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作文评讲-副本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精神品质作文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精神品质作文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它源于古代,传承至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多的工匠精神,去雕琢我们的时代精神品质。
我们要有一颗敬业的心。
敬业,就是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画画,老师总是说:“画画要用心,要用心去感受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
”同样,我们在工作中也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细节,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工匠。
我们要有一颗创新的心。
创新,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积木一样,每次拿到新的积木,都会兴奋地拼凑起来,尝试各种不同的组合。
同样,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断地挑战自己。
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不断突破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工匠。
我们要有一颗团结的心。
团结,就是与同事们携手共进,共同进步。
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游戏一样,大家围在一起商量策略,共同努力赢得比赛。
同样,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团结一心,共同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
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成为一个真正的工匠。
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就是对生活中的点滴都心存感激,珍惜眼前的一切。
就像我们小时候收到礼物一样,会高兴地笑出声,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同样,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感谢那些给我们带来成长机会的人。
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更加珍惜每一次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工匠。
工匠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品质。
我们要像工匠一样,用敬业、创新、团结和感恩的心态去雕琢我们的时代精神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一个真正的工匠。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工匠精神阐释的作文

工匠精神阐释的作文咱今儿来聊聊“工匠精神”,这可是个时髦又实在的词儿。
啥叫工匠精神?依我看,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手头的活儿,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和认真。
比如说,一个木匠师傅,他打造一张桌子,那可不是随便敲敲打打就完事儿。
他得精心挑选木材,每一块板子的纹理、质地都要琢磨透。
量尺寸的时候,那更是分毫都不能差,该锯的锯,该刨的刨,每个工序都不含糊。
等桌子做好了,那光滑的表面,结实的结构,让人一看就忍不住赞叹:这才叫手艺!再比如说,做糕点的师傅。
为了做出那一口让人陶醉的美味,从选料到配料,从揉面到烘焙,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全部的心思。
哪怕是为了调出最恰到好处的甜度,都要反复试验好多回。
这种对细节的较真,对品质的追求,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不是简单地重复劳动,而是在重复中不断精进、创新。
就像一个老裁缝,做了一辈子衣服,可他不会满足于老一套的款式和做法。
他会琢磨新的剪裁方式,尝试不同的面料搭配,让做出来的衣服既合身又时尚。
有工匠精神的人,不怕吃苦,不怕麻烦。
他们把自己做的东西当成宝贝,容不得一点儿瑕疵。
哪怕别人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他们自己心里那关也过不去。
他们不是为了赚钱而干活,而是为了干活儿而干活儿,因为他们真心喜欢,真心享受这个过程。
想想看,如果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工匠精神,那咱们的生活得多美好啊!买的东西质量过硬,用着放心;享受的服务贴心周到,让人舒心。
所以啊,工匠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让我们都多一点工匠精神,把日子过得更精致、更有滋味!咋样,我这么解释工匠精神,您是不是觉得挺明白、挺亲切的?。
工匠精神阐释的作文

工匠精神阐释的作文
在古老的工坊里,火光闪烁,工匠们眼睛亮得跟星星似的,就
盯着那活儿,不放过一点小瑕疵。
他们手里的工具,都磨得跟新的
一样,每一次敲打都特讲究,就是为了做出最好的东西。
这种工匠
精神,说白了就是追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说到手艺人,街头巷尾那些摊位前人挤人。
那些剪纸、竹编、
针线活儿,真是神了,感觉每件都像是会动似的。
这些手艺人,手
巧得不行,能把普通材料变成艺术品。
他们做东西的时候,特别专心,就像是跟材料在对话似的。
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对创造的热爱,对传统手艺的尊重。
现在工厂里,机器响得跟打雷似的,但工人们特别有条理。
他
们穿着干净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眼睛紧盯着手里的活儿。
每个
零件、每道工序,都得经过严格的检查,才能确保产品质量。
这种
工匠精神,就是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品质的严格把控。
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但工匠精神还是特别重要。
它不只是教你
怎么做东西,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对待工作,怎么追求卓越。
无论
环境怎么变,这种精神都是最宝贵的。
工匠精神,就像是一颗明珠,照亮了人类文明的道路。
弘扬工匠精神申论范文

弘扬工匠精神申论范文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首先,工匠精神体现在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精益求精。
中国传统工匠在制作工艺品时,都会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环节,追求完美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工作细节,追求卓越的品质。
其次,工匠精神还包括创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在制作工艺品时,常常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改进和创新工艺,使得作品更加精美。
在今天,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另外,工匠精神还包括团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古代工匠们往往是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一件作品的,他们能够相互配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当今社会,团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同样重要,只有团结一致,互相协作,才能够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实现更大的价值。
最后,工匠精神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国传统工匠们在制作工艺品时,往往会融入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使得作品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在今天,我们也需要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使得作品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
总之,弘扬工匠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只有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不断创新,团队合作,尊重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工匠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工匠精神作文评语

工匠精神作文评语《工匠精神作文评语》篇一《传统木工的坚守》这篇作文写得很实在。
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了老木工的小作坊里,那种画面感很强。
文中说老木工做一个柜子,从选木材开始,就特别讲究。
他可不是像现在很多家具厂那样,随便选几块板材就行。
老木工得跑到木材市场,一家一家地看,用手摸木材的纹路,把耳朵贴上去听木材的声音,就像挑宝贝一样。
这个细节就写得很细致,我仿佛都能看到老木工那认真的样子。
写制作过程时,老木工的那些工具都像是他的伙伴。
像他的刨子,用了好多年,手柄都被磨得光亮光亮的,他拿着刨子在木材上来回推,那娴熟的动作就写得很生动,“木材的刨花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在他脚下堆成一小堆。
”这个描述让整个木工房都有了一种诗意。
文中还提到老木工对一些小瑕疵的态度,哪怕是柜子背面,有一点不平整,他都要重新打磨。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工匠态度。
不过呢,这篇作文在描写老木工的神态上可以再多一些笔墨,比如说他在专注做事的时候,眉毛是不是紧紧地皱在一起之类的,这样会让人物更鲜活。
篇二《街头修表匠》这篇作文让我想起了我家附近的那个修表匠。
文章第一段直接设下悬念,说街头有个很不起眼的小摊子,但是那个修表匠却有大本事。
这挺吸引人的。
我很喜欢作者写修表匠的摊位,那小小的玻璃盒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零件,作者把这些小零件描述得很细致,什么大小不一的齿轮、纤细的表针、还有小小的螺丝,密密麻麻地摆在那儿。
我记得我去修表的时候,那些小零件在灯光下还闪着光呢。
作者讲修表匠修表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那块表,手上拿着小镊子夹着小零件,那手稳得就像定海神针一样。
而且他还特别有耐心,调一个小齿轮的位置,反复试了好多次。
就像上次我拿表去修,那块表老是走不准,修表匠对着那几个小零件捣鼓了好久,我都有点不耐烦了,他还稳稳地坐在那儿认真调整。
文中若能多介绍下修表匠的一些独特的修表窍门就更好了,这样能让这个人物的工匠形象更加丰满。
整个文章在细节描写上很不错,让这个修表匠的形象跃然纸上。
工匠精神微作文

工匠精神微作文
小时候,我最向往的职业就是木匠。
看着爷爷巧手运作,把一块块朴实无华的原木雕刻成栩栩如生的木雕艺术品,我就无比向往那份"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体现在对手艺的虔诚热爱,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爷爷总说:"做木匠,就要像雕刻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心血全部浸淫其中。
"每件作品,他都会反反复复打磨修饰,直到毫厘之差都修正得尽善尽美。
在现代社会,工业化生产主导着我们的生活,大量产品被机器代劳制造。
但我依然怀念手工艺人的匠心独具。
他们用双手和汗水,给予生命以独一无二的温度。
一件手工艺品,凝聚了创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
我希望这份"工匠精神"能在更多领域得以传承。
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虔诚执着的心,用双手谱写生命的绚烂乐章。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熠熠生辉,闪耀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申论工匠精神短评作文范文

申论工匠精神短评作文范文工匠精神是一种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它体现了人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责任心。
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业和责任。
工匠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熟练的人,更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社会、对顾客负责的人。
他们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同时,工匠们对待工作稳重认真,不敷衍了事,尽可能减少错误,给人以可靠感和安全感。
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障产品质量,还体现在塑造社会风气上。
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在工作中注重细节、务实创新,并且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种精神既是工匠们对自身要求的体现,也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通过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可以培养人们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然而,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对工匠精神的忽视。
以功利主义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使得人们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对工作的细致认真。
在一些行业中,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益,工匠精神被淡化甚至丢失,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安全隐患增加,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工匠精神,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重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保障,激发员工的工匠精神。
最后,个人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维护,为自己的工作负责,提升工匠精神。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勤奋创新的工作态度。
它不仅体现了个人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责任心,更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工匠精神作文评讲

逯耀东先生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米饭为 主食的国家,我们有一只有内涵的碗吗?我 们每天点灯生活,我们有一盏有感觉的灯吗? 是啊,如今文明推动文明太快,来不及体会 传统文化之美,做不出有中国人情怀的东西, 即使有也是少数,所以我们要从今天开始抛 下浮躁做产品,慢一点也不是坏事,将中华 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发扬起来,融 入产品,拉回国人总“向外看”的目光,让 中国制造有朝一日成为人人争先购买的产品。 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它!
“工匠精神”作文评讲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 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 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 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孟剑锋是传统工艺 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 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 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高铁列车部件研磨师宁允展具有高超的手工打磨技 术,他在工作中不断地研发新项目、新工艺,先后 获得5项国家级技术专利。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 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工匠精神素材——古
李春:隋代造桥匠师(桥梁专家)。现 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 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 济桥)。赵州桥存世1500多年,堪称中 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赵州桥历史悠 久、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居世榜首的 赵州桥,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 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第一位 桥梁专家。
这类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现在“工匠精神”的 缺乏,放眼周遭,浮躁之风滋生蔓延,所以我们 才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需要它让我们追求完美。荣宝斋的 王玉良大师一生追求完美,他所做的《夜宴图》 木板复刻至今无人再做第二份,因为他所做的太 精妙,难度太大。他用1667块木板才做成,先打 板打印,不合适的再修改,如此反复,一年半才 做成,其坚守细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令人叹服。正 因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获得如此艺术精品。 相信有了这样追求完美的精神,那些粗制滥造的 产品也就不复存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工匠精神”作文讲评【文题再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在他的《匠人》一书中说,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匠人,因为匠心一一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是根植于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冲动。
但是我们所见的现实是,匠人精神却始终是一种稀缺的品质,以至于成为了情怀的象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常常会把创新者和匠人拿来进行对比,似乎求新求变,才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才是价值所在。
真是如此吗?对上面语段阐述的观点,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文题分析】一、作文材料由三部分组成。
1、材料第一段第一句话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匠人,一是给匠人下了一个定义: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是根植于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冲动。
换句话说就是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冲动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
第二句话说现实中匠人精神稀缺。
“但是”一转,显然是强调这一点。
2、材料第二段用了一个词“似乎”,似乎的意思是什么?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
这里有“质疑”的意思。
质疑什么?创新才最有意义、最有价值吗?匠人没有意义、价值吗?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很多工作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工匠身上所拥有的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品格是代替不了的。
3、第三段“真是如此吗?”的意思是什么?真是创新者的求新求变,才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才是价值所在吗?由“似乎”得知:不是的。
匠人也有意义、价值。
二、看看作文要求:“上面语段阐述的观点”是什么观点?(1)人人都可以成为匠人(2)匠心就是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是根植于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冲动。
(3)匠人精神是一种稀缺的品质。
(4)创新者似乎是最有意义、价值的所在。
三、由于“上面语段阐述的观点”不只一个观点,那么,我们选择哪一个观点作文?由上边的分析我们会自然得到应该选择第四个观点作文。
即创新者最有意义、价值还是匠人最有意义、价值?四、问题来了,谁最有意义、价值?创新者有意义、价值。
匠人有意义、价值。
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显然是不行的。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
创新者要有匠人精神,匠人要有创新精神。
两者结合才是最有意义、价值的,我们的时代最需要这样的人才。
所以作文可以是不否定创新的前提下着重肯定工匠精神的意义价值或者是论述两者不可偏废。
【批改反馈】一、各班老师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点评二、13班集中问题(可供参考):1、材料弃之不用;2、“匠心精神”如何解读?3、“匠人”如何界定?4、标签化,不同人身上的“匠心精神”具体表现是什么?5、例子如何充分燃烧?【评论集锦】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中国“工匠精神”近日,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下简称《修文物》)火了:一共三集的片子,出乎意料地获得超百万点击率。
纪录片爆红,当然离不开文物本身的魅力: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辽金木雕佛像……这些普通人无缘得见、价值连城的国宝得以公开亮相,绝对是吸粉利器。
其实,《修文物》走火,还源于它的细节:相较于“高大上”的文物,一群“普通人”用一辈子时间与古董文物打交道的幕后故事更让人感动。
在任何一集纪录片里,我们都能看到“文物医生”们劳作的身影:精瘦的钟表专家王津永远在捯饬西洋音乐钟;语气柔和的陶瓷专家王五胜依旧在蘸漆、小心翼翼地修复唐朝三彩马;工作起来一脸严肃的字画组张旭光老师傅,依然在带徒弟们修补古代名画……这些从事纯手工劳动的师傅们,他们其貌不扬,个人气场也像极了“路人甲”。
——然而,当一批残损甚或破成碎片的文物,经由他们的手,重获新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觉察到他们脸上让人动容的光芒。
——一种倾注了无数心血终获成功的欣慰,让观者瞬间感动。
这样甘坐几十年冷板凳,精益求精的做派,不正是我们常说的“工匠精神”?有网友说,看了《修文物》后,现在去博物馆看陈列品会专注很多,因为知道每一个文物背后有大师们付出的心血。
也有很多人认为,文物修复专家们个个平凡淡然,坚守自持,实在是了不起。
笔者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位现代湖北匠人的身影——湖北英山作家熊召政。
早在好多年前,熊召政就凭借其鸿篇巨制的小说《张居正》震惊中国文坛。
2015年10月,又一部惊喜之作面世:历时十年创作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大金王朝》第一卷,在那个时候出版。
据介绍,不同于现在很多作家奇思妙想的创作方式,熊召政为了写好《大金王朝》的第一卷“北方手持的王者”,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
在这三年时间里,他在大金遗址上行走了3万公里,翻阅了300册史料研究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历史。
此外,为了让作品更接近风俗原貌,他专程20多次赶赴东北,跟不同的人聊天、反复看东北二人转,最终,终于得以熟练地用东北特有的风格写活故事和人物。
当《大金王朝》第一卷写作进入收尾冲刺阶段时,熊召政请了3个月假,他将写作地点完全搬到了故事发生地——山海关和葫芦岛。
“金、辽的那些语言就在你身边,写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熊召政说。
为了一部小说的第一卷,他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
“十年时间不短,人们会怀疑说我这么写是不是有点太慢了。
不是我慢,是太多的东西需要研究,我不能由着自己的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写得慢不是我不聪明。
”熊召政这样解释。
熊召政的坚持和付出获得了市场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不少历史学家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称其作品“严谨、生动,值得收藏”。
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事业的极致化,靠着勤奋和钻研,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为世人称道的传奇——这不就是最纯粹的中国工匠精神吗?今年的全国两会正如期召开,笔者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其实,岂止是这个道理!设想,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成为抓发展的能手、破难题的“工匠”,中国还怕不能出世界精品、还怕不能顺利完成“十三五”目标吗?惟愿中国社会,再多一点踏实专注的“匠气”!《我在故宫修文物》诠释可贵的工匠精神今年初在央视首播后获得很大反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将于12月16日上映。
这部三集纪录片点击量近200万,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4。
在现代社会中,节奏快是每个人都能够切身感受到的现实,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已经被安排满满当当,似乎容不得片刻休息。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繁忙中最容易的就是迷失自我。
而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形式却让我们看到一种可贵的工匠精神的传递。
一方面,从纪录片到电影,如此影像记忆的模式,都能够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让我们能够深入其中,懂得工匠精神的内核。
另外一方面,对于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来说,也需要工匠精神的抚慰,所以,如此电影的模式更值得期待。
工匠精神在于耐得住、沉得下。
通过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可以看到,那些在故宫的文物修复师都具备“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说白了就是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耐得住也沉得下。
对于他们来说,一生可能就在于一件事的完美无缺,那就是文物修复事业。
其实,工匠精神的内核就在于此。
比如,修表的师父修好一个文物表,需要200多天时间。
修瓷器的师父给一个地方着色,可能要几万笔。
这种坚持和耐心,正是浮躁的现代社会最缺失的。
所以,这样的纪录片,这样的电影,可以带给我们更大的冲击。
另外,工匠精神更在于始终如一的坚守。
对于工匠精神来说,需要更多的内涵赋予。
而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能够让我们看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那就是:跟一个自己喜爱的人,做自己喜爱的事儿;坚守一个东西,把这个变成自己的爱好;甘愿受寂寞;追求完美、执着;一直坚持在做这个事情……正是通过这样的始终如一的坚守,让人们懂得认真、坚持的价值所在,而你的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在于你的态度。
当然,工匠精神最重要的还是精益求精的内涵。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中,我们看到,雕琢是一个技术活,对于文物的修复更是如此,那些工匠们能够从一件小小的物件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别有洞天的价值所在。
对于你我来说,这些内容中,需要赋予的就是这个价值,工匠精神,就在于雕琢,就在于完善,在于一件事情上的不断修复。
唯有如此,才能够不断向着最终的目标迈进。
所以,感谢《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这样的纪录片,也呼吁更多类似纪录片的出现,不断增强我们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懂得坚守的价值所在。
“中国制造”亟待“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词汇“工匠精神”,这几日备受关注。
“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我们要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让它为中国腾飞,做出积极担当。
从容独立、踏实务实。
“欲速则不达”、“萝卜快了不洗泥”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注定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
无法让人永久记住。
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不眼花缭乱,不惜力,不怕费事。
甚至费尽周折没有收获也无怨无悔,不轻言放弃,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
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自己的行业干了35年,“在车间里,他从不挑活,什么活都干,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
摒弃浮躁、宁静致远。
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心境的从容淡泊:外边的世界很热闹,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初心”,一切“走心”,像田野一样安静,像诗歌一样平和。
“静能生慧”,“静能生乐”,所以,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
让技术发展,离浅入深,不断飞跃。
比如“大国工匠”毛腊生,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有时甚至连表达都成问题”。
“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
他将“木讷”当做淡定,将“无趣”当做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会让自己流于庸俗,止于轻薄、肤浅和粗糙。
发展思想不精细,产品就上不了档次。
所以,我们要有“人有我优”的技术追求,选定一个目标,努力用一生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精心打造,永不放弃,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甚至用强迫一样的思维,让技术和产品“从99%到99.99%”的过程中,迂回推进,不厌其烦,努力坚守,把每一个生产产品,当作工艺品一样精雕细刻、耐心打磨。
久而久之,就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发展奇迹、震撼效应。
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在这里面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