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侨乡文化精神
五邑侨乡文化心得体会1500

五邑侨乡文化心得体会1500广东潭江流域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5县市,史称五邑,以华侨众多、人文昌盛,享有“中国第一一侨乡”盛誉。
五邑华侨虽身居异地,心却在家乡。
他们通过很多途径,保持与本乡联系,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华侨将西方文化的精华保留学习下来,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两种文化特质的侨乡文化。
我很欣赏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华侨文化,尤其是华侨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我觉得侨乡文化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广泛的碰撞交融,这与华侨自身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实际上就是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华侨身上碰撞的体现。
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作用。
我们都知道,华侨独具一一格的建筑文化,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历史内涵,也富有技术内涵。
它在建筑方面不仅考虑到我们现在人们在建造建筑物时有时也会忽略的地理位置,周围构造等,而且还会在建筑上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
我觉得我们应该传承下来,作为一一种借鉴和参考,并不断发扬出去。
五邑侨乡位处珠江三角洲西南方,此地虽莅临山地丘陵,但潭江流量大,水网稠密,常有水患,淹没田园庐舍,居民不得不上高地躲避。
宋代以后,大量岭外人口迁来,并采取聚族而居方式。
1885年到1867年间粤西含五邑地区持续10多年土客械斗,大量人口外逃,导致百业凋零,盗匪乘机而起,弄得五邑地区鸡犬不宁。
各村自保联防,成为预防匪患一种有效手段,碉楼也由此应运而生。
民初,继广州之后,五邑地区拆除城垣,开辟马路,兴起城市建设高潮。
在这种背景下,华侨首先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建筑形式引入城市建设中,从而揭开中西规划和建筑文化在五邑侨乡融合的历史篇章。
海外移民与家乡有浓厚乡。
侨乡海外移民的动机最初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回来改变家乡的环境,改变亲人的生活境遇;挣钱以后回乡娶媳妇、建房、买地,是所有海外乡亲的共同心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叶归根”意识,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观念和行为。
传承侨乡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演讲稿

传承侨乡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演讲稿尊敬的__:四月的春风轻轻吹过耳畔,站在烈士墓前,遥远的思绪滚滚涌入眼帘……我仿佛看见了江姐的铮铮傲骨,大义凛然,董存瑞高举的炸药包,黄继光挺起的胸膛;我仿佛目睹了刘胡兰“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豪迈,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慷慨,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激昂……更有千千万万个无名战士“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凛然正气!如今,站在这些长眠于此的烈士墓前,深深的一躬,表达不尽我们崇高的敬意,由衷的讴歌,抒写不尽我们深深地感恩。
如果没有他们,世界上哪有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中国?如果没有他们,哪有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为了驱逐侵略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解放全中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无数无名烈士的长眠,对这句话作了最恰当的诠释。
这种用生命作代价的奉献重于泰山,这种无私为天下的胸怀广于江海!这些无名英雄用曾经年轻鲜活的生命之花的凋谢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在世上生存多少个年月,而在于你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什么!一剖黄土,掩埋了烈士的忠骨,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也许他们未曾都有过董存瑞一样的壮举,也许他们未曾都有过刘胡兰一样的豪言,但是他们和董存瑞、刘胡兰、吉鸿昌等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优秀儿女!我们歌颂他们,我们缅怀他们,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造就了我们这一代的光明前途,他们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华夏儿女。
他们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前仆后继,奋勇抗敌,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的高尚民族气节,永远值得后人景仰!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推卸我们报效祖国的责任吗?如今,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面对和谐的社会,面对美好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具有爱国之情,更应该树立报国之心。
弘扬新时代福建精神_凝聚侨心侨力

智库声音弘扬新时代福建精神凝聚侨心侨力致公党福建省委会课题组精神是指导行动的力量,新的时代孕育着新的时代精神,新时代福建精神凝聚着奋进新征程、建设新福建的磅礴力量。
福建省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全国重点侨乡,“侨”是福建的突出特色和独特优势,在福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在“侨”身上体现着福建的精神特质,同样也承载着以心系家国、明理笃行、容山纳海、敢为人先、爱拼会赢、滴水穿石、谋福造福等为内涵意蕴的新时代福建精神。
新征程上,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好新时代福建精神,更加广泛地凝聚侨心侨力,画好最大同心圆,把海内外闽籍侨胞心系家国、造福桑梓的满腔热情,转化为高质量推进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的强大动能,在“福来福往”中书写福建新辉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福建力量。
一、“侨”是弘扬新时代福建精神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
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紧密团结起来,发挥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积极作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侨务大省、全国著名侨乡,福建省约有1580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四分之一。
他们融通中外、心系家国,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播新时代福建精神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华侨华人是推动中国与住在国友好关系的天然桥梁,他们熟知当地语言文化,又与祖国存在着天然联系,在向当地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福建声音、传递新时代福建精神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另一方面,华侨072智库声音华人兼具跨文化、跨地区等优势,可有力地推动住在国与中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随着华侨华人新生代的逐步崛起,他们中有许多接受过优质教育,且愿意回国发展,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带来前沿的思想,形成一股强大的侨智力量,为推动中外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构建福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持。
发挥好侨资侨智侨力作用,对于福建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下简称“海丝”核心区)建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传承华侨精神

传承华侨精神尊敬的各位市民:你们好!岁月流金,龙腾盛世。
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
长期以来,我们侨乡人曾有一句知心话:“无侨不富,无侨不快,无侨不机。
”众所周知,五邑地区的华侨同胞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为公益事业,为家乡建设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放眼望去,那一座座高楼大厦、一条条桥梁道路、一间间学校医院……其背后都留有华侨捐资的身影,都积淀着那份沉甸甸,金灿灿的华侨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视察江门,对江门提出了“学习华侨精神,发挥华侨优势,争创改革开放新优势”的要求,他用“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八个字来准确概括华侨精神的内核,并指出这样的精神正是现阶段我们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所必须的精神。
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进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绵延不绝的核心动力,是一个地区发展繁荣、奋发有为的灵魂所在,也是无数先侨的立足异乡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
早在百余年前,我们的祖辈怀着不甘人后、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冒死漂洋过海,他乡寻梦,一步步在异国他乡扎稳脚跟。
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孕育出众多杰出的华人。
而现在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市争先进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破除贪图安逸、依赖保守的思想,积极进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幸福侨乡出一份力。
勤劳拼搏,锲而不舍勤劳是华侨精神的基石,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
正是因为五邑华侨在那坚守勤劳节俭的致富理念,付出比别人多,方能有更多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江门五邑现已创造了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的良好局面。
但是,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相比,江门的经济整体实力仍然不够强,汪洋书记在2008年视察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时,就被早年五邑华侨靠勤劳双手在海外艰苦创业的事迹深深打动,“今天的五邑人还能保持先辈这种闯劲和韧劲吗?还能吃这种苦吗?”书记的发问更应成为一种鞭策。
所以,我们应剔除消极懒惰思维,用勤劳的双手去耕耘、去创造。
介绍侨乡文化青少年

介绍侨乡文化青少年侨乡文化是指华人在海外定居后,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它包含了华人移民的历史、传统习俗、宗教信仰、饮食文化、语言习惯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少年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侨乡文化承载着华人移民的历史。
华人移民的波及范围广泛,早期的移民大多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离乡背井。
他们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海上航程,融入了当地社会,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习俗。
这些历史经历和移民故事,形成了侨乡文化的基石,让青少年们能够了解自己祖辈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为梦想而努力的精神。
侨乡文化体现了华人独特的传统习俗。
无论是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还是清明节的祭祖仪式,都是华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习俗凝聚了家人团聚、祭祖敬神的情感,让青少年们能够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亲情。
通过参与这些传统活动,青少年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传承和发扬侨乡文化。
侨乡文化还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
华人移民的宗教信仰多样,既有佛教、道教的影响,也有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这些宗教信仰在侨乡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给华人移民提供了精神寄托,也形成了华人社区的凝聚力。
青少年们通过参与宗教活动,能够感受到侨乡文化的宗教氛围,增强自己的宗教认同感。
侨乡文化还体现在华人的饮食文化和语言习惯上。
华人移民在海外往往保留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如中餐的烹饪方式和食材搭配。
同时,华人移民也会在当地融入了一些当地的食物和烹饪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混合风味。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华人对故乡美食的怀念,也是青少年们了解侨乡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华人移民也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习惯,如方言的使用和一些特有的词汇。
这种语言习惯让青少年们能够感受到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侨乡文化是华人移民在海外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承载着华人移民的历史、传统习俗、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和语言习惯等方面。
了解和传承侨乡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历史和文化,也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份认同,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传承华侨精神

传承华侨精神华侨时代精神价值某省委书记近日视察江门,对江门提出了“学习华侨精神,发挥华侨优势,争创改革开放新优势”的要求,他用“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八个字来概括华侨精神的内核,并指出这样的精神正是现阶段我们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所必须的精神。
汪洋书记的教导含义深远,令人深思。
众所周知,江门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侨文化”是江门地域文化最显著的特色。
江门五邑的海外移民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和国难的加剧,江门五邑的移民潮从此掀起,一波连着一波。
不管是“猪仔劳工”还是“契约劳工”,不管是去东南亚还是去南北美洲,早期的移民史都充满了血泪。
今天,对于江门五邑华侨史的研究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江门的“华侨华人博物馆”更是蔚为大观。
这些生动而全面的展示,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先侨们奋斗的轨迹和不屈的精神。
“进取、勤劳、开放、包容”,这是对华侨精神的精准概括。
因为有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进取精神,先侨们冒死漂洋过海,他乡寻梦;因为有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的勤劳品格,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创业、成长;因为有开放的胸怀,他们善于学习和吸纳,不断地融入主流;因为有包容的气度,他们勇于把先进的文化带回家乡,让古老的乡村变成“万国建筑博览园”;也因为爱国爱乡的情怀始终如一,他们能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过去的屈辱已经被凝固在历史的展厅。
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追赶世界,阔步向前,成为崛起的大国,令世界惊叹。
然而,当我们站在时代的新的起点,回顾波澜壮阔的华侨华人史,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精神价值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这种光芒令人神往,催人奋进。
今天的江门侨乡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作为珠三角的一员,江门市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真抓实干,励精图治,充分发挥侨乡优势,追赶先进标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江门侨乡在今天新的起跑线上形成了蓄势待发、厚积薄发、前景可期的良好态势。
传承侨乡文化培育侨乡新人

传承侨乡文化培育侨乡新人【摘要】中山市南区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南部,它是中山的重点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近4万人,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区长达150多年的华侨史可以说是中山近现代华侨史的缩影。
因此,作为侨乡的中心小学,如何挖掘侨乡文化特色,传承侨乡文化,培育侨乡新人就成了我校发展的一个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侨乡文化、侨乡精神、德育创新我校的课题《利用侨乡文化资源加强学校德育研究》是在2007年1月被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定为德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的,其实早在2004年区对学校进行布局调整的时候,我校就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
以下是我们在结合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下,对侨乡德育工作的几点创新做法:1.整合侨乡教育资源,创设了浓郁侨乡氛围我们知道,育人场所是育人的客观存在因素。
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它所具备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结合香山文化教育的开展,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创建一个具有浓郁“侨味”的校园环境。
因此,学校聘请了具有研究中山华侨史三十多年的市侨联退休干部陈迪秋女士、原华侨中学校长李镜澄、社区的著名华侨、有“中国史奴比爸爸”之称的马乐山爷爷和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艺术系的专家等组成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他们根据学校校区特点、学校的办学历史以及社区的华侨资源等,通过充分论证,制定了一个以“侨乡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主线的《竹秀园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和vi系列方案,把我校建成一个既具有传承侨乡文化的历史怀旧气息,又同时具有发扬侨乡人精神的奋发向上的现代气息。
除了建设好学校本身的育人环境,学校还努力挖掘校外的德育教育资源。
近1000多年来,尤其是香山立县852年来,南区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人物,至今还保留着诸多享誉海内外的众多人文历史古迹。
主要包括:功建铁城梁功祠(香山首任县令为纪念铁城总设计师梁溪浦而建)、宋帝遗迹及侍郎故里牌坊、状元牌匾及探花墓、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故居、中国民族百货业先驱马应彪故居、在中国工商业史上写下辉煌篇章的香港郭氏永安家族故居、渡头抗英纪念馆(渡头先人抗英事迹比著名的广州三元里抗英事迹还要早)、有“中国史努比爸爸”之称的马乐山卡通制作梦工场。
传承侨乡优秀文化 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11 20 )0 一oO 一O o9 5 3《08 4 o 1 4
江 门 五 邑 侨 乡 是 近 代 以 来 ,经 过 几 次 艰 苦 的 、 推 拉 式 的移 民潮 而 逐 步 形 成 的 。五 邑 华 侨 华 人 在 侨
居 国顽 强 奋 斗 、饱 经 沧 桑 ,架 起 了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的 桥 梁 ,沟 通 了 中西 文 化 交 融 的 渠 道 , 并 把 发 达 国 家 的近 现 代 文 明 带 回 故 乡 , 与 中 原 文 化 、 岭 南 文 化 、 本 土 文 化 融 为 一 体 ,形 成 了 以 开 放 、包 容 、 多 元 、
印 。进 入 新 世 纪 ,在 认 真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进 程 中 ,如 何 进 一 步 传 承 侨 乡 优 秀 文 化 ,建 立 特 色 鲜 明 的 先 进 文 化 育 人 体 系 , 培 育 侨 乡人 民 满 意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 成 为 五 邑 大 学 能 否实现可持 续发展 的重要命 题 。
第 1 卷第 4 O 期
20 年 1 月 08 1
五 邑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a o u i ies y( o i c n a dt n o r l f y v ri S ca S i c s i o ) n W Un t l e E i
V0. 0 No 4 11 .
德育和人文素质教 育资源,用以构建先进 文化 育人体 系,通过 “ 系侨 情 、学侨 史、知侨 心、懂侨务 、建侨 乡 ”
教育,使 学生具有博爱 、感恩 、通达 、兼容、和 气、创新 、务 实等侨 乡优 秀文化特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侨乡文化精神
五(9)班李翰萱23号
尊敬的胡老师:
传承侨乡文化精神是我区政府和全区人民始至不移的思想理念,并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发掘和打造圭峰山旅游文化,在圭峰山上修筑了玉湖、天鹅湖、碧绿湖等大型湖泊,把圭峰山建设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
为全面实现圭峰山顶扒龙舟的美好愿景,2011年开始在圭峰、云峰、叱石三山之间的绿护挑源景区进行升级改造。
最近,区政府和圭峰区管委会又实施三大举措,传承侨乡文化精神:一是在10月1日向伟大祖国祝寿,63华诞,赞助商万胜皮革厂有限公司,在国庆节龙舟赛当天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免费大派3000个寿挑和纸扇,为市民游客送上爽爽凉风;二是举行“万胜杯”龙舟赛,在400亩的湖面上,有12支龙舟队伍参赛,实现了上世纪新会人民“圭峰山顶扒龙舟”的美好愿景。
为了丰富高山龙舟龙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民俗特色,给合圭峰山生态文化和宗教文化,举办龙上山民间传统仪式,包括龙进庙、龙上山、龙吸水、龙上青云、龙上水等内容,体现龙的传人;三是在会城凤凰酒店举行圭峰山、小鸟天堂旅游宣传推介会,充分展示侨乡旅游名点小鸟天堂和圭峰山的生态魅力和
发展优势。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圭峰区投入3000多万元将小鸟天堂打造成为以鸟类观赏为主题的生态湿地公园。
届时,巴金广场、观光桥、荷花滩、观光栈道、锦锂池、巴金亭、古榕岛、观鸟区等设施将展现在广大游客的面前。
以上是我了解到的侨乡文化信息,及个人的见识,我很高兴告诉您知道,请教师指导。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李翰萱
2012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