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大解析-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类解读精练一、因果类选择题(解析版)

2019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类解读精练一、因果类选择题(解析版)
答案:C
3.(2018全国Ⅱ卷,27)35.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解析:材料给出的地区是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应是三国交界的山区地带。此三国都是欧共体成员,综合60-70年代的信息(1967年,欧共体成立),推断,导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一体化。马歇尔计划40年代末实施,五十年代就发挥出重要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就逐渐建立起来,70年代后逐渐削减,而材料提供的时间是60-70年代,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1年,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8北京卷,20)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Ⅱ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习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B
4.(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高考历史因果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因果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第三节因果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一、题型特点1.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2.题干和选项中都包含丰富而密切的关联信息,要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机串联,以辨真伪。

3.不仅要对题干信息分析全面和准确,还要针对四个类似选项逐一分析,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选项。

二、解题技巧注意: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三、经典例题1.(2022·全国甲·9)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

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2.(2022·全国乙·10)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

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

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3.(2022·湖南·13)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

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

201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类解读 一、因果类选择题(原卷版)

2018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类解读  一、因果类选择题(原卷版)

2019高考选择题分类解读精练之一、因果类选择题(原卷版)题型特点1.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2.题干和选项中都包含丰富而密切的关联信息,要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机串联,以辨真伪。

3.不仅要对题干信息分析全面和准确,还要针对四个类似选项逐一分析,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选项。

解题技巧注意: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高考真题1.(2018全国Ⅱ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习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2.(2018全国Ⅱ卷,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期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3.(2018全国Ⅱ卷,27)35. 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4.(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一览整理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一览整理

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一览整理历史(希腊语?στορ?α,通过调查获得的学问”)是书面文件中描述的过去及其讨论。

在书面记录之前发生的大事被视为史前史。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仅供参考,喜爱可以(保藏)共享一下哟!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1)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缘由,常消失的标志性词语有“缘由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缘由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缘由”“直接缘由”“历史缘由”“主观缘由”等。

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缘由,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消失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方法):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缘由方面要区分客观缘由和主观缘由、主要缘由及次要缘由、直接缘由及间接缘由、历史缘由及根本缘由等。

二是要留意历史大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进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精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规律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方法:①实行时间挨次的方法推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肯定是因。

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打算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①类似的还有生产力打算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打算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简单作出推断。

1、根本缘由:是指引起事物进展变化的诸多缘由中起关健作用、打算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缘由。

根本缘由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2、主要缘由:是指在事物进展变化的各种缘由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缘由。

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缘由。

主要缘由不肯定是根本缘由,通常主要缘由一般不与根本缘由并列于题中。

另,命题中“最主要的缘由”实践中等同于“根本缘由”。

高中历史选择题怎么蒙第一,与众不同法假如选不正确的,那么在四个选项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找出一个选项与其他三个选项明显不同,该选项一般为正确答案。

高中历史因果型选择题

高中历史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5 因果型选择题(时间:45分钟)【题型解读】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或结果的选择题。

着重考查学生的描述和阐释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标志性词语有“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依据”等。

解题方法主要有时序定位法、理论定位法等。

1.(2014·福建龙岩质检)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姓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下属。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战国时期,豪强各自为政,姓、氏、字的赏赐成为了诸侯内部事务。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析据题干材料,宗法制强调以血缘亲疏形成等级,区分大宗小宗,因此“赐姓”成为大宗—天子的特权,战国时期豪强随意赐姓,表明宗法等级遭到破坏,故选B项。

材料中未提到分封爵位、土地、人口,A项错误;材料所述不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C项错误;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D项错误。

答案 B2.(2014·四川泸州一诊)《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的剧烈变动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据题干可知,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选A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正在形成中,B项错误;统治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排除。

答案 A3.(2014·广东肇庆一模)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

第14天 解题方法四因果型选择题-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

第14天 解题方法四因果型选择题-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

因果型选择题1.题型特点因果型选择题是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知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因果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出原因,标志性的词语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标志性词语是“结果”“导致”等。

2.解题技巧(1)要分清是以因求果还是以果求因;(2)要弄清题干(结果)与备选项(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3)要紧扣解题限定词,明确要求回答的是哪种类型的原因,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等;(4)要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具体的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时序法。

根据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二是理论法。

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因果关系,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广东人民对洋货的抵制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据《新快报》报道,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一个“大熊猫、你好、茅台酒”的热潮。

在这一热潮中,横滨的中华街涌来了很多中外顾客。

引发这一“中国热”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中美关系的改善C.中日邦交正常化D.美国与日本、台湾的关系日益密切据统计,自1951年7月1日之后,联邦德国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的援助共2.7亿美元,而他们只需向美国进出口银行偿还1690万美元。

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B.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C.二战后西欧强国降为二流国家D.雅尔塔体系对美德关系的影响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出现了一个“大熊猫、你好、茅台酒”的热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引发这一“中国热”现象,C正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与中日关系无关,A排除;中美关系的改善,不属于直接原因,B排除;美国与日本、台湾的关系日益密切关系,也不属于引发这一“中国热”现象的直接原因, D排除。

题型三因果型选择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题型三因果型选择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题型三因果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因果型选择题,即从因果关系角度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的选择题。

此类题型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结果推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由原因推出结果,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在题干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解题方法:(1)限定词法。

正确理解题干有关限定词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等,影响方面要分长远影响和直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世界影响、政治影响和经济文化影响等,然后用这些限定词和选项对照,符合此限定词的选项就是答案。

(2)逻辑推理法。

比较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比如题干要求选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我们可比较一下四选项。

若四选项为并列关系,就找最主要的选项;若四选项为递进关系,就找最深刻方面的选项;若四选项相互交叉,就选一个能包含其它选项的选项。

(3)时间推断法。

采取时间先后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即以题干所述事件为中心,在此之前的是因,在此之后的是果。

(4)理论引导法。

运用相关的史学理论进行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

还有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关于几种原因、目的的概念:①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专题01因果关系类选择题(原卷版)-2023年高考历史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专题01因果关系类选择题(原卷版)-2023年高考历史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

专题01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试题直接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此类选择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主要因素”“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重要原因”“因为”“背景”“直接原因”“原因在于”“主要动力”;二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细化词语有“作用”“重要影响”“结果”等。

“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现实环境及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原因、条件两方面的内容。

在特定情况下,“背景”、“原因”、“条件”三者可以通用,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当“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前者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后者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1.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或因素,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一对范畴。

从现象和本质看,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分;从矛盾方面看,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从主客观方面看,则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分。

2.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亦称为近因。

通常所说的“导火索”,则是指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地点、以某种特定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

3.根本原因: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因素,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般应从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内因等方面去寻找。

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选择题大多会涉及到“根本原因”的考查,但因其观察角度及思维维度的单一性,新课程高考选择题逐渐舍弃这一设问方式,而注重在非选择题当中通过原因的全面分析来考查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缜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选择题大解析-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读
近几年,由于高考强调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较深层次分析的试题不断涌现,其中因果关系型选择题比重的加大,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确凿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简易作出判断。

例题: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巨大
A.《联合国宪章》的约束
B.拥有强健的军事力量
C.称霸世界的需要
D.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健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美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博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A.妨碍了海外贸易B.妨碍了正常的交往,使中国土特产滞销C.妨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抵御了外国殖民势力侵入
模拟演练:
1.造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A.两国君主的地位和权力例外
B.两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例外
C.两国改革力量和开放势力力量对比例外
D.两次改革发生的时代和所处国际环境例外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虽有危机弊端,但也有客观的积极作用,其中最严重的是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始终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
D.有利于国家实力的增强
3.鸦片战争前我国能够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处于开放社会富强时期
B.开放统治者积极组织反对侵略,同时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
C.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西方国家军事力量不如我国强健
4.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开放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然而民主政治却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够完善
D.缺乏彻底的革命纲领
5.“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6.之所以说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它
A.按政府的安排进行生产,减少了盲目性
B.通过优胜劣汰实现了优化组合
C.减少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D.消除了竞争
7.19世纪中期,英国以“自由贸易“为旗号狂妄进行商品输出,其原因在于
A.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B.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最优秀
1.C此题中最大的干扰项是B,但“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例外“应是其根本原因,而主要原因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直接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2.A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它在开放社会衰落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C、D三项是其客观的积极作用,但在开放时代,维护国家统一是最严重的。

3.BA、D两项的表述不确凿,C项虽然符合历史事实,但对反侵略战争不起严重作用。

4.B旧三民主义对于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势力进行反清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革命取得一定成果后,很难将革命推向新高潮。

在此题中A、C项的产生都是由旧三民主义局限性形成的,而D项是旧三民主义局限性的表现。

5.B“一国两制“原则的提出,是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前提,根据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以及现实的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提出的,是实事求是的详尽体现。

6.B垄断组织产生后,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可能改变,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动。

而垄断组织产生后,企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7.D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这是它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基础和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