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的中医药治疗
胸痹的中西医治疗

通法的定义
• 通法,最早提出始于北齐徐之才对药物的 十种归类,说:药有宜、通、补、泄、轻、 重、涩、滑、燥、湿十种。宋以后有“十 剂”之说。通法,通剂,是十剂之一, “通可去滞”。而通法的应用则贯穿中医 古今治法体系的始终,应用极为广泛。从 某种意义上说,通法是一种治疗大法,它 比“十剂”其他治法以及程氏“八法”具 有更为深层的涵义和更为广泛的涵盖力, 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和创新有重大的 研究价值。
• 邓教授临证时,只要患者舌苔白,脉滑, 不管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均视为病 痰饮者,一律使用陈皮、半夏等温热之属 以化痰,均可收到良好疗效。
4.养阴通络法
• 适用于气阴两虚证,主要表现为:心痛隐 隐,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尤甚,倦 怠乏力,声息低微,自汗,五心烦热,口 干欲饮,舌红少苔,脉虚细。 • 选方: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 • 药物组成: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15g, 五味子10g,炙甘草10g,桂枝10g,黄芪 30g,酸枣仁30g,丹参15g,桂枝10g • 中成药:生脉胶囊、洋参黄芪胶囊
冠心病的西医治疗
• 冠心病的定义: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使管腔发生堵塞以及冠状动脉功能性的 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 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分型
• • • •
①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型; ②心绞痛型; ③心肌梗死型; ④缺血性心肌病型; ⑤猝死型。
• C〖心律失常〗 75-95%的病人伴有 心律失常,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以 室性心律失常最多。 • D〖心力衰竭〗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 减弱且不协调,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肺水肿,后期可有右心衰竭。 • E〖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 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此主 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一般在 梗塞后1-2天内出现。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胸痹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规范【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制制剂后消失。
【诊断标准】一、中医(一)诊断标准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二)胸痹轻重分级标准1.轻度: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2次,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
2.中度:每天有数次较典型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10分钟,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
3.较重度: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4.重度:疼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均比较重度为重。
二、西医(一)诊断标准1.劳累性心绞痛:疼痛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改变,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有过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胸痹中医各证主方、验方及成药

胸痹中医各证主方、验方及成药瘀血痹阻型【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当归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枳壳12克,降香10克,延胡索12克,丹参20克,牛膝12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复方丹参片,每次片,每日3次。
(2)速效救心丸,1~3丸含服。
(3)五灵止痛胶囊,每次-2粒,痛时服。
(4)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l~2次,肌肉注射;或用4~8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本品亦适用以下各型。
3.单方验方(1)冠心Ⅱ号方(北京西苑医院验方)处方:红花、赤芍、丹参、川芎各15克,降香12克。
水煎服。
(2)活血养心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处方:丹参30克,川芎lO克,红花15克,党参30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香附15克,赤芍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6克,茯苓1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痰浊壅塞型【证见】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痰多。
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1.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瓜蒌仁12克,薤白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丹参15克,白蔻仁6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瓜蒌片,每次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温胆汤加减方(邓铁涛验方)处方:法半夏9克,茯苓12克,橘红、枳壳、甘草各4.5克,竹茹9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
水煎服。
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五爪龙或吉林参6克(另炖)。
心痛明显者,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冲服。
(2)加味瓜蒌薤白汤(刘正锡《新千金方》)处方:瓜蒌30克,薤白15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降香15克,枳壳10克,桂枝10克,太子参2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阴寒凝滞型【证见】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科胸痹(冠心病一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波动,年老体虚等有关。
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绞痛可参照本病。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制订的《中医内科急证诊疗规范》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①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腕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②胸闷憋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
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③多发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2.西医诊断: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①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②心绞痛每周发作两次以上,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者③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
(二)证候诊断参照1985年《中医内科学》第五版(张伯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脱胀闷,得暧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痹阻: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4.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是指胸中有所阻滞,犹如积聚,严重时可致呼吸困难、气促、心悸、胸闷等不适感。
在中医学中,胸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需要全面的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辨析和中药治则两个方面,对胸痹进行探讨。
一、中医辨析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主要有下列几种:1. 情志不遂:情志不畅,长期受到情感压抑或刺激,导致心气郁滞,胸脘气滞,从而引起胸痹。
2. 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习惯乱,容易伤脾导致湿热内盛,从而引起胸痹。
3. 外邪侵袭:外邪入侵,经络受阻,从而导致胸痹。
4. 许多因素综合作用:如机体虚弱、气盛痰多、肝郁气滞等均可引起胸痹。
同时,在中医中,还需根据胸痹的不同证型进行辨析,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1. 气滞胸痹:呼吸不畅、胸闷、口苦、胁肋疼痛、胸中犹如有物,舌质偏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有力。
此证辨证重点是气滞,治疗主要以疏肝理气为主。
2. 痰浊胸痹:气促、咳嗽、痰多、胸闷、胸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证辨证重点是痰浊,治疗主要以燥湿化痰为主。
3. 痰火胸痹:心烦、目赤、口渴、咳嗽、胸闷、胸痛,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有力。
此证辨证重点是痰火,治疗主要以清热化痰为主。
4. 血瘀胸痹:胸闷、心悸、乳房胀痛、经期不调、舌质暗紫,脉涩或弦涩。
此证辨证重点是气血不畅,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
二、中药治则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药治疗胸痹有着不同的中药处方。
1. 疏肝理气方:肝郁气滞患者适用,主要成分有柴胡、枳壳、香附、青皮等,可以舒肝理气、解郁消痞。
2. 燥湿化痰方:湿热内盛患者适用,主要成分有苍术、茯苓、陈皮、半夏等,可以燥湿化痰、削平负阴。
3. 清热化痰方:痰火较重者适用,主要成分有葛根、枇杷叶、胆南星、桔梗等,可以清热化痰、通肺散邪。
4. 活血化瘀方:气滞、血瘀较重者适用,主要成分有当归、丹参、川芎、红花等,可以活血化瘀、畅通经络。
以上给出的中药方剂仅供参考,治疗胸痹还要根据病因、证型具体选择合适的方剂。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作为中医术语,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属于“心痛”、“真心痛”的范畴,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胸痹的中医定义、病因辨析、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胸痹的中医定义胸痹,又被称为心痛,是指胸中气机痹阻,不通则痛的一种病症。
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亦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胸痹的发生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和、痰瘀互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二、胸痹的病因辨析胸痹的病因多端,常见的有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
外邪中以寒邪最为多见,寒邪内侵,凝滞气血,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饮食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浊内生,痹阻胸络,亦可导致胸痹。
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亦可引发胸痹。
年迈体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胸阳不振,亦可成为胸痹的发病原因。
三、胸痹的中医诊断要点胸痹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
临床表现以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为主,常因劳累、饱餐、寒冷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象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
脉象多见弦脉或涩脉。
在诊断时,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胸痹的中医治疗方法胸痹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其中,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合适的方剂,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等。
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病证名。
出《灵枢·本藏》。
一般指以胸膺部窒塞疼痛为主的病证。
指痰浊、瘀血等阴邪凝结,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的病症。
症见胸满闷痛,甚则痛引彻背,喘息,不得平卧等。
治以温阳益气,疏气豁痰为主;病延日久,络脉瘀阻者,兼以通络。
常用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
即胃痹。
《症因脉治·胸痹》:“胸痹之证,即胃痹也。
胸前满闷,凝结不行,食入即痛,不得下咽,时或作呕”〔1〕。
胸痹者,乃胸间闭塞而痛也。
其主证为胸憋,心痛。
形成胸痹的原因大多为胸阳不足,阴乘阳位,气机不畅所致。
即上焦阳虚,阴邪上逆,闭塞清旷之区,阳气不通之故。
《医宗金鉴·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
”后世医家对胸痹的证候、脉象、治疗以及其病理机转论述均有发展,如《类证治裁》曰:“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
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
此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又如余无言叙述:“所谓胸痹,统一胸部而言,且其痛,有放散性,有胁下逆抢心,诸逆心悬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2〕。
较常见的胸痹证状和治法方药论述如下。
1 阳虚气滞痰涎壅塞临床表现:胸憋时痛,心痛彻背,胸脘痞满,胁下逆抢心,喘息短气不得卧,咳嗽,痰多而盛,神疲乏力,形塞肢冷,舌苔白或厚腻,舌质淡,脉弦滑或沉迟或紧数。
治法方药: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半夏、白酒)、导痰汤(半夏、天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甘草)、细辛散(细辛、麻黄、葛根、荆芥、白术、赤芍药、紫菀、桔梗、桂心、甘草、五味子)、前胡散(前胡、茯苓、白术、白芍、桂心、当归、半夏、吴茱萸、麦冬、大枣、羊脂)等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 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 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所谓 真心痛。
2
现代疾病
冠状 动脉
现代临床认为,胸痹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 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以胸闷、心痛彻背、 短气、喘不得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
历史沿革
孙一奎《赤水玄珠》说:“真心痛者,手足青至节,夕发 旦死,寒邪伤其君主也。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 在心之部位而名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胃脘胸膈, 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 火,皆致痛也。”
吴谦《医宗金鉴》说:“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 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 即今之胸痛也”
19
胸痹恢复期调理
运动养生
生命在于运动。可采用气功、太极和娱乐三种形式。 气功也称导引。道家称吐纳,佛家称参禅,儒家称修身,
医家称摄生。胸痹者取卧功为以,调心练意,意守丹田, 排除杂念,逐渐入静。 太极拳又称内功拳,如简易二十四式。要领是神静意导, 体松谐调,气沉丹田,连绵自如,呼吸均匀。 娱乐首推四大雅趣“琴、棋、书、画”。 “寓乐于动,寓养于乐”。
汪昂《医方集解》说:“胸中者,心肺之分,故喘息而咳 唾。诸阳受气于胸中,转行于背,气痹不行,故胸背为痛 而短气。”
4
病因病机
• 寒邪内侵 • 饮食失调 • 情志失节 • 劳倦内伤 • 年迈体虚
本虚:气血阴阳亏虚 标实:寒凝、血瘀、 气滞、痰浊 病机:心脉痹阻不通。
危险因素
• 可以改变/控制的因素
胸闷如窒而痛,或如物压,痰多气短,形体肥胖, 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 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弦滑。
病机 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食疗药膳: 1、芥菜黄豆粥:芥菜头6个,黄豆、大米各50克,煮粥调味食用。 2、淮山苡仁萝卜粥:大萝卜1000克煮熟绞取汁,薏苡仁20克,淮山20克, 大米60克,煮粥调味食用。 3、大蒜粥:大蒜50克去皮,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然后下大米100克 12
20
胸痹恢复期调理
经络保健
穴位:膻中、间使、神门、内关、足三里等。
21
膳食合理
提倡“三多三少”。三多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 维素多。三少即糖类少、咸盐少、脂肪少。
掌握“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原则。“好” 即精细为主,注重质量;“饱”即适量但不过量; “少”即清淡充饥,少动再睡。
食后养生三法:摩腹、散步和漱口。 食疗:19种食物可舒缓胸痹心痛,薤白、洋葱、萝卜、
豆芽、扁豆、红枣、莲肉、木耳、蜂蜜、桃仁等。
18
胸痹恢复期调理
起居有常
提倡“子午觉”:子时即深夜0点至四点,午时即中午12点 至1点。 顺应四时:春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 晚起。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晨起最好。如有便秘,切勿强弩,以防 用力过度,诱发胸痹心痛发作。 适当冷水浴可增强血管弹性,提高心肌收缩力,防止动脉硬 化,适宜胸痹患者。可取面浴和足浴,由夏季开始坚持到冬 季,不要间断。
病机 阳气虚弱,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治法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16
胸痹恢复期调理
养神为本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神务除“六害”:名利、声色、货财、滋味、狂妄、
嫉妒。 以德养心,以理收心,遇事制怒,豁达明快,无忧无
虑,胸痹心痛发作即可明显减轻。神怡开朗,乐观知 足是养生第一要素。
17
胸痹恢复期调理
辨证分型
4、寒凝心脉证
证候 病机
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 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 心悸,面色苍白,苔白滑,脉弦紧。
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13
辨证分型
5、气阴两虚证
证候 病机
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 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 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 代。
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10
辩证分型
2、气滞心胸证
证候 病机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 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脘胁胀闷.得 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肝失疏泄,气滞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11Fra bibliotek辨证分型
3、痰浊闭阻证
证候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 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
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肺、 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 脏腑之偏衰,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8
发病特点
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 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
高血压
糖尿病
缺乏运动
饮食 口味重
6
辨证分类
• 标实 心血瘀阻证 气滞心胸证 寒凝心脉证 痰浊内阻证
• 本虚 心肾阳虚证 心肾阴虚证 心气虚弱证
辩证要点
• 本虚标实,虚实夹 杂
• 发作期以标实为主 • 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治疗原则
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 正,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等,一般持续几秒至几分钟 缓解,病情严重者可疼痛剧烈,并持续不解,汗出肢 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旦发夕死。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暴饮 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9
辩证分型
1、瘀阻脉络证
证候 病机
心胸疼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甚 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悸不宁,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14
辨证分型
6、心肾阴虚证
证候
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 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 数或促代。
病机 水火不济,虚热内扰,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15
辨证分型
7、心肾阳虚证
证候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气喘,自汗,面色苍 白,神倦怯寒,腰酸乏力,四肢欠温或肿胀,舌 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