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一、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其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
大部分的器官受到两者的共同支配,大部分情况下,两者相互拮抗(例外:唾液分泌),因而可以实现对该器官的精细调节,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中文名称:交感神经可分:颈、胸、腰、骶位于:脊柱两侧组成: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基本简介:交感神经: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交感神经的初级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的胸腰部.部分的交感神经功能由高级中枢,如下丘脑,脑干和网状结构调节,这些部位会向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发送神经冲动。
初级神经元会到脊柱旁的神经节、椎旁神经节换元,其使用的神经递质为(和副交感神经一样)乙酰胆碱。
这些神经节互连成干,被称为“交感神经干”。
节后神经元继续传递信号到目标器官,并使用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但一些交感神经纤维没有换元就离开交感神经干,到达主动脉的椎前神经节,或者到达受支配器官的器官旁神经节.主要特性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
1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中间外侧核,见于胸髓和上

神经名称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中枢部位不同
脊髓的中间外侧核
脑干副交感核和脊髓的骶 2-4节
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脊柱两旁、椎体前方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 维长
器官附近、器官壁内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分布范围不同
几乎遍及全身 各个部位
汙腺、立毛肌、肾上腺
髓质和大部分血管无副交 感神经
பைடு நூலகம்
对同一器官的作用 不同
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
内脏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其纤维成分有交感和副交感 两种纤维成分。
1 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中间外侧核,
见于胸髓和上2-3腰节,即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 体。它们的轴突经前根、白交通支入交感杆。
交感神经的周围部包括:交感干、交感神经节 及其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纵。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由脊髓中间外侧核发出后, 经脊髓前根、脊神经干、进入交感白交通支干后, 有3种去向:
(1)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2)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
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3)穿过椎旁节后,至椎前神经节换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也有3种去向:
(1)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31对脊神经与交感 干之间都有灰交通支联系,脊神经的分支一 般都含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维持机体安静状态的活动
(二)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 节(主要包括:膝神经节、舌咽神经下 节、迷走神经下节。)和脊神经节内。
(2)随动脉走行,形成相应的神经丛:颈内、外 动脉丛、腹腔丛、肠系膜上丛等。
(3)由交感神经节发出后,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 脏器。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PPT课件

.
9
两者和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相对,同 为自主神经,也称植物神经。 迷走神经是12对脑神经的一对。 但是副交感神经有通过迷走神 经传导。对于心脏经常提及交 感和迷走两个相对应。
.
10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 和副交感神经
②分布到同一器官上,但功能互 相拮抗,对立统一
• 它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 二者共同分布到同一器官上,但功能互相拮抗,
对立统一 • 前者位于脊柱两侧的链状神经结构;后者位于
头、荐部的一部分神经结构
.
3
式交 图感
神 经 系 统 模
.
4
图副 交 感 神 经 模 式
.
5
植物性神经系统与一般脊神经和脑神经的 主要区别
• 中枢位于脑和脊髓的胸、腰荐段的特定部位 • 传出神经不直接到达效应器,而是在外周的植
自我介绍
一
班级:10生物技术一班 姓名:李东 学号:1013030115
.
1
学习 目标:
一、知道什么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植物性神经系统与一般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区别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四、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
2
定义
一、
• 植物性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一般是指分 布于内脏和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及腺体的运动 神经,支配动物体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受人的 意志支配。
③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 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副交感 神经兴奋引起的效果恰与之相 反
.
11
.
8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③两者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时,腹腔内脏及末 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加强;支气管平滑肌扩张;胃肠运动 和胃分泌受到抑制;新陈代谢亢进;瞳孔散大等。副交感神 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运动加 强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瞳孔缩小等。 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 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 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交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广泛,副交 感神经的活动比较局限,当机体处于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 经的兴奋占优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能量的补充, 有利于保护机体。当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时,交感神经 的活动加强,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 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交感神经功能及神经元构成等神经学知识

一、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交感神经的功能可被概括为“Fight or Flight”(战斗或逃走)。
交感神经主要作用于平滑肌和腺细胞。
交感神经兴奋会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脏收缩能力增强、瞳孔散大和新陈代谢率调节内脏功能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分成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
内脏器官一般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但少数器官例外,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例如,皮肤和肌肉内的血管、一般的汗腺、竖毛肌和肾上腺髓质就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在具有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其作用往往具有拮抗的性质。
例如,对于心脏,迷走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对于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具有增强其运动的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抑制作用,即恰巧与对心脏的作用相反。
这种拮抗性使神经系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调节内脏的活动。
从中枢活动情况来看,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的活动常表现交互抑制的关系,即一个中枢活动增强时,另一个中枢活动就减退,这样在外周作用方面就表现为协调一致。
植物性神经对外周效应器官的支配,一般具有持久的紧张性作用。
例如,切断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则心率增加,说明心迷走神经本来有紧张性冲动传出,对心脏具有持久的抑制作用;切断心交感神经,则心率减慢,说明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也具有紧张性。
但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比较强,而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比较弱。
植物性神经中枢常具有紧张性冲动传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反射性和体液性原因。
例如,来自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区域的压力和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对维持植物性神经的紧张性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中枢神经组织内CO2浓度,对维持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也有重要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往往不会只波及个别的神经及其支配的效应器官,而常以整个系统来参加反应。
例如,当交感神经系统发生反射性兴奋时,除心血管功能亢进外,还伴有瞳孔散大、支气管扩张、胃肠道活动抑制等反应。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

•
内 脏 运 动 神 经 概 况 示 意 图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差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的器支配
神经元数目
一个
两个(节前、 节后)
纤维成分
一种
两种(交感、副交感)
纤维粗细
节后纤维分布 形式
较粗的有髓纤维 神经干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中枢部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 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故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也称 植物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 等处的内感受器将刺激传至各级中枢,在维持机体内、 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和机体正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肺丛
•③内脏大神经; 心丛
•④内脏小神经;
•⑤内脏最小神经。
•
(3)腰部:
•约有4对腰神经节,位 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 肌内侧缘之间。 •腰感干发出的分支: •①经灰交通支连接5对 腰神经 •②腰内脏神经 • 腹主动脉丛 • 肠系膜下丛 •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 消化管道及盆腔脏器
(4)盆部:
•盆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有2-3对骶神经节和1 个奇神经节。 •节后纤维的分支:①灰交通支连接骶尾神经;②一些小支加 入盆丛
薄髓、无髓 神经丛
(一)交感神经
•1. 概观: •(1)交感神经:
• ◆低级中枢:T1-L3节段的灰质 侧柱的中间外侧核;
• ◆周围部:交感干、交感神经 节、交感神经节的分支和交感 神经丛等;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及其相互联系对比表

眼
瞳孔扩大
瞳孔缩小不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汗腺
分泌增加
代谢,内分泌
糖原分解,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
胰岛素分泌增加。糖原合成增加
联系
大部分内脏器官均接受双重神经支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其作用往往相反,但实际上两者是。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及其相互联系对比表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系统心跳加快加强,皮肤及内脏Fra bibliotek管收缩, 血压升高
心跳减弱减慢,血压降低
呼吸系统
呼吸道平滑肌舒张
呼吸道平滑肌收缩
消化系统
胃肠平滑肌活动减弱,括约肌收缩
加强胃肠平滑肌活动,括约肌舒张
泌尿生殖器官
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使逼尿肌舒张和 括约肌收缩,无孕子宫扩张
201509解剖学-神经系统-内脏神经(临床专业)

概 述 内脏神经 → 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中枢部 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支配器官 内脏运动神经 心肌、平滑肌、腺体 脑干内脏运动核, 脊髓侧角,骶副交感核 两个神经元, 低级中枢 → 植物神经节 → 效应器 两种:交感和副交感 躯体运动神经 骨骼肌 脑干躯体运动核, 脊髓前角 一个神经元, 低级中枢→效应器 一种:躯体运动纤维 比较粗的有髓纤维
膀胱 血糖
肝糖原分解,血糖↑
胰岛素分泌,血糖↓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一)内脏感觉神经定义、特点 1. 定 义
内脏刺激 → 内感受器 → 内脏感觉性冲动 → 中枢神经
2. 特 点
① 纤维数目少,细纤维多,痛阈高, 一般刺激不产生意识性感觉 ② 传入途径分散,感觉弥散,定位不准 ③ 对牵拉、膨胀、缺血、痉挛性收缩等敏感 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迷走 N
迷走 N 腹腔支
换元
节后纤维
迷走 N 后干的腹腔支
肝、肾、胰、肾上腺及 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4. 腹主动脉丛
位置:腹主 A 下份的前面和两侧 分布:结肠左曲至直肠上端消化管及下肢
腹腔 N 节 肠系膜上 N 节 主A肾 N节 肠系膜下 N 节 交感干 上腹下丛
下腹下丛
盆内脏 N
5.腹下丛
(1)上腹下丛 :第5腰椎前方 (2)下腹下丛(盆丛): 盆部
胸N节 肠系膜上 N 节 内脏大 N 内脏小 N 胃 腹腔 N 节 肠系膜下 N 节 腰N节 小肠
腰内脏 N 骶N节
(4)骶部
4对骶神经节和 1个奇神经节
节后纤维 → 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 经灰交通支,随骶尾神经分布。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
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
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迷走神经是神经纤维的一种解剖学上的一种定义,而副交感神经是功能上的定义。
当迷走神经下行到胸腹腔脏器的时候,主干的4种纤维成分还剩下一般内脏运动f(副交感)和一般内脏感觉f2种,并不是单纯的副交感纤维。
这里,迷走神经的范围要比支配相应脏器的副交感神经的范围要大(还有感觉f)。
在讨论内脏运动支配的时候,说”迷走”,就是指其中的副交感成分,但二者还是不能完全等同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功能调节,简单的用一个口诀可以帮你记忆:
交感兴奋心跳快,血压升高汗淋漓,
瞳孔扩大尿滞留,胃肠蠕动受抑制;
副交兴奋心跳慢,支气管窄腺分泌,
瞳孔缩小胃肠动,还可松驰括约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时:机体代谢加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消化活动受抑制
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支气管收缩,瞳孔缩小,消化活动增强
神经系统
功能特点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脊髓胸、腰节段的侧角(中间外侧核)
脑干、脊髓骶段的骶副交感核
周围神经节位置
椎旁节和椎前节
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节前、后神经元比例
一个节前神经元与多个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节前神经元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
分布范围
广泛。胸、腹腔脏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无副交感神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