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了解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探讨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和内涵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4. 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5. 案例分析:典型地域的人类活动与地域发展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内涵和外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

2. 难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的成因,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内涵和外延。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和理解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人类活动对地域发展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内容。

2. 参考资料: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案例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课件、地图、图片等。

4.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课堂探究和记录学习成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域的人类活动,激发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兴趣。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鲁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2.掌握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3.了解不同地域联系方式的优缺点;4.能够分析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二、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2.不同地域联系方式的优缺点;3.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三、教学难点1.分析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2.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示范法;3.研究法;4.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利用地理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自由讨论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2. 传授知识(30分钟)教师介绍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理解人们在不同地方间进行的活动和交流。

同时讲授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包括人类迁徙、贸易、旅游、通信和共同问题等,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域联系方式的优缺点和特点。

3. 相关案例分享(2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探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联系方式,探究该国家或地区采取这种联系方式的原因,以及这种联系方式对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4. 案例讨论(20分钟)让学生针对不同地域联系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交流和讨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和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联系方式的优缺点。

5. 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需要加深理解和探究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按照所分配的国家或地区,进一步了解该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联系方式,制定一个简单的调研报告;2.通过查找新闻、阅读相关书籍或网站,进一步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在作业本上简单记录所得结论。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 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和内涵。

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4. 实例分析:交通运输线、商业网、人口和城市分布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内涵和外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2.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理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讲解概念:介绍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和内涵,解释其重要性。

3. 分析影响:讲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4. 实例分析:分析交通运输线、商业网、人口和城市分布等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表现。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的掌握情况。

3. 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科书。

2. 多媒体课件: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图片、视频等。

3. 练习题:相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练习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尝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教案

尝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教案

尝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教案。

设计一份富有启发性的教案,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学习目标、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等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地域联系教育的核心:如何将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自然景观等都融入其中,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特点和魅力。

为了帮助教师设计更具启发性的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教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设计教案前的准备在设计教案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目标和学习背景,以确定所要设计的教案的难度和深度。

要了解所要授课的地域联系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如地图、电子书、图片、视频等,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所学内容。

二、教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在设计教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明确学习目标在设计教案时,要首先明确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这有助于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在教案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地图、电子书、图片、视频等都是不错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安排教学过程时,需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等方面,合理地设置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4.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三、教案设计的实例以下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人类活动地域联系教案设计实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理解古埃及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古埃及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过程:1.为学生介绍古埃及文化的历史和背景。

2.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3.通过欣赏古埃及的艺术品、音乐和舞蹈等,让学生感受古埃及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通过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类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思考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类型与特点3.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因素4. 案例分析:农业活动的地域联系、工业活动的地域联系、商业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活动的地域联系、城市活动的地域联系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意义和作用。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类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2. 讲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讲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类型与特点。

4. 讲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因素。

5. 开展案例分析,分别分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活动的地域联系。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2.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类活动,分析其地域联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区域地图等。

2. 图片: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实例图片。

3. 案例材料: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活动的地域联系案例。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高中地理《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了解本章内容安排和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定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第二章:交通运输2.1 教学目标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作用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2.2 教学内容交通运输的定义和分类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作用2.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第三章:商业贸易3.1 教学目标理解商业贸易的概念和作用了解不同商业贸易形式的运作和影响3.2 教学内容商业贸易的定义和分类各种商业贸易形式的特点和作用3.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商业贸易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商业贸易对地域联系的影响第四章:城市化4.1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了解城市化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挑战4.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定义和过程城市化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挑战4.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城市化的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第五章:区域发展差异5.1 教学目标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概念和原因了解区域发展差异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区域发展差异的定义和原因区域发展差异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5.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发展差异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第六章:信息系统6.1 教学目标理解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了解不同信息系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分类各种信息系统的作用和应用6.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信息系统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系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第七章:人口迁移7.1 教学目标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原因了解人口迁移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挑战7.2 教学内容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人口迁移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挑战7.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人口迁移的趋势和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第八章:资源开发与利用8.1 教学目标理解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概念和原则了解不同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8.2 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定义和原则各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特点和影响8.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不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分析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地域联系的重要性9.2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地域联系的影响9.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10.1 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10.2 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进行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10.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十一章:互联网与全球化的影响11.1 教学目标理解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影响分析互联网和全球化如何改变人们的交流和互动方式11.2 教学内容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互联网和全球化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具体影响11.3 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如实时新闻、社交媒体等,展示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实际影响引导学生讨论互联网和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十二章:旅游活动与地域联系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活动的概念及其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分析旅游活动如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12.2 教学内容旅游活动的定义和分类旅游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作用12.3 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旅游活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旅游活动对地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十三章:农业活动与地域联系13.1 教学目标理解农业活动的概念及其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分析农业活动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3.2 教学内容农业活动的定义和分类农业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作用13.3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农业活动的地域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农业活动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十四章:工业活动与地域联系14.1 教学目标理解工业活动的概念及其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分析工业活动如何塑造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模式14.2 教学内容工业活动的定义和分类工业活动对地域联系的影响和作用14.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展示工业活动的地域分布引导学生分析工业活动对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总结本章内容,强化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理解展望未来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5.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讨论未来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可能发展趋势1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关键点利用前瞻性文章、预测报告等资源,展望未来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认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其地域差异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及其分类。

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性。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讲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含义及其分类。

3. 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运用案例进行说明。

4. 探讨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6.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对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分享观点的情况,以评价其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图片和地图。

2. 相关案例研究资料。

3. 讨论问题指南。

4. 课后作业布置。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概念和分类,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二课时:探讨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九、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类活动,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2)掌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了解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差异性;(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与内涵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4.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案例分析5.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意义与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与内涵;(2)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差异性分析;(2)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意义与价值。

四、教学方法1.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2.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比较法: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4. 小组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为什么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概念与内涵;(2)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介绍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1)分析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案例,如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2)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意义与价值。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差异性;(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90-97节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3节)【考试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课时解读】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物质流通和信息交流日益重要.(2) 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有效运行。

2、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1)优缺点比较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运输飞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用管道运输货物(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2)单项比较(不需要死记硬背)①按运量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②按投资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

③按运费的价格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

④按速度来比由快到慢的排列顺序为: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

⑤按灵活性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

⑥按生产效率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海运、河运、铁路、航空、公路。

⑦按连续性来比由好到坏的排列顺序为:公路、铁路、航空、海运、河运。

⑧按稳定性来比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铁路、公路、河运、航空、海运。

3、货运方式的选择请思考:根据交通方式的特点,如何依据货物的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解析:在具体选择运输方式时,要明确三点:①运量大,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投资少,既能以足够的运量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开销;②要求尽快的送达速度,既能减少物资积压,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又能在时间上满足人们对商品的需求;③要求尽可能保证持续不断地运输,以及运输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保证各种生产和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

选择运输方式的一般原则是:4、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交通运输的线和点。

5、影响南昆铁路布局的因素(人教版)(1)联结西南内陆和南部沿海,实现优势互补。

西南区的自然资源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多,有许多类别在全国居主导或重要地位,并且分布集中,地域组合好,并有丰富能源资源相匹配,发展原材料生产基地条件优越。

资源种类优势种类产地举例矿产资源钡、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铁、铅、锌、铝、铜、磷和汞等几十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或前列四川攀枝花的铁、钒、钛,云南兰坪的铅、锌,东川的铜,个旧的锡,贵州铜仁的汞,贵州红果、修文和广西平果的铝土能源资西南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70%,四川的天然气储量居世界首位,煤炭和油气资源二滩、龚嘴、乌江渡、岩滩等水电站,四川自贡、江油的天然气,北部湾的油气资源,贵州六盘水、四川攀枝花的煤源比较丰富农业资源水热资源丰富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云南是“动植物王国”(2)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

南昆铁路途经19个县(市),全长898.6千米,吸引范围共计29个县(市),人口约0.2亿,其中包括十多个少数民族。

这里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南昆铁路的东段靠近广西的铝矿、煤矿,中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煤矿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

这条铁路的选线,对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以及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3)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南昆铁路经过的地区,地势上有多次大的起伏,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在这种条件下修铁路,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南昆铁路是我国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

【自主探究】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二、交通运输1.交通运输的特点2.交通运输方式的时代发展3.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阅读P87知识窗,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图4-1-7主要反映哪个因素的影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货物运输应如何选择?阅读下表,说说下面货物运输应选择什么运输方式?方式优点缺点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运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航空速度快、效率高,是最快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用管道运输货物(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衡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①100000吨石油从大庆到大连②5000吨从大同到成都③5吨海鲜从天津到北京④2000吨钢材从上海到重庆⑤50000个芯片从美国到瑞士5.交通运输的协作6.现代交通运输的特点7.交通运输的专业化——集装箱运输阅读P88知识窗,说出集装箱运输的优点三、通信思考:通信被称为社会活动的“神经系统”,说说你的理解。

1.邮政通信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现代社会而言,邮政通信的主要业务应该放在哪些方面?2.电信通信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相对邮政通信有哪些明显的优势?P90知识窗反映出现代电子通信有哪些特点?四、商业贸易什么是商业贸易?商业贸易在社会生活中主要担任什么作用?在图4-1-13中存在五个环节,哪些不是商业贸易的范畴?活动:阅读P91有关内容,说说与传统的商业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有什么特点?电子商务的出现主要建立在哪一事物出现的基础上?你们家打算买一辆汽车,价位在12万左右,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得信息?【课前自测】1.下列关于交通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铁路运输具有运输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特点②公路运输的发展速度不如铁路运输快③水路运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小④航空运输是最快捷的现代运输方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是()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航空运输D.管道运输3.磁悬浮列车是一种理想的交通工具,其优点有()①运量小,运速快②安全、平稳③高速、节约能源④投资风险大,造价高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4.我国货运按运输距离的远近划分为短途、中途、长途货运,从运费考虑,长途货运宜选择()A.水运B.铁路C.公路D.航空5.下列不属于一种运输方式形式的运输网的是()①公路运输网、内河水路运输网②铁路——公路运输网、公路——内河运输网③省级综合运输网、航空运输网④地区综合运输网、铁路运输网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6.关于南昆铁路的说法,正确的是()A.途经广西、云南两省级行政区B.东段靠近贵州西南部的煤矿和喀斯特地貌风景区C.沿途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是我国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D.该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将西南的资源优势同华东沿海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7.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________、________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8.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商业运行线的起止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9.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因素是交通运输网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10.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案例探究]【例1】将下列几种货物从起点运到终点,请选择最合适的运输方式,在表中相应的空格中打“√”。

起点—终点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管道货物类别和数量2箱急救药上海—拉萨2吨活鱼密云水库—北京50吨钢材鞍山—石家庄1000吨大米重庆—上海50万吨石油华北油田—北京【例2】适合远距离水运的产品是()A.新闻印刷品B.煤炭C.时装D.电脑芯片【例3】下图是“1999年我国高速公路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高速公路河流(1)1999年,我国各地区高速公路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差异,其中( )A.西南三省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B.华北平原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C.非季风区没有高速公路D.沿海岛屿没有高速公路(2)与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明显相关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B.气温高低C.降水量多少D.气象灾害频繁【例4】 读“某地货物四种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距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空运公路铁路水运0 80 550 运距km)(总运价(1)运距<80千米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2)80千米<运距<550千米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3)运距>550千米时,最廉价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4)最昂贵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它适合运送的货物特点是________。

(5)目前,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承担货运的主要运输方式是________。

(6)选择最佳航运路线。

波斯湾石油用巨型油轮运往西欧,从波斯湾经________海峡绕道________。

古巴万吨蔗糖运送到洛杉矶,通过________运输,经________运河。

【例5】 回答亚欧大陆桥及丝绸之路的有关问题。

(1)第二亚欧大陆桥从我国的________开始,通过________铁路和________铁路至新疆的________与________(国家)的铁路接轨,经过中亚、欧洲至荷兰的________港。

第一条亚欧大陆桥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与第一条亚欧大陆桥相比的优越性最主要体现在( )A.运输距离方面B.沿线自然条件C.沿线经济条件D.科学技术因素(2)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源于________朝,由________出发,经过中亚的________(城市),又经伊朗,最后到达罗马帝国,当时我国把它称作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