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典型化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典型化作者:吴心怡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4期内容摘要:《坎特伯雷故事》是现代英国文学的奠基之作,乔叟利用典型的矛盾冲突折射出新旧交替的时代风貌,取得巨大的现实主义成就。
本文将对书中主要的三对矛盾冲突及其典型化进行分析:首先,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分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其次从人物所讲述的故事中,探讨关于女性地位的争论;最后,从作者的创作思想中,分析宗教思想和人文主义的碰撞。
关键词:《坎特伯雷故事》乔叟矛盾冲突典型化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是一个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的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开始解体,带来政治权力向新贵族的位移。
社会矛盾在这样的氛围下被激化,从政治到文化都处于激烈的变革中,《坎特伯雷故事》就是在变革和矛盾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无论怎样伟大的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尽数囊括无限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
但是,乔叟在书中用典型环境——作为叙事框架的朝圣旅程和典型人物——30个不同阶层的香客,将现实生活中掩盖了的矛盾暴露出来,分散了的矛盾集中起来,冲淡了的矛盾强化起来,实现了三对主要矛盾的典型化。
一.鲜明的人物群像和阶级冲突在等级森严的中世纪,朝圣也许是唯一把不同阶层的人聚集在一起的环境。
故事的开头说道:当四月飞甘霖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濯了丝丝经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
春日清新之景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也非常自然地引出朝圣的开端。
人们在这里暂时脱离了封建等级的束缚,作为平等对话的主体畅所欲言,鲜明的人物群像也就在对他们的外部描写中和故事中跃然纸上。
乔叟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可谓不余遗力,在858行《总引》中对人物的描写就占到672行,每个人都个性鲜明、独具特色。
女修道院长“讲得一口文雅的法语”、“不容许小块食物由唇边漏下,她手捏食物蘸汁的时候不让指头浸入汤汁”;自由农“为人热情”,家财万贯“面包和酒都是最上等的,家中进餐总有大盘的鱼面糊”。
《坎特伯雷故事》的狂欢特征研究

《坎特伯雷故事》的狂欢特征研究
黎明;章燕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8)009
【摘要】《坎特伯雷故事》是一部具有代表性与颠覆性的狂欢化诗体故事集,主要讲述一群香客在前往坎特伯雷城完成朝圣的途中所讲述的奇异故事.正是因为这批香客来自于社会中的不同阶层,诸如工匠、大学生、修女、武士、教士等,所以,他们讲述的故事在以讽刺与幽默作为基调的同时,通过刻画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彰显当时的社会习俗与风貌.由喜剧场面形成的各色故事,既符合每位讲述人的身份,也能体现十四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反封建倾向思想.而其中人文主义思想与狂欢化诗学提倡的精神相吻合.本文从狂欢节的笑、广场上的狂欢与语言上的狂欢进行分析,探索了《坎特伯雷故事》的狂欢特征.
【总页数】3页(P129-131)
【作者】黎明;章燕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
【相关文献】
1.论《坎特伯雷故事》的狂欢化特征 [J], 沈忠阳;
2.巴赫金狂欢诗学观照下的《坎特伯雷故事》 [J], 汪家海
3.狂欢和对话: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重新解读 [J], 张金凤
4.浅议乔叟古典诗歌的现代性荒诞化叙事——以《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修女院长故事为例 [J], 陶丽丽
5.《坎特伯雷故事》中的狂欢化喜剧特色 [J], 何岳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元对立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指人类深层结构中的一种逻辑结构。
原指*语音学中相对立的部位发出的不同音,如清与浊、舌尖音与舌根音等现象, 列维—斯特劳斯把它引入人类学并加以改造。
他认为二元对立是人类深层结构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所谓二元对立,是指在任一系统中一对差异项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某种价值进行分析,而对立的双方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毫不相干的,相反对立的双方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
由于传播学是交叉性学科,所以上述概念在传播学有广泛的学术运用。
所谓叙事手法无外乎整部影片的叙事方式和技巧:1。
常规线性叙事。
(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例:《侏罗纪公园》很多就不一一举例。
2。
多线性叙事。
(影片有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例:《撞车》《爱情麻辣烫》3。
回忆叙事。
(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例:《铁达尼号》《大鱼》《公民凯恩》4。
环形结构叙事。
(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例:《暴雨将至》《低俗小说》5。
倒叙线性叙事。
(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例:这种影片为数不多,国内更是没有。
法国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相当精彩。
《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妇离婚为开篇;家庭生活矛盾为第二节;结婚为高潮;相识为结尾。
建议你去看看。
6。
乱线性叙事。
(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例:《21克》《迷墙》《我们的音乐》7。
重复线性叙事。
(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例:《罗拉快跑》《爱情是狗娘》《罗生门》《英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在批判理论上,一对相反的理论,它们通常会以阶级形式出现。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
相反,后结构主义者认为二元对立并不是人类思想最基本的组织,只是西方思想的加工品。
《坎特伯雷故事集》赏析

《坎特伯雷故事集》赏析《坎特伯雷故事集》赏析如下:作者采用了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技巧中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一个小旅店里聚集了三十个(包括诗人在内)的朝圣者。
他们要去肯特郡的坎特伯雷朝觐圣徒马斯·阿·贝克特的圣祠。
店主建议他们在去坎特伯雷来回的路上每人讲两个故事以打发路上无聊的时光。
这个建议得到大家的响应他决定与大家同行并充当裁判,评选出最佳故事。
《故事集》由一篇长达八百多行诗的总序、二十四个故事以及穿插于故事之间的精彩小插曲组成。
新颖多样的形式特点作者通过朝圣活动把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集聚在一起。
他们的形象、经历和诉求以及讲述的故事组成了中世纪社会的全景画面。
“朝圣"被赋予这样的象征意义:灵魂在漫长、艰难的路途上跋涉向自己的归宿——上帝回归。
诗人成功运用了中世纪文学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体裁典雅爱情传奇、粗俗的滑稽故事、圣徒传、道德训诫故事、动物寓言、布道以及这些体裁的混合体等。
除了不同的体裁还有四种不同的诗体。
使用最多的是十音步的英雄偶句。
而每节七行的君王诗则更能表达严肃的语气。
中世纪英语传奇中常用的尾韵体也被作者使用,每节六行韵脚为aabaab或aabccb。
法语三节联韵体的变体每节八行韵脚为ababbcbc,但并非三节联韵。
多种体裁与诗体的使用使每个故事都有最恰当的表现方式同时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
如恪守骑士传统的骑士用典雅爱情传奇的形式讲述高贵的派勒蒙和阿西达的爱情悲剧;对基督教准则身体力行的乡村牧师讲述的故事实际是一篇严肃热忱的布道;第二个修女的圣徒故事是中世纪最流行的虔诚文学的形式内容包括:生平、神迹和殉难;而磨坊主的故事则是粗俗、直言不讳的民间滑稽故事。
千姿百态的生活画卷乔叟在“总序"中展示了众香客一张张惟妙惟肖的画像。
这些肖像是中世纪讽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但个性鲜明、呼之欲出:卖赎罪券的——相貌好似阉人随时会用假冒的圣徒遗物诈人钱财的恶棍;况习骑士——衣装绚丽一个热烈追求骑士理想的涉世未深的青年磨坊主——蛮横的下层人,一言一行都很粗俗;巴斯城的妇女——一个颇具女性魅力、见多识广、敢于反叛传统的富裕女工匠。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摘要: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是由一群朝圣客在前往坎特伯雷教堂的路途中,为消遣娱乐而讲的故事组成。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14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的全貌。
作品中采用了一系列二元对立来表现人物、深化主题,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积极探讨了二元对立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二元对立基督教人文主义现世享乐《坎特伯雷故事》是乔叟的代表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部巨著由众多故事组成,但乔叟匠心独运,巧妙的将这些本不相关的故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故事既有对立,又有照应,作者原计划有一百二十个故事,虽然只完成了24个,却依旧结构完整,具有整体性。
这一特点,使得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成为可能。
学界较多从实证主义、女性批评主义、以至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甚少从结构主义角度来阐发这部著作。
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二元对立”方法,突破了以前就作品论作品的倾向,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阐发《坎特伯雷故事》,来丰富此著作的研究。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结构主义者关注的重点不是具体文学作品,而是支配作品的深层逻辑结构。
“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其内部各部分之间都相互关联着的封闭系统。
在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尤其重要的是差异关系,包括二元对立。
”[1]二元对立模式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些二元对立项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往往对立之处便有关联,含有辩证的因素。
也正是因为这些对立,使得作品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
一、基督教会思想和人文主义基督教思想在中世纪的欧洲占主导和垄断地位,禁欲主义与修道院制度是基督教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长达近十个世纪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2]教会通过一系列教义控制人的思想,压抑人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
《坎特伯雷故事》中两性问题的艺术表现

作者: 陈元元
作者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0-16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两性;艺术
摘要:乔叟不仅是“英国诗歌之父”,而且为英国近代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坎特伯雷故事》是诗人一生创作的顶峰,两性问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两性问题的艺术表现方面,《坎特伯雷故事》具有对话性的特点,作品中灌注了叙述者的主体意识,适当加入了一些象征、寓意的手法和动物故事。
乔叟式框架结构——论《坎特伯雷故事》的结构形态

作者: 陆扬
出版物刊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6-65页
主题词: 《坎特伯雷故事》;乔叟;框架结构;结构形态;作品;阿拉伯人;《五卷书》;叙事人;客店;《十日谈》
摘要: <正>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以下简称《故事》)的框架结构迷离复杂,是评论界颇感棘手的一个课题.一般认为乔叟没有完成“总引”提出的一百二十或一百二十四个故事的预定计划,终是一种缺陷.这类观点,在学术界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进入二十世纪后,西方学者陆续以戏剧理论或希腊罗马传统释之,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新的疆域.但是这些论述大多裹足欧洲,很难说没有一点欧洲中心论的气味,本文将结合东方传统,阐明《故事》结构为一完整的构造体系,并论述乔叟对框架结构的杰出贡献.。
冲突与妥协——试析乔叟与《坎特伯雷故事》

重现世 的人文 主义思想流露令寓言意味隽永 。 2 . 人 物鲜 明平民化 首先 ,大众化的语 言为 《 坎特伯雷故事 》 锦上 添花 。 序 言中乔叟 自述 : 我首先请求各位 , 不要 因 我照搬原主 人 — 他们说粗俗话 一就指责我也下 流 , 语言是行为的兄弟 , 不要 因为我的转述有违道德而 批评 我。 当时拉 丁语 和法语独 占鳌头 ,乔 叟却 用 民众英语 写作 , 是 因为民众才是社会 的主人 。而作 品中英语魅力 无处 不在 ,如 : 差役的故事中 “ 女 人 的报 复能把城池毁掉 ” ;巴斯妇 的故事 中 “ 财富 可 以一 夕散 尽 ,德行 却可以永久”~ ,生动 的语 言 在作 品中比比皆是 。 其 次 ,大众 化 的思 想是对 人文 主义 的再 次发 扬 。民众追求 自由平等 。即便老妇人也让武士俯首 帖耳 ; 即便遇人不 淑的艾丽莎也会爱上穷学生尼古 拉。 这些思想是 民众对生活 的诠释 , 也源 自 乔 叟对
3 0 0 4 0 1 )
(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 学院 , 天津
摘 要 :中世 纪英 国诗人杰 弗雷・ 乔叟在 中世 纪文学与现代 文学的转折过 程 中举足轻重 ,作品 《 坎特 伯 雷故事 》中,各 色人物进行 着一场朝 圣之旅 。为更好探 究特殊历 史背景 下的乔 叟 自身以及 《 坎特伯 雷 故 事 》中存在的 冲突与妥协 ,本 文深入剖析人 文主 义与意大利文学对乔叟的影 响 ,以及他 对英语语 言和 现 实主义文学发展 的作 用 ,提 出乔叟与其作品 中的 冲突与妥 协既呈现 出艺术生命 力 ,又彰显 了乔叟的人
VO1 . 25 N o .1 1
2 0 1 6年 1 1月
N o v . 20 1 6
文章编号 : 1 0 0 8 . 8 7 1 7( 2 0 1 6 )1 1 , 0 0 3 6 . 0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坎特伯雷故事》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摘要: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是由一群朝圣客在前往坎特伯雷教堂的路途中,为消遣娱乐而讲的故事组成。
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14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的全貌。
作品中采用了一系列二元对立来表现人物、深化主题,本文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积极探讨了二元对立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二元对立基督教人文主义现世享乐《坎特伯雷故事》是乔叟的代表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部巨著由众多故事组成,但乔叟匠心独运,巧妙的将这些本不相关的故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故事既有对立,又有照应,作者原计划有一百二十个故事,虽然只完成了24个,却依旧结构完整,具有整体性。
这一特点,使得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成为可能。
学界较多从实证主义、女性批评主义、以至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甚少从结构主义角度来阐发这部著作。
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二元对立”方法,突破了以前就作品论作品的倾向,可以使我们从新的角度理解阐发《坎特伯雷故事》,来丰富此著作的研究。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结构主义者关注的重点不是具体文学作品,而是支配作品的深层逻辑结构。
“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其内部各部分之间都相互关联着的封闭系统。
在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尤其重要的是差异关系,包括二元对立。
”[1]二元对立模式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些二元对立项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往往对立之处便有关联,含有辩证的因素。
也正是因为这些对立,使得作品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
一、基督教会思想和人文主义基督教思想在中世纪的欧洲占主导和垄断地位,禁欲主义与修道院制度是基督教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长达近十个世纪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2]教会通过一系列教义控制人的思想,压抑人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
”[3]教士神职人员的奢侈腐化和阶级特权逐渐引起大众的不满,尤其是市民阶层、资产阶级兴起后,教会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在《坎特伯雷故事》中,有不少故事直接揭露和讽刺了教士的行骗面目。
如托钵修士的故事、教会差役的故事、教士跟班的故事,滑稽诙谐的刻画了教会人员的迂腐、贪婪。
甚至在这群朝圣者中间,就有卖赎罪券的教士。
乔叟直言“说到他骗术,若要找人替代他,从贝里克到韦尔难找第二位”[4]。
在这支朝圣队伍里,教会人员占了三分之一多,他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这种奢侈享乐是建立在搜刮和鱼肉民众的基础之上的。
乔叟是英国早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到了14世纪下半叶,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在英国也已出现,乔叟在城市文化中成长,深受当时刚刚兴起的市民文化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市民阶层思想。
同时,在翻译意大利、法国的文学作品过程中,乔叟也受到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
这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在乔叟笔下性格丰满、妙趣横生,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及狡黠等张扬着人的本能欲望,追求幸福与自由快乐。
商人是新兴市民阶层代表,从他新潮的打扮,光鲜亮丽的服饰就可以看见商人的经济实力。
巴思妇人亦如此,她通过婚姻得到大量钱财,实现了经济独立,衣着光鲜亮丽,游历过很多地方。
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
朝圣者队伍里,新兴中产阶级约占二分之一弱,他们要求社会正义,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朝圣队伍里汇集了不同职业、地位、身份的人,乔叟将各色人等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平等对话、自由发表意见,体现了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理想。
基督教会思想与人文主义的矛盾对立在14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
城市市民面对现实,追求财富,要求享受生活,禁欲主义与来世观念与他们的价值追求已格格不入,反教会的思想在他们那里异常强烈。
基督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对立也体现在了《坎特伯雷故事》中。
这二者的对立贯穿了这部诗体小说的始终,从总引到具体人物,无处不在体现着它们的对立。
二、禁欲主义与现世享乐中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萌芽,人文主义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反拨,它主张以“人”为本,肯定人的尊严与自由,追求现世价值。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5]是人文主义基本主题。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认为个性欲望是人的本质所在,幸福在今世而非来世,因此描写现世生活成为主要题材。
而在中世纪,人被认为是上帝的羔羊,人先天有罪,人的欲望也会产生各种罪恶,人必须克制情欲,禁欲苦修,死后方能进天堂。
基督教会提倡禁欲主义要求人们节制肉体欲望和世俗享乐,鼓吹以“神”为本,长期压抑人的自然本性。
尤其是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被禁锢在家庭,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如果一个男性与许多女人有性关系,那么他只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可如果一个女人同许多男人有性关系,她便失去了身份和尊严。
”[6]《磨坊主的故事》中的艾丽森,被叙述者(磨坊主)描写成一个美艳的尤物,叙述者对用了不少动物性的词汇来描述她。
她被众多男人追逐,叙述者没有谴责这些男人,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她身上,一切皆因为她是一个放荡的女人。
采用两个尺度来衡量男女,对男人追逐世俗乐趣、肉体享乐没有任何指责,而却要求女性严守禁欲主义的教条。
由此可以窥见当时男权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实,也可以看出妇女受压迫的现实。
有趣的是,虽然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极力宣扬禁欲主义与来世思想,而在中世纪人讲述的故事——《坎特伯雷故事》中涉及到了不少偷情的故事,如磨坊主的故事、船长的故事、商人的故事、伙食采购人的故事等。
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直在强调禁欲主义,却发生了很多偷情事件,越是压制,越是疯狂。
这些事实的存在,也证明了基督教会禁欲主义教条的破产。
《船长的故事》中,商人之妻偷情,事发后,妻子泼辣蛮横的狡辩,商人没有惩罚妻子,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也反映了商人阶层新兴的价值观。
在反禁欲主义者中,以巴思妇人的形象最为典型,她完全不同于传统妇女,不论从思想还是做派上而言。
她大胆泼辣、具有叛逆精神,服饰华丽,游历过很多地方,嫁过5个丈夫,得到不少钱财。
她反抗社会对她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直言“出嫁总比让欲火攻心好”。
通过瞒骗的手段满足自己物质和生理的双重欲望。
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她说“女人的天赋就是欺骗、哭泣、胡编”。
巴思妇人一再再婚,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正常欲望和追求,表现了对禁欲主义的极大不满。
毫无疑问,乔叟对世俗生活是肯定的,人们不必再过苦修苦行的禁欲生活,追求现世享乐是正常情感的体现,积极追求物质生活。
禁欲主义与现世享乐看似是一对截然对立的范畴,却有机的融入了14世纪英国人的生活。
因为作为14世纪已经处于中世纪晚期,基督教思想已经受到各种“异端”思想的挑战,人文主义思想已经萌芽,处在从禁欲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型期的人们,其自身思想也充满矛盾。
禁欲主义与现实享乐反映了英国社会此消彼长的两种价值观的矛盾。
三、人物对立《坎特伯雷故事》涉及到了大量人物,30名朝圣客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来轮流讲故事,而故事中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人物、故事之间有联系和对立。
引言介绍了后面的故事和所有的人物。
故事之间又有衔接的段落,或是旅店主人的评论,或是朝圣者之间的嘲讽和挖苦。
这样,整部作品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乔叟通过总引和旅店主将这一行本不相识的朝圣客联系在一起,如果他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矛盾,他们会以故事予以还击。
磨坊主的故事中,木匠被妻子和情夫愚弄,接下来是管家讲故事,由于他原本是木匠出身,所以很不满意磨坊主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要对磨坊主回敬一下,咱这是天经地义的以牙还牙”。
[5]管家针对磨坊主,讲了一个磨坊主因贪图小便宜,结果妻女被学生玩弄的故事。
托钵修士在故事中讽刺了差役,接下来差役在他的故事里立即给以还击,相互攻讦。
虽然他俩都属于吃教会饭的行列,却立场截然不同。
作为朝圣者,他们处于完全对立的位置,互相之间产生矛盾,却也统一于整本书中,他们的故事相呼应,有紧密联系。
他们的矛盾对立因讲故事而起,也因讲故事而消解,最后归于平衡。
这种二元对立也就最终被解构,也为旅途增加了趣味和生活的气息。
不仅讲故事者中间有二元对立,他们所讲的故事中的人物也充满二元对立。
管家故事中的磨坊主的妻女被学生所玩弄,按理说磨坊主女儿与施虐者阿伦之间势不两立,结果天亮后在阿伦辞别之际,姑娘不但没有怨恨,反而依依不舍,还让阿伦带上他们家的馒头。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二者之间不但没有对立,反而极其融洽、依恋。
这也正好反映了人们对禁欲主义的反击,他们的对立最终消解。
这种解构不是没有原因的,无形中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坎特伯雷故事》中,有很多关于男女关系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女人是焦点。
塑造了不同性格的女子,如智慧的普鲁登丝,忠诚坚韧的康斯坦斯,豪放自立的巴思妇人,顺服的格里泽尔达,当然还有不少泼辣大胆的偷情者。
这些女子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贤惠与泼辣、聪明与愚蠢、忠贞与背叛等等。
甚至就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具有双重性。
巴思妇人形象就具有明显的二元对立性。
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女权主义特征。
同时,她的手段和方法又不同于女权主义者的做法,她依旧是借男人之力而实现独立。
西欧中世纪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很低,随着城市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宗教信仰的失落,人文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女性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追求自身价值和尊严。
但是男权中心论的主流价值依旧强大,女性实现自立的尝试也才刚刚开始。
理论准备与实践显然不及后来的女权主义者们。
她们不可能完全摆脱男人的帮助,所谓的独立也只是局部的独立,还是得依靠男人。
巴思妇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但她已经超越了她的时代,比她同时代的女性要走得远的多。
作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二元对立,强调了系统的差异性,探讨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应用到文学文本分析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意义,打破了人们对文学的神秘化观念,将作品意义与其结构联系起来,而不是同某种超验的个人心灵或神意相联系。
结合上面对《坎特伯雷故事》中二元对立结构的分析,让我们对整部小说的思想和人物有了更细致、更全面的认识,使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经典作品。
但是,过分强调结构的整体和功能,会切断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者的关系,使文学分析失去了实际意义。
因此,在进行二元对立分析的同时,又结合解构主义理论,对表层的对立进行解构,找出它们的联系之处,积极探讨了二元对立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出作品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让我们对乔叟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而且这种创造手法也使乔叟的作品更有魅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1]王一川.批评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1[3]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4]乔叟.坎特伯雷故事[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6[5]郑克鲁. 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9[6]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