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与生姜的区别
干姜和生姜的功能主治

干姜和生姜的功能主治1. 干姜•干姜是生姜经过去皮后晾晒而干燥的产物。
•干姜的味辛、性温,具有较强的药用价值。
1.1 功能主治•促进血液循环:干姜对血液具有温热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寒冷引起的痛感。
•驱寒暖胃:干姜能够温暖胃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缓解胃寒引起的不适感。
•缓解胸闷:干姜在经期或寒冷天气里服用可有效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缓解风湿疼痛:干姜能够温补经络,缓解风湿疼痛。
•改善食欲:长期食用干姜有助于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2. 生姜•生姜是一种常见的调味料,也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生姜的味辛、性温,具有较强的药用价值。
2.1 功能主治•缓解消化不良:生姜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缓解胃痛、胃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降低血脂:生姜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缓解咳嗽:生姜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咳嗽痰多的情况。
•改善血液循环:生姜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寒性痛感、经期痛经等症状。
•抗菌作用:生姜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某些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使用方法3.1 干姜的使用方法•凉拌:将干姜切丝,加入凉拌菜中,增加辣味、促进食欲。
•泡茶:将干姜切片,加入开水中,泡制成姜茶,可暖胃、缓解寒冷引起的不适感。
•炒菜:将干姜切碎,与其他蔬菜一起炒制,增加辣味、提味。
3.2 生姜的使用方法•烹饪:将生姜切片、切丝或切末加入菜肴中,增加风味,促进消化。
•泡水:将生姜切片,加入开水中,泡制成姜水,可饮用,缓解胃部不适感。
•做药膳:将生姜与其他中药材一起煮制,制成药膳,具有一定的调理功效。
以上是干姜和生姜的功能主治,它们在保健养生和中药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干姜还是生姜,都是具有温热作用的食材和药材,对于适用人群而言,可以适量食用,但也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和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引起不适。
小议生姜与干姜之别

物 ,是茎就有趋光性 , 在生姜的种植管理 中就要不断地培土 , 把它埋于 土壤 中,生姜因为要见光就 拼命地 长 ,内在成分蓄 积不够 ,所以姜个大 , 质地脆软 ,此时为生姜;而欲得干姜 ,
就 不用 总培土掩 埋 ,这时 姜的根 茎上 部分 是处于见 光状态
生姜 汁与生 姜煎 剂在 生药剂量相 同的情 况下 , 姜汁的药 生 理活性优于生姜煎剂 , 这可 能与制备生姜煎剂过程 中, 热 加 破坏 了生姜的某些活性成分有关。除此之外 ,尚无其他的 比 较研 究 。
姜” ;子根 色黄 , 者尖部 带紫 色 ,故又称 “ 鲜 黄姜 ”或 “ 紫 姜”, 质地脆软 , 纤维少 ,水分多 ,辛辣味弱 , 习称 “ 子姜” 。 此新鲜的根茎 即为生姜。母姜辛散力强 , 可作为首选,其次 , 亦 可用 子姜代替”。生姜经过晒干干燥后 即为干姜 。可 以看 ] 出 ,作为加 工干姜 的原料 , 姜最 为适宜 。 母 据一位 中药 专业 的资深 专家说 ,其实并不 是生 姜晒干
放河砂 ,用适量水 湿润 , 把鲜 生姜埋入其 中,随用随取 ,切
片 即可 ,该法简单 ,贮藏一年也不会霉烂变 。也可用保鲜膜 封严 ,放入冰箱 即可 。干姜保存相对来说就简 单多 了,只要
避光 置 阴凉干燥 处 即可 。
6 食用 方法 鲜姜 折断时有 汁渗出 , 具芳香气和 辛辣 的味道 , 可切片 使用 。鲜姜 3 g与红糖 煮水 , 热服 用可治 风寒感 冒。生 0 趁 姜末加水 煮沸 , 加适 量的醋趁热服 下,可治 胃寒疼痛 , 再 也 可用于 食欲不佳 。生姜 汁多用于治疗 呕吐 、咳嗽多痰 等症 , 也常用来炮 制其他药材 , 如姜竹茹 、姜半夏等 ,增强止呕 例 的效力。如误食生半夏、生野芋或生南 星、蘑芋等引起 中毒 ,
生姜干姜的功能主治的异同

生姜与干姜的功能主治的异同异同概述生姜和干姜都是常见的调味品,它们不仅在烹饪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中医药领域也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生姜和干姜都来自于姜植物的根部,但它们在功能主治方面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生姜和干姜的功能主治的异同。
1. 生姜的功能主治生姜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效果:•解表散寒:生姜具有辣味和温性,能够温阳散寒,适用于感冒、寒性胃痛等病症。
•驱风止痛:生姜能够祛风散寒,具有镇痛、止吐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暖胃健脾:生姜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有助于消化和吸收,适用于食欲不佳、脾胃虚弱等症状。
•姜汁治疮:生姜的姜汁具有抗菌和消炎的功效,可用于外用治疗疮痈溃烂等皮肤病。
2. 干姜的功能主治干姜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效果:•消食健胃:干姜能够刺激胃肠黏膜,促进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适用于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病症。
•祛寒散湿:干姜具有温阳的作用,能够散寒祛湿,适用于寒湿痹痛、腰腿冷痛等病症。
•行气止痛:干姜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能够舒筋活络,适用于经络气滞引起的疼痛症状。
•干姜茶:将干姜切片煮水饮用,具有暖胃散寒、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
常饮干姜茶对于寒性体质的人特别有益。
异同对比功能主治生姜干姜解表散寒是否驱风止痛是是暖胃健脾是否消食健胃否是祛寒散湿否是行气止痛否是姜汁治疮是否干姜茶否是总结生姜和干姜都是姜植物的根部制成的调味品,在中医药学和烹饪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姜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解表散寒、驱风止痛、暖胃健脾等方面,而干姜则具有消食健胃、祛寒散湿、行气止痛等作用。
通过对比生姜和干姜的功能主治,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合适的姜制品进行应用。
饮用干姜茶对于寒性体质的人有着特别的益处。
在使用姜制品时,应注意适量使用,避免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干姜、生姜、高良姜,都有什么区别?

干姜、生姜、高良姜,都有什么区别?高良姜,顾名思义,与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么,高良姜到底是什么姜呢?高良姜与我们所熟悉的生姜、干姜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首先,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高良姜。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又称良姜,《中国药典》历版均有收载。
性味辛热。
归脾、胃经。
以气香味辣、分枝少、红棕色者为佳。
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
据文献报道,广东徐闻县是我国高良姜道地性最强和最集中的产区。
高良姜(图片来源于网络)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因产于古高良郡(今广东湛江、茂名一带),故得此名。
其卷二载:“高良姜,大温,主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
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
”《本草求真》记载:“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
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
此虽与干姜性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由此也可看出,高良姜与干姜是有区别的。
高良姜我们再来看看干姜。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以质坚实、断面色黄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性味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本草纲目》记载:“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
”《名医别录》记载干姜“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
”《珍珠囊》言:“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干姜综上所述,对于高良姜与干姜二者。
从基源上可以看出,高良姜与干姜同属姜科,两者存在着亲缘关系。
从形态上看,高良姜与干姜也很容易区分。
功效上,高良姜与干姜大同小异。
中药材辨别如何辨别炮制后的生姜与干姜

中药材辨别如何辨别炮制后的生姜与干姜中药材辨别:如何辨别炮制后的生姜与干姜生姜和干姜作为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它们的外观和性质在炮制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因此,正确地区分炮制后的生姜和干姜对于中药材的使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辨别方法。
一、外观特征炮制后的生姜和干姜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区别。
1. 炮制后的生姜:外观色泽金黄,表面光滑,通常连带着一层白色或者黄色的外皮。
炮制后的生姜一般具有较强的气味和辣味。
2. 干姜:外观颜色较为暗淡,一般为棕褐色或者深红色,干燥后的姜块表面皱缩,纹路清晰可见。
干姜的气味和辣味相对较弱。
通过外观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生姜是否经过炮制。
二、气味辨别生姜和干姜在气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 炮制后的生姜:具有较为浓郁的香气,闻起来辛辣刺鼻,特别是在生姜切开后,其气味更加明显。
2. 干姜:香气较为淡雅,相对没有炮制后的生姜那么浓烈。
通过嗅闻生姜的气味,我们可以借此辨别是否是炮制后的生姜。
三、质地和硬度质地与硬度也是区别炮制后的生姜和干姜的重要指标。
1. 炮制后的生姜:质地相对较软,容易切割,切割后明显带有黏液。
2. 干姜:质地相对较硬,难以切割,且切割时没有黏液的分泌。
通过触摸姜块的质地,我们能够大致判断其炮制状态。
四、水分含量水分含量也是区别炮制后的生姜和干姜的关键指标。
1. 炮制后的生姜:水分含量较高,切割后能够明显感觉到湿润的触感。
2. 干姜:水分含量较低,切割后触感相对干燥。
通过触摸姜块的湿润程度,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其水分含量,从而辨别是否是炮制后的生姜。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外观特征、嗅闻气味、判断质地和硬度、检测水分含量等方法,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炮制后的生姜和干姜。
作为使用中药材时的重要步骤,正确辨别中药材的性质和品质,对于确保中药疗效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生姜与干姜的功效不尽相同要分清后再吃

生姜与干姜的功效不尽相同要分清后再吃生姜与干姜的功效不尽相同要分清后再吃
生姜有辛温解表,温中止呕,温肺化饮等性能,而干姜则是晒干的生姜或者低温烘干的生姜,常和其他中药搭配煎汤服用。
专家提醒,生姜与干姜的功效不尽相同,要分清后再吃。
生姜在解热、止呕和解毒方面有独特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风寒所致伤风感冒、头痛鼻塞、发热咳嗽及胃寒呕吐等。
将生姜煮熟后食用,可治胃寒腹痛,而在淋雨或涉水后煮生姜红糖水喝,也可以预防风寒感冒。
干姜具有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等性能,在暖胃、通脉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亡阳虚脱、手足厥冷等症状,如用于急救和治疗危重病症的“四逆汤”,用的是甘草、干姜和附子。
这是因为危重病人气血疏导系统很虚弱,如果用发散作用很强的生姜,病人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猛烈的冲击而加重病情,换成温化作用见长的干姜,能够让药效缓慢地在体内挥发。
专家提醒,秋冬季节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如果再吃辛辣刺激的生姜,更容易伤肺,加剧人体失水、干燥,所以,除非为了解热祛寒,以少吃姜为宜。
干姜与生姜的区别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干燥品。
姜我们大家都很熟悉。
它不仅可作药用也是我们一日三餐常用的调味剂。
我们能从菜市场买到的鲜姜就是生姜。
把生姜晒干或烘干就成了干姜。
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大约能长到半米高。
姜喜欢生长在不冷不热不旱不涝的地方在土层深厚沙质土壤中长得最好。
姜喜欢的生长环境比较温和所以姜的药性相对还算比较柔和没有太多霸气。
姜的茎从地下根茎上长出来笔直向上仿佛带着一股冲劲。
姜的叶子没有叶柄直接包着茎长出来。
它的叶子交叉互生整齐地排列在茎的两侧叶子是狭长的披针形斜向上直直地就伸出来了就像两排利剑刺向天空透着一股向外升达的生楞之势。
姜的茎叶颜色都是比较深的绿色茎叶结合得很紧密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所以姜的植株看上去就像一个人憋足了劲准备往外冲的架势。
我们药用的部分是姜的根茎姜的根茎在地下分支较多指状分支并排在一起向上长就像一只胖胖的大手向上伸展着。
每一块分支都长得就像小孩胖胖的胳膊腿一样圆滚滚的很饱满一块连着一块分支多的生姜有的一块能长到几斤重。
新鲜的姜颜色是鲜黄色的看着非常干净明丽。
它的表皮是膜质的很光滑看起来有明显的光泽。
切开之后里面也是淡黄色的可以看到姜的内皮层有很明显的环形纹黄色稍深一些就好比姜自身穿了一件厚厚的环形外套把自己给紧紧地约束在里面了而在这个环形纹里面长满了平行分布的姜丝贯穿整个姜的内部。
姜丝体现了姜的通达之气环形纹则把这股通达之气约束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
完整的鲜姜闻不到什么明显的气味咬一口在嘴里尝一尝会有一股非常辛辣的姜味带着一股淡淡的香气尽管很辣但辣味相对比较厚道一些既使吃到肚子里也不会像辣椒大蒜那样引起胃中的明显不适。
新鲜的姜通体内外都是淡黄色黄色属土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土气其臭为香姜长得圆滚滚的没有什么棱角就像肉一样外形很中庸也符合土气中庸的特点。
所以姜就是专入一身坤土的一味药。
土生湿土气为病最容易导致湿气郁滞而生姜辛辣通行之性正好可以运化水湿因此生姜就是专门入中土化湿气的一个药。
关于生姜与干姜的区别,你知道多少?【新知识】

关于生姜与干姜的区别,你知道多少?
文章导读
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谓是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小到用作调料,大到入药治
病。
而姜分为干姜和生姜,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生姜性温而干姜更为辛热,也正因为如
此,它们也的确有着不同的功效。
1、生姜(辛温解表药)——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主治病症:风寒表症,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解鱼蟹毒,半夏及天南星毒
总结:如果是受寒感冒了,就可以用生姜,能够治疗肺受寒咳嗽,而平常炒鱼会加生
姜去腥味,从中药角度来说其实是生姜能解鱼蟹毒,因为鱼属于寒性食物。
2、干姜(温里药)——辛,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干燥品。
姜,我们大家都很熟悉。
它不仅可作药用,也是我们一日三餐常用的调味剂。
我们能从菜市场买到的鲜姜,就是生姜。
把生姜晒干或烘干,就成了干姜。
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大约能长到半米高。
姜喜欢生长在不冷不热,不旱不涝的地方,在土层深厚,沙质土壤中长得最好。
姜喜欢的生长环境比较温和,所以姜的药性相对还算比较柔和,没有太多霸气。
姜的茎从地下根茎上长出来,笔直向上,仿佛带着一股冲劲。
姜的叶子没有叶柄,直接包着茎长出来。
它的叶子交叉互生,整齐地排列在茎的两侧,叶子是狭长的披针形,斜向上直直地就伸出来了,就像两排利剑刺向天空,透着一股向外升达的生楞之势。
姜的茎叶颜色都是比较深的绿色,茎叶结合得很紧密,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所以姜的植株看上去就像一个人憋足了劲准备往外冲的架势。
我们药用的部分是姜的根茎,姜的根茎在地下分支较多,指状分支并排在一起向上长,就像一只胖胖的大手向上伸展着。
每一块分支都长得就像小孩胖胖的胳膊腿一样,圆滚滚的,很饱满,一块连着一块,分支多的生姜有的一块能长到几斤重。
新鲜的姜,颜色是鲜黄色的,看着非常干净明丽。
它的表皮是膜质的,很光滑,看起来有明显的光泽。
切开之后,里面也是淡黄色的,可以看到姜的内皮层,有很明显的环形纹,黄色稍深一些,就好比姜自身穿了一件厚厚的环形外套,把自己给紧紧地约束在里面了,而在这个环形纹里面,长满了平行分布的姜丝,贯穿整个姜的内部。
姜丝体现了姜的通达之气,环形纹则把这股通达之气约束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
完整的鲜姜,闻不到什么明显的气味,咬一口在嘴里尝一尝,会有一股非常辛辣的姜味,带着一股淡淡的香气,尽管很辣,但辣味相对比较厚道一些,既使吃到肚子里,也不会像辣椒大蒜那样,引起胃中的明显不适。
新鲜的姜通体内外都是淡黄色,黄色属土;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土气其臭为香;姜长得圆滚滚的,没有什么棱角,就像肉一样,外形很中庸,也符合土气中庸的特点。
所以姜就是专入一身坤土的一味药。
土生湿,土气为病,最容易导致湿气郁滞,而生姜辛辣通行之性,正好可以运化水湿,因此生姜就是专门入中土化湿气的一个药。
所以《说文》解释姜为“御湿之菜也”。
姜的本字,《说文》作“?”,后来则多省写作“薑”,简体字简化为“姜”。
薑从畺,畺的本义是边界,就是田地之间的分界线。
所以畺就意味着把土地划定了一个范围,而姜的药性确实也有类似的特点。
姜的这股辛辣之气,就跟姜里面长得姜丝一样,气势如虹,通行无阻。
然而这种通行之力,被严格限制在了姜的内部,姜的膜质表皮以及皮下厚厚的环形纹,就像边界一样,把姜的辛散之力限制在了土气的范围之内。
所以尽管生姜是非常辛辣的一个药,但是它的整个药气,却没有明显偏离人体土气的范畴,相对还是比较温和的一个药,所以可以大量使用,是比较安全的一个药。
人体五脏中脾属土,脾主四肢,脾主肉,所以肉多的地方,也是人体土气盛的地方。
生姜长得就跟人体的肉有些像,比较结实饱满,所以生姜辛温之气能通行全身,而又不至于辛散于外,以致象麻黄那样耗散正气。
所以生姜是专心在人体土气范围内工作的一个药,需要时可以放心大量使用。
生姜由于还有一股生发之气,所以它的辛温之力,流通性更好,更擅于温化流通体内还可以流动的湿气痰浊。
中焦湿气壅滞,升降不利,很容易引起痞满呕吐。
生姜良好的温运水湿的效果,就有很好的止呕的作用。
所以仲景小半夏汤用生姜止呕,治疗心下支饮,生姜用到了半斤。
孙思邈也因为生姜良好的止呕效果,而把生姜称作“止呕圣药”。
不过生姜并非只是一个止呕的药。
生姜之热可以温散中焦寒邪,生姜之辛可以运化中土水湿,生姜之清香可以化解中土秽浊之气。
小半夏汤治疗心下支饮,实际上就是生姜与半夏同用温化胃中留饮。
如果痰饮遍及全身,尤其是肺中湿盛痰多之时,可以用生姜汁配合竹沥来流通化痰,温化流通的效果更好。
《本草纲目》讲生姜:“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
”这实际上是借用生姜辛香之气以化解外在的秽浊湿气。
生姜可解鱼蟹之毒,也是这个意思,相当于化解由鱼蟹导致的体内的秽浊之气。
所以生姜主要是善于温化排除体内的水湿之气。
《神农本草经》讲生姜“去臭气,通神明”,臭气就是水气和秽浊之气,浊去则清升,自然神气通明。
生姜偏于行散,不利于一气的收藏,所以正常人在夜间和冬天不宜大量食用生姜。
“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
”当然治病需用之时,也不必拘泥。
正因为生姜偏于行散,而半夏、南星皆偏于收固,所以生姜又被用来解半夏、南星之毒。
有人误食半夏中毒,医教以食生姜一斤而愈,这是古书记载的一个案例。
把生姜晒干或微火烘干之后,就成为了干姜。
干姜的来源,自古至今,有一些不同的演变。
要讲清这个问题,先要分清母姜和子姜的区别。
生姜是无性繁殖,栽培用的是生姜的根茎。
每年秋天生姜收获之后,长得完整饱满的生姜会被选为种姜,第二年春天把种姜放在房间里,保温催芽,当种姜上长满了指尖大小的姜芽的时候,就可下地分种了。
把种姜切成小块,每一块上保留一到两个姜芽,种到地里,这就是姜苗。
姜苗长到秋天,在春天种下的那一小块姜上,就会长出很多新的子姜来。
这时春天种下的那块姜也会稍微长大一些,这块姜长得比较苍老,身上长满了子姜,就像母亲一样,所以就叫母姜。
一块完整的新出土的鲜姜,只有最下面的那块老姜是母姜,其余的大部分姜都是当年新长的子姜,所以母姜的产量相对来说是很低的。
生姜采挖的时间,一定要在每年秋天的霜降之前。
因为生姜不耐寒,霜降之后,一旦姜苗被冻枯,姜的根茎也跟着受影响,就不容易保存了,做姜种质量也不好了。
所以在霜降之前挖生姜,即可以让生姜长到最大,又不致于因受冻而影响生姜的品质。
这时采挖的生姜,老熟饱满,含水量少,姜味辛辣浓厚,既可做姜种,也可做药用。
如果生姜采挖的时间过早,比如在夏秋之交,生姜就已经长成了,也可以采挖,但这时挖出的生姜太嫩,如果种下去,只能长茎叶,不会再长出新姜来,是不能用做姜种的,这也是生姜叫子姜的一个原因。
《本草图经》里面记载的汉州干姜做法:“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曝之令干,酿于瓮中,三日乃成也。
”这时的干姜,实际上干姜的一种炮制品,并不是简单的晒干。
因为这种炮制方法比较繁琐,后世逐渐简化为直接晒干。
就是我们现在干姜的生产工艺。
为了区别这两种干姜,后世医家就把简单晒干的干姜称作干生姜,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干姜。
用于加工干姜的原材料——生姜,也有一些不同的来源。
李时珍讲“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清代的医家大多沿袭了这一说法。
母姜由于苍老坚烈,辛辣气足,所以用母姜晒出来的干姜,药性辛烈,药效更好一些。
但由于母姜产量有限,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临床使用干姜的主要来源。
干姜的另一个来源是专用的药姜。
我们在菜市场买到的生姜,属于菜姜,辛辣之气比较柔和。
药姜跟菜姜是同一个种属的植物,但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栽种方法也不太一样,药姜辛辣之性更强一些,更适合入药用。
四川是干姜的主要产区,当地就有专门的药姜种植基地。
所产的生姜,全部用来加工成干姜,尤其是乐山犍为的白姜,个大饱满,淀粉足,纤维少,辣味浓,制成的干姜,品质上乘,药效优良,自古以来就是药用干姜的地道产区。
普通的菜姜,由于含水分较多,容易腐败,所以不容易加工成干姜。
但菜姜的母姜,因为不适合食用,所以大都入药做了干姜。
一些长得不太好的菜姜,作食用姜不好卖,也被切片烘干,加工成了干姜。
所以目前我们在临床上能见到的干姜,实际上大概有这么三种:一是四川等干姜主产区的药姜加工而成的干姜,这类干姜质量好,产量大,临床最常见。
二是各地菜姜的母姜加工成的干姜,质量也不错,但产量比较少。
三是部分劣质菜姜切片烘干而成的干姜,这类干姜也不少见,品质药效都比较差。
有些地方对子姜和母姜区分得比较认真,把晒干的子姜叫生姜,晒干的母姜才叫干姜。
这种叫法现在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实际上临床都是作干姜用,只是药力厚薄的差别。
临床上的干姜,有的是切片的,有的是整个烘干的。
整个的干姜,药气散失得比较少,药效比干姜片更好一些。
二者都以坚实,断面色白,粉性足,辛辣之味盛者为佳。
所以好的干姜又叫白姜,均姜。
凡是摸着比较软的干姜片,或者色黑坚硬如石的姜块,都不是好干姜。
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姜,就是指新鲜的水灵灵的鲜菜姜,我们现在的干姜,就是指干燥后的姜的根茎。
二者主要是新鲜和干燥的区别。
生姜干燥之后,那股活泼的生发流通之气就几乎没有了,只剩下了辛温之性,所以干姜就显得燥烈一些。
好的干姜,断面是黄白色,粉性足,把干姜捣一捣,那股辛烈之味非常呛人,辛散的力量强了,流通的力量小了。
所以干姜主要用温散寒邪。
寒则收引,温则流通。
人身的一气,必须温运才能流通。
一旦阳虚寒盛,一气凝滞不得畅行,干姜就是散寒破滞的最佳选择。
干姜的这股辛温之力,就像一个火炉子一样,很好地弥散在人体的整个土气之内,把凝滞的寒气温散开,让一气恢复周流。
所以元阳大虚,寒邪凝结,一气周流行将停滞的时候,仲景四逆汤中就是用干姜配合附子来恢复一气的周流。
干姜温散开路,附子流通一气,甘草顾护大局。
四逆汤用好了,这三味药即可起死回生。
所以干姜的作用,主要在于散寒破结,温通一身土气,为一身之气的周流开通道路。
人体的一气,寒则凝滞不行,木气因之郁而动风。
郁于上,则为咳嗽吐血,郁于下则为腹痛下利,郁于中则胃寒胃痛。
只要是阳虚寒盛引起的疾病我们都可以用干姜来温通道路,帮助一气恢复周流。
所以仲景治咳嗽必用干姜五味,是用干姜开通右路敛降之路,五味敛之下行。
理中汤与黄芽汤皆凭干姜温运中焦以建功,籍以恢复中焦斡旋。
而对于寒滑腹泻,一味干姜即可见效。
有些慢性胃肠炎患者,病根属寒,经年不愈,用一个民间偏方,老姜一斤,切碎油炸黄香,每日饱食,很多人的病会逐渐痊愈。
《眼科奇书》中对红肿热痛的外障眼病,用大发散散寒疏木为治,以老姜一斤为引,都是借用了老姜强有力的温通开破作用。
把干姜用文火砂炒至姜体发泡胀大,外面呈黑色,内部老黄色,散发出强烈的辛辣味,即成炮姜。
干姜经过这种炮制之后,辛烈之气大减,所以炮姜体轻而略脆,只留少许缓和温煦之力。
对于需要温通而一气又比较虚弱的情况,尤其合适。
徐徐温通,不伤正气。
所以炮姜常用于老年人中土虚寒之证。
吐血或下血的患者,气随血脱,必有阳虚。
阳虚不运,木气郁滞随之加重,出血势必无有止时。
此时用炮姜止血,缓缓温通可复一气周流之路,不辛不烈又避免了推波助澜之弊,所以炮姜又是一味止血良药。
姜炭则是干姜烧灰存性,药性近无,功近黄土,只有平和固守之功,多用于止血下痢的辅助治疗。
总而言之,生姜偏于流通化湿,干姜偏于散寒破结,两者皆可横行一身坤土,专入中焦土气,是温运一身土气的专药。
生姜药气比较柔和,水湿盛时可以大量使用,几十克到几百克都没有问题。
而干姜则燥烈有余,温润不足,阳虚寒盛需要大量使用时,要顾及到干姜燥烈伤阴之弊,所以理中汤人参干姜同用,燥湿相济以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