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心忧天下的范仲淹
体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范仲淹,字范文正,号东篱。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以其清廉正直、忠勤为官和治国理政的才能成为史学界共识的典范。
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流露在他的许多著作和言行中,下面列举了几个体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句子。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范仲淹认为,作为一名官员,首要的责任是关心国家民生,而不是享乐安逸。
他认为,只有先忧国家民生的官员,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2. "臣之忧民甚于忧天也"。
这是范仲淹在担任宰相时对皇帝的进言,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忧虑。
范仲淹认为,官员应当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尽心尽力地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功名利禄。
他对忧民忧天的表态,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政治抱负和责任感。
3. "惟先王之忧,为忧民之务;惟先王之杷,为杷于民之杷"。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的思考。
范仲淹认为,国家没有了民,官员没有了民,就不复有官。
他提出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观点,认为官员应当与人民同甘共苦,努力为人民谋福祉,将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福祸紧密通联在一起。
4. "政之本上在民心"。
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宋台银汉诏》,强调了政治的本源是在民心。
范仲淹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法令。
他对人民的关怀和重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和为政之道。
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影响了他的学术创作、政治实践和为官品格。
他的思想和言行,激励着后世人们铭记他的成就和政绩,也为后人树立了忠臣义士的楷模。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志,为我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言论之中,更体现在他的一系列政绩和为政之道中。
表现范仲淹豁达胸襟的千古名句

表现范仲淹豁达胸襟的千古名句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闪亮之星,被誉为真正的文学巨匠。
他生活的时代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直被大家所推崇,尤其是范仲淹的诗歌和歌赋,更是成为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范仲淹最著名的一首诗,在现代人印象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那就是《岳阳楼记》。
其中有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在当时被视为千古名句,到现在依然被传诵无数。
表现范仲淹豁达胸襟的这句话,让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更要去理解这个大词的内涵。
它不仅仅是表达了范仲淹为人的品质,更是表达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句话说的是范仲淹一直把国家民族的大事放在心上,尽自己的力量去挽救这个朝代。
在这个朝代,战乱不断,困苦和疾病肆虐,范仲淹时刻牢记着自己是一个国家的臣子,有责任有义务去扶持这个国家,为实现安定和治理而奋斗。
他对国家的忧虑,对朝政的关心,让他既身在沉浸的腐败之中,也从不松懈,从不放弃自己的努力。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则表现了范仲淹豁达开朗的胸襟。
他知道,有悲伤才有喜悦,有困苦才有走出困苦的希望。
所以范仲淹在战乱之余,仍然秉持着善良和美好的心愿,在看到故乡和朝堂制度被糟蹋之后,还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赏春景、抚琴欣赏音乐,如此豁达开朗的品质,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豁达开朗的品质,除了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人们也是十分推崇的。
古代社会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许多人成天过的是贫苦的日子,只有在乐观向上的心态中,才能找到一个出路,并且开始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
范仲淹,这样一个豁达的人物,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被人们传诵,并且是他如此的品质,让人们铭记在心,世世代代。
说到这里,其实在现代社会中,豁达的品质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在不停的改变。
人们面对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更需要用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变幻,以及攻克生活中的重重难关。
豁达开朗的品质,不单单只是面对生活的豁达开朗,它还有一个更广阔的涵义:那就是顺境中坚定、逆境中勇敢。
关于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

关于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1.古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名言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白话译文: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白话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话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4、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正始》明末清初顾炎武白话译文: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而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白话译文: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阳楼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从军行七首(其四)2.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关诗句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3.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魂.____陆游<;书愤>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____李白<;独漉篇>6.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____司马迁<;报任少卿书>7.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____陆游<;夜泊水村>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_____杜甫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0.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岳阳楼记》原文

《岳阳楼记》原文《岳阳楼记》原文《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岳阳楼记》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岳阳楼记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
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心目中的范仲淹作文(通用18篇)

我心目中的范仲淹作文我心目中的范仲淹作文(通用18篇)我心目中的范仲淹作文篇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你一生的人生准则,是“先苦后甜”的高度概括,。
你从幼年时就发奋读书,青年时立志于天下,壮年时实行改革,暮年时仍旧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一生佳作无数,却志在天下,心怀苍生,下至牙牙学语的幼童,上至苍颜白发垂暮的老人,无不知晓他的诗作,堪称宋代诗词坛中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巨星。
范仲淹我崇敬你,崇敬你在朝堂上对皇上直言不讳的建议,崇敬你不顾朝堂上的暗潮汹涌执意支持改革,崇敬你是一个为百姓着想,为国家更加富强的一个清官,你的所作所为都被流传至今,使一代代子子孙孙仰慕你,向你学习。
我品读你的诗作,你的经历,我更品读你。
品读你雁归而人不得归的思乡情怀,见塞外人烟稀少,处处战火的凄凉之感,看到孤城紧闭,千山耸云的凄凉之感,每逢夜晚伴羌笛杨柳之声入睡的思乡之情,于是你提笔做下一首《渔家傲》流传千古。
你一生为百姓克勤克勉,在朝堂上做士大夫时敢于向皇上谏言进行改革,被奸人所害以至于被贬谪到巴陵郡,你却不计较个人私利,秉承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处理公务与政事。
你从未向他人抱怨过你的苦闷,一生甘愿为北宋做牛做马,你一生从来都是忧国忧民,从来都未曾想过享乐,你是一个“先苦后甜”的典型例子。
你无论在何时都在担忧国君,担忧百姓。
无时无刻都在奉献自己的力量,只为他们能过的更好,国家能够更加富强,正应了你在《岳阳楼记》中所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心目中的范仲淹作文篇2范仲淹字“希文”,公元989年10月1日出生,1052年6月19日去世,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儿丧父,母亲改嫁朱家,更名朱说。
朱家很富有,后来朱家小孩让他吃狗骨头,于是他就跑到一个寺院里独自学习。
他为了省钱,每天晚上煮一锅小米粥,等第二天早上凝固以后,切成四份。
早晚各吃一块,中午吃两块,再跑到山上配一点咸菜。
先天下之忧而忧这首诗的意思

详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意思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原文选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唉!我曾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范仲淹苦学不忘天下-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

范仲淹苦学不忘天下|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导语: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篇一范仲淹自幼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为了使儿子和自己得以生存下去,只得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的姓也改成了朱.范仲淹长大后知道自己亲生父亲姓范,便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姓,可是继父不同意,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因此,范仲淹便从家里出来,住进了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开始了刻苦读书的生活.寺庙里的日子是很清苦的,而当时范仲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又特别大,所以他经常吃饭时端起碗,几口就扒得精光,还没到下一顿时就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以至于看书时也无法集中精力.怎么办呢?他想出了办法,每天早晨煮好一锅稀粥,等冷凝结成粥块以后,用刀在上面划个十字,切成四块,早晚饭各吃两块.而下饭的菜呢,更加简单,仅切一点咸菜就行了.范仲淹就这样在醴泉寺里刻苦读书,他懂得了很多道理,长了不少知识.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更多的知识,他不远千里来到应天府,进了当时很有名气的南都学舍,拜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因为范仲淹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刚开始还能喝点稀粥,后来稀粥也没了,每当太阳落山时,他才胡乱吃点东西,可是他从来没有为吃饭这个问题而分心,而是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刻苦了.他为自己制订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不完成计划决不睡觉.在严寒的冬夜里,每当他学习感到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学习环境虽然这样艰苦,可是范仲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范仲淹就这样凭着一股坚定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勤奋学习,后来终于取得成就,成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贝蒂说:“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不可战胜的.”温塞特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古今中外大凡仁人志士,明达贤者,无不经过困苦磨砺.而伴随他们走过磨难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事实证明,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只要心中有了信念,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范仲淹心怀天下的故事篇二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
岳阳楼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

岳阳楼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君山街道岳阳楼公园内,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岳阳楼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楼阁建筑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拥有重要地位,成为了著名的诗词、曲艺、故事中的经典名景。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所作的一篇文言文,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名篇之一。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修养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深刻阐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理想。
以下是范仲淹所写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并对其进行相关参考内容的分析:1. “臣心所向,恰逢风雨,奋发有为,陟罚然后兴楼。
”范仲淹在该句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念,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建一座楼,更是为了迎接人民前来祭拜,传承文化,塑造精神,带领大家迎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的心向和感慨山水相应,勇气和信念便自然而然地渐生于心。
范仲淹以此表达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自我要求。
2. “维摩诘以求佛果,岳阳楼舍此而可立。
”范仲淹在该句中用维摩诘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他认为人的生命不应该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和享受,而应该有更广阔的人生追求。
作者这句话意味着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建设,舍小利、放大义,脚踏实地,用一份担当换来经久不衰的精神永存。
范仲淹倡导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人人都可以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3. “登楼望远,非所欲也,望而心惧,犹为受限。
”范仲淹在该句中表现了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对当下局势的忧虑,他认为远望未来,不仅仅是追求旅游的美景,更是要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豁达,解决存在的问题,追求人性的进步与发展。
范仲淹在此处充分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提醒大家时刻保持警觉,不忘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4. “人生在世,不称意者十有八九。
”范仲淹在该句中反映了人生经历中的现实问题和不如意的遭遇,但作者并未沉迷于其中,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如意。
范仲淹强调了一个人在常常会遭遇失败、入不敷出的困境,但关键在于能够面对自己的问题,并通过积极的行动、努力和拼搏赢得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心忧天下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宋代为数不多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之一。
从27岁步入仕途至64岁溘然长逝,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心系朝廷,忧国忧民,无时或已。
一篇360余字的《岳阳楼记》震古铄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颂至今。
而这种民胞物与的襟怀,正是他一生人格的写照。
自从成为朝廷命官,范仲淹便心忧天下,以身许国,“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唱之。
”但是,人心叵测,仕途险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每次犯颜直谏,换来的都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贬谪。
天圣年间,宋仁宗欲率群臣为真宗刘皇后祝寿,群臣明知不合礼制,却三缄其口,唯独位卑职微的范仲淹面折廷争,结果被贬出朝判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徙陈州(今河南淮阳);任右司谏时,他又因谏止仁宗废黜郭皇后而获罪,贬谪睦州(今浙江建德);权知开封府时,他再因上《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加上朋党的罪名贬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虽三次被贬出朝,但他无怨无悔,从不颓唐沮丧,表示“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戏称三次贬谪为“三光”(三次光荣)。
任参知政事时,因“庆历新政”失败,他被免职,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知邠州(今陕西彬县),从此未再回到朝廷。
即使受尽屈辱,范仲淹也不改忧国忧民的初衷。
他乘船赴睦州任时,风急浪恶,一家十余口险些葬身鱼腹;贬官饶州时,沿途十余州的地方官因惧党祸,竟无一人出迎。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都不放在心上,有诗云:“三出专城(地方长官称专城)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世间荣辱何足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宋代官员每至一处履新,照例都要上谢表,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范仲淹在饶州上谢表时说:“此而为郡,陈优优布政之方;必也立朝,增蹇蹇匪躬之节。
”意思是说,当了地方长官,就要政简刑清,安邦利民;如在朝为官,要竭尽忠直之节。
在润州时表示要“竭诚以报国,弗钳口以安身。
”只要有利于社稷,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不会钳口结舌,缄默不言。
知邓州时,他上谢表称:“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以救民疾、分国忧为己任,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而范仲淹却是“寸怀如春风,思与天下芳”,只要有一点欢乐,他都愿与天下人共之。
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有如此嵚崎磊落的精神境界,的确难能可贵!
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都是心在朝廷,情系百姓。
明道年间,江淮、京东发生蝗灾,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请求朝廷派人赈济,仁宗不理,他愤然质问:“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这才命他安抚江淮。
他开仓赈灾,蠲免茶盐税,禁民淫祀,并将百姓所食乌昧草带回京师,请仁宗传示六宫,以戒侈心。
任参知政事时,将那些庸才宵
小从官员登记簿上一笔勾销,大臣富弼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硬是把这些不称职的官员悉数罢黜。
他任地方官时,所到之处关心民瘼,兴利除弊,泽被一方。
他在知苏州时遇暴雨成灾,千里沃野顿时成了水乡泽国,为疏浚河道,范仲淹多次跋涉于泥泞水潦之中;知开封府时搏击豪强,整顿吏治,京城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歌谣;饶州产茶,那里的百姓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鸟衔茶,负担沉重,仲淹任饶州知州后即奏免了这项弊政;庆历六年(1046年)仲淹知邓州(今属河南)时当地亢旱不雨,58岁的他亲率百姓凿井浇田,居然使这一年五谷丰登,家饶人足。
他在所至州郡栽培桃李,陶铸人材,兴庠序,葺州学,处处书声琅琅,弦歌不辍,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耆宿名儒,皆出其门下,范仲淹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家!
即使在一些小事情上,仲淹也表现出谦谦君子之风。
他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时,一下属死于任上,家中贫窭,无力归葬,仲淹不但捐俸雇船运送灵柩,而且写诗给所经关津:“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关津果然给予了关照。
他在苏州时买一宅基地,风水先生占卜此地当世出卿相,仲淹说:“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
”即捐其地建为府学。
他乐善好施,回苏州省亲,把3000匹绢悉数散与亲朋故旧,并置田数千亩为义庄,以赡养亲族中的穷人。
而他贵为大臣,非宴客不食肉,妻子则荆钗布裙,儿媳有一顶绫罗做的帐帷,仲淹以为过于奢侈,不准带回家。
此类事例甚多,足见解衣推食、济困扶危是他的一贯品格。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
因为他有惠政及民,在饶州离任时,百姓感戴其德,万民空巷相送;他从邓州调任荆南府时,邓州百姓遮道请留,朝廷特准他留任。
后调往杭州,邓州百姓在他创建的花洲书院建生祠祀之。
及“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如此受百姓爱戴,真不多见!范仲淹的忧乐观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值得永远发扬光大下去!
读后感: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其愈挫愈勇的精神,忧国忧民之大志,实乃今天国人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