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上。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其富有韵律和和谐的声音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演奏古琴需要琴技的熟练以及心境的平和,因此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古琴曲目多以自然景物、人文情感等为题材,凝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古琴不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伴侣,也是其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境界的媒介。
古琴音乐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其次,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地位上。
古琴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成为这些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古琴的形状、构造、装饰等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制作中,如书画、瓷器、玉器等。
古琴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另外,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上。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古琴文化注重“琴、棋、书、画”的修习,主张以琴修身、以棋修心、以书养性、以画增智,进而培养人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精神。
古琴本身的修习过程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要求演奏者在追求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心境的调和和修养的提高。
这种精神内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形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文化特色。
最后,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社会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上。
在中国古代,古琴作为一种教育传统受到重视,被视为君子修身的必修项。
古琴被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以培养仁义道德和优秀人文素质。
同时,古琴也是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声音温婉动听,已逐渐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古琴艺术的展示和交流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音乐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普遍重视和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1
儒家
2
道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雅乐中古琴音乐一般的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 以下几个方面:从理念倾向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倾向于儒家精 神内涵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中正平和,表现为曲风静穆内敛; 一类是倾向于道家价值取向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飘逸出尘之 趣,曲境玄远,以超自然为皈依,使人神清气爽。
2)主题内容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大类题材
一柱清香,丝烟云绕。这类琴曲大部分味淡声稀,朴实无华, 静谧中有一丝淡淡的喜悦,又有一点朦胧的惆怅,时有悟道的喜 悦。比如《普安咒》《静观吟》《极乐吟》等。
4
花鸟精神
借物以言志是中国艺术表现的常见手法,这类曲子大部分写 松之凌云、兰之幽香、鹤之悠然、梅之傲霜,无不充满着对生命 的崇尚,洋溢着生命的芬芳与高贵。比如《平沙落雁》《梅花三 弄》《玉树临风》《幽兰》等。
1
反映超然神境
这类曲子多是对神仙境界的描述和体验,充满宁静与愉悦, 比如《天风环佩》《神游六合》《列子御风》。
2
渔樵隐逸
这类乐曲大部分寄意山水托情渔樵,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表 现为苍古沉静,神味悠然,似霞外云烟,令人忘机。比如《山居 吟》《渔樵问答》《醉渔唱晚》《鸥鹭忘机》。
2)主题内容方面
3 静坐参禅
“引领绿色发展,共创美好生活”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职工文化大讲堂来自2020年6月9日目录
发扬古琴传统文化建言

发扬古琴传统文化建言一、传承古琴技艺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古琴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乐器演奏技术。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古琴技艺的研究和挖掘,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古琴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推广古琴文化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古琴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古琴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古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古琴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三、创新古琴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古琴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古琴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新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为古琴艺术注入新的元素和风格。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古琴艺术的保护和研究,为创新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四、建设古琴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古琴文化交流平台是促进古琴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古琴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古琴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城市的古琴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古琴文化的地域化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古琴文化的学术化发展。
五、开展古琴教育普及工作开展古琴教育普及工作是推动古琴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古琴教育普及工作,让他们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乐器演奏技术。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古琴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古琴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发扬古琴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推动。
我们应该加强对古琴技艺、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创新和发展古琴艺术和文化,建设古琴文化交流平台和教育普及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文化多样性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古琴范文

传统文化古琴范文传统文化中的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代表之一、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和一种精神寄托。
以下是对古琴的综合介绍。
首先,古琴的特点。
古琴是弹拨乐器,由横轴、音箱和弦组成。
它采用七根弦,分别代表着一周的七个音符,同时每个弦都有一个不同的名字。
古琴的外形简洁优雅,音色柔和悦耳。
它不仅可以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更可以通过各种技巧和表演方式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古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古琴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乐器,是文人雅士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学琴、弹琴成为许多儒士、文人墨客的必修课,也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可以陶冶人心的信仰。
第三,古琴的表演艺术。
古琴演奏有许多技巧和表演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指法和和弦技巧。
指法是指按弦的方式和手指的位置,通过不同的指法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调和音质。
和弦技巧是通过在音箱上击打、拨动或摩擦产生丰富的声音效果。
另外,古琴的演奏还注重修养和内在的准备,演奏者需要具备平和、专注和敏感的心态,将情感和思想通过演奏表现出来。
最后,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尽管古琴在现代乐器中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古琴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帮助人们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美。
古琴的传承和发展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学习这项艺术形式,并将其发扬光大。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古琴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乐器。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通过古琴的演奏和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了解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美。
古琴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琴艺术的重要性与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的重要性与文化内涵古琴,是中国人自古便钟爱的乐器之一。
古琴的特色在于它的音色,浑厚婉转,其声波波形亦极为复杂,所以在演奏时需要用尽全身的力量。
而且,古琴亦被誉为万乐之源,因为它不仅令人能享受到美旋律,还能够增强人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古琴被视作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许多文人墨客或士大夫都喜欢自弹自唱,以释放心灵抒发情感。
而古琴以流淌的音乐,配合翩然的舞步,传达了一种刚柔并济、内敛慷慨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古琴艺术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精神内涵。
首先,古琴充满了中国音乐的哲学内涵。
个中原因主要在于,古琴的发展历程已经跨越了数千年的时间,形成了自己的完整音乐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古琴主要使用的音域是十二平均律,具有极其均衡的音色特点。
而且,在演奏古琴时,钦定了其五禽戏拟人的演奏法,后人便愈发重视了古琴艺术的哲学和心理价值。
比如,演奏古琴需肚脐各绕一圈,这是为了让身心能够同步,减少外在的干扰。
如果认真琢磨以上行动,就会发现在演奏中所追求的精神状态,远离浮躁、专注入微。
其次,古琴艺术蕴藏了丰富的历史底蕴。
古琴是一种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历史的进程中,古琴曾被视作雅乐,许多史书与文学作品中,均有关于古琴的提及以及描写。
民间亦有关于古琴的神话传说,如《琴操》所述的“仙人指我琴,天上下瑶音。
玉匣随我开,应物动四隅”。
所有的这些历史文化的积累,都为古琴艺术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意蕴。
的确,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信仰、思想,于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精髓和灵魂。
再次,古琴还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因其高雅的气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琴艺术不仅受到中国人民民间爱好,更是紧扣着时代与国族风貌。
现代化后,古琴也和人民的审美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和西方乐器相比,古琴的音乐细腻、音色舒缓、气韵清新,又因其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琴艺术的起源与传承

古琴艺术的起源与传承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称为“天籁之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古琴艺术的起源古琴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古代世界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名叫“伯牙”,他的琴艺凌驾于世间所有的艺术家之上。
伯牙常年漂泊在外,他在四川峨眉山邂逅了修行成道的道士“钟子期”,从钟子期处学习到了高超的琴技。
在钟子期的指导下,伯牙的琴艺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代宗师。
据说,伯牙曾与神话中的“钟馗”会面,后来他去了齐国与钟子期相会,两人琴音相合,用琴来表达了友谊之情,他们的音乐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传说中的《高山流水》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古琴音乐中最著名的曲目之一。
古琴艺术不仅源于伯牙,还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密切相连。
古人常说:“琴书画诗为文化四艺”,古琴得名于其外形犹如牛背形状的琴盒,又称“牵素琴”,其音色高雅、深远、细腻、空灵,可与人类心灵相通。
在中国古代,古琴被称为“生活的思想家”,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艺术与信仰,因为它既是一种音乐表现方式,又是一种精神寄托与境界表达。
二、古琴艺术的传承古琴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自古以来不断传承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各家琴派和地方琴派。
其中江南琴派最为著名,是古琴艺术的代表之一。
江南琴派的创始人是明代著名古琴家文征明。
文征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精通古琴、绘画等多种艺术的通才。
他的古琴艺术卓越超群,创作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古琴曲目,如《梅花三弄》等。
随着江南琴派的发展,古琴艺术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迄今为止,江南琴派仍然是中国古琴艺术中的重要派别之一。
除了江南琴派之外,还有北京琴派、浙派、河南琴派、湖北琴派等地方琴派,每个琴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古琴艺术不仅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古琴的音乐艺术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有着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乐器之王”。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仅在音乐领域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文化领域中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文化艺术。
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非常高。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首先,古琴艺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
古琴艺术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还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优美、高尚、清雅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次,古琴艺术具有精神价值。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古琴艺术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演奏者在音乐中感受自然、感受人生。
因此,古琴艺术是一种非常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
最后,古琴艺术具有教育价值。
古琴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人们的情感修养和品位水平。
古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现状虽然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古琴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古琴艺术缺乏传承者。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少的人对古琴艺术有兴趣,导致古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智慧、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为了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有许多方法可以采取。
首先,要注重古琴的教育与传承。
在学校教育方面,应将古琴列入音乐课程中,将其与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古琴音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其文化背景,培养对传统音乐的兴趣。
另外,可以在社区和文化机构开设古琴学习班,为对古琴感兴趣的人提供机会学习和交流。
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古琴产生兴趣,为古琴的传承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强古琴演出和交流。
通过古琴演出可以将古琴艺术推广给更多的人。
可以举办古琴音乐会,邀请古琴大师和优秀的古琴演奏家来演出,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将古琴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
通过古琴音乐会、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琴。
此外,要加大对古琴制作的研究与保护。
古琴的制作工艺是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对古琴制作工艺的研究和培训,掌握古琴制作的技术和艺术要求。
另外,要加强对古琴的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古琴保管条件,确保古琴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和传承。
最后,要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要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将其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宣传。
可以出版相关的专题书籍、杂志和学术论文,举办古琴文化讲座和研讨会,向公众传播古琴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加强古琴教育与传承,举办古琴演出和交流活动,加大对古琴制作的研究保护力度,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才能够让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得到发扬光大,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
(引子)2008年4月,我选修了《古琴文化与古代士人》课程,学习到许多新知识,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对士人、古琴等有了正确的认识,文化修养得到初步提升。
以往我对古琴艺术一知半解,只是知道琴、筝、笛、箫、阮、二胡等乐器,却不能完全明白它们彼此有何区别。
对于“士人”我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停留在“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书人”这一层面上,缺乏深入见识,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古琴的历史变革及士人的精神品质,也初步掌握了传统文化的脉络。
《古琴文化与古代士人》课程充满了文化气息,让人备受熏陶。
警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发人深省,富于启迪意义。
其它名言名句,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催人奋进,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尘世流弊甚多,古人所提倡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被抛却,昔日的警句也鲜有人知悉,以“象牙塔”为例,“窥斑而知豹”,大学生中一些人不思进取,或逃课不止,或沉溺于虚拟世界,或堕入传销陷阱,或作弊受处分,有的甚至被退学,他们的素质已不及古代的士人,虽处于现代,实则愧对先贤;再如有的教师只顾跑项目,拉经费,正常的教学科研被荒废;还有的教师缺乏与学生交流,师生关系淡薄,教育效率不高,这些还只是社会的缩影而已,纵览社会,各领域均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教育界之弊病不过其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鉴于传统文化式微,社会风气今不如古的现状,我将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等抒发自己的感想,兼以自勉。
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古琴艺术。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发祥期,尤其是西周,一些新兴思想萌芽并初步形成理论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蜂起,儒家学说历经孔子,阵地了,荀子等的探索,逐步完善,蔚然成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理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不断完善,其内涵源源更新,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导思想。
道家、法家等学派的理论,只成了中华民族的辅助文化。
儒家文化提倡礼义仁信等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
孔子曾向师学过古琴,还
道出:“安上治民莫善于乐,移风易俗莫善于礼”,充分体现了“乐”的重要性。
许多士人更是重视古琴,倾其一生习琴自娱修身养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琴人,并有许多珍贵的名曲流传下来,而道家,佛家也不乏善琴能乐之辈,故我国古代琴界兴盛,佳作不断。
为什么古琴音乐如此吸引人?它有何渊源?它与传统文化有何关联?桓谭《新论琴道》日:“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蔡邕《琴操》日:“昔伏羲竹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从古人所载文书来看,古琴确实与士人联系密切,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性,修身性。
明籍《神奇弥谱》云:“然琴为之物,圣人制之,以正以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
”《今虞.学琴三要》也指出:“礼者肃其仪容,乐者养其心态,所谓礼人节之,乐以和之是也”
君子士人重视古琴音乐,那儒家更是推崇它,将礼乐视为实施教化、推行王道的重要手段,《礼记·乐记·乐本篇》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乐施篇》则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
”等等。
孔子因而高度称赞:“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史实可以对上述文献予以传证:殷商时期,纣王暴虐淫逸,不思仁政,国力衰微;西方的周族在文王的领导下,推行礼乐,实施德政,终于在武王时期大败商朝,夺得正统地位。
文武二王以礼德安邦治民,用琴乐移风易俗,遂成开国明君;三国诸葛亮,尽心辅佐蜀汉二代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凭忠义之心为支撑,以礼乐为修养,才有如此功绩,由此可见,礼乐不仅对士人对儒家,还对国家民族有很大的裨益,所以孔子才说:“安上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于乐”,无怪乎千百年来琴人众多,名作不绝了。
二、当今社会现状及其症结
谈完了古琴的渊源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了解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我们必须将目光从历史转向当代,去冷静思考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的症结及其解决途径,以史为鉴,正视未来。
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曾长期衰微,社会风气也大不如古代圣闲所祈盼的景象。
尽管近年来我国“亡羊补牢”,大力提倡弘扬民族精神,发掘和恢复了一些传统文化,但真正使民族文化真正复兴起来,依旧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那传统文化为何式微?古琴艺术受到了什么影响呢?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多次入侵,民生凋敝,传统文化既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又抵挡不住“打倒孔家店”等潮流的冲击,因此日趋没落。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迫在眉睫,文化复兴无暇顾及;“文革”期间,传统文化被等同于“封建糟粕”而遭受灭顶之灾,跃入历史最低谷,影响直至今天。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失传了,不少昔日的传统习俗废除了,一些民间文艺鲜有人知晓,大量的古建筑被拆毁,甚至有些礼仪也越来越淡化了。
所幸古琴艺术并未完全遭殃,现在仍有不少人学琴,筝等乐器,古琴还被列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尚可慰籍人心。
以上是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类似问题还存在于社会领域。
当今高校教学有损,学子为学不得要领,值得人们深思。
除了我在论文开头提到的问题外,不少大学生还存在文化素质日趋下滑的状况。
数年前曾有报道,称有的大学中文系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看完,何况其它大学生呢?有关高校学子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确实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力克社会顽症
在此物欲横流、人心有悖于贤人的环境下,我认为可以发扬“琴德”,依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先治愈高校学子的浮躁之症,再逐步扩展至社会,以形成真正的和谐社会。
首先,我们应发掘优秀文化内容。
例如将古琴名作汇编成册,在收藏存档的基础上出版发行;同时开办琴筝教学班,吸引更多人以学习传承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以中央倡导“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契机,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民族遗产,传承文化传统的氛围。
在大学校园中积极宣
传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以“琴德”陶冶学子身心,启迪“天之骄子”的心灵。
为何要以“琴德”教化学生呢?因为古琴艺术源远流长,它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精华,积聚了各历史时期的名士风范。
以琴识人,遂有钟子期、伯牙的忘年交,才有“坟头摔琴谢知音”的佳话;以琴明志,故有“竹林七贤”隐居山林,不与司马氏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勉励学生上进求知,何尝不可以琴为之?
然而,古老的艺术要想抵挡住今天快餐文化的侵蚀、重新占领“读书人”的市场,绝非易事。
古琴艺术学习周期长,耗费功夫多,且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办学经费难有着落,这些都制约了古琴艺术的推广。
既然有形的教育难以推行,为何不实施无形的“琴德”教育呢?我国有许多传统典籍,其中不少内容与“琴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要稍加发掘,就可大力弘扬“琴德”,帮助大学生解除人生困惑,找到修身养性的捷径。
如果我们以优秀传统文化重陶心灵,摒弃封建糟粕,主动接触前人的文明成果,并转化为自己的激励源,那么高校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希望解决的,为学之道仍能通向坦途的。
推而广之,全社会均能自觉从道德为准绳,以君子为榜样,就不愁顽疾不愈了。
(小结)万丈高楼平地起,我所论述的关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琴文化)的意义及其保护措施,只是纸上谈兵,需要众人付出大量汗水才能取得成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根除社会顽疾,构建和谐社会,绝非几次呼吁,几篇论文,几项政策或几首琴作就能独自做到的,而是需要每个人都亲身参与,全社会齐心协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决心担负起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承担责任呢?不一定要有很强的兴趣去学传统文化,也不是一定要学琴,学古礼,也不是荒废了其它课程而专攻《论语》、《孟子》之类,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做起,凡事合乎行为规范,言行谨守道德,尊师好学,与人为善,摒弃一切陋习,就是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一份贡献。
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因此,我将以学习《古琴文化与古化士人》为契机,积极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初拟行动计划为:
1、阅读一些名家典籍,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人文知识;
2、养成以礼待人的习惯,对师长谦逊,对同学友好;
3、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反纪律的事;
4、多参加有意义、有益处的文化活动,活跃生活,增强综合能
力;
5、积极引导身边的同学摒弃不良习性,步入学习正轨;
6、一日三省吾身,尽力提高自身修养,做自信向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