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分析

合集下载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
地膜覆盖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地面上,以达到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等目的。

该技术可分为全覆膜和局部覆膜两种方式。

由于地膜能够提高土壤
温度、湿度和营养供应,因此对于各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都具有明显的促进
作用。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地膜制品无法被完全降解,容易对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农
作物的生长发育,因此需要在地膜使用完之后进行残膜回收处理。

我认为,地膜覆盖技术的发展应该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
对环境的危害。

首先,应当选择具有降解性的材料,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地膜的管理,减少浪费。

其次,在进行残膜回收时,应该将回收的膜进行分离处理,根据其材质、
厚度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利用或回收,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在技术上,地膜覆盖可以结合其他措施,如水肥一体化、畜禽养殖等,进一步实现农
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可以进行深度处理,并用于替代化
学肥料,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及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之,地膜覆盖技术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其使用也存在一些弊端。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障农业
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残膜回收技术的推广中,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提
高其对环境污染的意识,积极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为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做出
贡献。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地膜覆盖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化、环保化的耕作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劳动强度,缩短生产周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传统的裸地播种,地膜覆盖可以形成一定的微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和抗逆性,增加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但是,地膜覆盖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污染环境、损害生态、浪费资源和影响健康等。

地膜残留是重要的环境污染因素之一。

地膜残留不仅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地膜的回收和处理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由于地膜的材料和厚度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回收处理难度较大,回收率低、处理费用高、影响农民的积极性等问题依然存在,成为制约地膜覆盖技术的瓶颈。

如何解决地膜残留和回收处理难题,进一步推动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一、加强地膜生产和质量管理。

要控制地膜质量,严格质量检测,保证地膜质量和厚度;增强地膜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推广环保型材料,减少地膜残留。

二、建立可持续的地膜回收和利用体系。

要加强科学研究,寻找更高效、经济、环保、可持续的地膜回收和利用技术;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农民参与地膜回收和利用,建立健全回收和处理的机制,完善地膜回收和再利用的市场体系。

三、推广生态型耕作方式。

要推广生态型耕作方式,增加土壤覆盖物、增强土壤有机物、多样化作物种植、引进优质肥料和生物肥料,提高土壤养分水平,降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风险,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四、加强农民培训和意识教育。

要加强农民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增强农民对地膜覆盖技术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和回收地膜,建立健全的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和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在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地膜残留和回收处理问题,加强环保、科技和政策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地膜回收和利用体系,推动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_严昌荣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_严昌荣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严昌荣1,刘恩科1,舒帆2,刘勤1,刘爽1,何文清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财务司,北京100125)收稿日期:2013-11-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522);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09B01)作者简介:严昌荣(1961—),男,湖北荆门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旱作农业和农业环境保护。

E-mail :yanchangrong@ *通信作者:何文清E-mail:Hewenqing@摘要: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系统分析梳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及防控技术对于该技术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情况、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防治技术。

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倍,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总体上,北方省区的地膜使用强度大,增长幅度快。

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最大作物依次为玉米、蔬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

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kg ·hm -2。

西北地区是残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残膜量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

残留地膜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片状、蜷缩圆筒状和球状等,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

目前,我国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滞后,人工回收是普遍和主要的回收形式,其他防治技术如机械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未较大规模应用。

地膜覆盖应用及残留污染防控概述

地膜覆盖应用及残留污染防控概述

摘 要 : 地膜覆盖技术 已成为我 国农业 生产上不 可或缺的农 艺措施 , 对保障我 国农产品安全做 出了巨大贡献 , 同时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带来的残 留污染 已成为 困扰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一 个重 大问题 。据调 查结果显 示, 西北地 区、 华北 丘 陵区及 东北风沙 区是地膜残 留污 染较 为严重的 区域 ,在局部地 区残 留地膜 已经 严重影响到农业 生态环境和 生产 活动。影响农 田地膜残 留污染 因素很 多, 主要 包括覆 膜年限及 投入 量、 作物种植模 式、 人均耕地面积、 地膜质量和是 否采取 回收措施等。为了有效解决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 , 亟须从政策 法规 、 新 型生物 降解地膜、 回收处理技 术等 多 方面着手 , 采取 综合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促 进地 膜覆盖技术合理利用和农田地膜 残留污染的有效治理。 关 键 词: 地膜覆盖 ; 残膜分布 ; 污染 ; 防控技 术
文章编号 : 1 0 0 7 — 7 7 8 2 ( 2 0 1 6 ) 0 5 — 0 0 0 5 — 0 4
地膜 覆盖应用及残 留污染 防控概述
汤秋香 , 何文清 , 王 亮 , 林 涛2 ’ 3 , 刘恩科 2刘 勤 , 杨再磊 , 严 昌荣 ※
( 1 .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5 2 ; 2 . 中 国农 业 科 学 院农 业 环 境 与 可 持 续 发 展研 究所 ; 3 . 新 疆 农 科 院经 济 作 物 研 究所 )
An 0v e r v i e w Ab o u t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P l a s t i c F i l m Mu l c h i n g a n d An t i . . . p o l l u t i o n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

地膜覆盖技术及残膜回收技术思考地膜覆盖技术是一种在农田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其主要作用是覆盖农田的土壤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以达到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温湿度、降低水分蒸发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地膜使用后往往会产生残留的问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残膜回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地膜覆盖技术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覆盖地膜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节约用水,特别是在干旱地区使用效果更佳。

地膜还可以提高土壤温度,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延长种植周期,增加产量。

地膜使用后存在残留的问题。

一方面,地膜在长时间使用后会破损、老化,产生大量的废弃膜。

这些废弃膜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土壤健康和农作物生长。

地膜覆盖后的土壤会缺乏充分的通气条件,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根系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

残膜回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变得十分重要。

一种常见的残膜回收技术是机械回收法,即使用专门的设备对地膜进行回收和处理。

这种方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但其环保性还有待提高。

另一种方法是化学回收法,即使用特殊的溶剂或化学物质,将地膜溶解或分解为可降解的物质,从而实现资源化利用。

这种方法对环境的损害较小,但其工艺和成本相对较高。

除了残膜回收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本身也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种方法是使用可降解的地膜材料,如淀粉类材料或聚乳酸等。

这种地膜材料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自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另一种方法是改进地膜的使用方式,比如在地膜表面添加微孔或开孔,以增加土壤与大气的交换,改善土壤通气性。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也不能忽视。

在使用地膜覆盖技术的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开发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残膜回收技术,优化地膜的使用方式,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浅析

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浅析

在农作物种植中,地膜覆盖具有良好的保墒、抑草、增温、抑盐等效用,满足农作物对温度、水分的需求,杂草防除更是保障了农作物吸取更多养分。

可以说,地膜覆盖栽培下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升,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显著扩大。

近些年,因地膜覆盖栽培带来的优势,地膜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越发广泛,农作物增产的同时导致大量残留地膜留存于土壤内,为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据研究表明,地膜覆盖与残留污染,影响土壤水分的运移,土壤渗透性下降,保水能力明显降低,影响农作物产量。

对此,如何防治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地膜的简单概述塑料地膜为农作物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环境,是农作物育秧、生长过程重要辅助产品,为农作物健康成长、整个农业发展带来较大推动力。

据史料记载,我国自研究并应用地膜栽培技术,至今已经四五十年,地膜因其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地膜需求量较大,当前我国在地膜上的使用 已经居于世界首位。

地膜栽培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升了农产品的生产力。

作物生长与采收时地膜破碎,部分进入土壤中,导致土壤产生白色污染,为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威胁。

因地膜残留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国相关学者对地膜不断研究,地膜逐渐由聚乙烯塑料薄膜转变为生物降解、植物纤维、光解等可降解膜,为地膜污染的防控带来帮助。

2.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的危害与原因我西南片区农村大多地方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地膜以塑料地膜为主,地膜由聚乙烯构成,分解困难。

而在农作物生产中,地膜必然会部分残留在土壤中,为土壤带来污染,影响土壤的水渗透能力,土壤运输水的毛管被堵塞,土壤吸湿能力降低,影响了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

同时,让残膜还会影响微生物活动,土壤综合肥力无法达标。

最终土壤逐渐由肥地转变为贫地,影响农作物生产,降低乡村可种植土壤的面积。

事实上,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上发展时间较短,在其危害的研究上并未成熟,学者、专家统计了部分地区的地膜残留数量与分布;但相关研究员并未将地膜残留为农作物带来的影响进行具体化,致使群众对残留地膜危害的认识不全,影响地膜污染防治。

温宿县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及防控策略

温宿县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及防控策略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随着农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地膜使用量日益增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地膜的残留问题如再不得到解决,必将对温宿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废旧地膜回收综合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地膜覆盖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成熟发展的产物,可以有效提高产量,具有着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应用范围较广的增产增收措施之一。

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但是采用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和环境治理。

一、农田地膜使用现状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不仅有效地解决春旱问题,还可以增加积温,扩大作物的适种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产品品质,能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温宿县1982年也开始引进棉花地膜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1984年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1995年以前主要使用窄膜栽培,地膜用量约2.5kg/667m 2~3.5kg/667m 2,1995年开始逐渐使用宽膜栽培,用量约4kg/667m 2~5kg/667m 2,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08±0.003mm ,以0.008mm 为主。

2015年后,广大种植户已经认识到了残膜回收的重要性,逐渐使用厚度0.01mm 的地膜栽培用量约5kg ~6kg 。

现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成为温宿县农作物增产、节水与保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农田地膜污染现状温宿县主要覆膜作物主要为棉花、玉米、马铃薯、瓜类、甜菜等作物。

随着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地膜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废旧地膜破坏土壤结果,使土壤环境逐渐恶化,阻碍水肥疏导,对农作物生长构成威胁,牲畜误食后影响牲畜的生长发育,缠绕农机影响农机作业质量。

2019年开始温宿县设立20个地膜残留污染监测点,经2019年春季调查分析,温宿县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0.08kg/667m 2,最高残留量15.57kg/667m 2;2020年秋季调查分析,温宿县地膜平均残留量为7.56kg/667m 2,最高残留量14.52kg/667m 2,农田残膜造成的污染已不容忽视。

我国农用地膜应用趋势及残留特点分析

我国农用地膜应用趋势及残留特点分析

小ꎮ 以 2020 年地膜使用量为例ꎬ 见图 2ꎬ 新疆、 甘肃、
山东居全国前列ꎬ 分 别 为 23 85 × 10 4 t、 11 30 × 10 4 t、
9 9 × 10 4 tꎻ 其次为云南、 内蒙古、 四川等ꎬ 宁夏、 青
海、 上海、 天津、 北京和西藏使用量相对较小ꎬ 均低
于 0 6 × 10 4 tꎻ 以 2020 年地膜覆盖面积为例ꎬ 见图 3ꎬ
南地区土壤的残膜量整体较低ꎬ 残膜量由高到低依次
为云南、 四川和重庆ꎬ 云南省因旱地农业面积大ꎬ 覆
膜种植技术应用广泛ꎻ 华南地区残膜量最高为广西ꎬ
-2
达 30 96kghm ꎻ 在华东地区ꎬ 山东、 江苏、 安徽、
浙江和上海的残膜量依次递减ꎬ 与地膜 使 用 量 的 变
化规律 一 致ꎻ 在 华 中 地 区ꎬ 河 南 的 残 膜 量 最 高ꎬ 达
1738 68 万 hm2 ꎬ 增 加 了 1166 49 万 hm2 ꎬ 增 加 3 04
倍ꎻ 地膜使用量由 1993 年的 37 46 万 t 增加到 2016
年的 147 01 万 tꎬ 随 后 持 续 略 降ꎬ 至 2020 年 达 到
135 70 万 tꎮ
1 2 地膜应用分布
份地膜使用强度的提高幅度不同ꎬ 如青海由 1993 年
-2
-2
的 0 19kghm 提高至 2018 年的 9 49kghm ꎬ 提
-2
高 50 倍ꎻ 西 藏 则 由 1993 年 的 0 10kg hm 提 高 至
-2
2018 年的 3 59kghm ꎬ 提高约 36 倍ꎻ 内蒙古、 河
-2
年、 5 年和 10 年的棉田ꎬ 残膜量分别为 59 1kgh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分析
作者:邱月杨喜翠杨艳芝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5年第07期
摘要目前,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农业,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但地膜残留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对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打造环保型地膜覆盖技术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地膜覆盖;残留污染;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6;X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02
据统计,20世纪末,我国地膜覆盖总面积平均年增长率8%。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地膜使用强度呈大幅度增加趋势,因其地域差异明显,得以增加趋势约在3~10倍。

地膜覆盖技术为农业带来了相应可观效益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残留污染[1-3]。

针对于不同的覆膜农田土壤,其残留污染各不相同,残留为72~259 kg/hm2。

残留地膜的形态和大小是各不相同的,主要呈蜷缩圆筒状、片状和球状,分布形式呈垂直、水平和倾斜状。

现阶段,我国地膜残留污染的防控技术包括:生物降解地膜、节约型地膜应用、机械回收和残膜回收技术,通常回收形式较为普遍[4]。

1 现阶段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情况
现阶段,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正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增长。

据统计,我国1982年地膜使用量为0.6万t,2011年的地膜使用量为124.5万t,约增长200倍,地膜使用量仍然处于持续增长趋势。

同时,地膜使用的强度也在不断的增长。

地膜覆盖具有抑制杂草、防病抗虫和增温保墑的效果,所以它能够促进农作物增产,地膜覆盖可以使作物生长的环境进行改变,使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大幅度的提高。

针对于西南地区,烟草种植海波因为受到地膜覆盖影响而出现了很大的提高,以云贵川高原地区为例,由于积累温度不充足,春天到来较慢秋天又很早的就到来了和无霜期短的情况使得烟草的种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西南地区的烟草种植得到了高产。

2 地膜覆盖残留污染的特点
2.1 地膜覆盖残留污染的危害分析
化学性质决定了地膜在成分分解上比较困难,土壤中的残留地膜会造成土壤污染,表现在自然水渗透和土壤毛管水的堵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土壤的吸湿性,对土壤水分的运动产生不利的影响。

同时,减缓了水分的移动速度,使土壤水分渗透量明显减少。

此外,土
壤残膜对土壤的微生物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土壤肥力的综合水平也因此达不到合格水平。

2.2 地膜覆盖残留污染的特点分析
研究发现,区域的不同其种植模式和农作物种类也存在相应的差别,因为地膜覆盖比例和投入量不同,导致土壤地膜残留也不同。

针对于西南地区,尤为其自然条件和气候的特点使地膜覆盖率较高,约在40%。

浅层土壤中残膜数要比深层土壤大很多,小片膜居多,且其残膜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是其覆盖时间的长短与深层土壤残膜所占的比例呈正比。

2.3 地膜覆盖残留污染形势分析
地膜残留污染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为它地膜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地膜残留污染是作为一种新型污染存在的,其危害研究与污染特点的研究还尚未成熟。

目前,我国虽然对局部地区残膜的分布和数量进行统计,但是对农作物产生的具体影响还未细化,导致对残膜的危害认识不够。

同时,我国的回收技术和普通地膜产品替代技术体系还不够健全,致使农田残留污染愈加严重。

3 地膜覆盖残留污染的防控技术
3.1 残留地膜机械化回收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作物一般采用地膜覆盖法,而其周期比较短,这些国家使用的地膜相对较厚,约为0.015 mm,而我国使用的地膜厚度相对较薄,一般在0.006~0.008 mm,地膜强度会小一些,其覆盖期要比发达国家更长,所以我国的地膜消除会更容易破碎,这对于回收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收卷式地膜回收很难解决这一问题,残留地膜机械化的回收方式就应运而生,它的回收形式多样化,常用的有齿链式、弹齿式、滚筒式、气力式和齿轮式的残膜回收形式。

3.2 地膜节约型应用
使地膜投入量减少,选择合适的地膜,考虑其厚度、抗老化性、任性的特点。

如果地膜在首年使用没有出现任何破损,那么次年可以采取直接在上面打孔的方式,不需要再次耕播种,使地膜的操作用功和投入量大大的减少。

所以,地膜节约型应用技术就是选取高强度和耐气候的地膜,使由于长期覆盖导致地膜碎片严重的情况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此外,还可以通过减少地膜覆盖的方式对地膜节约型应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部分地区的作物在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地膜覆盖度因此项技术由原来的80%降到50%。

3.3 代替为可生物降解新型地膜
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生物降解材料生产技术已日趋成熟的背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针对于塑料行业的降解材料研发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需要不断的完善,致力于将地膜降解时间得到可控制的基础上,又能够使其降解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4 减小我国地膜覆盖残留污染有效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地膜使用的质量监管,对地膜的使用标准进行明确规范,这样可以对其可回收性进一步加强。

其次,要对节约型的地膜残留回收技术进一步推广,提高地膜的回收率。

最后,要对残膜污染进行全方位调查,并对其防控技术进行应用性研究,保障地膜污染防控技术的有效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地膜覆盖技术虽然可以使农业达到丰产、保墑的目的,但其在土壤中残留污染也使耕地受到了相应的损害,致使土壤资源的生产能力遭受严重破坏,土壤不能进行良性发展,给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

基于此,要对地膜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同时将防治充分结合,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昌荣,刘恩科,舒帆,等.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31(2):95-102.
[2]李建社,李社民.我国地膜覆盖棉田草害及其治理对策[C].//中国植物保护研究进展[A].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547-549.
[3]王春兰.浅析地膜覆盖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与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3(7):18-18,25.
[4]杜晓枫.我国农膜企业九成亏损处境堪忧[J].化工管理,2013(21):49-50.
(责任编辑:刘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