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

合集下载

二战德军27元帅档案

二战德军27元帅档案
布隆贝格,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36年。最高任职:国防部长。
布劳希奇,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0年。最高任职:陆军总司令。
博克,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0年。最高任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凯特尔,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0年。最高任职: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
克卢格,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0年。最高任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勒布,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0年。最高任职: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利斯特,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0年。最高任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任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总司令。
魏克斯,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3年。最高任职:F集团军群总司令。
莫德尔,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4年。最高任职: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舍尔纳,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5年。最高任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雷德尔,海军元帅,授衔时间:1939年。最高任职:海军总司令。
邓尼茨,海军元帅,授衔时间:1943年。最高任职:海军总司令,Hitler自杀后曾任总统3个星期。
帝国元帅 赫尔曼·戈林
隆美尔,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2年。最高任职:驻北非远征军司令、意大利北部集团军群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
布施,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3年。最高任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克莱斯特,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3年。最高任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
保卢斯,陆军元帅,授衔时间:1943年。最高任职:第六集团军司令。
米尔希,空军元帅,授衔时间:1940年。最高任职:空军总监。
凯塞林,空军元帅,授衔时间:1940年。最高任职:空军南军区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

二战德军将帅录

二战德军将帅录

陆军十九名元帅:冯.勃洛姆堡von Blomberg, Werner 1878-1946冯.包克von Bock, Fedor 1885-1945冯.勃劳希契von Brauchitsch, Walter 1881-1948冯.布希Busch, Ernst 1895-1945凯特尔Keitel, Wilhelm 1882-1946冯.克莱斯特von Kleist, Ewald 1881-1954冯.克鲁格von Kluge, Guenther 1882-1944冯.库克勒von Kuechler, Georg 1881-1969冯.李伯von Leeb, Ritter Wilhelm 1876-1956李斯特List, Siegmund Wilhelm 1880-1971冯.曼斯泰因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莫德尔Model, Walter 1891-1945保卢斯Paulus, Friedrich 1890-1957冯. 赖歇瑙von Reichenau, Walter 1884-1942隆美尔Rommel, Erwin 1891-1944冯.伦斯德,又译冯.龙德施泰德von Rundstedt, Gerd 1875-1953舍尔纳Schorner, Ferdinand 1892-1973冯.魏克斯Baron von Weichs, Maximilian 1881-1954冯.维茨勒本von Witzleben, Erwin 1881-1944海军二名元帅:邓尼茨Donitz, Karl雷德尔Raeder, Erich空军五名元帅:冯.格莱姆von Greim, Ritter Robert凯塞林Kesselring, Albert米尔契Milch, Erhard冯.里奇德霍芬Baron von Richthofen, Wolfram史培勒Sperrle, Hugo德国主要将官:白拉斯可维兹Blaskowitz, Johannes古德里安Guderian, Heinz柏克Beck, Ludwig郝德尔Halder, Frank蔡茨勒Zeitzler, Kurt克瑞柏斯Krebs, Hans依伯巴克Eberbach, Han霍斯Hoth, Hermann享利奇Heinrici, Gotthard瑞哈德特Reinhardt, Gerog-Hans柏莱克Black, Hermann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取得德国政权时,元帅军阶是德国军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及最荣誉的目标。

二战时期德军元帅们的权仗

二战时期德军元帅们的权仗

二战时期德军元帅们的权仗(这是一根放置于包装盒内的第三帝国元帅权杖,镶金带银非常华丽,全部手工完成。

)第三帝国元帅的权杖作为身份和级别的象征,在当初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或杂志网络上看见的那种珠光宝气的权杖,这种被称为正式权杖(Marschallstab),也就是元帅们出席正式场合(例如阅兵等)时手持的;另一种是日常使用的替代品,被称为临时权杖(Interimstab),平日外出时携带,比较方便。

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见德军元帅们手里拿着个小棍子,一边视察部队一边指指点点,经常就是这一种临时权杖啦。

(这是一根临时元帅权杖,主体似乎是木制,头上包裹了金属,同样刻了字。

)德军的元帅权杖分为三种:陆军版、空军版和海军版(如果加上戈林的帝国元帅版就是四种)。

陆军版元帅权杖为红色,空军是蔚蓝色,海军为深蓝色,这三种权杖的区别除了颜色,就是镶嵌在权杖上的各兵种标记有所不同,当然,陆海空军各兵种的标记还体现在权杖的顶端。

另外,篆刻的元帅姓名不同。

(注意这根蓝色的元帅权杖,蓝色主体以及权杖上的锚标记表示这属于海军元帅。

如果这根权杖顶端上的浮雕是潜艇,则意味着这属于邓尼茨元帅。

雷德尔元帅的权杖是什么浮雕则不详。

)权杖这东西很有意思,首先它是个军衔地位的象征,其他级别都不会拥有这个,只有元帅才有,由此可以看出权杖的珍贵和重要。

其次,这东西看起来份量不会太轻,拿着打人估计也可以,你别笑,真的有人试着这么干过。

1944年7-20事件刚刚发生,邓尼茨赶至腊斯登堡拜访惊魂未定的希特勒。

他一到就大骂陆军的叛逆行为,戈林代表空军表示支持,想不到邓尼茨继而责骂戈林的指挥无能。

戈林为自己辩护了几句后转而大骂里宾特洛甫,说他把外交搞得一团糟,说到激动处,戈林威胁他要用自己的元帅权杖打爆里宾特洛甫的头,并骂他是“无耻下流的香槟酒小掮客”(里宾特洛甫干过酒类推销员)。

里宾特洛甫气道:谁也不能侮辱我,哪怕是帝国元帅。

我现在还是外交部长,我的名字是里宾特洛甫。

二战德军集团军群沿革考

二战德军集团军群沿革考

二战德军集团军群沿革考集团军群是二战中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等级的作战单位,在德国陆军指挥中起着巨大作用。

它通常由两个以上的野战集团军组成,在一个战区或一个战略方向上展开,配置在指定战场,单独完成或与同级友邻部队完成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军事任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都是大将或元帅衔级的将领才能担任集团军群司令这一重要职务。

1939年大战爆发至1945年战争结束,德军先后共出现了19个集团军群的番号,有些番号反复出现,相互间的沿袭、变化等情况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因此,以时间为序,将大战期间德军集团军群的沿革梳理清楚,对于理解二战战史的脉络,应该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吧。

波兰战役前夕,德军一共组建了三个战略集群:“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和“C”集团军群。

其中的两个主力---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用于进攻波兰,C集团军群下辖所有西线作战部队,负责对西方的防御。

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军主力大批西调,积极准备开始西线战役。

1939年10月,“南方”集团军群改编为“A”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改编为“B”集团军群。

这两个集团军群参加了波兰战役和西线战役,属于德军的精锐野战集团军群,也成为了日后苏德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其战斗力可以说是德军中的佼佼者。

西线战役结束后,除“A”集团军群继续留驻法国外,1940年8月16日,“B”集团军群调往东普鲁士和波兰,为准备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而进行改编。

“C”集团军群则转入预备队。

1940年10月26日,德军在法国由“C”集团军群抽调部队又组建了一个新的集团军群----“D”集团军群。

该集团军群基本属于驻守在占领区的部队,可以说称不上是野战部队,战斗力亦大打折扣,因此在战争中没有发挥什么大的作用。

1941年,德军在为进攻苏联做着紧张地准备。

年初,已经驻扎在波兰的“B”集团军群正式改编为“中央”集团军群;4月,“A”集团军群司令部迁往波兰,改编为“南方”集团军群;6月,“C”集团军群司令部也迁往波兰,改编为“北方”集团军群。

二战德国将领

二战德国将领

君特· 克鲁格(陆军元帅)。1944年盟军 冯· 在诺曼底登陆后,于7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 令,旋即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职,返 国途中自杀。
卡尔· 邓尼茨(海军元帅)由于长久共事 冯· 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战争末期纳粹领导阶层的 背叛,希特勒在遗嘱中任命邓尼兹为其继承 人,身兼总统与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邓尼 兹担任其职位约20多天,指挥德军向同盟国 投降。
赫尔曼· 威廉· 戈林(帝国元帅)赫尔曼· 威 廉· 戈林(Hermann Gring,1893年1月12日— 1946年10月15日),纳粹德国空军元帅,纳 粹德国帝国元帅,德国纳粹党的二号人物, 希特勒指定的接班人,国会纵火案和组建秘 密警察盖世太保的元凶。
胡戈· 施佩勒(空军元帅)在二战爆发后的 1940年5月到6月的法国战役中,施佩勒领导 第三航空队。1940年7月,他晋升为空军元 帅。在海狮计划中,施佩勒建议必需摧毁英 国皇家空军以能够成功的入侵英国。
埃瓦尔德· 克莱斯特(陆军元帅)战后在 冯· 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 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 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 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 著称。
艾尔哈德· 米尔希(空军元帅)长期于空军 中持以揽权作风,对参谋部与各大小机关事 务加以干涉,造成内部权力斗争的局面。米 尔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纽伦堡后续 审判起诉涉及将战俘、平民用于人体实验与 强迫劳动,并判处终身监禁,但在1954年1 月即获释,于1972年逝世。
维尔纳· 爱德华· 弗里茨· 勃洛姆堡(陆军元 冯· 帅)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 纳粹德国早期拉姆· 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 冯·
海因茨· 古德里安(上将)古德里安虽然不 是元帅,但是他也是德国将军中耀眼的一员, 海因茨· 威廉· 古德里安(德语: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 5月1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位著名的德 国陆军将领,最高军阶为大将。

二战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二战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德军的指挥序列一、德国武装力量统帅机构(1939—1945年)元首、帝国总理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党卫队指挥部领袖希姆莱(1939.1.6—1945.4.25) 国防军统帅部最高统帅希特勒参谋长凯特尔元帅(1939.9.1—1945.5.8)武器弹药部部长托特(1940.3.17—1942.2.8) 施佩尔(1942.2.9—1945.5.8)国防部部长戈林帝国元帅(1939.8.30起)二、战争初期国防军作战序列国防军统帅部元首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大将国防处处长瓦利蒙特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参谋长哈尔德中将集团军群司令部集团军司令部军司令部师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参谋长施尼温德海军集群司令部舰队司令分舰队司令海岸司令潜艇舰队司令驱逐舰舰队司令鱼雷艇舰队司令扫雷艇舰队司令巡逻艇舰队司令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参谋长耶顺内克航空队司令部航空师侦察机、战斗机、歼击机、驱逐机、俯冲轰炸机编队空军省分区司令部三、1939年9月德国陆军战斗序列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参谋长哈尔德中将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大将第8集团军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第10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上将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利斯特上将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勒尔上将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大将第3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上将第l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塞林上将西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勒布大将第1集团军总司令维茨勒本上将第7集团军总司令多尔曼上将A战役集群司令哈麦斯坦因上将—国内后备军总司令弗洛姆上将四、1940年5月10日德军西线战斗序列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参谋长哈尔德中将B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大将第l8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第6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上将第2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塞林上将A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大将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上将克莱斯待装甲集群总司令克莱斯特上将第12集团军总司令利斯特上将第16集团军总司令布施上将第3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施佩勒尔上将C集团军群总司令勒布大将第1集团军总司令维茨勒上将第7集团军总司令多尔曼上将五、1941年6月德军东线战斗序列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东线总指挥布劳希奇元帅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勒布元帅探16集团军总司令布施上将策18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第4装甲集群司令霍普纳上将第1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勒尔上将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元帅第9集团军总司令施特劳斯上将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大将第3装甲集群司令霍特上将第2航空队(协同作战)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第6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元帅第11集团军总司令舒伯特上将第17集团军总司令施因尔纳格尔上将第1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施特上将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总司令勒尔上将甸牙利喀尔巴阡集群(协同作战)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协同作战)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协同作战)驻挪威集团军总司令福肯豪斯特上将第5航空队总司令施登夫上将(协同作战)2 德军战斗指挥序列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协同作战)第2集团军(总预备队)六、1941年末一1942年夏德国国防军领率机构国防军统帅部元首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大将国防军指撂参谋部副参谋长瓦利蒙特实施总指挥;此外,直接指挥下述下各战场及其陆军部队:挪威、芬兰北部、巴尔干、北非、西线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希特勒(1941.12.19起)参谋长哈尔德只指挥东线和后备军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参谋长弗立克(1941.6起)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参谋长耶顺内克七、1942年秋起德国国防军统帅机构国防军统帅部元首、国防军最高统帅、陆军总司令希特勒国防军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指挥东线外的所有战场副参谋长瓦利蒙特温特尔(1944.11.起)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希特勒只指挥东线战场参谋长蔡茨勒上将(1942.10.起)古德里安(1944.7.起)克莱勃斯(1945.3.起)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邓尼茨海军元帅(1943.1.30 —1945.5.1)冯•弗里德堡海军大将(1945.5.1 —5.8)参谋长迈泽尔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格赖姆元帅(1945.4.25 —5.8)参谋长科尔登(1943.9起)克赖佩(1944.8起)科勒尔(1944.10起)八、1943年夏德军东线战斗序列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希特勒只指挥东线战场参谋长蔡茨勒上将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屈希勒元帅第16集团军总司令布施元帅第18集团军总司令林德曼上将第1航空队(协同作战)总司令克勒尔上将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卢格元帅第2集团军总司令魏斯上将第4集团军总司令海因里希上将第9集团军总司令莫德尔上将第2装甲集团军总司令斯密特上将第3装甲集团军总司令莱因哈特上将第6航空队(协同作战)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元帅肯普夫战役集群司令肯普夫上将第1装甲集团军总司令马肯森上将第4装甲集团军总司令赫特上将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里希特霍芬上将A集团军群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第6集团军总司令霍利德特上将第17集团军总司令耶内克上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山地第20集团军总司令迪特尔上将十、1944年6月德军西线战斗序列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西线总司令部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元帅第15集团军总司令萨尔穆特上将第7集团军总司令多尔曼上将独立第88军G集团军群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第1集团军总司令谢瓦莱里上将第19集团军总司令松德施泰因上将西线坦克集群总司令施韦彭贝格上将法国军事总督辖区总督施图尔纳格尔上将比利时军事总督辖区总督福肯豪森上将空军总司令部第3航空队总司令施佩勒尔元帅海军总司令部西线海军集群司令克兰克上将司令部和集团军军群列表德国东线总司令部1939年10月3日在波兰组建,负责“保卫德国的东方领土以对付苏联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下辖德国第三集团军、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共计30个师。

纳粹德国全部27位元帅照片及介绍

纳粹德国全部27位元帅照片及介绍

陆军元帅沃尔特·冯·布劳希奇(1881-1948)1881年10月4日出生于柏林,军人世家。

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

1941年12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陆军总司令。

转自铁血社区h p bb s e xue ne1900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

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

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

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

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19日被希特勒强迫辞职,在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

布劳希奇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

1945年被英军俘虏,1948年10月18日当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作证人期间,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汉堡战俘营帝国元帅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946年)1893年1月12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罗森海姆的马林巴德温泉别墅,官僚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帝国元帅(德国最高军衔)。

1945年4月23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空军总司令。

转自铁血社区h p bb s e xue ne1912年从军。

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

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

1938.2.4授空军元帅;1940.7.19授帝国元帅。

1945年4月20日,在苏军兵临柏林之际,他出逃到巴伐利亚,因企图取代希特勒的地位未能成功而于23日被解除了一切职务。

1946年10月15日夜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即将执行对纳粹战犯死刑判决的前两小时,戈林突然服毒自杀。

次日凌晨,在被处死者的尸体从监狱运出后,关押戈林的蒙道尔夫集中营负责人安德鲁斯上校发布消息说:“戈林未受绞刑,他在昨晚10点45分服用氰化钾自杀。

陆军元帅京特·冯·克卢格(1882-1944)1882年10月3日出生于波森,军人世家。

二战德国陆军集团军序列

二战德国陆军集团军序列

二战德国陆军集团军序列1.德国东线总司令部组建时间:1939年10月3日在波兰组建任务:负责“保卫德国的东方领土以对付苏联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下辖:德国第三集团军、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共计30个师。

主要历史:1939年10月8日,上述三个集团军分别改称北部边境地段司令部、中央边境地段司令部和南部边境地段司令部。

1940年7月,该部下辖德国第十八集团军、第二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

1940与1941年之交,该总司令部解散历任东线总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费多尔.冯.博克。

2.德国西北总司令部组建时间:1945年4月6日组建任务:负责指挥与控制驻荷兰和德国西北部的德国第一伞兵集团军、第二十五集团军残部以及海军与空军部队。

下辖:德国第一伞兵集团军、第二十五集团军主要历史:1945年4月6日,该集团军群番号撤销,改组为德国西北司令部,1945年5月该司令部率部投降。

历任西北总司令:恩斯特.德国南线总司令部(亦称德国西南总司令部)组建时间:1941年底组建任务:负责组织指挥在意大利和北非的德军部队。

主要历史:1943年8月,该总司令部所辖部队包括隆美尔指挥的驻意大利的德国B集团军群、胡贝指挥的驻西西里的德军部队以及驻中意大利、撤丁岛和科西嘉的德军部队。

1944年5日,指挥意大利战场的德国第十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以及驻在北意大利的赞根战役集群。

1945年4月,负责指挥德国G集团军群、C集团军群和E集团军群。

1945年5月,该总司令部率部投降。

历任南线总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海因里希.戈特弗里德.冯.菲延霍夫.谢尔。

3.德国东南总司令部组建时间:1941年6月在希腊组建任务:负责指挥驻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地的德国部队下辖:总先后兼德国F集团军群总司令部和德国E集团军群总司令部主要历史:该总司令部曾下辖驻南斯拉夫与阿名单巴尼亚的德国F集团军群(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和驻希腊与地中海诸岛的德国E集团军群(希腊的萨洛尼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德国元帅—魏克斯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全名是马克西米利安·马里亚·约瑟夫·卡尔·加布里尔·拉莫拉尔·赖希斯弗赖赫尔·冯·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德绍- 1954年6月27日波恩),德国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元帅。

1981-19401881年11月12日,魏克斯出生在德绍,父亲是安哈尔特公爵的马夫长。

1900年,魏克斯中学毕业并参军,服役于驻兰茨胡特的巴伐利亚重骑兵团。

1902年,魏克斯晋升少尉。

1904年,魏克斯任团副官,后来调往一马术学校服役。

1910年,魏克斯进入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受训,毕业后被派往巴伐利亚的参谋本部指挥中心。

1914年3月,魏克斯晋升骑兵上尉。

1914年8月,一战爆发,魏克斯随巴伐利亚骑兵师开赴前线。

10月,调任第四骑兵旅副官,转战于洛林和佛兰德等地。

1915年5月,魏克斯调任步兵第五师的第二参谋官,参加了香比尼激战、马斯河与莫塞尔河的阵地战,以及阿图瓦、佛兰德和阿拉斯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国野战陆军撤回本土,魏克斯任第二军司令部参谋官。

此后,他先后任过骑兵第三师参谋官和骑兵第十八团连长。

1925年,魏克斯晋升少校,并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

1928年,魏克斯晋升中校,任驻斯图加特的骑兵第十八团团长。

1930年,魏克斯任驻法兰克福的骑兵第一师参谋长,同年晋升上校。

1933年10月,魏克斯任驻波茨坦第三军区步兵指挥官,后任骑兵第三师师长。

1935年10月,第三骑兵师被改编为国防军第一装甲师,魏克斯继续任其师长。

1936年。

魏克斯晋升骑兵将军,奉调代理第七军区(驻慕尼黑)司令兼第七军军长。

1937年至1939年10月,魏克斯任驻纽伦堡的第十三军军长。

其间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区和波兰的战役。

1940年6月9日,魏克斯指挥第二集团军司令参加了西方战役。

在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作战中,他的集团军一直负责由南面保障进攻各集团军的翼侧。

此时,被配置在埃纳河一线。

战斗打响后,魏克斯指挥所属部队不顾法军的激烈抵抗,突破了其在埃纳河的防御并迅速向南挺进(参见法兰西战役)。

6月17日,法国请求投降,22日停战。

7月,魏克斯晋升上将。

1941-19421941年4月,希特勒预定对希腊和南斯拉夫动武。

魏克斯上将的第二集团军辖一个坦克军(由两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编成)与3个步兵军(由6个步兵师和1个山地师编成),在南斯拉夫北部边界的施蒂里亚和匈牙利境内展开,任务是向贝尔格莱德方向进攻。

1941年4月10日,第二集团军发起进攻,部队迅速越过了南断拉夫与德国和匈牙利的边界,在向南推进的过程中肃清了德拉瓦河以北边界突出部的南斯拉夫军队。

集中于匈牙利的德军坦克第四十六军以迅猛的冲击夺取了包尔奇地域德拉瓦河的一座大桥,为以后推进建立了桥头阵地。

在魏克斯第二集团军的强力打击下,使由克罗地亚人编成的南军第四、第七集团军惊慌失措发生了动乱。

首先是第四集团军,接着是第七集团军开始瓦解并集体向德军投降(只有一部分不愿投降的部队向东南退过了乌纳河)。

以致进攻的第一天,魏克斯的部队就抵达了萨格勒布。

他的第二集团军西翼坦克第四十六军在由包尔奇地域推进到萨格勒布的同时,又于南军退却部队和业已瓦解的军队之间开辟了通路,分别在4月11、12日在德拉瓦河以南地区向贝尔格莱德挺进,并于12日晚占领了贝尔格莱德。

南斯拉夫统帅部指望南军在克罗地亚被打败和丢失了一些地区之后,能在科索沃、摩拉瓦河、萨瓦河守住一条防线,但这一计划已无法实现。

奉魏克断命令,德军一个坦克师巳由萨格勒布突向萨拉热窝,德军的第二梯队把南军残部逐过了萨瓦河,坦克第四十六军奉命在4月13日晚从贝尔格莱德以西地域向萨拉热窝转进,4月14日对在贝尔格莱德以南向东占领阵地的南斯拉夫第六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实施了深远突击。

摩拉瓦河以东德军第十二集团军也已楔入了退却的南军第五集团军的队形,战斗已接近尾声。

南斯拉夫军队已陷入绝境,其陆军总司令西莫维奇将军于14日辞职。

4月15日,魏克斯第二集团军的坦克第四十六军进抵萨拉热窝市,从中央插入了南斯拉夫退却军队占领的地区。

4月17日,南斯拉夫军队在德军数倍优势的压力下无条件投降。

1941年5月,魏克斯的第二集团军被配署给中央集团军群。

1941年6月22日,魏克斯指挥第二集团军参加入侵苏联的战争。

7月9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第四和第九集团军在博克元帅指挥下把苏联元帅铁木辛哥的军事集团主力包围在明斯克附近歼灭后,7月10日第二集团军在魏克斯上将率领下抵达别列津纳河,并将原第四集团军的所属各军转隶过来。

魏克斯的集团军同德军第二坦克集群的一个军受领了拔除苏军在德军中央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后方之间形成的一个大楔子的任务。

8月9日展开战斗,魏克斯指挥部队由博布鲁伊斯克、克里切夫一线向克林齐、戈梅利地域实施突击,同时,坦克第二集群的那个军也由罗斯拉夫利向克林齐突击。

经过数周的激战,这些地区的苏军遭到合围,并基本被歼。

除了防守漠济里地域的苏军向东退走外,由17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5个骑兵师编成的两个苏联集团军都成了魏克斯的战利品,他俘虏了78000人,缴获下144辆坦克和700门火炮。

魏克斯对自己的集团军在坦克部队支援下取得的这一战绩感到心满意足,这一战果也成为月底开始的基辅大交战的开端。

这时,自称为“野战统帅天才”的希特勒日益明显地干预部队的指挥,他命令中央集团军群尽量往南方多派军队,而要求该集团军群坚持据守原来位置,以抵御苏军的进攻。

8月25日,南方集团军群的第十七集团军和坦克第一集群向前突进,直逼第聂伯河河岸;第六集团军从西面包围了基辅。

魏克斯率第二集团军从戈梅利、新济布科夫一线向南进攻。

在两个多星期里进行了艰苦的作战后,终于推进到杰斯纳河并强渡了该河。

同时,古德里安的坦克第二集群的先遣队也向罗姆内地域挺进,合围圈基本形成。

渡过杰斯纳河的魏克斯第二集团军继续南进,压缩合围圈。

德军其他集团军也同时实施了强大攻势。

两个星期的多次血战后,包围战在9月26日结束,德军大获全胜,全歼苏军约7个集团军,俘虏60多万人。

1941年10月2日,中央集团军群依照希特勒的命令夺取莫斯科,加入这个战役的第二集团军在魏克斯指挥下同第四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坦克第四集群的补给编制更改后的采用的新番号)一起发起进攻后在罗斯拉夫利两侧苏军防御中打开了一个又宽又深的突破口。

魏克斯从西面对防守布良斯克两侧的苏军进行了猛烈的突击,并会同从东面迂回到苏军后方的坦克第二集团军,在10月14日合围了该地域的苏军。

可是战果却没有魏克斯预想的那么大,苏军在猛烈的反突击中,有一部分部队从德军的薄弱地点破围而出。

只有北面和南面的被围苏军在多次尝试突围失败后,分别于10月17日、20日投降。

这一战绩也足以让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夸大宣扬。

再加上在维亚济马地域的围歼胜利,戈培尔竟声称“战争的结局已定,俄国完蛋了”。

可是德军向莫斯科的进攻战已为时太晚了,戈培尔的声明却又太早了。

由于降雨和降雪,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受阻。

10月12月,气候日趋恶劣,致使疲惫不堪和饥寒交迫的德军部队停止了前进。

1941年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布劳希奇元帅的陆军总司令之职,自己兼任该职。

他严令禁止部队撤退。

但严酷的现实使德军部队不可能执行希特勒的命令。

在南面担任保障的魏克新第二集团军受到苏军反攻的巨大压力,被迫向西南退却到奥廖尔-库尔斯克一线,在这里他可以稍稍休整一下部队的实力。

1942年6月,希特勒下令实施对高加索、伏尔加河的强大攻势。

他把南方集团军群分为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哈尔科夫以南,进攻高加索;-B集团军群:辖第二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坦克第四集团军,匈牙利第2军团,进攻伏尔加河沿岸的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对B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想先整顿战线再进攻的战役指挥表示不同意,并免去了他的职务。

1942年7月5日,魏克斯接任了B集团军群总司令。

但希特勒保留了对第六集团军的直接指挥权。

在魏克斯指挥下,B集团军群的第二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同苏军在顿河上展开了激战;位于B集团军群中央推进的坦克第四集团军及第六集团军各坦克部队在7月10日前进抵坎捷米罗夫卡地域,在新卡利特瓦和奥斯特罗戈日斯克之间进抵顿河、并在该河东岸建立了数个登陆场。

不久,A集团军群的坦克第一集团军的南翼沿北顿涅茨河推进,夺取了米列罗沃地域。

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战报宣布,苏军在顿河以西地区遭到了惨败。

被俘人数达88689人;被缴获或击毁坦克1000辆和火炮1688门。

1942年7月中旬,魏克斯在坦克部队开始沿多方向进攻。

坦克第四集团军以左翼沿顿河推进,前出到斯大林格勒以西的顿河大弯曲部,月底在不停顿的追击过程中进至卡拉奇和克列茨卡亚,在这里同苏军展开了激战;第六集团军坦克部队沿顿河右岸实施强行军推进。

战役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德军的行动看来好像再次取得了辉煌战果。

1942年7月底,魏克斯指挥第六集团军主力进抵顿河大弯曲部(它被迫将几个师留在顿河附近掩护自己的左翼),坦克第四集团军与之会合后,粉碎了苏军的抵抗,各快速兵团挥师南下。

在狭窄正面逼近苏军阵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与坦克第四集团军留下的那些师继续发展进攻已有困难,苏军的防御正不断增强。

1942年8月21日,德军在卡拉奇东北地域终于夺取了一个登陆场,魏克斯立即命令迅速向斯大林格勒突进,25日,德军进至该市西郊。

接着在空军的强大支援下,斯大林格勒被德军从西面和北面包围。

南面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与罗马尼亚军队也已沿伏尔加河逼近。

斯大林袼勒会战便于10月初开始了。

持续了两个月的大战使斯大林格勒成了一片瓦砾场,在这个废墟的海洋中,德军士兵与苏军士兵在各自的坦克、自行火炮、喷火器、炮兵和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用手榴弹和刺刀,由一幢房屋到另一幢房屋,由一个地下室到另一个地下室,由一堆瓦砾场到另一堆瓦砾场拼死厮杀。

一些浴血鏖战的大兵工厂变成了要塞。

苏军的防御者们利用废墟做掩蔽工事,进行着殊死抵抗。

东岸苏军的强大炮兵为压制德军的进攻,进行了不间断的火力射击。

每当德军轰炸机或炮兵炸毁在伏尔加河上架设的一两座舟桥时,许多坚强又辛劳的苏联人总会把它们修复。

这场会战确是两个敌对世界的搏斗象征。

希特勒集中了自己最后的力量,他认为,为了获得决定性的战争结局,应该不阶任何代价完成自己面临的使命。

他的那种无论如何要从斯大林手里夺占用其名字命名的城市的狂热心理,压倒了是否值得夺取该市能在军事或政治上带来什么好处的冷静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