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高中三年级(试验本):儒家文化的传播
2022届华师一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2届华师一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1.今天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可以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单选题] * A.“和而不同”和“仁”的思想(正确答案)B.民本思想C.“有教无类”的思想D.“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单选题] *A.不以人助天(正确答案)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①仁者爱人,君轻民贵②万物虚无,祸福相倚③兼爱非攻,节用尚俭④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单选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正确答案)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单选题]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正确答案)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单选题] *A.人的平等权利B.人的善良本性C.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正确答案)D.人的自由平等6.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单选题] *A.“因材施教”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正确答案)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反映了韩非子主张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④先王之政不需改变 [单选题] *A.①②B.②③C.①③(正确答案)D.③④8.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儒家文化的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5.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教师推荐一本关于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选取其中一段进行解读。要求:不少于300字,能够准确把握原文含义,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述。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价值的思考文章,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关于“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价值”的思考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能够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学生对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可能存在误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儒家文化,挖掘其当代意义。
3.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倾听、沟通、协作。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儒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一份PPT,介绍该思想家的生平、主要观点及其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每组限时5分钟进行课堂展示。
3.结合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忠诚、礼仪、孝道”等思想,思考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行为表现,撰写一篇关于“践行儒家文化,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感悟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真实感悟,能够反映出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努力与成长。
3.分析儒家文化对我国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贡献,以及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华师大版高中三年级(试验本):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_课件1

特点:
1)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 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3)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
1、汉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
2、汉武帝继位以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 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 机。
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仁政”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 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案,其中贯 穿的是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孟子的仁政学说达到了先秦民本思想的顶峰。对照商 代末年以君为本的暴虐统治,是极大的历史进步。然而, 所谓“民本”,其含义仍是,民为政治之本,民为统治之 本,说到底,只是有识之士提出的一种比较明智的建议, 其根本的出发点仍是维护统治者的长治久安。因此与近代 西方倡导的“民主”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孟子的学说在霸道盛行的战国未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视,但在后世备 受仁人志士的推崇。
荀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备课笔记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

儒家文明面临的现代化挑战?
剔除糟粕 保留精华
古为今用
课后练习
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人 生信条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 ( A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朱熹
练习
C 2. “以下经典言论中,将“孝”引申为“忠”的是 ( ) A.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 B.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 C. “君子之事亲孝,帮忠可移于君。”——《孝经》 D.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胎。”— —《孝经》
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 不同”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 素,这使它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为朝鲜、 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受,成为立 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 为核心的儒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 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 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18世纪中叶, 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 流往西方。 实例: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 译文;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 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 翻译,刊印于杭州;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 《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影响: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 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不过,随着社会的急遽变化,目前中小学生 的背景,已经和20年前的学生大不相同。因 此,他们的想法与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他 们受西方思想冲击大、接触母语机会少;加 上现代父母望子成龙、 成凤心态的影响。 这使我们预见到:今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将 日益复杂,其困难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必须 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以儒家思想为 主导的道德教育,不会淡化与影响民主与自 由价值观的教育。这其中,一是开发儒家思 想中民主、自由的智慧;二是剔除其中的专 制糟粕。
交流与文化传播PPT课件2 华东师大版优秀课件

原和两河流域
[ròu][zhī]
大月氏:今 阿姆河流域
大夏:古代阿 富汗
[juān]
身毒:古代印度
学习目标
1、知道马可·波罗来华、四大发明的外 传,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 培养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历 史意义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 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 度
马可.波罗东游路线图
1271年马可·波罗一行离 开威尼斯东游
1275年夏马可·波罗和父亲、 叔叔来到中国在元上都朝见元 朝皇帝忽必烈
马可·波罗在参加忽必烈朝廷的新 年庆典上给皇帝敬献礼品
《马可·波罗行纪》书影 《马可·波罗行纪》最古老版本
马可·波罗17年(1275~1292)间,一直居住中国。他的足迹 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他 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见闻口授给别人,由鲁思梯谦整 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又名《马可·波罗游记》《东 方闻见录》)
统一促进了对外交往的发展
元朝海外贸易主要航线图
马可·波罗来华的背景
元朝幅员辽阔,交通便利,有利于东 西方人员往来。
元朝当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元大 都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吸引大了大 批外国人。
元初统治者的开明和开放政策,促进 马可了·波中罗外(之约间12的54交~1流32。4)
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威尼斯原属东罗马帝国,公 元10世纪末建为独立的共和国。),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 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他17岁时跟随父亲和 叔叔,途经中东,历时三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
出贡献的是( B )
A、波斯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归纳

选修三知识点归纳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影响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②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①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③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
①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追求天人合一。
②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表现。
①崇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治国。
②尚贤:墨子主张“尚贤”;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2020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作出的价值肯定,它主要通过民族本身的特性、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流传至今,融合了人们的各种认同,从而阻止了不同的认同之间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微观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有效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民族优越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标榜自己的价值,所有的民族都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天然的优越感,主观盲目地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信仰都是正确的,并觉得自己民族的一切都优于其他民族客观存在。
民族优越主义者固守自身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他文化,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交际一方有意忽视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与习俗,那么双方的交际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思维定式。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不可能有一个一切社会都承认的、绝对的价值标准,更不能以自己群体的价值标准评价别的民族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和种族偏见容易对其他文化产生否定反应。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平等的地位,倡导文化平等、宽容与尊重,彻底去除民族差异和种族偏见。
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个人价值因素。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基本的部分。
由于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其文化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思想意识中,其社会关系更强调人性化和共存化的相互帮助与协调关系,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能、个人目标和个人利益等显然不同。
华东师大版(上海)历史第七分册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教案设计(无答案)

第5课儒家文化的外传学案【教学目标】1、基本史实: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基本史实,儒家文化的西传的事例以及对其影响2、史能与史识:①分析理解儒家文化圈形成的历史与现实意义;②知道儒学的西传,明末以来对欧洲地区的影响。
注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西方学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其大加赞赏,一是对传教士引入的儒学有误解的成分;二是崇尚理性、对抗神学的现实需要。
19世纪以后的西方思想家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评态度。
③对儒家文化的辩证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儒家文化的西传难点:如何辩证评价儒家文化?(注重方法论)【教学要点】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一、儒家文化圈的概念二、儒学传播的途径三、儒学的西传★1、过程:始于__________;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进入___________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译文日益完善;____________,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
2、实例:_________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__________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_________对“五经”作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_________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思考:16—18世纪,儒学西传,受到西方学者,特别是法国思想家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四、儒家文明与现代化日本、韩国、新加坡【课后反思】同步训练质量检测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人生信条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 ( )A、孔子B、孟子C、荀子D、朱熹2. “以下经典言论中,将“孝”引申为“忠”的是 ( )A、“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B、“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C、“君子之事亲孝,帮忠可移于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 合发表宣言称:“如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呼吁“如 果有人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答案:孔子的思想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和人类 文明的进步,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肯定。
• 17世纪后,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对“五经”做 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清朝康熙年间,柏应理 在法国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 一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儒学的详细介绍、孔子传和 孔子画像、“四书”译文等,并附有中国王朝纪年 表。
影响
至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 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儒家思想启发 了欧洲启蒙思想家。
• 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上,一是对传 统的、本土的文化传承的反思与重构;二是对人类 文明的世界性考量。这是因为,当下的经济全球化 浪潮为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衍生了诸多新的人文现象和思潮需要去考量、 追踪和研究。学术文化的发展不应停留在对传统人 文精神的诠释与总结上,而是要求学者就新世纪人 类所面对的新的人文现象、人文思潮作出迅速与理 性的反应;积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 面变革,并作出科学的应答。因此,文化交流、对 话,广采博纳,审慎辨析,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 以丰富自我,使中国学术文化多一些现代意识的内 涵,就显得重要和必不可少了。
谢谢!
课堂练习
• 材料一 1982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参观曲 埠孔庙,在大成殿门前龙柱下席地而坐,似有 所思。著名诗人公刘为照片命名《倾听三千年 的回声》,后改名为《倾听龙的回声》。
• 问题:从材料二中公刘为密特朗照片命名, 谈谈你对其用意的理解和感悟。
• 答案: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人民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
传播原因
儒学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和而不同” 的思想又蕴含着融合冲突的积极因素,这使它具有很 强的普世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普遍接 受,成为立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 为核心的儒家文明圈。
二、远播西方
时间:16-18世纪
• 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 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 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 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 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 的介绍。
秦汉以来,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东南 亚国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南亚文化圈, 也称“儒家文化圈”。
传播途径:
• 三国的历代王朝都设立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 央官学和地方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 • 三国都建有崇奉孔子的文庙,定期举行祭孔大典; • 越南和朝鲜都仿照中国,以科举制选拔官员,考试 科目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 日本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 格,可授予官职。
儒家文化的传播
• 了解儒家文化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家,深刻影响了其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
• 了解儒家文化在16世纪开始经传教士西传 入欧;17世纪儒家文化的西传渐具规模。
• 初步了解关于儒家文化圈的学术研究动态。
新课导入
回顾第二分册中“东亚文化圈”的相关内容, 阐释儒家文化圈的含义。
一、辐射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