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题3 一氧化碳的性质 复习三种常见的还原剂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3)CO2、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学难点:1、CO2与水、石灰水反应。

2、CO还原CuO的分析。

[课前延伸]复习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3、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构建知识网络,总结研究方法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总结出研究方法。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

____________单质 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碳物理性质:__________ _____二氧化碳化学性质: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实验室制法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氧化物验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方法: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一氧化碳用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自我检测1、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它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C、它与金刚石一样具有很大的硬度D、它的一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2、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纯净物的()A、木炭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C、金刚石D、铅笔芯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向盛有石灰石的容器中加入稀盐酸后,过一会儿石灰石表面几乎无气泡产生,其原因可能是()A、发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B、没有加热C、石灰石中含有碳酸钙较少D、加入的是稀硫酸4、二氧化碳的下述用途没有利用其化学性质的()A、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B、二氧化碳用于灭火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二氧化碳用来制二氧化碳5、反应条件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反应物相同但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 601.常见的碳单质:自然界中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人工生产的无定形碳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新发现的碳单质有C 60、C 70、C 84、C 240、碳纳米管、碳片等。

前六种碳单质化学式都是C (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完全燃烧后都生成CO 22.各碳单质的物理特性和用途: ⑴金刚石:○1为金刚石很坚硬,所以可用于做钻头、切割玻璃 、切割大理石等 ②天然金刚石经加工琢磨后变得璀璨夺目,所以可做钻石。

⑵石墨:因为石墨能导电,所以可作电极;因石墨很软且为黑色,所以可作铅笔芯;因石墨有润滑性,所以可作润滑剂,因熔点高,所以可作高温润滑剂。

⑶木炭:因木炭有可燃性,所以可作燃料,也是黑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

⑷炭黑:用于制造墨水,也可做轮胎的添加剂以增加耐磨性。

⑸焦炭:常用于冶炼金属。

⑹活性炭:因为活性炭有疏松多孔结构,有吸附性,所以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冰箱去味剂,或用于自来水净化。

若把它放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观察到紫色液体变浅甚至变成无色,此过程是物理变化。

注意:碳纳米管的吸附能力最强,木炭也有吸附性但比活性炭弱;即吸附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碳纳米管、活性炭、木炭。

3.各个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4.碳单质补充说明:⑴C 60、C 70、碳纳米管是新发现的物质,物质类别都属于单质,但分别由碳六十分子、碳七十分子、碳纳米管分子构成。

⑵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如:金刚石很硬可作钻头;石墨很软且为黑色可作铅笔芯。

5.由碳可知,一种元素有可能形成多种单质,故,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有可能是纯净物、单质、混合物,但不可能是化合物。

6.影响物质用途的因素主要是物质的性质,但还有造价、是否容易获得、是否环保等。

7.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但化学性质相同,因为都由碳元素组成。

8.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⑴常温下碳化学性质不活泼,如:①古代字画年深日久不变色是因为墨水中含碳,而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三大还原剂的性质与运用

三大还原剂的性质与运用

第七篇三大还原剂的性质与运用知识点1 三大还原剂的性质及用途例1.书写档案时,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其理由是()A、单质碳不和其他任何物质反应B、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碳与纸张反应生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D、这种墨水是经过加工的性质稳定的化合物例2.下列有关CO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D.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二、变式练习1.某物质经鉴定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是()A.肯定是一种单质B.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C.肯定是纯净物D.可能是化合物2.【08南通】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60()金刚石石墨 C碳纳米管60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知识点2 三大还原剂还原CuOCO还原剂还原Fe2O3例1.(2011•武汉)实验室里,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还原氧化铁的过程中,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或铁等固体物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时,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B.实验结束时,玻璃管中红色的氧化铁粉末变成黑色,该产物不一定是铁C.反应后,玻璃管中的固体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证明一定有铁生成D.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例2.(2012•株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按要求填空:(1)写出CO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中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3)右边导气管口放置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4)实验开始时要先通入CO,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加热,以防发生爆炸.检验装置中的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二、变式练习1.【08连云港】将CO通入盛有12 g Fe2O3的试管内,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此时试管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9.6g,则反应生成铁的质量为()A.2.4 gB.5.6 gC.8.4 gD.9.6 g2.(07年河北中考)已知A 、B 为两种黑色粉末,D 为红色单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2.详细阐述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如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运输等。
3.介绍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设备、中毒急救等。
4.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生成和反应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及防护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力求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一氧化碳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念。
4.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生成途径和反应特点。
2.掌握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3.学习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和中毒急救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能够防措施。

2019-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单元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答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一、实验探究1、倾倒二氧化碳实验A、步骤:向盛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如图)。

B、现象: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

C、分析:接触二氧化碳的蜡烛会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低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先沉到烧杯底部。

2、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A、步骤: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B、现象:塑料瓶变瘪。

C、分析:瓶子扁了,说明瓶内压强降低,证明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到水里去了。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密度为1.997 g/L),能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的更多)。

干冰及其用途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干冰能直接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这个过程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作制冷剂,也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探究实验:(说明:本实验中用到的小纸花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再干燥的纸花)操作喷稀醋酸喷水直接放入CO2中喷水后放入CO2中,取出再烘干现象小花变红小花不变色小花不变色小花变红;烘干后变紫分析稀醋酸能使小花变红水不能使石蕊变红干燥的CO2不能使石蕊变红二氧化碳和水作用生成了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结论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b.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了。

这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的缘故。

化学实验中常用这个现象来检验二氧化碳。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 ↓+H2O理解辨析1、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检验二氧化碳,常用澄清石灰水。

一般不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二氧化碳,因为氮气也不支持燃烧。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一氧化碳是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式为CO,化学式量为28.0101,通常状况下为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

本文整理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欢迎阅读。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2CO2
2、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Cu + 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3Fe + 4CO2
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熔点-199℃,沸点-191.5℃。

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l.25g/L,和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293g/L)相差很小,这也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因素之一。

它为中性气体。

分子结构:一氧化碳分子为极性分子,但由于存在反馈电子,分子的极性很弱。

一氧化碳主要用途有
1、一氧化碳可用于制甲酸钠。

2、在冶金工业中作还原剂,如工业还原氧化铁(制备铁)。

3、用于做气体燃料,如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等气体的混合物)。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点精讲(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知识点精讲(含解析)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标定位1、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知识梳理核心知识归纳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燃着的木条检查集气瓶是否已收集满二氧化碳。

检查时,木条应放在瓶口。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碳酸很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又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此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5.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O22CO2。

(2)一氧化碳具有毒性: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CuO+CO Cu+CO2。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反应现象:①黑色固体变成红色;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步骤: ①先通入CO一会儿;②加热;③停止加热;④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知识在线1.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77 g/L,约是空气密度的1.5倍。

(1)验证CO2是否集满的方法,见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用燃着的木条检查集气瓶是不是已收集满二氧化碳,检查时燃着的木条应放在集气瓶口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说明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已收集满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沉在集气瓶底部,收集二氧化碳时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2)将二氧化碳气体从集气瓶倾倒入烧杯中,见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CO2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二氧化碳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 一氧化碳【学习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3.学会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重点难点】1.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

学习内容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121-12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相对分子质量是28,密度比空气略小。

收集时采用排水集气法。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一氧化碳燃烧时火焰呈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因而可作燃料。

CO 是可燃性气体,当里面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CO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O +O 2=====点燃2CO 2。

煤炉里常发生的反应:下层C +O 2=====点燃CO 2;中层CO 2+C=====高温2CO ;上层2CO +O 2=====点燃2CO 2,所以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 在燃烧。

(2)毒性:CO 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冬天用煤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注意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还原性:用CO 还原CuO 时,试管中的CuO 由黑色逐渐变为红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前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 +CuO=====△Cu +CO 2,其中还原剂是CO,氧化剂是CuO,CuO 被还原,被氧化的是CO 。

CuO 发生了还原反应,CO 发生了氧化反应。

这个反应不是(填“是”或“不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CO 具有还原性,所以可以用来冶铁。

【讨论交流】1.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2.如何除掉CO 2中的CO ?如何除掉CO 中的CO 2? 【温馨点拨】1.便于我们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常见的还原剂】
初中常见的还原剂有碳、一氧化碳和氢气。

这三种还原剂均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氧而被氧化,其中碳单质做还原剂时,一般情况下被氧化为二氧化碳,若碳过量时也会有一氧化碳生成。

由于一氧化碳有毒,是大气污染物,因此,使用一氧化碳或有一氧化碳生成时,一定要注意尾气的处理,一般用燃烧法出去一氧化碳。

C 、H 2、CO 三种还原剂中,H 2和CO 都是可燃性的气体,因此使用时要先验纯,防止发生爆黑色粉末变成亮红色固体,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