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诗与禅(节选)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 译文: 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 佛堂里。 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唤慧能于堂内”。
2.《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 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 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 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 唤慧能堂内,
说《金刚经》。
到了夜里三更时分,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讲解《金刚经》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说;讲解言下:一言 给他听。慧能一听,顿时就能领会。 之下,顿时。
慧能确实对佛教有一个变革,使佛教的基本思想能够适应中 国本土这样的文化环境,使得大家能够接受。另外就是将佛教的 一些根本性问题,特别使得大乘佛教的那种自立的思想、自性自 渡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最充分的地步。也就是将佛教中所包含的人 文的精神加以发挥,比如对神的信仰看得比较低,注重人自身, 重视自身人格的提升,这在禅宗里面可以说是发挥到了一个极 致。因此六祖对于佛教的民间化、大众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的变化,实际上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所造成 的。到了隋唐五代这个时期,我们许多第一流的思想家,都跑到佛 门里面了。梁启超、胡适之都讲过,隋唐五代时中国第一流的思想 家都在佛门,其中包括慧能。胡适之明确地讲,当时其他的思想家 都是二流的。一直到了宋明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因此,慧能 思想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是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放在这样一个环 境里面来看,可能更合适一些,不至于埋没他之前和他之后的其他 学派的一流思想家。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5.5.2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悉皆美好(都,全)
(3)悉 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
合作探究
4.分古今 (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即便逐走至辛头河 古义:立即。今义:即使。 (3)傍人语言 古义:告诉。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 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阅读《驼瓮俱失》,联系现实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 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 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骆驼 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 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 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 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 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 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 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百喻经》六则 品愚人故事 悟智慧人生
阅读→概括→挖掘→启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诗与禅(节选)1-人教版

思考感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竹密不妨流水过, 山高岂碍白云飞。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课后思考
落 叶 晚唐·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第一、三两 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诗与禅(节选)
众说纷纭:
•佛教是迷信吗? •佛教主张消极避世吗?
教学目标:
1.了解禅与诗的关系。 2.了解禅境对诗境的影响。
禅,是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
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
态。
佛性本有 生活即是禅 直觉思维
拈
山居秋暝 王维
花 微 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
钟:(暮钟,晚钟)寂静中回响,终
归于无。 常 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月:代表宁静脱俗,纤尘不染的禅境。
《鸟 鸣 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日影、落日:衬托静寂的禅境。
《鹿 柴》:返景入山林,复照青苔上。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 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 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 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 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
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 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 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
叶飘零的感慨。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 空能含日月星辰,天空地狱。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5 《坛经》两则+

学习目标 学习建议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了解佛教 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 入,探究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学习本单元,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正确认识其对现代社会和人 生的启示意义。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三更. 禅.师
gēng chán
加点字 信禀. 利钝.
读音 bǐng dùn
2.解多义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名词,言辞
敏于事而慎于言 动词,说话
言 子曰:“盍各言尔志?” 动词,谈论
复驾言兮焉求 助词,无实义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慧能(638—713),俗姓卢,唐代新州(今广东新会)人, 为禅宗南宗的始祖。家境贫寒,因听人诵读《金刚经》 有悟,决心学佛出家。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 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 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来,慧能在广东南华寺传教说法达37年之 久。其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 经》。慧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 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 响。
单元风向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5 《坛经》两则7

2、暮鼓晨钟惊醒俗尘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
深。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 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 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 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 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佛理故事六:放下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 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 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 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 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 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
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
人是需要信仰的吧,不为别的,只为在你人生最最绝 望的时候,在什么都已经无法唤醒你,拯救你,甚至 你自己都无法陪伴自己的时候,能有一个所谓的神灵, 哪怕虚幻也好,会给你一道光,一种坚守的信念,亦 或服从的威严,能让你在最最无助有个依靠,求得某
种安祥。
佛教偈语选读
【高中语文】语文活动讲座:诗与禅ppt精品课件

希腊人因为很早认识了自然的“恶”,所以 征服自然成了他们文化的中心;印度人因为对 自然有太多的欲望,又因为欲望不能实现而转 向厌弃自然和世界;中国人却正因为仰赖和相 信自然,才根深蒂固地确立了“天人合一”的 理念。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是中印两国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 透的结果,也是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心理结构、人生哲学、 生活情趣使之然,而且也与中国美学、诗学、艺术创造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当初佛教一踏上中国这块“天人 合一”的神奇大地,就注定了必定要和儒、道两家激烈冲击 碰撞,最终又必须互相吸纳融合,才能落地生根。——这是 达摩的必然,也是禅宗的必然。
一枝花,在普通人的眼里,无非是颜色、香味、名 称再加以美或丑的评价。在诗人的笔下,则会再添风韵, 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再现了梅的 超逸精髓。 而在觉悟到了无上智慧的佛手中,它既是花又不是 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它蕴藏了整个世界 的秘密。因为,在觉悟者的心中,花的精神生命是同万 事万物的精神生命深融一体、不可分割的。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各各差异,甚至没有 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这一切不过是无限虚空中瞬间 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它们的本来面目同为寂静的虚 空。觉悟到这一点,人的心中所生的种种分别、善意、 是非、美丑、高下还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呢?
基本观点: 自性论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 心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 即众生是佛。 顿悟论 不假文字——无佛理可依; 净土虚无——无净土可望; 坐禅非悟——无“戒定慧”法 规可循; 对法相因——面对事物相因关 系,得生命体、验超然本性之 法。
“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 而来,意为“静虑”、“思维 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 由精神的集中(也即止、定、禅 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 冥想的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 且基本的修行方法。 “禅”的核心思想为:“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 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 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2.内容 全书分为十品: (1)行由品。记叙慧能得法传宗的经过。 (2)般若品。提出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于一 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3)疑问品。认为佛性本有,解脱全凭自力,“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只要“明心 见性”,即是成佛。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 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 义。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经典原文 5 《坛经》两则
◎走近先贤 大鉴禅师——慧能
1.生平简介 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他在禅宗五祖弘 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 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 《坛经》。
3.地位影响 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 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 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 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 37 年之 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 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释即佛教, 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 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 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 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 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诗与禅节选

大视野诗与禅(节选)【梳理提要】1、填空(1) 诗与禅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和禅的沟通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3)以禅喻诗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
2、下列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禅宗在宋代确立以后,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B、在诗学中,“空静”是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的审美心境,与禅学之“空” 观有直接联系。
禅宗的“空”观使诗人的创作形成了空明灵幻的境界。
C、禅宗喜爱自然,“万类之中,个个是佛”。
耽禅的诗人们更爱自然,他们往往在遭受挫折后,对禅有了亲在的体验,对自然有了更多的钟情。
自然是禅与诗的栖息之地。
D、“返照”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所谓“顿悟”,即是对自身“佛性”的返照。
这对唐宋时期的士大夫有重要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创作中对于世界采取超然谛视的态度。
【思考探究】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 说说你的看法。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 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 ,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富有层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解释。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诗人既报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陆诗强调了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从自己的亲身感受
入手,要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绝对需要亲身实践 。
谢谢
难忘的一天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 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
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 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 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
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 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 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 的头,微笑着说:“跳跳,
禅,汉传佛教术语,最早源自禅那,汉译静 虑,原为静坐思虑之意。
禅趣就是在宁静祥和、空灵幽静的境界中,人 内心生成的一种独特审美体验。
偈:禅师开悟时以诗句形式表达自己开悟的境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半亩方塘一鉴开, 古人读书无遗力,
天光云影共徘徊。 少壮工夫老始成。 问渠哪得清如许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首诗都是说理诗,请结合全诗谈谈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朱诗告诉我们,书本中要有“源头活水”不断输 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不存污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溪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 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小结:
I. 禅境与诗境既有相通之处,了解禅宗的哲思 ,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及诗词作品的意境。
II.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意境,欣赏诗词时, 应如何鉴赏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1、反覆揣摩诗词中意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 境或某种情感的物象)。 2、用心体会诗中意在言外的词语/诗句,以深入领 会其中意境。 3、展开联想的翅膀,发挥想象力。 4、多读古今诗词作品,亦勿放过诗词评析的文章。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什么是意境
意境包括两部分: 1) 实境 –“历历在目” 2) 虚境 –“意在言外”
所谓“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 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是作品的精神所在。但虚境 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虚境须透过实境来表现。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嗅梅\悟道诗
——唐.无尽藏
以春喻道。佛法无所不在,不假外求。
盛唐诗人王维 (字摩诘,外号诗佛)常以禅者目 光观照万物,诗中自有幽静、清澈、空灵之韵味 ,最能传达禅悟的境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与禅(节选)
“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 “诗境通于禅境”
是什么?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 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意指一个人习惯在 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说话语句。)
口头禅是一种禅病(禅宗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 头上作爲谈助,被斥爲「口头禅」 。(例如:不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