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程文件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23年-2023年)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23年-2023年)一、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自2023年起实施。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工作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工作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5. 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6. 坚持创新发展。
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7. 坚持依法依规。
德育工作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德育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中小学德育工作应注重德育内容的系统化、实施途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和民族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身心健康、热爱劳动、勤于学习、善于创新、勇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基本道德观念,养成文明礼仪、守纪律、团结互助、热爱劳动等良好习惯;培育爱国情怀,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及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02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02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总则一、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具有道德品质、科学文化、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3. 坚持协同育人,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4. 坚持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工作目标1.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3.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5. 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品牌。
四、主要内容1. 德育课程与教学: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 德育实践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实践能力。
3. 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4. 德育科研与评价:加强德育科研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 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发挥家庭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五、实施与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2. 完善德育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3. 加大德育经费投入,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4.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待遇和地位。
5. 强化德育工作评价,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推动德育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工作指南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德育工作指南通过生动有趣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和自我约束意识,为进一步的德育工作打下基础。
小学高年级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国家意识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高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人生方向和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德育内容一)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道德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等良好品德。
三)法制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
四)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人生方向和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五、德育工作机制一)领导机制。
加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德育领导体制建设,形成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保障。
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德育素质培养和专业化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德育课程建设。
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德育活动开展。
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和内容,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提高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家校合作机制。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总则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二、德育目标1.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道德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 增强法制意识,树立规则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德育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国旗、国歌、国徽、国家版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道德品质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诚信、友善、尊重、感恩等品质,强化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3. 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引导中小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4.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5. 生命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自护自救能力,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6. 环保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德育实施1. 课程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注重学科育人价值。
2. 实践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环境育人:创设优美校园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发挥环境对学生德育的熏陶作用。
4. 家庭和社会协同: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德育合力。
五、德育评价1. 建立健全德育评价制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德育成果。
2. 强化德育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六、组织保障1. 加强德育工作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责任。
2.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3. 加大德育经费投入,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202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原文

202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原文第一部分:总则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道德行为养成,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
4. 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5. 坚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
三、主要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2. 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尊重、责任等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 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遵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4.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5. 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6. 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引导健康上网,防范网络风险。
7. 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四、实施途径1. 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
2. 活动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
3. 管理育人: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强化德育在日常管理中的渗透。
4. 文化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5. 家庭育人: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6. 社会育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格局。
202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选5)

202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选5)第一部分:德育工作目标与原则一、工作目标2023年中小学德育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全程育人: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3.协同配合: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实践育人:注重德育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5.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具体措施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深入挖掘各学科德育内涵,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德育课程质量。
2.强化德育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5.推进家校共育:加强家校沟通,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深化德育科研:加强德育科研工作,推动德育理论创新,为德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7.加强德育工作评价: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评价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四、组织实施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2.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4.完善保障措施:加大德育工作投入,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2024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024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总则2024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指南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和要求,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2. 坚持德育为先。
把德育摆在首位,将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格局。
3. 坚持实践育人。
注重德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坚持协同育人。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5. 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6. 坚持依法治教。
遵循法律法规,保障学生合法权益,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确保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全国中小学应积极开展德育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中小学德育工作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健康心理和法治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包括:(1)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团结友善、敬老尊贤等优良品质。
(2)文明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
(3)健康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4)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法治观念,知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备法治素养。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加强家校沟通联系
01
建立定期家校沟通机制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和在校表现,共同商讨教
育措施。
02
拓展家校沟通渠道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群、QQ群等,加强家校之间的即时互
动。
03
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教学管理等活动,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
。
利用社区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德 育专业培训,提升德 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建立德育教师交流平 台,促进教师之间的 经验分享和合作。
鼓励教师开展德育课 题研究,提高德育工 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制定并实施师德师风建设方案, 明确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引导教 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学生
培育国家意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 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国家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他们的国 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集体主义教育
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通过集体活动、团队协作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 神,使他们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
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德育相关活动,如志愿服务、文明劝导等,培育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德育
拓展德育实践基地
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建立德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 体验机会。
组织多样化实践活动
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锻炼德育素养。
注重实践反思与总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提高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知识测试题成绩:姓名:
一、填空题:日)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国家教育部于(201717年8月1文件。
人德)。
树2、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
学完善)、(向正确)、(内容方3、德育工作的构建体系是(
)。
态开展载体丰富)、(常段衔接)、(
)化。
实效)化、(专业)化、(规范4、德育工作应做到(
位全方全程育人)、(5、德育工作格局是(全员育人)、(
)。
育人),大力培先育为为本)、(德6、德育工作应始终坚持(育人
)。
值义核心观价育和践行(社会主
)为格人德)和(健全品7、德育工作应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
《中小学生守)为重点,以落实(惯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为抓手。
则(2015年修订)》8、德育工作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
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9、《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四个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协同配合)、(坚持常态开展)。
10、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应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研究成果,流交结总),定期(法方)和(径途创新德育工作的(.)和性系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
(实效性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
2.《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体系、内容安排、实施途径与要求以及组织实施等6个方面对中小德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
4.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5.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
7.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
8.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
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
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9.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10.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
作机制。
二、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指南》倡导构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格局是( B )
A.领导有力、条件完善、队伍优化
B.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C.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
D.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2.在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中,集中体现“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要求的是( A )
A.坚持正确方向
B.坚持协同配合
C. 坚持遵循规律
D.坚持常态开展
3.在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中,最直接体现学校德育工作开放性特点的是( C )
A.坚持常态开展
B.坚持遵循规律
C.坚持协同配合
D.坚持正确方向
4.在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四个基本原则中,最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的是( D )
A.坚持正确方向
B.坚持遵循规律
C.坚持协同配合
D.坚持常态开展
5.在高级中学,德育课程是指( C )
A.综合实践活动课
B.道德与法治课
C.思想政治课
D.思想政治理论课
6.《指南》在阐述“优化校园环境”的要求时指出,( B )必须有国旗标识。
A.校内明显位置
B.教室正前上方
C.旗台明显位置
D.学校正门上方
7.在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方面,《指南》提倡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 C )
A.15分钟
B.半小时
C.1小时
D.2小时
8.在高级中学,直接负有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进行指导管理职责的机构是学校的( D )
A.党组织
B.办公室
C.德育处
D.团委
9.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每学年至少安排( B )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
A.三天
B.一周
C.十天
D.两周
10.教师资格注册、年度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
标准是( A )
A.师德
B.学历
C.业绩
D.年龄
二、多选题:
)ABCDE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德育内容有(1.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A理想信念教育
D生态文明教育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E )2、《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实施途径有(ABCDEF 文化育人 B 课程育人A
D实践育人C活动育人
F协同育人E管理育人
三、简答题:、初中学段目标是什么?1答: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热爱劳动、公民意识,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分)2.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点是什么?(6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分)答: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2 分)分)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
(2为习惯为重点,(25.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意义是什么?(8分)
答:《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2分)它可以为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个基本遵循,也可以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导、评价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一个重要依据。
(3分)贯彻实施这一文件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分)
四、分析说明题(15分)
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立足点,“遵循规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应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答: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思维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1分)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应注重有关常识的传授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分)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到高年级时已经能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因此,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使他们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
(2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自我意识获得快速发展。
(2分)因此,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3分)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道德意识已经趋于成熟。
(2分)在这一阶段,德育工作应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初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