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中国的古琴地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

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

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茶壶、一个算盘、一枚棋子、一双筷子都 有着古老的文化渊源,散发着文化的芬芳,古琴更 是如此,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古琴的文化内容非常深厚, 有着完整的一套文化音乐体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的《国风》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历史文献 中都有古琴的记载,
1
儒家
2
道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雅乐中古琴音乐一般的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 以下几个方面:从理念倾向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倾向于儒家精 神内涵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中正平和,表现为曲风静穆内敛; 一类是倾向于道家价值取向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飘逸出尘之 趣,曲境玄远,以超自然为皈依,使人神清气爽。
2)主题内容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大类题材
一柱清香,丝烟云绕。这类琴曲大部分味淡声稀,朴实无华, 静谧中有一丝淡淡的喜悦,又有一点朦胧的惆怅,时有悟道的喜 悦。比如《普安咒》《静观吟》《极乐吟》等。
4
花鸟精神
借物以言志是中国艺术表现的常见手法,这类曲子大部分写 松之凌云、兰之幽香、鹤之悠然、梅之傲霜,无不充满着对生命 的崇尚,洋溢着生命的芬芳与高贵。比如《平沙落雁》《梅花三 弄》《玉树临风》《幽兰》等。
1
反映超然神境
这类曲子多是对神仙境界的描述和体验,充满宁静与愉悦, 比如《天风环佩》《神游六合》《列子御风》。
2
渔樵隐逸
这类乐曲大部分寄意山水托情渔樵,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表 现为苍古沉静,神味悠然,似霞外云烟,令人忘机。比如《山居 吟》《渔樵问答》《醉渔唱晚》《鸥鹭忘机》。
2)主题内容方面
3 静坐参禅
“引领绿色发展,共创美好生活”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职工文化大讲堂来自2020年6月9日目录

传统文化古琴

传统文化古琴

《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一首抒发离 别之情的诗篇,在唐代已成为广为流 传的歌曲。琴曲《阳关三叠》最早见 于明代《浙音释字琴谱》,作者及形 成年代不详。全曲因一个曲调变化重 复三遍,故得名“三叠”。歌词则在 王维原诗的基础上,每一叠后半部分 又加入新词,进一步深化了原诗的意 境,表达出依依惜别、两地相思的伤 感情怀。
就当前古琴艺术面临的困难而 言,主要体现在
(1)人才的组织与培养 (2)曲目的整理 (3)录音资料的保存 (4)乐器的保存与修复
水仙操: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老师 成连为使伯牙能够更好的体会琴曲的精神, 于是带他到东海边,让他独自一人去领略海 水汹涌、山林寂静的大自然的气氛。伯牙在 这个环境里刻苦练琴,终于学成。并作了《 水仙》一曲。 至于目前流传的《水仙》, 很多琴家并不认为它是表现上述题材,而是 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因而名之为《 秋塞吟》。

古琴与中国文人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 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 释手的器物。 《尚书》载: “舜弹五弦之古琴,歌南国之 诗,而天下治。 ”将治国与弹琴相提并论, 可见古琴的地位之高。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 、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 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为其音色浑厚,悠长 深远,具有清,和,淡,雅的因为品格,被 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因而琴局于“四艺”之首。
瑶琴有六忌,七不弹
六忌
一忌大寒, 二忌大暑, 三忌大风, 四忌大雨, 五忌迅雷, 六忌大雪
七不弹
闻丧者不弹 奏乐不弹 事冗不弹 不净身不弹 衣冠不整不弹 不焚香不弹 不遇知音者不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篇一》嘿,你知道古琴吗?那可是咱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呢!我第一次见到古琴,就感觉它像是一位从古代穿越而来的雅士。

它那长长的身子,就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君子,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

古琴的琴身一般是用桐木或者杉木制成的,这木材啊,就像是古琴的骨架,支撑着它的灵魂。

琴面上那七根琴弦,就像七条灵动的小蛇,仿佛随时都会游动起来,奏响美妙的音乐。

说起古琴的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

据说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古琴的雏形呢。

这古琴啊,在古代可不像现在这样只是一种艺术表演的乐器。

在古代,它可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备之物。

那些文人墨客,没事儿就坐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或者是在幽静的山林间,摆上一张琴,焚香沐浴之后,就开始弹奏起来。

那场面,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就想象着,在古代的一个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庭院里。

一位穿着白色长袍的书生,坐在古琴前,手指轻轻拨弄着琴弦。

那琴声就像涓涓细流,在空气中流淌。

也许他刚刚在仕途上遇到了挫折,正通过琴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又或许他只是在享受这宁静的夜晚,用琴声来和大自然对话。

可是现在呢,古琴似乎有点被边缘化了。

在这个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古琴那慢悠悠的曲调,似乎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很多人可能连古琴和古筝都分不清楚。

哎呀,这可有点让人着急呢。

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吗?我觉得不行啊!我们得做点什么。

古琴弹奏起来可不容易。

我曾经试着去学了一下,那手指按在琴弦上的感觉,就像在跟一个倔强的小怪兽较劲。

琴弦勒得手指生疼,而且要弹出那种悠扬的韵味,还得掌握好节奏、力度和指法。

什么勾、挑、抹、剔,这些指法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密码,要解开它们才能奏响美妙的琴音。

不过,当你好不容易弹出一小段简单的曲子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就像你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

古琴简述

古琴简述

中国风-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

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

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

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管。

【古琴】琴乐是历史悠久并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国代表性乐种之一。

琴(七弦琴、古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

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

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有「樂」(乐)字,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它「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但商代考古迄今尚未发现当时弦乐器的实物材料。

西周至春秋时代,琴瑟的运用已经很广泛。

《诗经》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棠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鹿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等,都是人们熟知的诗句。

说明当时琴瑟不仅用于燕乐和男女之私,还用于祭祀等场合。

琴瑟经常一起合奏,后世人们便以「琴瑟之好」来比喻夫妻间的情爱深笃。

因此,琴瑟等弦乐器的出现不会晚于西周,很可能在商代已经出现。

迄今考古发现的商代乐器只有石磬、铜庸、陶埙及双面铜鼓等,却没有发现琴、瑟、箫、篪等乐器,或许是它们材质不易保存的缘故。

《诗经․定之方中》的「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明确提到制作琴瑟的材料。

《春秋左传》不仅记述了春秋时期楚之钟仪、齐之师开、鲁之师乙、郑之师文、卫之师曹和晋国师旷等琴家的事迹,也有当时人们选择美槚(楸)、橁等材料制作「颂琴」的记载。

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

孔子自己喜爱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

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曲礼下》),《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

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深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代代传习不断发扬光大。

历代古琴大赏,高山流水遇知音!

历代古琴大赏,高山流水遇知音!

历代古琴大赏,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属于八音中的丝。

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大量诗词文赋绘画中都有琴的身影。

元王振鹏《伯牙鼓琴图》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唐周昉《调琴啜茗图》清刘彦冲《听阮图》北齐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五弦琴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十弦琴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荆门郭店战国中期七弦琴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藏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七弦琴湖南省博物馆藏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筑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伶官式、鹤鸣秋月式。

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焦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伶官式鹤鸣秋月式历代存世古琴是古琴爱好者及收藏家的深爱之物,以下是从网络搜集的宋至清的部分存世古琴介绍,供大家了解欣赏!南宋龙吟虎啸仲尼式王世襄旧藏此“龙吟虎啸”古琴为仲尼式,以虫蛀古桐材所制,通身髹以黑漆,久经使用,手指袍袖磨擦处露栗壳色漆,蛇腹断满布其上,古气盎然。

琴背池上刻隶书“龙吟虎啸”四字,其下嵌一片古玉。

琴通长122厘米,额宽19厘米,尾宽14厘米,四五徽间最厚处达6.5厘米。

蓝色中国风非遗系列古琴文化艺术PPT模板

蓝色中国风非遗系列古琴文化艺术PPT模板
• 在长度与宽度上,宋琴的标 准范围较唐琴大。有的宋琴 明显短于唐琴,也有的明显 长于唐琴;在宽度上也是如 此。而由于理教在宋朝的风 行,自北宋开始,琴的外形 则主要以仲尼式为主。
南宋
• 到了南宋年间,琴形仍以仲 尼式为主流。
• 而同为仲尼式,外形又有了 一定的变化。其主要变化, 在于除北宋琴形的流形外, 又流行出肩耸而形狭的式样, 其形状更渐趋扁平狭小。
• 明朝的新增琴形主要有:正合式、梁鸾式、清 英式、万壑松式、飞瀑连珠式、蕉叶式等。清 朝的琴形基本依明琴式样发展,琴形也很丰富。
伍四 大 名 琴
齐桓公的
号钟
楚庄王的
绕梁
司马相如的
绿绮
蔡邕的
焦尾
伍斫 琴 工 艺
(1)选材法 (2)造型法 (3)槽腹法
唐代著名斫琴世家雷氏家族曾把斫琴经验总结概括为:“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 有正音”。因 此,历代制作古琴首重选择良材。琴材以几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为最佳,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 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梧桐或杉木制作,以质地坚硬的梓木等木材为底板。
变为一种微红色,开始可能是间杂、慢慢就整根发红,而较细的弦则不发红,这属正常现象。 ⑤ 有时琴弦怎么也拧不到标准音高,绒扣已拧成很紧的麻花状没有余量,琴弦最右边的“蝇头”已经被拉至岳山右侧以外了,
这时就要重新上弦。
伍古 琴 保 养
(2)漆面的保养
① 传统工艺制琴采用的多是用大漆鹿角霜按比例混合做灰胎,灰胎分层干燥打磨,然后整体还要经过数月至一年达到一定程 度干燥,最外面再做面漆,古称“擦光法”,以达到一种温润的光泽效果(不同于化学漆的贼亮)。
伍历 代 形 制
元代
• 元朝历时较短,在琴文化史上,属于过渡发展 阶段。

古琴知识

古琴知识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仅传世的唐至清代的琴曲就有三千余首,其内容之多彩,和文献之丰富,可称中国古乐遗产之冠。

古琴不仅在中国古乐中占极突出的地位,而且也深受世界音乐学者的重视,它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清末以来,古琴一度中道衰落,琴人日趋稀少,许多宝贵琴曲也相继失传,使古琴艺术落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困境。

1954年,中国艺术研究所(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以後,对古琴音乐进行大量搜集整理工作。

195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古琴工作者赴全国廿一个省市开展古琴音乐的采访调查,访问了八十六位琴家,搜集270多首琴曲,在中国唱片社及各地电台的支持下,共录制琴曲约1500分钟。

在这次采访的推动下,各界对古琴又有...(展开全部)曲目······卷一管平湖《广陵散》、《离骚》、《碣石调幽兰》卷二吴景略《阳春》、《墨子悲丝》、《潇湘水云》、《桐叶舞秋风》、《忆故人》、《秋塞吟》、《渔樵问答》卷三查阜西《洞庭秋思》、《长门怨》、《渔歌》张子谦《梅花三弄》、《龙翔操》刘景韶《樵歌》詹澄秋《听泉引》卷四管平湖《流水》、《欸乃》、《胡笳十八拍》卷五姚丙炎《高山》、《华胥引》、《酒狂》、《大胡笳》、《楚歌》溥雪斋《良宵引》、《鸥鹭忘机》、《梅花三弄》、《普庵咒》卷六乐瑛《韦编三绝》、《沧海龙吟》、《岳阳三醉》、《列子御风》杨葆元《鹿鸣》、《伐檀》、《归去来辞》、《平沙落雁》夏一峰《静观吟》程午加《秋江夜泊》卷七吴兆基《搔首问天》、《渔歌》、《忆故人》顾梅羹《流水》徐立荪《捣衣》詹澄秋《石上流泉》卷八杨新伦《乌夜啼》沈草农《平沙落雁》龙琴舫《捣衣》侯作吾《高山流水》喻绍泽《佩兰》关仲航《渔樵问答》卫仲乐《醉渔唱晚》、《流水》次,“古琴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文化-中国古琴的文化特征古琴之深有两方面涵义。

一是深厚的文化内涵,二是深远的艺术意境。

现先说第一点:古琴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政治、教育、伦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承载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籍《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益稷》等篇章中明确记载了尧舜时代古琴瑟及其理论形态——音律在国家大事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尚书·益稷》记载舜帝说“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以考察国家治乱,这里所谓“五声”,就是古琴一至五弦所发出的宫商角徵羽五声,六律,就是古琴乐律(六律六吕)的简称,而六律之首的黄钟,亦即古琴上由八十一丝制成的第一弦(黄钟宫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黄钟为基准,按照“三分损益法”,可以产生五声、二变、十二律(即六律、六吕)。

故说黄钟为乐律的根本;又《尚书·尧典》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反映了中国在远古时代通过观察天象制定历、律(即历法和乐律),并且以乐律的标准音来统一社会生活中处处遇到的度量衡。

关于历律以后再说,现先讲同律度量衡,古琴第一弦(黄钟宫)丝数为9的乘方(81),而竹管黄钟的长度则是9寸(径三分),为什么黄钟及宫音之数都是9,据宋代蔡沈《律吕新书》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九者阳之成也。

……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数为九。

”至于乐律和历法,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乐音一均(八度)分为十二律紧密联系。

黄帝命伶伦伐竹制为十二律管埋地以候十二月之气,葭灰实管口,某月气至则灰飞管空,称为律中。

《国语》载:“伶州鸠曰:古琴瑟尚宫……以遂八风,于是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次序,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疲,故曰乐正。

……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成于十二,天之道也。

”《礼记》《吕氏春秋》具体说明十二月气候合十二律古人记月份,写文章常不写数字某月,而写律名,如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中国过去以农立国,十二律表明季节气候变化、农事生产应作何种活动,古代司农与授时官员使用律名比数字月份更普遍。

由此可见,使用十二律的古琴与古代人民生产生活无处不紧相联系。

除上述制度文化外,古琴还与数千年来文人精神文化血肉相连。

“士无故不撤古琴瑟”,古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抒发情感,寄托理想,古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儒家以“礼、乐、射、驭、书、数”六艺教育生徒,古琴是一项必修课,孔子自己刻苦认真学古琴、弹古琴,为后世立下了光辉榜样。

孔子的众弟子,以及后世的文人如荀子、公孙尼子、庄子、列子、司马相如、刘向、桓谭、班固、王充、蔡邕、蔡琰、诸葛亮、周瑜、阮藉、阮咸、嵇康、葛洪、谢安、刘琨、刘勰、王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周敦颐、沈括、朱熹、陈亮、岳飞、文天祥、汪元量、耶律楚材、刘基、王阳明、李贽、王船山、谭嗣同、蔡锷等圣贤、哲士、英雄、文豪、伟人等都从古琴吸取了精神营养,又都向古琴大川贯注了涟漪清泉,使古琴成为最能代表和最能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底蕴和神髓的载道之器。

再说古琴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古琴曲由于其作者的传统文化背境、中国文人的气质、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风格趋向典雅,高尚、含蓄、古朴、静穆、抒情的审美意识。

最能表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深远意境。

古琴要求创作主体对欣赏主体有“移情”之功(成连引导伯牙到海上感悟移情作水仙操而成天下妙手),移情即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古琴乐内的精神世界,要求达到古典诗词和元明山水画的写出胸中逸气的空灵意境。

具体地说意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意”,主要指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神思”、王士祯的“神韵”、袁公安的“性灵”,是意境的主导方面;二是“境”,指外在的天地自然人间世象,即身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意与境合即“神与物游”、“神用象通”、“心境交融”达到心与物、主与客统一,超越物质层面,“以虚涵实,实中见虚”,任想像力自由驰骋的精神境界。

古琴之音被称为雅音,“雅之为言正也”,故称古琴之音为华夏正音。

正音的标准何在?在合律学的要求。

律学是对乐音结构数理关系之理论的研究,是研究音乐中用音的物理性质及其互关系的科学,是音乐理论的基础。

我国古代“律吕”的概念是指整个音乐理论而言,如南宋蔡元定《律吕新书》,明朱载育《律吕精义》等。

现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有三种乐律,即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

我国古琴因其理论的严密性与完整性,定弦是按三分损益律(即五度相生律),设定十三徵是用纯律,而演奏中用律的特殊性,古琴又可用十二平均律,故可以说:古琴是一古琴可为三律准。

三分损益律以黄钟为宫,定其数为81,由宫之数起始,以三分之一更相加减,即得其余四声,此五声相生法可考管子《地员篇》及史记《律书》等书。

宫=81三分损益得54为徵徵=81-81/3=54三分益一得72为商商=54+54/3=72三分损益得48为羽羽=72-72/3=48三分益一得64为角角=48+48/3=64以81为黄钟之数,按“三分损益法”可依次算出十二律之数,此宫、商、角、徵、羽之数就是古琴一、二、三、四、五弦丝数,此即古琴以三分损益法定弦。

纯律是根据因泛音成立的三和弦而定律的一种律制。

泛音即振动发声体(如古琴弦)分段振动时所发生之音,原弦振动发生音时,除全体振动外,并同时分二段、三、四、五……段等而振动,这些分段振动各自发生比原音(全弦振动发生之音)为高的各种高度的音,构成了泛音列。

十二平均律是朱载堉于1584年首创,朱制律准弦长2尺,用81档大算盘,经两次开平方和一次开立方,数值写到25位,求得相邻二律间比值为1.059463:1。

用此值可以求得适用于自由转调之十二平均律,就是将一个完全八度之振动体长度均匀地分为十二个比值相等的“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古代“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因有别于三分损益律,朱氏称之为“新法密率”,见《乐律全书》。

现为进一步弄清三种律制的异同,以通行的大音阶为例,将三种不同律制的大音阶的音名用音分记出,比较后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在三种律制中,音分值惟一相同的是同度与八度,即不论是平均律、五度律(即三分损益律)还是纯律,同度均为0,八度均为1200音分。

(2)在五度律与纯律两种律制中,除了同度与八度外,纯五度与纯四度的音分值也相同,两者的纯五度均为702音分(比平均律的五度高2音分);两者的纯四度均为498音分(比平均律的四度低2音分)。

(3)大三度、大六度与大七度在三种律制中各不相同,与平均律相比,这三个音程在五度律中偏高,在纯律中偏低。

而平均律介于五度律与纯律之中。

分别比五度律低8、6、10音分,比纯律高14、16、12音分。

(4)纯律大二度与五度律大二度相同,都比平均律之二度高4音分。

即204音分。

在古琴中,纯律取音全部按十三徽位;三分损益律(五度律)取音按减字谱指示的徽位;十二平均律(即本表中的平均律)取音按减字谱指示的徽位。

此即古琴一古琴可为三律准之数理基础(计算从略)。

三、古琴文化-健健指古琴曲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健康的、严肃的。

从东汉古琴学大师蔡邕《古琴操》所记录的四十七调前汉古琴曲看,其内容大体上属下列四类:(1)对统治阶级的怨愤;(2)对远古开明统治者的怀念;(3)对社会矛盾的反映;(4)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感慨。

可见其严肃性。

在《诗经》内,本来是表现统治阶层团结的《鹿鸣》和表现统治者的善政的《驺虞》,但在《古琴操》作者眼里面就看出人民的不满与愤慨。

蔡邕肯定地说明它们的内容,是表现对统治者的悲愤。

蔡邕的时代背景正当汉末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他所收集的当时的古琴曲其表现内容充分带着革命高潮中人民激烈情绪,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反映社会矛盾的古琴曲是表现关心社会,关怀民生的情感和意愿。

它们所表现的不是悲观消极情绪,而是乐观积极情绪。

若从现时古琴家常弹的和还有谱本的古琴曲全面看一下,还可以发现有很多拥抱自然和一些表现爱情和友谊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古琴曲。

其中,表现为全民福利坚持劳动以战胜自然的《禹凿龙门》,表现鼓励迅速改过迁善的《风雷引》,表现虚心请教的《圯桥进履》,切戒遭受恶劣社会意识形态侵蚀的《墨子悲丝》,表现坚持真理至死不屈的《卞和泣玉》,表现抗拒异族侵略英勇报国的《满江红》(《精忠词》)等都是有贴近现实意义的。

健,除了指古琴内容严肃性以外,还说明有不少古琴曲结构庞大,音调高亢,气势恢宏的阳刚之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人把古琴说成是“极美丽的花朵”,形似赞美,实含偏误,花朵有womanize之意,它使人产生古琴只有阴柔、静弱、哀怨的一面的联想。

实际上,古琴作为传统文化结晶,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反映历史上重大题材,不能单用阴柔的范畴来概括。

如帝尧《神人畅》就表现光明、欢乐、刚健的情怀,没有什么阴柔、哀感的成份。

《离骚》、《泽畔吟》虽然要表现屈原被放逐的背景,但曲调着重体现屈原不忘故国、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精神是激昂慷慨的;《广陵散》更是以宏伟的篇章、拔山的气势,誓与暴君偕亡的精神,再现了反抗黑暗暴力压迫为主题的历史题材;《汉节操》、《满江红》、《正气歌》等古琴曲更是直接表现了我中华民族威武不曲、百折不挠、忠贞爱国的阳刚之美,表达了五千年古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古琴文化-瑰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没有物质载体,只是着重强调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事实上古琴实物作为载道之器是精选良材加善斫而造成的精美的物化艺术品,古色古香典雅古朴的古琴实物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典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从安阳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看,音乐的乐字写为“樂”,即是在木品上张丝弦的弦乐器,会意为“乐”字。

这说明早在甲骨文产生以前,我国先民就已经创造了古琴,不过甲骨文时代的古琴不像今天这样完备,《礼记·乐记》说“舜作五弦之古琴,以歌南风”,早期的古琴是五弦,即宫、商、角、徽、羽五音;到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于久里时,为发抒幽愤,在古琴上加一弦,其音清幽婉转,称为文弦,武王伐纣时,乐舞助战,在古琴上加一弦,其音扬越激昂,后人称为武弦。

从此七弦成为定制,其后虽有继续加弦的(如随州擂鼓墩曾后乙摹出土十弦古琴,宋太宗九弦古琴),但不久即减,终为七弦,称为“文武”七弦古琴。

值得注意的是,为何宋太宗以帝王之尊,给古琴添加二弦,终不被其臣民接受而仍恢复为七弦?这是因为七弦已能从乐理方面完全满足五音、七声、十二律、八十四调旋宫转调的需要,再加上一弦,即成赘物,故而自宋太宗以后再也没有人存加弦之想了。

除七弦外,古琴的又一大特点在于有“徽”(或写作“晖”),所谓徽,是在古琴的宫弦一侧按一定的音乐物理学比例,用金(或玉、珍珠、罗甸)嵌十三个园斑,用以标示泛音位置和按音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