信号等功能在104规约中没有定义,本方案通过扩展104规约应用层的类型来达到该功能的通信实现,具体对104应用层信息格式的扩展格式如下:注:(1)类型标识,104规约中定义了1~127的值,对于128~255的值104规约规定可以由用户自定义。

这样可以通过扩展类型标识来定义保护信息。

我们规定:类型标识<167>:= 103规约的应用层信息2)可变结构限定词,本字节最高为为0表示综合的保护信息元素;信息体数目为0。

(3)传送原因,两个字节, COT=3 表示“突发”原因;COT=5 表示“请求/被请求”原因。

(4)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两个字节,本规范中指厂站端地址;(5)信息体地址,三个字节,在传送保护信息的情况下,信息体地址为0。

(6)扩展的保护信息帧管理字节,A/S表示是否还有后续的保护信息帧0:无后续帧 1:有后续帧。

如果有后续帧,前七位表示本帧是第几帧,如果无后续帧,前七位为0。

一般情况下,该字节为0。

(8)保护信息用户数据,该数据是向主站转发的保护装置的信息或是由主站转发给保护装置的信息。

南自PS6k以太网103规约使用说明

南自PS6k以太网103规约使用说明

南自PS6k以太网103规约使用说明南自PS6K以太网103规约使用说明 1 规约简介1.1 报文格式南自PS6K以太网103规约的报文格式比较简单,分为2种报文格式,UDP报文和TCP报文,下面分别介绍。

SL200为服务器端,保护装置为客户端,保护装置主动链接SL200进行数据通讯交换。

该规约的链路建立过程如下:, SL200发送UDP报文;, 保护装置接收到SL200 UDP报文,得到SL200的ip地址;, 保护装置向该ip地址发起TCP链接活动;, TCP链接成功,数据交换;, TCP链接中断,重复上述过程;1.1.1 UDP 报文UDP报文由主站(监控/远动)发送,各子站(保护/测控装置)接收,主要包括主站在线信息和对时信息。

UDP报文长度为41字节,子站侧接收程序使用1032(408H)的UDP端口号。

字节0 FFH,表示主站字节1 01H表示包含对时信息, 00H不包含对时信息字节2 毫秒(0,59999,低字节) 对字时节字节3 毫秒(0,59999,高字节) 2信字节4 分(0,59) ,8 息字节5 小时(0,23)字节6 日期(低5位,1,31)及星期(高3位,1,7,0表示星期无效)字节7 月(1,12)字节8 年(0,99,不包括世纪)字节9,24 由主站自由赋值,一般包括主站名称/版本号的ASCII码字节25,40 填01报文举例:校时信息:09年1月7号10点17分FF 01 48 D0 11 0A 07 01 09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不含校时信息的广播信息:不包含任何信息,只是维持链路活动。

FF 00 FF FF FF FF FF FF FF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1.1.2 TCP报文系统采用标准TCP/IP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型进行通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电站保护和测控系统站内传输规约(讨论稿)
变电站保护和测控系统站内传输规约
一. 前言
1.本规约参考了 IEC60870-5-103(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传输规约(以下简称 103 规约),采用 103 规约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根据 103 规约的要求,新研制的保护、测
量、控制设备必须采用该配套标准的兼容范围,不能满足的部分采用通用分类服务完成。因
此本协议适用于新研制的产品。
对于对等网形式多主站或单主站的网络结构,为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自(特)发事件
及变化数据必须主动上传,因此在 103 规约的基础上(仅采用 103 规约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链路层采用网络传输规则(包含源和目的地址、数据是否有效传送等)。
2. 传输帧格式 采用可变帧长帧格式。
说明
三.报文定义
可变帧长报文
说明: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0~255>:多CPU时作为CPU分地址,第1个地址从1开始,
依次递增,但不等于<255>。<255>为广播地址。 1. 1 下行报文(控制方向) 1.1.1 兼容报文
第 2 页 共 44 页
变电站保护和测控系统站内传输规约(讨论稿)
1.1.1.1 时间同步 ASDU6
3 传送原因(COT)
<31>扰动数据的传输
4 应用服务单元公共地址 <0~254>
功能类型(FUN)
<128>距离保护(兼容范围)
<160>过流保护(兼容范围)
5
<176>变压器差动保护(兼容范围)
<192>线路差动保护(兼容范围)
<254>通用分类功能
6 信息序号(INF)
<0>未用
命令类型(TOO)P20 <1>故障的选择
0~59999ms
0~59min 0~23h 1~7 1~31 1~12 0~99
1.1.1.2 总查询(总召唤)的启动 ASDU7
字节
报文内容
说明
1 类型标识(TYP)
<7> 07H
2 可变结构限定词(VSQ) 81H
3 传送原因(COT)
<9>总查询(总召唤)
4 应用服务单元公共地址 <0~255>与链路层地址一致
1.1.1.4 扰动数据传输的认可 ASDU25
字节
报文内容
说明
1 类型标识(TYP)
<25>
2 可变结构限定词(VSQ) 81H
3 传送原因(COT)
<31>扰动数据的传输
4 应用服务单元公共地址 <0~254>
功能类型(FUN) 5
<128>距离保护(兼容范围) <160>过流保护(兼容范围) <176>变压器差动保护(兼容范围)
子站无数据变化或无事件发生时,不主动发生事件启动触发传输服务,只按非平衡式链 路传输规则进行传输。子站循环传送的测量量和状态量,也可由主站总查询。
二.报文类型及用途
1.1 由主站发往子站的报文(控制方向)
报文类型标识(TYP) 06H 07H 0AH 20H 21H 24H 25H
功能 时间同步 总查询 通用分类数据 一般命令 通用分类命令 扰动数据传输的命令 扰动数据传输的认可
TOV、ACC=无关
<2>请求扰动数据 ACC=无关
<3>中止扰动数据 ACC=无关
7
<8> <9>
<16>请求带标志的状态变位
<17>中止带标志的状态变位
<24>请求被记录的扰动表
第 3 页 共 44 页
变电站保护和测控系统站内传输规约(讨论稿)
字节
报文内容
说明
扰动值的类型(TOV) <0>未用
<4>I 整数 <5>UF 无符号无浮点 <7>R32.23 IEEE 标准 754 短实数 <8>R64.53 IEEE 标准 754 实数 <9>双点信息 <10>单点信息 <15>通用分类标识序号 <18>带时标的报文 <19>带相对时间的时标报文 <23>数据结构
13 14 15 通用分类标识数据(GID)
5 功能类型(FUN)
<255>全局功能类型 GLB
6 信息序号(INF)
<0>
7
扫描序号(SCN)
由主站给出,子站应答报文中包含与本扫描 序号(SCN)一致的返回码(RII)
1.1.1.3 扰动数据传输的命令 ASDU24
字节
报文内容
说明
1 类型标识(TYP)
<24> 18H
2 可变结构限定词(VSQ) 81H
3.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本规约采用 103 规约定义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链路规约数据单元中不得包含多于一个 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4. 报文信息的分类及优先级
5. 本协议将主站和子站的报文信息按照发送的优先级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1 级用 户数据
2 级用 户数据
优先级 1
2
说明 1)状态量(一次设备工作状态、子站工作状态) 2)子站中产生的突发事件信息或主站的控制命令以及此类报文应 答 3)上电信息、初试化信息 1)测量值有变化的数据 2)子站中产生的需循环发送的(如:测量值)信息,或主站循环发送 的对时命令 3)主站的一般命令及子站的响应,例如复制报告或读取采样值
图 1-2 报文的优先级
5.链路服务级别
本标准采用 3 级链路服务级别,如图 1-3 所示
服务级别 功 能
用途
S1
发送/无回答
由主站向子站发送广播报文、由子站向主站循环发送测量值或由 子站向主站主动发送事件信息
S2 发送/确认 由主站向子站发送控制命令、设置参数 S3 请求/响应 由主站向子站召唤采样数据或事件信息等
8
9 故障序号(FAN)P18 10
<1>瞬时值 <2~255>未用 用于识别和继电保护功能有关的一次事件, 发生一次事件,故障序号加 1。
实际通道序号(ACC) <0>无通道传输时使用
<1>IL1
<2>IL2
<3>IL3
11
<4>IN <5>UL1E
<6>UL2E
<7>UL3E
<8>UEN
<9~63>保留
6 信息序号(INF)
<192>线路差动保护(兼容范围) <254>通用分类功能 <0>未用
命令类型(TOO)P20 <64>扰动数据传输成功(肯定)
<65>扰动数据传输不成功(否定)
7
<66>通道传输成功(肯定) <67>通道传输不成功(否定)
<68>带标志的状态变位传输成功(肯定) <69>带标志的状态变位传输不成功(否定)
<8>UEN
<9~63>保留
第 4 页 共 44 页
变电站保护和测控系统站内传输规约(讨论稿)
2.1.2 通用报文
2.1.2.1 通用分类数据 ASDU10
字节
报文内容
1 类型标识(TYP)=0AH 2 可变结构限定词(VSQ) 3 传送原因(COT) 4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 5 功能类型(FUN)
扰动值的类型(TOV) <0>未用
8
<1>瞬时值
<2~255>未用
9 故障序号(FAN)P18 10
用于识别和继电保护功能有关的一次事件, 发生一次事件,故障序号加 1。
实际通道序号(ACC) <0>无通道传输时使用
<1>ILIL3
11
<4>IN <5>UL1E
<6>UL2E
<7>UL3E
说明
2. 2 由子站发往主站的报文(监视方向)
报文类型标识 (TYP) 05H 06H 08H 09H 0AH 11H 23H 26H 27H 28H 29H 30H 31H
功能
标识ASDU5 时间同步ASDU6 总查询(总召唤)终止ASDU7 被测值ⅡASDU8 通用分类数据ASDU10 通用分类标识ASDU11 被记录的扰动表ASDU23 扰动数据传输准备就绪ASDU26 被记录的通道传输准备就绪ASDU27 带标志的状态变位传输准备就绪ASDU28 传送带标志的状态变位ASDU29 传送扰动值ASDU30 传送结束ASDU31
图 1-3 通信采用的链路服务级别
6. 链路传输规则: 采用平衡和非平衡两种传输方式。 由主站启动的传输服务,采用窗口尺寸为 1 的非平衡传输方式。
由子站启动触发的传输服务,采用链路服务级别 s1(发送/无回答)的服务方式
第 1 页 共 44 页
变电站保护和测控系统站内传输规约(讨论稿)
遥信变位、遥测变化、SOE 事件、操作结果、循环传送的测量量和状态量等采用子站 启动触发的传输服务规则。
1 类型标识(TYP)
2 可变结构限定词(VSQ)
3
传送原因(COT)
4 应用服务单元公共地址 5 功能类型(FUN)
信息序号(INF)
6
返回信息标识符(RII) 7
8 通用分类标识数目(NOG) 9 通用分类标识序号(GIN)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