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琴文化与道
道教思想与古琴文化

道教思想与古琴文化
道教思想对琴学影响最大,对琴曲主题内容稍加审视,就可以发现,具有道教色彩的琴曲是最多的。
而这些具有道教色彩的琴曲中,最重要的就是称之为“神秘之旅”的一类。
古琴超凡的琴声使弹奏者的心灵超脱尘世的羁绊,达到仙人居住的神秘天界,并得授长生不老的秘密。
《广寒游》就是一个例子。
《广寒游》,见于明朝早期的琴谱《步虚堂琴谱》的琴曲解析,琴曲中描写的神秘之旅可以通过其八段的标题印证,旅行者步入云霄,与仙人共宴,最后回到尘世。
另一个较好的例子是《列子御风》,描写了古老的道家著作中有关思想家列子的一段,《列子御风》的作者相传为南宋毛敏仲。
据《抄本琴谱》记载,此曲取材于《列子·黄帝篇》列子驾御风云,遨游六合的意境而作。
乐曲表现了作者心境脱俗出尘,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境界。
这类琴曲中另一个熟知的例子是《凌虚吟》,认为同样是毛仲翁所作(据明朝琴谱《琴谱合璧大全》,杨表正编。
据其它琴谱记载,此曲作者为无名氏),这首琴曲有三段:1.蹑云鹤驾2.乘风天表3.步虚太罗。
生活在凡间便可以享受长生的乐趣,这乃是隐居高士的特权,他们远离尘嚣,返朴归真,过着道家所崇尚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文人雅士意识到俗世追求的无益,品味遁世的欢愉,思忖自然天道的永恒。
浅谈古琴的琴艺及琴道

浅谈古琴的琴艺及琴道一、论琴艺这一部分笔者想讨论一下有关琴艺的问题。
关于琴艺笔者认为可以分两部分来说,一部分是琴技,涉及的是演奏古琴时的技术问题,这完全是操作性的;另一部分是琴艺,涉及的是演奏者乐感、乐理、辨音、修养等问题,这属于是观念情志性的。
两部分合起来称为琴的艺术。
完美的古琴演奏要求在这两方面做到高度统一。
理论上一个人只要掌握了纯粹的技术就可以演奏古琴的曲子了,但光有这一点并不能保证他(她)能弹奏得好听动人。
反之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技术都掌握不了,尽管他有很好的修养断然是演奏不好琴曲的。
因此,技艺虽是两种不同的素养,但却是融合统一的。
由技可以入艺,而艺高更可领技。
通常情况下,一位真正的古琴大师,技术和艺术在他身上是完全圆融一体的。
例如中国当代古琴家龚一先生的演奏便是达到了技艺统一的境界。
古琴的演奏技术是通过左右手的操作而体现,故琴技亦称为手法。
右手的手法是通过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拨弦而将音启动。
专门术语叫做挚、抹、挑、勾、剔、擘、托、打、摘,共称八法,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手指和不同的击弦方法。
这种不同的弹弦方式发出的音色是不一样的,这些微妙的差异正是构成古琴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的原因。
相传古琴右手的指法是战国时的齐国人雍门周所创制的,后来又经过唐代的赵耶利修订后逐渐完善。
战国之前更早的古人是如何弹奏的我们便所知不详了。
对于左手,在演奏古琴时主要是用来按弦,根据徽位以及不同的按法和移动而产生不同的音高,形成曲调。
左手按弦或泛弦(泛音技法)是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完成,小指不用。
左手手法也有专门术语:吟、揉、绰、注。
左手这四法给古琴的演奏带来了极强的表现力,其他诸法均是由此四法派生而来。
笔者在这里简单的阐述这些手法,是因为它们是古琴技法部分最基本的内容,琴曲的演奏就是靠左右两手手法的相互配合而实现的。
如果你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手法,那么也就可以说会弹古琴了。
据说古代传承下来的琴曲有三千多首,这些琴曲中的千变万化其实也就是这些基本手法的变换使用。
道家文化与古琴的联系

导读:“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
无论是“琴者禁也”的理性、还是“琴者情也”的浪漫,其本质或归宿都是借琴来宣导情志,继而更深地体察人性和天道。
古书多载士大夫蓄素琴一张,弦轸初调,中夜鼓之,其音宽宏美妙、深幽难测,不唯怡然自得,久之,更有爽然自失、逍遥物外之乐。
晋人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又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历代道教史上弹琴的一些人,我所介绍这些弹琴的人,几乎是我们所熟知的,有很多弹琴的人也有很多,只是大家对一些人不是很了解。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有张道陵,他是道教创始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在《琴书大全》中记载他说:“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
”“尤妙抚琴”这说明他擅长古琴是在古琴历史上有记载的。
他以符水咒法替人治病,并开创道教的养生传统。
朝廷数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只喜好“弹琴咏经,独乐天真”,道教尊其为天师。
刘向善弹琴、孙登善长啸、嵇康《广陵散》还有刘向,他是西汉的经学家、文学家,是一位崇道的人物,他还善弹琴,并着有《琴说》一文,从理论上全面肯定了琴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并且有写文章。
还有魏晋的道士孙登,他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山洞,独自隐居修炼,“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
” 这个琴只有一根弦,弹的自娱自乐。
《琴史》上说,他不仅在一根弦上能得心应手地弹出曲调,并且令嵇康叹服。
大家都知道嵇康弹《广陵散》弹的非常之好,他在临刑之前弹《广陵散》,说“广陵散,从此绝矣”。
(孙登)还善长啸,啸是魏晋时期文人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这种方式估计现在已经失传了,没有人具体研究,啸这种方式如何传承下来。
称孙登为仙风道骨,时人称之为孙仙。
古琴:由琴音、琴技到琴道

古琴:由琴音、琴技到琴道古镜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引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演進,凝聚了博大精深的生命内涵与无比深厚的人文精神。
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儒、释、道三家应是这棵大树的主干,那么文学、艺术则是大树上如锦的繁花了。
在这些艺术门类之中,最为古老而厚重的当属“文人四雅(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艺术了。
她拥有世上最古老(至今还能演奏)的乐曲,有迥异于所有乐器的记谱方法,有着独特而完善的理论体系,有浩如烟海的学术典籍。
三千年的人文积淀,使古琴艺术渗透了传统中国人的哲理思维、审美情趣、生命精神与自然情怀。
围绕着古琴曾经有过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故事,中国家喻户晓的“知音”一词就是来源于古代琴师吕伯牙弹琴邂逅钟子期的故事,至今读来仍然余味深长,令人神往。
如果说民间音乐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厚度与广度,那么古代文人音乐则代表了中国音乐的高度与深度。
而古琴艺术正是文人音乐的集中体现。
从天人合一、净无尘滓的《流水》、《高山》,到寄意深远、志在云天的《平沙落雁》;从神游八极、心无俗虑的《八极游》,到乡关万里、痛贯心肝的《胡笳十八拍》;从天光云影、烟波浩渺的《潇湘水云》,到淡山疏林、声如天籁的《渔樵问答》;从古朴静谧、古风悠远的《古风操》,到龙游四海、惆怅尘烟的《龙翔操》……所有这些乐曲涵概了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达到了崇高的艺术境界,让人回味悠长,思入三昧。
她们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与精华,纯朴幽静、经久弥香。
就象我们的古老文明一样历经浩劫而运脉犹存。
从某个方面说,她已超越了普通音乐的范畴,而旁及哲学、美学、宗教、美术等诸多门类,形成了一个自成一脉的文化体系——琴学。
在西方的音乐课程里,凡讲授中国音乐的部分莫不把中国古琴音乐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重点讲解。
在上个世纪,美国发射的旨在寻找外太空生命的宇宙飞船里,有一张录有世界各个民族音乐的唱片,其中中国音乐的部分就是古琴曲《流水》。
浅谈古琴艺术文化及其传承

浅谈古琴艺术文化及其传承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古琴艺术文化不
仅包括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艺术,还涵盖着广泛的哲学、文学、绘
画和礼仪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古琴奏者在演奏中不仅是表达自己的
情感和思想,也是传承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使者。
古琴的传承困境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
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古
琴文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审美趋势。
另一方面,传统古琴文
化的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时间和精力,以
此才能将这一珍贵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传承古琴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需要加强学校教育,将古琴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古琴文化,
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另一方面,重视古琴文化的
普及教育,通过举办古琴音乐会、古琴展览、音乐课程等活动,将
古琴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此外,还需要推广古琴文化,让更多的
人了解并喜欢古琴,从而促进古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总之,传承古琴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使其与
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古琴文化,从而实现
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承。
论述古琴与儒,释,道之间的关系

论述古琴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关系要论述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古琴说起。
古琴,原名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弹弦乐器,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化的宝库。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正如《礼记.曲礼下》说:“士无故一撤琴瑟”,是以古琴艺术一直深受历代主流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反映于文人的乐论和琴曲之中。
古琴的历史据文献的记载,古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经已出现。
到了先秦之世,琴乐已然相当盛行,为文人所重视喜爱,更视之为修身养性的必须途径,并赋予琴乐以独特的文化底蕴。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古琴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学的创始人为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子。
孔子一生执着于人生与人世,极其重视人格的修养,并以“仁”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准则。
儒家思想是一套以“仁”为核心,强调君臣、伦常关系的学说。
儒学经典《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种以修己为本,以“济天下”、“安百姓”为目的的思想,也直接感化着历代琴家的心灵,化为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刘明澖1997:29﹚。
虽然琴家中少有仕得意者,但他们都时常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并将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寄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琴曲之中,如《离骚》、《屈原》、《骚首问天》等。
儒家的“中庸”之道亦深深影响着古琴的音乐表现。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琴人三境界:琴技、琴艺与琴道”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琴人三境界:琴技、琴艺与琴道”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琴人的第一境界是琴技,即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溪山琴况》谓之“弦与指合”阶段。
琴人只有先踏踏实实地把古琴的演奏方法掌握到手,才能向第二境界进军,才有资格去谈论琴艺。
琴艺是琴技的一种升华,《溪山琴况》谓之“指与音合”阶段。
一个琴人只有在琴技上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
进入此境界的钥匙,唯有一法:勤奋十天赋十读书。
之后才能进入第三境界一琴道。
琴道是古琴内在的精神,《溪山琴况》谓之“音与意合”。
此时,琴人琴随意走,曲由心动矣。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三元关系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阐述了琴人的三重境界:琴技,即“弦与指合”;琴艺,即“指与音合”;琴道,即“音与意合”。
三重境界之间有递进关系,琴人须循序渐进,由技入艺,由艺至道,不可颠倒顺序;须勤奋练习,多读书,多学习,勤加揣摩,逐步领悟,不可急功近利,不可希求捷径。
须知,“技”为基础,打好基础,方能进步;“艺”是升华,即在“技”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表达与创造;“道”则是领悟规律,达到人、琴、曲的和谐统一、自然完美。
其实,何止弹琴,读书、教育、管理……各行各业都有这三重境界的攀升。
写作时须由琴技谈开去,扩而大之,进入做人做事的层面,讲怎样才能获得人生与事业之成功。
【参考立意】①打好基础,方能高筑楼台。
②循序渐进,乃追求成功之真理。
③始于技,进乎艺,求乎道,是事业的三部曲。
【名句素材】1.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
——高永祚2.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
——胡居仁3.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华罗庚4.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3、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转换
园林古琴活动的空间组织还表现在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转换上。在园林中 演奏古琴时,演奏者需要先了解环境的物理特性,如风向、水声等自然元素,并 尝试在最佳环境中创作音乐作品。此外,园林中观众的精神体验也非常重要。
他们通过参与古琴音乐活动来追求自我修养、艺术审美以及心理慰藉等精神 需求。因此,园林古琴活动的空间组织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展示,更是精神空间的 体验和营造。
个环节,从琴曲的选择到演奏的技巧,都强调和谐共处,体现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其次,古琴的艺术魅力是无法忽视的。古琴曲目丰富,不少曲目背后都有着 动人的故事或深邃的哲理。如《高山流水》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感和人生知己 的难得;《梅花三弄》则以梅花的高洁与坚韧,表达了人的气节与执着。这些琴 曲不仅为我们提
总之,中国园林古琴活动的文化意象及其空间组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它不仅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还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精 神追求和审美体验的追求。通过对园林古琴活动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谢谢观看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古琴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 传承和保护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是我们 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应重视古琴的传承与创新。古琴曲目众多,但一些古老的曲目 可能因为其难度较高或演奏技巧复杂而逐渐被忽视。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些 古老曲目的学习和传承,同时也要鼓励创新,让古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 生命力。
古琴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琴是文人 雅士的必备之物,用以寄托情感、陶冶情操。古琴的形制、音色和演奏方式都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琴文化与道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302 张万林 41366043 [摘要]“乐先礼生,亦先礼坏,礼乐既亡,纪纲斯败。
秦火烬余,乐惟琴在。
”是出自于琴者李静《祭九嶷先生》的题诗可以说是意味深远。
众所周知,礼乐文明不仅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创生的根基,同时也是与它共生的主题精神命脉。
从形式上说,礼乐文明具体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说,它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中的本体精神,体现出“乐”的核心地位,从而以“琴”为代表,在华夏儿女心目中具有了一定意味,进而以“琴·棋·书·画”的审美方式为人生涂上了一层亮色。
[关键词]古琴、文化、德、道一、古琴文化溯源1、古琴的传说琴,因为历史悠久,为了加以区别其它的弦乐器,又称为“古琴”。
习称“七弦琴”。
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
在历史上,人们往往联想到它的创制、用材及典故,还有许多其它的称呼,如:五弦琴、瑶琴、宝琴、绿绮、焦尾、丝桐……在古代,所有乐器统称为琴,正是由于琴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及乐器)的缘故。
华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琴”这种乐器。
关于它的渊源,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轶闻传说。
例如,中国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说,“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汉代琴家桓谭《新论·琴道》中曾记载说“昔神农氏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历来琴家们众说纷纭,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伏羲说(2)神农说(3)炎帝说(4)黄帝说(5)炎帝说(6)尧说(7)舜说在众多学说中,伏羲造琴说和神农造琴说这两种说法影响较大,特别是前者,到底是哪位发明了这件伟大的乐器,现在不可确证。
但有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基本一致即先人造琴都是削桐为琴,有五根弦与现在差不多,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成为七弦琴。
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在汉代,古琴的形质基本定型,由不定弦基本定为七弦,同时还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共鸣箱和标志音位的琴徽,文人们纷纷参与古琴的创制、琴曲的创作等,并写下了大量的琴赋、琴赞、琴论等。
例如桓谭的《琴道》、马融的《琴赋》等,蔡邕创作了琴曲“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流芳后世。
蔡文姬以其亲身经历谱写的《胡笳十八拍》更是成为千古绝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文人的创作自觉性开始觉醒。
当时社会环境动荡,政治黑暗,道德虚伪,许多知识分子力求摆脱政治的牢笼,开始由“外”走向“内”,开始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士人情感发泄的渠道和寄托,琴与文人开始结合。
这一时期,著名琴家有杜夔、蔡琰、阮籍、嵇康、刘琨、左思、戴颢、宗炳、柳恽等,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碣石调·幽兰》、乌夜啼》等。
而阮籍、嵇康又是这些琴人中间的佼佼者。
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使整个文化表现出宏大的意境,古琴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当时燕乐的繁盛和雅乐的衰微,爱好古琴的人仅仅局限于文人。
唐初,曹柔发明了减字谱,简便的记谱方式使大量优秀曲目得到了整理。
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宫廷极力提倡,燕乐日益繁盛。
因为唐朝时的文人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很多大诗人、文学家都擅弹琴,并写下了许多有关琴的诗歌,这给古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时期的著名琴家有董庭兰、曹柔、薛易简、白居易、柳宗元、颜师古、陈康士、陈拙等。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
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
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智偕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2、古琴象征古琴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征“天圆”,琴底为平,象征“地方”。
古琴有13个标志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及闰月。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五行”金、木、水、火、土。
约公元前1000多年,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二、古琴与道1、琴音特色古琴作为一个古老的乐器,其音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
人说琴的“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则是古人对古琴音色的总结。
四善(苍、松、脆、滑)九德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
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
有淳淡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
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漆干匮,发音响亮而不咽塞。
四曰“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
五曰“润”: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谓发声如风中之铎。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
2、古琴与道说到古琴与道的关系,最直观的可以体现在琴弦上,其中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代表五行,而少宫、少商二音代表刚柔,暗合阴阳,七弦象征阴阳五行,古人认为阴阳五行是世界的基本元素。
又有龙池凤沼,代表了中华的精神图腾。
从而不难看出古琴是一件符合道的器物。
中国古琴乃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德艺相融,心声契合之载体。
中国传统哲学把天道看着客体,把人道视为主体,但人要符合天道,要为天地立心,天地与人都不是死板的,而是有生气,有理性,有道德的生动活泼的统一体。
不难看出,这种种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统一,并相互融合渗透的观念,从很早以前的先秦以来,就一直贯穿于历代先哲们的研讨之中。
这其中虽含不同程度唯心主义的成分,并带有不同程度的神秘色彩,但从中还是可以领略“得天地之美”、“取天地万物以奉养人类这种特殊的哲学理念,这种超越现世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之一。
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心态对中国的诗论、画论、医论、琴论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作为历来为先哲文人们用来修身养性的琴,由于受这种哲学理念的渗透影响、疏导规范,使其从一开始发展的萌生阶段起,就不只是以一种单纯的娱乐需要呈现于世,而是浓厚地体现着这种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等朴素的哲学理念。
与“天人关系”相呼应,《太古遗音》说:“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扣桐有音,削之为琴”。
蔡邕说:“琴者天地之正音,得其材可以合天地之正器;得其人可以合天地之正道,得其律可以合天地之正音。
故伏羲制琴以象天地阴阳之数,而合神明之德,是谓正音”。
嵇康在其《琴赋》中说:“琴能感天地以致和”。
范仲淹《与唐处士书》中说:“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
琴之道大乎哉”。
朱长文在其《琴史·尽美》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有天地万物之声,非妙指无以发,故为之参禅复徽。
攫援标拂,尽其和以至其变,激之而愈清,味之而无厌,非天下之敏手,孰能尽雅琴之所蕴乎”?苏王景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说:“琴,器也,具地之元音,养呼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正别有会心耳”。
朱熹的紫阳琴铭曰:“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琴学,中国琴学的实质、内涵和形成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或者说是“综合为一”的规律和特点。
正如宋代朱长文的在其《琴史·莹律》中所说: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
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取其声之所发,自然之节也,合于天地之数。
这个“常数”,似乎应该就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既极其精微,又十分博大的那个“一”,也应该认为就是“天人合一”的这个“一”。
这就是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意之深微的内在联系。
不难看出,中国琴学是一种融人文中的道德、礼仪、理教、尚俗……与宇宙天地间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为一体,融天声、地声、人声与三尺琴面为一体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体。
琴乐是人精神世界的抽象思维,因此,琴乐离不开天地自然界各种节气、风雨雷电、阴睛变化对人感官的各种作用和刺激,无此作用和刺激,也绝不会产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种种人的精神情绪不断变化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