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火山与地震》第15课《火山的喷发》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1 火山喷发粤教版5

火山喷发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3通过化学实验模拟火山喷发。
4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和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构造与火山喷发现象。
科学态度:1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实证精神。
2尝试辩证看待事物的方法,体会灾害也具有利弊两面性。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内部主要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的。
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致使地幔中的岩浆流出地表所产生的地质活动。
3能利用小苏打与白醋反应模拟火山喷发并探究实验原理。
教学难点:(1)认识地球内部活动与火山喷发之间的因果关系。
2探究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科学原理。
教学准备:(1)演示材料:磁性模具,熟鸡蛋等。
(2)实验材料:沙子、塑料瓶、托盘、一次性手套、碗勺、小苏打、白醋、红墨水、滴管、烧杯等,3 任务驱动所需要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海尔兄弟”科学故事片《火山岛》。
提问:视频中发生的自然现象叫什么?你之前对此现象都有哪些了解?交流: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补充。
思考:火山喷发现象是怎样发生的?与地球内部活动又有怎样的联系?引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有关火山喷发的奥秘。
二、主题探究(一)活动1: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及其活动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吗?播放: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科教片。
交流:观看完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陈述看法。
小结:地球内部结构就像鸡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岩浆位于下地幔。
活动:请学生代表选择讲台上的磁性教具来板演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正确指明岩浆的位置。
其他同学更正并补充。
提问:位于地球内部的岩浆为何会从地表喷出形成火山爆发?猜猜看原因是什么?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并就猜测的原因阐述各自的理由。
引导:大家各抒己见,下面我们一起来探寻火山喷发的奥秘。
活动:学生观看科教片《揭秘火山喷发》,并分组研讨。
小结:地幔中的岩浆在地球内部强大压力的作用下会从薄弱的地表喷出于是就形成了火山喷发现象,同时由于地壳中的岩石受到挤压破坏,又会引发地震现象。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3单元 火山与地震 教材分析

16. 大地的震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确定研究主题和搜集资料的渠道。 每位学生都要有目的进行资料搜集,使学习更有效,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16. 大地的震动
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无法避免 的。当地震突然来临时,只有采取正确的避震方法,是可以有效避免 不必要的伤亡。
指导学生在地震时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引领学生用所学 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抗震避险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查阅资料的前提下,运用模型引导学生“做个地球构造模型”的 活动,进一步理解地球的构造,获更好的教学效果。
14.变化着的地壳
引导学生展开科学阅读活动。 1.帮助学生知道地球的表面分 布着陆地和海洋,还知道无论是在 陆地上,还是在海洋底部,都分布 着坚硬的岩石层,它们构成了地壳。 2.让学生了解:根据岩石形成的原 因,组成地壳的岩石分别有三大类 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进行 有效的记录、整理,初步认识这三 大类岩石的特点。
16. 大地的震动
教科书通过照片和示意图,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带来的危害。 教科书中呈现了由于地震引起的房屋开裂导致倒塌的照片,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分析资料的 方法,对地震的危害展开讨论。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对地震现象和危害进行研究和讨论,可通过采访、查阅资料等手段, 或从建筑、古迹等进行分析,了解地震是否曾经给本地区造成过灾难。
15. 火山的喷发
了解有些火山喷发极具威力的同时,教 科书还呈现了就是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流动 及之后厚厚火山灰落在地面情况的图片,让 学生进一步感受火山喷发的威力以及对人类 的影响。
除此之外பைடு நூலகம்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火 山喷发带给人们的只有危害吗?
小学科学五年级《火山喷发实验》教学设计附反思

《火山喷发实验》教学课例教学目标1、学生利用感官和工具观察获得对岩石构造的感性认识;2、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能较细心地观察面前的岩石,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3、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观察岩石,学生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能不断激发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1、激发学生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通过进行一些有结构的观察活动,拓宽观察岩石的面,挖掘观察岩石的点。
2、对于岩浆岩的认识,要基于学生的大量观察,并能通过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猜测,并能够根据实验和查阅的资料了解岩石的成因。
教具准备学生查阅的资料、教师提供典型的三类岩石标本、“火山喷发”模型、放大镜、小刀、钳子……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许多的岩石,你能给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汇报观察过的各种岩石特征。
引导学生说出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出来的。
)2、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岩石,它叫“浮石”。
像你观察其他的岩石所用到的方法一样,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把观察到的内容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引导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观察实验。
)二、猜测浮石的形成原因1、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由学生归纳出“浮石”的外部特点。
)2、引导学生猜测浮石的由来。
师:从“浮石”表面的特征来看,你能猜想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吗?(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用排除法让学生选出最有可能形成这种岩石的原因。
)师:看来认为是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形成的说法比较多,你知道火山喷发吗?能介绍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吗?(学生们用已有的课外知识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师:火山喷发的确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
我这有幅地球结构图,让它来帮助我们去认识它内部的情况好吗?(学生观看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看上去好像很薄,实际它的平均厚度为32千米。
大约像从秦皇岛到昌黎的距离。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6课《火山的喷发》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6课《火山的喷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火山的喷发》是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火山的喷发来引导学生认识火山的形成、类型及喷发过程,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火山的概念,知道火山的喷发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是,对于火山的形成、类型及喷发过程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喷发过程;(2)学会观察和研究火山喷发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火山的形成、类型及喷发过程;(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火山喷发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使学生认识到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火山的形成、类型及喷发过程;(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教学难点:(1)火山喷发的原因及喷发过程的解释;(2)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观察火山喷发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火山喷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教学法:学生进行火山喷发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了解火山喷发的相关知识;(2)准备火山喷发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2.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火山喷发的基本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火山的喷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火山的喷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火山的喷发教学
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自主设计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么物质。
2学情分析
火山、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地震,学生都有些了解。
火山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一些网络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对火山的形成,火山的分类以及火山等人类生活的影响还不很清楚。
本内容的教学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地震入手,通过火山活动的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表象,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地壳运动的规律来研究火山对人类的危害。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
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火山与地震》第15课《火山的喷发》教案设计

2019版新教材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火山与地震》第15课《火山的喷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火山的喷发》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与地震”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从火山喷发后在地球表面留下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火山喷出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现象:活动2“火山的影响”,引导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火山喷发过程和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分析,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2.培养细心观察、思专和分析的饞力。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尝试辩证看待事物的方法,体会灾害也具有利弊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教学难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课前准备:PPT课件、大塑料盒、烧杯、锥形瓶、红墨水、苏打粉、洗衣粉、沙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情境:妍妍、波波和彬彬在郊游,他们见到许多波浪状岩石问题:这些奇特的岩石是怎么形成的?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问题:这些岩石是不是由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二、活动1:火山喷出了什么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地壳不能阻止岩浆向上运动时,岩浆就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像地表上升,然后突破地表急剧喷发出来。
尝试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认识材料,猜想如何模拟“火山喷发”现象?醋,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可以用来做菜、吃饺子等等。
小苏打,碳酸氢钠,我们平时吃的悚然可口的面包、馒头以及酥脆的饼干都是小苏打在起作用。
在锥形瓶中混合两种物体,模拟火山喷发的场景。
实验现象:摇晃瓶子,醋与小苏打混合后发生了变化,有气泡涌出来,同时还会听到“哧哧哧”的声音,用手摸一摸瓶子的底部是凉凉的。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火山的喷发》教学设计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火山的喷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
(2)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和合理应变的能力。
教材分析:《火山的喷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的第16课,它是该册教材《变化着的地表》单元的第3课。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大地的变迁》、《大地的震动》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火山与地震一样,都是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结果,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熔化的岩石是怎样从地球内部喷发而出的过程中,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以及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为下一课《地表物质的迁移》的研究奠定能力和知识基础。
本课通过大量的事实和丰富的资料,让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一种较常见的自然现象。
同时,通过对火山形成过程的探究,以及对火山带来的利弊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及地壳的变动对地表的影响。
学生分析: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所以我安排学生新课前先预习,可以通过电视或网络等多渠道地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火山的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火山喷发的特殊性,学生不能亲身经历,因此学生对于火山是怎样喷发的问题兴趣很浓。
教法和学法:在教法上,我运用了指导观察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学法上,我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想、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成员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
6 、本文很少有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情 感的语 句,结 尾部分 描绘的 昏暗而 又不失 温暖的 静谧 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实验器材
制作好的火山模型、坩埚、坩埚钳、 蒸发皿、勺、滴管、烧杯、针筒、软管、 高锰酸钾、重铬酸铵、硝酸锶、甘油、 干苏打、醋、红墨水、洗涤灵等。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硝酸锶与甘油发生反应, 释放大量的热,重铬酸铵受热分解生成的 固体残渣随生成的气体喷出,“形成”了 火山喷发时的火焰、火山灰及岩石碎屑。
原实验示意图
原实验视频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实验虽然能体现岩浆流动自如的宁静式喷 发现象,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火山喷发多属爆裂式 喷发,所以原实验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整体 感觉实验层次单一,不能全面体现火山喷发时形 成的壮丽景象,无法让学生体会不可阻挡的自然 力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灾害,给学 生不真实的感觉,缺乏科学探究的信度。
干苏打与醋的酸碱中和反应产生大量 的气体,混合物随气体从火山口喷出,模 拟出岩浆的喷发。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实验示意图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粤教版科学《火山喷发》公开课课件1
实验效果
通过该实验学生能观察到“火 焰”、“火山灰”、“岩石碎屑”、 “岩浆”次递喷出,实验现象更加丰 富、立体。让学生感叹之余,更能体 会不可阻挡的自然力量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造成的严重破坏。
澧县第一完全小学 汤万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版新教材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火山与地震》
第15课《火山的喷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火山的喷发》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火山与地震”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从火山喷发后在地球表面留下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火山喷出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现象:活动2“火山的影响”,引导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火山喷发过程和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分析,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2.培养细心观察、思专和分析的饞力。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合理应变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尝试辩证看待事物的方法,体会灾害也具有利弊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教学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课前准备:
PPT课件、大塑料盒、烧杯、锥形瓶、红墨水、苏打粉、洗衣粉、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情境:妍妍、波波和彬彬在郊游,他们见到许多波浪状岩石
问题:这些奇特的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问题:这些岩石是不是由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
二、活动1:火山喷出了什么
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地壳不能阻止岩浆向上运动时,岩浆就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像地表上升,然后突破地表急剧喷发出来。
尝试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认识材料,猜想如何模拟“火山喷发”现象?
醋,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可以用来做菜、吃饺子等等。
小苏打,碳酸氢钠,我们平时吃的悚然可口的面包、馒头以及酥脆的饼干都是小苏打在起作用。
在锥形瓶中混合两种物体,模拟火山喷发的场景。
实验现象:摇晃瓶子,醋与小苏打混合后发生了变化,有气泡涌出来,同时还会听到“哧哧哧”的声音,用手摸一摸瓶子的底部是凉凉的。
用手摇晃锥形瓶气泡会翻涌的更加激烈。
实验原理:当成酸性的醋与呈碱性的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
联想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想一想泡沫喷出的原理是什么?
锥形瓶代表地壳,瓶子里的醋和小苏打代表岩浆,摇晃瓶子就像地壳活动,泡沫喷出就像火山喷发,原因是锥形瓶内部有压力。
实验结论: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
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从火山口喷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做火山。
小结:当因各种因素使得地壳不能阻止向上运动时,岩浆就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像地表上升,然后突破地表急剧地喷发出来,这就是火山喷发的现象。
三、活动2:火山的影响
小组讨论:同学们知道火山喷发都有哪些影响?对人类的影响是什么?对环境会造成什么影响?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火山喷发的益处:
1.火山喷发可以给人类创造一些土地资源,像夏威夷岛全是火山喷发出来的。
2.就是火山能创造很多的自然景观,像美国的黄石公园,夏威
夷,日本的富士山,我们国家的长白山,五大连池等。
3.矿产资源,由火山作用形成的矿产资源是挺多的,包括非金属资源和金属资源。
4.火山灰形成的土地很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害处:
1.改变气象、埋藏城市,给附近的居民造成大的人身财产损失。
2.海底火山的喷发会导致海啸的形成。
四、拓展:火山灾害的预防
(一)火山灾害情况
首先,了解我国火山目前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登记;其次,分析了解火山灾害发生后的影响,灾害的损害程度,提前准备预防;最后,了解火山发生的周期规律、发生的频率、影响的范围等有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有准备的预防和安排人们的撤离,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火山减灾
第一,加强政府的监管,对火山进行监控,一旦有紧急情况应立即通知撤离和转移;第二,各级政府应该制定完整的应急计划,将应急计划落到实处,一旦有危险出现应该立即启动应急计划;第三,制定详细的预警方案,将责任落实到人。
(三)防御措施
①城镇和重要工程设施避开火山危险区及可能的危害区;②在火山喷发前,进行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③阻挡或疏通熔岩流,改变其流动方向或聚集场所,减少灾害损失;④消除火山洪水、火山泥石流
等隐患,预防间接灾害;⑤制定火山灾害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抗灾、救灾工作。
(四)火山爆发时的自救工作
1)火山爆发时,如果在室内,应尽量站在高处。
2)听从官方指引。
3)携带家庭急救箱进行撤离。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向逆风向而不是下风向撤离,因为下风向更易受到落下的火山灰和石屑伤害。
4)在撤离过程中,如果处于峡谷、靠近溪流或者穿越桥梁,务必察看上游是否发生泥石流,尽量选择与水流不同的路线,或者迅速撤向高地。
五、课堂总结
1.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2.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