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写有史料的胶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XX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
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
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
”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
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汉朝是一个重要阶段。
初中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初中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材内容: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该课向学生梳理了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本课题由三目组成:第一目:文景之治;第二目: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目:东汉的统治。
从该册书来说,本课属于第三单元,该单元总体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进程,为第四单元所学的民族融合作了铺垫。
从该单元来说,该课是前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结果,是后一课“两汉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课题本身来说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东汉的统治是汉朝统治的一个转折点。
而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汉历史上更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学习本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年龄特征】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总体而言,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认知角度】在班级中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对新知识接受的较快;中等的学生,学习以感性为主,其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效果;学困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相对有一定困难。
【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该课以前历史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对简单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该课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顾及高层次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初步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本节课主要采用总—分—总教学策略,先从总体介绍汉朝分两段,主要学习五位皇帝的统治。
关于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教案范文

关于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大一统的汉朝目标: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大一统和统一中国的过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大一统概念和特点;2. 掌握汉朝统一中国的重要事件和过程;3. 分析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汉朝统一中国的过程;2. 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理解汉朝统一中国的重要事件和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汉朝统一中国的时间线;3. 学生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大家知道什么是大一统吗?来看看这个词的同义词有哪些?2. Motivation: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出汉朝的大一统。
Step 2:讲解(15分钟)1. 呈现PPT:通过PPT介绍汉朝的大一统概念和特点。
2. 分析:让学生思考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进行讨论。
Step 3:学习(20分钟)1. 分发学生手册:让学生阅读手册上的内容,了解汉朝统一中国的重要事件和过程。
2.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手册上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Step 4:总结(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汉朝大一统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提问:请学生回答,为什么说汉朝的大一统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延伸:1.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朝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议论文。
2.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其他有关汉朝统一中国的内容,并进行分享讨论。
教学评估:1. 学生手册上的练习题;2. 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3. 议论文的写作质量。
教学反思:1. 对内容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注重概念的解释与实例的说明,以便学生理解。
2.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秦朝的建立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建立(1)介绍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背景。
(2)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汉朝的政治制度(1)讲述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2)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4.汉朝的经济发展(1)介绍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分析汉朝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5.汉朝的文化成就(1)讲述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学说、辞赋、书法等。
(2)分析汉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1.汉朝的对外交往(1)介绍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匈奴的和战、与西域的交流等。
(2)分析汉朝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汉朝的衰落(1)讲述汉朝的衰落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2)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3.汉朝的历史意义(2)分析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有何启示?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汉朝政治制度时,可能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七年级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时安排:1课时主备人:李海明一、内容及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其核心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清楚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学生已经学过西汉的建立,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就是在西汉建立的基础上来学习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由于它还与两汉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它是两汉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重点的关键要清楚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客观和主观的条件,首先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
其次是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认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致使诸子百家依附诸侯不利于中央的统治,在完成中国政治上的大一统的时候,开始对思想进行控制,达到思想上的大一统。
在百家思想中选择与确立出帝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以便有效地统一、重整人群民众的精神世界。
二、目标及解析1、目标定位:(1)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措施。
(2)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
(3)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
2、目标解析:(1)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措施。
即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建立刺史制度和确立察举制,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思想措施。
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历史课程应使学⽣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格。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 过程与⽅法: 阅读资料→理解⼤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个⿍盛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本课重点:“汉武帝的⼤⼀统”。
本课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结合图⽚和⽂字资料分析史实,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汉朝。
刘邦就是汉⾼祖。
)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观看61页“导⼊框”,结合上⼀课知识回答:善于⽤⼈,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祖⾯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61-62页“⽂景之治”的内容。
第12课⼤⼀统的汉朝 ⼀、⽂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货志》记载:“民失作业,⽽⼤饥馑。
……⼈相⾷,死者过半。
⾃天⼦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车。
”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帝景帝⼜采取哪些措施? ⽂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休养⽣息政策因⽽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大一统的汉朝历史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1.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难点:1.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汉朝与匈奴的和战原因及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预习相关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汉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汉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朝代?二、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1.教师讲述汉朝的建立过程,强调刘邦的重要作用。
2.学生分析汉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如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后世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等。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汉朝建立后,为什么能实现大一统?三、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1.政治:教师介绍汉朝的政治制度,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并分析其特点。
2.经济:教师讲述汉朝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成就。
3.文化:教师介绍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
4.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四、汉朝与匈奴的和战1.教师讲述汉朝与匈奴的和战过程,强调霍去病、卫青等人物的作用。
2.学生分析汉朝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及影响,如汉朝对边疆的巩固、民族融合等。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汉朝与匈奴的和战?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汉朝历史的小论文。
2.深入了解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热情。
重难点补充:一、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汉朝政治制度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大一统的汉朝》公开课教案
邵文杰
教学目标:
1、了解“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知道汉武帝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3、了解东汉的统治,知道“光武中兴”产生的原因,了解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文景之治”局面产生的原因和表现;
2、汉武帝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
对比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武帝的“大一统”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并且分析其中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课本、多媒体课件
课程设计:
一、课前复习:
1、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2、请示黄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3、秦朝灭亡的时间及原因是什么?
4、如何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了解到汉朝的建立者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那么后来又如何了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课本,去了解汉朝的发展吧!
三、进行新课:
(一)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自学课本内容,并将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自学前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1、汉朝刚建立是国情如何?如果你是刘邦,面对现实,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2、文帝、景帝又采取了那些措施呢?作用如何?
3、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措施有哪些?
4、为何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儒术”还是孔子的儒术吗?
5、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如何?
6、东汉成立的时间?为何灭亡?
自学完成后,由学生自己选择回答。
(三)小游戏:请同学们分饰角色扮演汉武帝、诸子百家学说的代表,诸子百家学说代表分别阐述自己学派的主张,由汉武帝来选择合适汉
朝的学说。
(3分钟)
(回顾前面的知识,同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加对本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印象。
)
(四)自学检测(课件展示)
1、西汉时期,把田税定位十五税一和三十税一的皇帝分别是(D)
A、汉文帝汉景帝
B、汉文帝汉武帝
C、汉高祖汉文帝
D、汉高祖汉景帝
2、自从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的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C)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3、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D )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惩处贪官污吏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4、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C)
A、中央集权加强
B、土地兼并严重
C、外戚、宦官交替转权
D、社会经济破坏
5、思考讨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功劳有哪些相似之处?谁的功劳更大?
(A、他们都为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大
一统”,开创了汉朝乃至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
B、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四、课堂巩固:
完成练习册上“课堂检测”部分内容。
(5分钟)
五、小结:
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时代,如果吏治不清,政治黑暗,社会就会不稳定,经济也不会发展,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会出现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则会使朝代灭亡。
任何朝代的兴衰都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你找到了吗?
六、板书:
大一统的汉朝
七、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