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言论_综合整理版

合集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会整理资料》优秀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会整理资料》优秀教案

四年级综合实践上册《学会整理资料》教学设计基本信息一、教材分析:《学会整理资料》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方法与指导”部分的一个活动主题。

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大量的资料,面对这些材料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是一个不得不学习的内容。

本课对学会整理资料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剖析,培养同学们良好地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

本课通过多个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圉中,形成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查阅资料及整理资料的初步能力,尤其是通过对笫一个主题《怎样查阅资料》的学习,在上个活动主题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查阅资料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且从多方面,多角度获取了大量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本课要在上次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资料的尝试练习,让学生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挑选、记录、保存。

相信定能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整理资料的方法,初步学会整理资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探究,了解整理资料的方法, 初步学会整理资料,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初步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专研的态度。

本课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整理资料,提高资料整理能力教学难点: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整理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初步形成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教学方法教法方法:教师通过视频演示和学生读图、练习相结合。

充分尊重学生已有 经验,引发学生整理资料的欲望进行有效的引导、指导;真正放手,让学生充分探究、充分交流,充分合作。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五、 教学环境与媒体建议: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媒体设计:1. 教具准备:书签、文摘卡、图书索引卡,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 剪刀、尺子、白纸、铅笔、双面胶、彩笔、订书器等工具。

印刷试题整理完整版

印刷试题整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1印刷运行适性:保证印刷正常进行,纸和纸板应具备的性能。

2印刷适性:获得预期的印刷效果,纸和纸板应具备的性能,是所有影响印刷品质量的纸张性能的总称。

3印刷平滑度:印刷压力作用下纸张的平滑度。

4表观平滑度:纸张自由状态下的纸张的平滑度为表观平滑度5 PPR值: PPS=2μm时的压力称为需用印刷压力,简称PPR值。

6油墨接受性; 纸张表面在印刷过程中,在印刷机上压印瞬间接受转移油墨的能力。

7纸张吸墨性:指纸张对油墨的吸收能力,或者说是油墨对纸张的渗透能力。

8印刷堆墨:指油墨堆积在橡皮布、印版和墨辊上,油墨传递和转移性能不良,使印刷品墨色模糊、发虚等。

9平衡水分:所谓平衡水分,就是当存放的纸张其吸湿速率与脱湿速率相等、并保持动态平衡时,该纸张所含有的水分便叫做平衡水分。

10相对湿度:是指lm3空气中实际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与同温度下饱和状态时所含水蒸气质量的百分比11饱和湿度::是指空气中能够含有最大限度的水蒸气的数量。

12绝对湿度:是指lm3空气中实际所含有的水蒸气的质量。

13露点温度:空气在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也就是空气开始出露水(结露)的临界温度。

14自然调湿:把纸张放在与车间相同相对湿度下,使纸张达到平衡,但印刷时每印一次纸张吸湿一次,变形一次。

15强制调湿:先把纸张放在高于车间8%相对湿度下达到平衡,再放在车间里平衡,这样纸张经过吸湿和解湿后再吸水的敏感性降低,使纸张相对稳定,变形较小。

16白纸光泽度:它是用纸张在一定角度下的镜面反射率与标准黑玻璃在同样角度下的镜面反射率之比来表示的。

即把标准黑玻璃的镜面反射率规定为100%,记为100度,纸张镜面反射率为标准黑玻璃镜面反射率的百分比,记为多少度。

17反差光泽度:又称对比光泽,是物体镜面反射量(S)与总反射光量(D)之比。

18镜面光泽度:物体表面镜面反射光量(S)与入射光量(I)之比。

19应力松弛:如果纸张的变形保持一定,应力将随时间而减少,这种现象称之为应力松弛。

贵州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贵州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人民出版社贵州版四年级综合实践教案第一课日常生活礼仪教学目的:1.结合实际体验说礼仪的重要,掌握一般常用的文明语言与几点说话礼仪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校园里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到处可闻文明语言,使文明礼仪教育见成效。

2.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3.通过亲身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校园礼仪。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希望学生能日常礼仪知识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区。

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说话礼仪:文明礼仪教育之所以要从说话做起,是因为他是语言生命的基石,学习,生活,交往无不需要说话.就是说,不说话,或不会说话,或说不好说都要影响学习、生活、交往的质量,影响人生的价值。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正是文明礼貌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写照。

二、讨论:话怎样说更得体。

三、师生小结:跟什么人说什么话干什么事说什么话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最重要的是对话的前言后语,交际对象的文化素养和当时的社会时尚。

评比。

鼓励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再次学习的积极性。

四、介绍一般常用的文明语言与几点说话礼仪的技巧:(一)文明礼貌语言一般有:问候语语:“老师好!”“爸爸好!”“爷爷你身体好吗?”等。

送别语:“老师再见!”“妈妈再见!”等。

请求语:“××同学,这道数学题能教我一下吗?”“请把你的橡皮借我用一下,好吗?”等。

安慰语:“小弟弟,别哭,我带你找妈妈!”“奶奶,您放心,您的身体会好起来的!”畅谈体会,每个同学可以自己的表现,他人的表现,公正的评价他人并正确的认识自己。

五、总结:希望同学们能把日常礼仪的一些规范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区。

第二课植物王国的奥秘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植物的有关知识,认识我们周围的一些植物。

教学重、难点:植物的名称与生长特点。

教学过程:一、从整体认识植物(一)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二)师生交流。

少年风采作文600字

少年风采作文600字

少年风采作文600字少年风采作文600字(通用50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风采作文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风采作文600字篇1谁的年少时光不美丽如歌?谁的少年时代不具有独特的风采?运动场上,一个个矫健的少年奔跑在赛道上。

他们用汗水播撒希望,用信念加快脚下的步伐。

尽管他们早已累得气喘嘘嘘,但他们依旧不会放弃,自己选择的路,哪怕是爬着也要爬完整个赛道。

这不仅仅只是比赛的跑道,更是少年青春的跑道,坚持就是胜利,奋斗就有希望。

年少不轻狂,不达目的不罢休是我们的执着追求。

这是我们少年的风采——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用汗水与泪水铸就年少可爱的梦想,用信念与个性成就不一样的年少辉煌。

中考将至,教室里一排排整齐的背影如此可爱。

埋头苦读,笔与纸的摩擦声格外清晰。

资料书已高过头顶,白色的试卷与风共舞,宛若一片片大大的雪花。

拼命于题海之中,忘记吃饭,忘记时间,甚至忘记自我。

一个个鲜红的分数,有人欢喜有人悲,日子虽过得紧张但却充实满足。

早已忘记恩怨,只是不肯认输的苦读。

课上双眼早已布满血丝,但却毫无睡意,这是我们的信念:不要忘记别人在奔跑,不要让自己投降。

月上中天,台灯下依然是我们昂扬的背影。

这是我们少年的风采——刻苦努力,顽强奋斗,明知目标不一定能够实现,但依然会执着追求,乐此不疲。

临近毕业,我们早已唏嘘一片,毕业的字眼格外扣人心弦。

情谊对我们而言,显得格外珍贵。

阳光灼伤一片温柔,曾经的誓言早已烟消云散。

我们含着泪却笑着说再见,彼此珍重。

我们不再为一道数学题而争吵得面红耳赤,也不再为同桌蹩脚的英语而笑得趴倒课桌上,更不会为你的语文成绩比我多一分而计较半天。

告别了即将逝去的,用微笑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答应对方好好用功,将来做一辈子的朋友;梨花树下刻上谁与谁的名字,共记誓言长存。

中外出版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中外出版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1.《说文》云:“牍,书版也。

”所谓版,是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2.战国末期,吕不韦将《旦氏春秋》一书公布于咸阳门前,这就是一种早期的出版活动。

3.《熹平石经》是儒家经典最早的官定本。

4. 1702年在英国创办了第一份日报,报名是《每日新闻》。

5.天二阁是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后来成了乾隆为藏《四库全书》而建七阁的范本。

6.清代康熙年间官私编修了多部大类书,影响最大、体例最完备的当数《古今图书集成》,被国外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

7.关于汉字的产生,有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成书于战国时间的《世本•作篇》中就有:“黄帝使仓颉作书。

”的记载,美国作为也将此“作书”人奉为12大文化圣人之一。

8.在陶器上刻画的符号和文字称为陶文,春秋战国和秦砖汉瓦上的这种文字,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9.《周易》包括本经和易传,是我国最古老最神秘的一本占筮书。

10.《说文解字》一书中提到,秦始皇时定书体有八种,称为“八体”,分别是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刻符、摹印、署书、殳书。

11.《资治通鉴》在编辑上有两大创新点:一是编纂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三个步骤;二是辅助之作:《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等。

12.印章的优点是用阳文反字可以印成白纸黑字,阅读效果好。

13.宋代四部大书为《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

14.清朝禁书按照三种方法分类处理,即全毁、抽毁和改窜。

1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起因是殳封问题,而实质上它是专制的封建思想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

16.史官的主要职任是记录本国大事、编纂史书、“君举必书”。

这一传统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

17.宋代校书对工作量的规定,称为“校雠日刻”。

18.史官所职掌有秉笔、执简、掌书、守典、奉法、决狱、册祝等时期。

19.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史料记载在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一书中。

20.检道刻印《九经》,使我国图书形式主流开始由手写本转变为印刷本,我国古代图书出版活动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词组整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词组整理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词组整理识字1tiān天(蓝天)(天空)dì地(大地)(地球)rén人(人们)(人民)nǐ你(你们)(你的)wǒ我(我们)(我的)tā他(他们)(他的)2yī一(一个)(一人)èr二(二十)(十二)sān三(三十)(三月)sì四(四十)(十四)wǔ五(十五)(五颜六色)shàng上(上下)(上山)xià下(下班)(下去)3kǒu口(口水)(口罩)ěr耳(耳朵)(肥头大耳)mù目(目光)(目中无人)shǒu手(手脚)(小手)zú足(足球)(手足)zhàn站(站立)(车站)zuò坐(坐下)(坐着)4rì日(日子)(日月)yuè月(月亮)(明月)shuǐ水(河水)(井水)huǒ火(着火)(大火)shān山(青山)(高山)shí石(石头)(石子)tián田(田野)(田地)hé禾(禾苗)(禾田)5duì对(不对)(对错)yún云(白云)(云朵)yǔ雨(下雨)(雨点)fēng风(刮风)(大风)huā花(花朵)(花儿)niǎo鸟(鸟儿)(小鸟)chóng虫(虫子)(小虫)园地一liù六(六十)(六月)qī七(七十)(七百)bā八(八十)(八位)jiǔ九(九十)(九点)shí十(十全十美)(十一)汉语拼音3bà爸(爸爸)(我爸)mā妈(妈妈)(大妈)4mǎ马(小马)(马上)tǔ土(泥土)(土地)bù不(不好)(不行)5huà画(画画)(图画)dǎ打(打算)(打架)6qí棋(棋子)(下棋)jī鸡(小鸡)(母鸡)7zì字(写字)(识字)cí词(词语)(词句)yǔ语(语文(语句)jù句(句子)(句号)zǐ子 (儿子)(子女)8z huō桌(桌子)(桌椅)zhǐ纸(白纸)(纸上)园地二wén文(文明)(文化)shù数(数字)(数学)xué学(学习)(上学)yīn音(音乐)(声音)yuè乐(音乐)(乐器)9mèi妹(妹妹)(姐妹)nǎi奶(牛奶)(奶奶)bái白(雪白)(白色)pí皮(果皮)(书皮)10xiǎo小(小鸡)(大小)qiáo桥(小桥)(过桥)tái台(台湾)(电台)11xuě雪(下雪)(白雪)ér儿(儿子)(女儿)12cǎo草(绿草)(小草)jiā家(回家)(大家)shì是(不是)(是否)13chē车(汽车)(卡车)yáng羊(山羊)(小羊)zǒu走(走路)(走开)yě也(也是)(也好)课文1qiū秋(秋天)(秋风)qì气(天气)(生气)le了(好了)(对了)shù树(大树)(树叶)yè叶(叶子)(树叶)piàn片(一片)(片面)dà大(大人)(大家)fēi飞(起飞)(飞机)huì会(不会)(开会)gè个(一个)(个人)2de的(好的)(你的)chuán船(开船)(小船)liǎng两(两边)(两头)tóu头(石头)(头脑)zài在(在家)(不在)lǐ里(里面)(那里)kàn看(看见)(看到)jiàn见(见到)(看见)shǎn闪(闪光)(闪亮)xīng星(星星)(星光)3jiāng江(江南)(长江)nán南(南方)(南门)kě可(可以)(可是)cǎi采(采莲)(风采)lián莲(莲花)(莲叶)yú鱼(鱼儿)(金鱼)dōng东(东西)(东方)xī西(西瓜)(西面)běi北(北方)(北面)4jiān尖(尖刀)(笔尖)shuō说(说话)(诉说)chūn春(春天)(春色)qīng青(青蛙)(青山)wā蛙(青蛙)(牛蛙)xià夏(夏天)(夏季)wān弯(弯刀(转弯))de地(慢慢地跑)(轻轻地说)jiù就(就是)(就好)dōng冬(冬天)(冬瓜)园地四nán男(男生)(男孩)nǚ女(女孩)(女生)kāi开(开关)(开始)guān关(关门)(关节)zhèng正(正面)(立正)fǎn反(反面)(反正)识字6yuǎn远(远方)(远近)yǒu有(没有)(有无)sè色(颜色)(色彩)jìn近(靠近)(走近)tīng听(听到)(听说)wú无(无人)(有无)shēng声(声音)(无声)qù去(来去)(离去)hái还(还有)(还要)lái来(来去)(到来)7duō多(多少)(很多)shǎo少(不少)(多少)huáng黄(黄色)(黄酒)niú牛(水牛)(小牛)zhī只(一只)(几只)māo猫(小猫)(肥猫)biān边(一边)(旁边)yā鸭(鸭子)(鸭梨)píng苹(苹果)(青苹)guǒ果(果子)(苹果)xìng杏(杏子)(银杏)táo桃(桃子)(桃树)8shū书(书包)(书本)bāo包(书包)(背包)chǐ尺(尺子)(直尺)zuò作(作业)(工作)yè业(事业)(作业)běn本(书本)(本来)bǐ笔(铅笔)(毛笔)dāo刀(小刀)(剪刀)kè课(上课)(课本)zǎo早(早操)(早上)xiào校(学校)(校长)9míng明(明天)(光明)lì力(力气)(力量)chén尘(灰尘)(尘土)cóng从(从前)(从来)zhòng众(群众)(众多)shuāng双(一双)(成双成对)mù木(木头)(树木)lín林(树林)(竹林)sēn森(森林)(阴森)tiáo条(一条)(条纹)xīn心(开心)(心情)10shēng升(升旗)(升高)guó国(国旗)(国家)qí旗(升旗)(旗帜)zhōng中(中间)(中国)hóng红(红色)(红领巾)gē歌(歌曲)(唱歌)qǐ起(起来)(起立)me么(对么)(什么)měi美(美丽)(美好)lì丽(美丽)(风和日丽)lì立(站立)(起立)园地五wǔ午(中午)(下午)wǎn晚(晚上)(夜晚)zuó昨(昨天)(昨日)jīn今(今天)(今年)nián年(新年)(过年)课文5yǐng影(影子)(身影)qián前(前后)(前面)hòu后(后面)(后来)hēi黑(黑色)(黑狗)gǒu狗(小狗)(狼狗)zuǒ左(左右)(左边)yòu右(右边)(右手)tā它(它们)(它的)hǎo好(好人)(好事)péng朋(朋友)(亲朋好友)yǒu友(友好)(友善)6bǐ比(比较)(对比)wěi尾(尾巴)(船尾)bā巴(嘴巴)(尾巴)shuí谁(谁的)(有谁)cháng长(长短)(长度)duǎn短(长短)(短处)bǎ把(一把)(把握)sǎn伞(雨伞)(打伞)tù兔(白兔)(兔子)zuì最(最好)(最高)gōng公(公正)(公平)7xiě写(写字)(书写)shī诗(诗句)(诗人)diǎn点(雨点)(指点)yào要(要是)(不要)guò过(过年)(过去)gěi给(不给)(送给)dāng当(当中)(每当)chuàn串(串联)(一串)men们(我们)(他们)yǐ以(以为)(以前)chéng成(成为)(成功)8shù数(数一数)(数一数二)cǎi彩(彩色)(丰富多彩)bàn半(一半)(半个)kōng空(空间)(天空)wèn问(问好)(问题)dào到(来到)(到来)fāng方(方向)(正方形)méi没(没有)(没人)gēng更(更加)(更好)lǜ绿(绿叶)(绿色)chū出(出来)(出现)cháng长(长大)(成长)9shuì睡(睡觉)(午睡)nà那(那里)(那边)hǎi海(大海)(海洋)zhēn真(真实)(天真)lǎo老(老师)(老人)shī师(老师)(师生)ma吗(对吗)(好吗)tóng同(同学)(相同)shén什(什么)(为什么)cái才(才子)(才能)liàng亮(明亮)(月亮)10shí时(时候)(时间)hòu候(时候)(等候)jué觉(觉得)(感觉)dé得(飞得高)(跑得快)zì自(自我)(自己)jǐ己(自己)(各抒己见)hěn很(很多)(很好)chuān穿(穿衣服)(穿着)yī衣(衣服)(大衣)fú服(服从)(衣服)kuài快(快乐)(愉快)11lán蓝(蓝色)(蓝天)yòu又(又大又圆)(又唱又跳)xiào笑(微笑)(笑容)zhe 着(走着)(笑着)xiàng向(方向)(走向)hé和(和好)(和睦)bèi贝(贝壳)(宝贝)wá娃(娃娃)(山娃子)guà挂(牵挂)(挂上)huó活(生活)(活动)jīn金(金色)(金黄)园地七gē哥(哥哥)(大哥)jiě姐(姐姐)(姐妹)dì弟(弟弟)(表弟)shū叔(大叔)(叔叔)yé爷(爷爷)(大爷)12qún群(羊群)(群众)zhú竹(竹子)(毛竹)yá牙(牙齿)(蛀牙)yòng用(不用)(有用)jǐ几(几个)(几人)bù步(跑步)(脚步)wéi为(为了)(为什么)cān参(参加)(参与)jiā加(加法)(加上)dòng洞(黑洞)(洞口)zháo着(着火)(着急)13wū乌(乌黑)(乌鸦)yā鸦(乌鸦)(老鸦)chù处(到处)(处处)zhǎo找(寻找)(找到)bàn办(办法)(办公)páng旁(旁边)(两旁)xǔ许(许多)(许愿)fǎ法(办法)(方法)fàng放(放进)(放手)jìn进(进去)(进步)gāo高(高手)(高山)14zhù住(住处)(住在)hái孩(孩子)(孩童)wán玩(玩耍)(游玩)ba 吧(好吧)(是吧)fā发(发现)(发生)yá芽(发芽)(嫩芽)pá爬(爬山)(爬走)ya 呀(好呀)(对呀)jiǔ久(久远)(长久)huí回(回家)(回来)quán全(全部)(全家)biàn变(变化)(变形)园地八gōng工(工厂)(工人)chǎng厂(工厂)(厂长)yī医(医院)(医生)yuàn院(院长)(医院)shēng生(生日)(生活)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预习法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 附答案 (6)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 附答案 (6)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名句默写。

(10分)(1)_____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

(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6)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

(7)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8)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愁。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10分)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jiàn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mì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4分)jiàn( )赏人迹罕.( )至mì( )食秕.( )谷(2)“人迹罕至”中“迹”的意思是( )(2分)A.留下的印子;痕迹B.形迹C.事迹D.前人遗留的事物(3)下列词语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A.百草园B.拍雪人C.积雪D.竹筛(4)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描写。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理论全册教案第一课时活动筹划一、活动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采访、实地考察的相关知识。

2.才能目的:学会初步整理、分析^p 采访记录。

3.情感目的:懂得珍惜、保护社区公共设施,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准备:通过上网、实地考察事先理解社区的工作职责和自己社区的根本情况。

三、教学过程:1.老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采访的一般程序:要想本次采访顺利进展,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理解采访的考前须知。

弄清楚采访的一般程序〔如理解需采访的对象,确定采访的问题等〕;好好的筹划一下活动的步骤以及其他要考虑的问题,撰写好活动方案。

2.学生讨论分组同在社区的同学为一组,人多的社区还可分小组。

学生分好组,选好组长,写出一份。

第二课时理论活动一、活动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写采访记录、整理采访记录的技巧。

2.才能目的:可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3.情感目的: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在理论中深化体会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二、活动方式:采访、讨论、观察三、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通过上网、实地考察事先理解社区的工作职责和自己社区的根本情况。

2、物质准备:理解所在社区负责人姓名及管理工作。

四、教学过程:〔一〕理解要采访的人社区有哪些工作人员,它们分别负责什么工作?〔二〕确定采访的问题采访社区负责人,想问一些什么问题?可以问一些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有意义?哪些问题是大家都关注的?提示:问题怎么来?可以独立考虑,也可以通过讨论、实地询问、问卷调查这些方法去征集、发现问题。

如:社区有哪些可以供我们居民利用的资?〔三〕制定采访方案〔五〕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方案、采访表我们都已经做好,接下来我们要干些什么呢?1、模拟采访,做好心理、语言和礼节方面的准备。

通过模拟采访我发现了:2、采访时我们要注意的事项:3、落实采访的时间和被采访的人。

4、准备好采访所需的东西。

〔六〕正式采访,做好采访记录。

小记者怎样做采访笔记?我们每次去采访的内容都会很丰富,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就是有录音机也要做简要的笔记〕,光凭自己的脑子是不可能全记得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纸言论整理版关键词:意景、反观、丹田、生、配、洞天、精气神、举形总纲:1、反观丹田,先天一颠,精气神住,举形有玄。

2、一道一天地,一壶一洞天,一丹本无边。

中华文化的本原就是一种意景文化,来源于我们的祖先,文字的创立同样是如此。

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不能从字面理解。

古人的思想是一种意景,而不是告诉你文字的东西。

看道家经书,如果只看文字是不会成功的。

那如何深入进去把表面的文字转化成更深层的东西?中华文化的深蕴就在这里,给出意景,让你可以达到不同的层次。

什么是写意呢?就是描绘一种图像,一种自然的图像。

不过古人把这样的图像进行了写意,与人的结合,与自然的结合。

让你通过图像反映自己的图像,领悟道的奥妙。

只有意景文化才能做到这点,文字的表达是做不到的。

比如凝神入气穴。

如果从字面理解,你达不到什么,也就是一般的气功而已。

离道亦远。

而背后的写意才是告诉你真道。

凝神入气穴表达的是一种意景。

没有明白这个景,就不可能真正明白其意。

什么景呢?去思想,在自然界中找到对应,就明白了。

“技”“艺”“道”,三种境界。

文字理解只能达到“技”,思想的理解能达到“艺”,与自然的融合能达到“道”。

入静同样“技”“艺”“道”,三种境界。

入静只是其表。

不明其意,只能心静,有内景出现。

要想升华,就要从“技”到“艺”的转变,就要明其理。

修炼的法门都以静入手,然而道理在哪里呢?为什么入静才能修真?曰静者,曰恍惚者,只得其形,而未得其意。

都没有道出道理根本所在。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想明白了,就知道为什么要入静。

为什么要说千江水?人一出生,就在被催眠。

生你的父母、教育的师长、这个世俗都在催眠你。

天下人皆儒性。

用儒家的思想考虑道,哪里知道道是什么。

就像《庄子》于丹讲的都是胡扯,因为她是儒的思想。

《老子》易中天也是胡说八道,因为他不知道道是什么。

以儒的观点看,这些一点边都不贴。

世上本无道家,世人自扰之。

世间只有儒家,在世就是在儒,何来有道。

满脑袋儒家世俗,给你们讲道,你们也认为错。

道不迷人人自迷,就是这个道理。

人心如水,碧波荡漾。

心性是悟道的第一步,不是断缘,不是出世,而是让你观。

修道的第一步,不管什么方法,都是讲观。

心做如是观,碧波荡漾何来观。

“观”。

能观者,自知真假。

反观者,并非眼看。

眼看,只能看眼中的世界的性命之理,只能悟眼中之道,而并非真道。

心做如是观。

五蕴藉空处,阴阳在其间。

而反,在于你的心性。

悟性不同,层次不同。

一层一理,反回其根。

观深一层,悟一层性命之理。

性命二字,不是靠修的,要参透其理,不懂其理,毫无结果。

所谓性命者,万物运化之根源,大道依此运行,天地依此演化。

何为性命之理?何为万物之道?都在一个生,克之间。

道化阴阳在此理,五行变化在此理,八卦相生在此理。

天地万物一切之运化皆在此理。

一念成空,万物有无。

不悟性命之理,便不懂得天地运行的法则。

悟道者,即悟性命之理也。

得道者,乃长生不老,依天行道者。

观天察地,领悟道之运行。

悟得道之道,方能修成道。

空修炼是没用的,打坐打一辈子也是到头来一场空。

悟自然之理才是正道。

至于方法,不悟丹田理是练不了的,练了也没用。

丹经中虽不少处有修炼之真谛,然修道之人多不明其意,误作它传。

原因很简单。

修炼之道来自于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不明,谈何修炼。

其实什么东西,真明白的时候不需要向别人问答案,如果你问你就没有明白,没有经过的思索的过程不会真懂得。

答案在哪里?就在身边。

重要的是能不能把看到的经文跟生活结合起来。

道理如果说出来,任何人都觉得是天经地义,但是重要的是门径。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有一天你懂得了可以在石壁上凿出洞当房子住的时候,你发现想怎么砸都行,没有具体方法的限制。

可是一个动物不懂得。

就算它再努力,也只能在外面风吹雨淋。

你告诉动物去砸洞也没用,只有明白的人才会去。

想要入门之法,入门之法就在自己身上。

没有人知道你的入手在哪里。

任何人的入手只有自己知道。

自己不开悟,没人能让你悟。

神仙也帮不了你入手。

每个人的入手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同门也好,同法也好,你的永远是特别的。

没人知道你的门在哪里,只有自己才能打开。

那么何谓“丹田”?丹田不是物,更不是天地,而是大道容存的思想。

更有“虚无之中有真道,天地之间有灵根。

若问真丹是何物,空空亦无空空处。

”是深一层告诉你丹田之理。

丹田并非一个穴一个物,而是一个理念一个思想。

大道的容存、修炼的次序都在于“丹田”二字,而入手之道在于一个“反”字。

“反”同“丹田”乃众法背后的含义。

反观丹田,自有性命之理。

丹者性也,田者命也。

性命之理在于丹田容存,自可观其奥妙。

观深一层,悟一层性命之理。

层层丹田,层层造化之妙。

演化有次第,悟道有层次。

其实万物只有一理。

演化五行,一为方便,二为正道之路的里程碑。

参阴阳,参五行,参万物。

这些都是同一理,不同层次。

而万物为虚,阴阳为根。

道之运行,外显于万物。

虽有外显,可是迷惑心性。

迷心者,阴也,本原者,阳也。

欲知阴阳,乃从万物入手。

道生阴阳,这个层次在上,比五行要高很多。

阴阳之理是什么呢?根源在相生。

根源就是古之圣人论阴阳的原因。

八卦在这方面表现得不好。

而五行非常生动。

观天察地随心处,靡靡蒙蒙一点光。

若问阴阳造化理,五行显化是天梯。

五行是个中间的位置,上可论道,下可演化万物。

其理同于阴阳。

其意和与道。

五行之理,就是丹田。

金生水,金为田,水为丹。

天地之理,皆从此生。

性命本在身中悟,金木水火有情缘。

有如太极相抱理,有如日月两缠绵。

有如花蕊层层色,层层丹田层层验。

艳艳色相莫执恋,无为而为圣祖言。

无为本是潭中月,生之一字是根源。

仙道是什么,仙道贵生,只一个生字,才是仙家的根源。

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中国人喊了几千年。

是个中国人就知道。

可是道理呢?(谁定义的阴和阳呀?算是贴边了)正因此,上古仙道不像今天一样只局限于内丹之道,其道也是一种比喻。

上古之道讲究长生,从自然生活中,体会生命是什么,运用于自身,所以古仙都是长生者,而且方法各异。

看看后世的丹经,名词繁杂,过程复杂,神乎其神,可是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生”字。

不仅如此,对古之阴阳、五行的理解,基本完全扭曲。

当年仙师教导之时,让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种地。

我当年不解,数年之后恍悟,道在生活中,大道需要用心去思索生命的真谛,用心去理解大自然。

虽然后世丹经繁复,但也有精妙的地方。

中国几乎每个年代都有高人。

高人理解自然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每种理解方式的核心都是一样的。

虽然比喻不同,方法不同,但描述的是同一个道。

后世有的经文也是传承自上古,并非编造,只是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方式,而这样的理解方式很容易引起误解。

比如:铅投汞,配阴阳。

这些话语比喻很多,然而难的不在比喻本身,而在比喻之后的表象。

炼中讲阴阳,分离又交媾。

就算悟到阴阳,若不得其配,功亏一篑。

一个“配”字。

误杀悬浮多少人。

可以说后人对这个字的理解都是错的。

“悟到玄关见洞天,洞天本无阴阳颠,若问阴阳造化妙。

阴阳得配而洞天。

”那么何为“配”呢?我给大家提个思路。

阴者,阳者,道之容存之间也。

道产阴阳,然而道离不开阴阳。

象这样的意境,经文里面很多,我只是提出一个。

怎么去“配”,道理就在大家身边。

阴阳好比两虎,一山不容二虎,否则只有死亡。

“玄关不是关,阴阳在其间,离了阴阳路,自有关口现。

”所谓悟道玄关,就是找到洞天入口。

“太上虚无洞清天,洞天本无阴阳颠。

无道无我无有无,玄之无玄曰洞天。

”“空空亦无空空处,悟道空处有洞天。

”洞字之中藏玄机。

修道之人,人人皆有洞天。

所谓升天,就是进入洞天。

天下人皆以为金丹为道,岂知道,金丹本是洞天。

丹经里面都在讲丹,可是没有田怎么可能有丹呢,丹从哪里来?没有田地能种出庄稼吗?一个星系要想形成,没有星云能形成恒星吗?没有房屋,你怎么住进去?没有容器,你怎么带着水走?其实最大的秘密不在丹,而在田。

天上经常会下雨,可是你站在山上,永远也不会容下水。

练精化气等等功法是能出效果,但练出来的东西放哪里呢?没有容存的地方。

天上下完雨,地下肯定是潮湿了。

你会感觉到有功效,但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没有容丹之所。

要想形成大海,就要有容纳大海的地方。

“虚无之中有真道,天地之间有灵根。

若问真丹是何物,空空亦无空空处。

”大道需要用虚无宇宙来容纳,生命需要用天地来容纳,丹田之奥在此也。

纵观现在世上之修炼法门,都在讲炼,都在讲丹。

没错是要练,但是次序弄错了。

不是先练丹,而是要有田。

丹经都讲采药。

采药如同天上下雨,没有容器,雨放哪里?采完药放哪里?真正的修炼之法,炼丹是非常靠后的步聚。

没有田者一切都是幻像,而并非真。

就像一个人放到宇宙里面马上就会死去一样,离开了天地的孕养是不能活的。

“丹壶者,丹田也,容丹之处,凝丹之所。

”要想立命根,先寻容丹所。

能悟“田”之道,阴阳两手中。

悟得乾坤道,做起“田”中事。

逆水玄关金灿灿,五指山前结尘怨。

参破求道阴阳理,五行玄关遥望田。

欲想修道,第一步要过生死关。

然生死之关的奥妙就在于“田”字,得其“田”者,生死之关破。

不得其“田”者,三百六十旁门法,不悟性命之理,不过人仙罢了。

虽可以延寿,亦可有神通显现,但不能长生,只是幻像而已,生死之劫到,命休矣。

悟性命之理方成地仙,地仙的标志就是打破虚空,反老还童,容颜就是一个标志。

地仙修炼乃是漫长的功夫,整个地仙阶段都在练田,田炼足了,才能凝丹,此过程要耗时数百年。

而有金丹者只有天仙。

地仙和天仙的区别就在于“丹”。

并非所有地仙都能修成天仙,能成者乃地仙中悟更上一层之道者。

人仙到地仙是一个跨越。

地仙到天仙是更大的跨越,对道领悟的本质的转变过程。

所谓“精”者,“气”者,“神”者,三者皆为道。

然为何有三者之分呢?《道德经》为何要到三才能生万物呢?道理都在这里。

所谓练精化气,炼气化神,都是没有懂得丹田之理。

为什么要批这话?因为把三者是什么都搞错了。

哪里有化呢?庸人自扰。

(此三者实乃“三位一体”么?)不是一体,也是一体。

怎么区别,去悟丹田。

什么是举形?天地为三,五行相化,三三举形。

三之一为咒,这叫音举。

金丹也不过一举形。

还有一个是符。

符咒比金丹的力量还大,金丹是大道里面最低的!金丹有点门路了才能修符咒。

不懂金丹的,去修符咒基本是扯淡。

天地之间以举形,符咒就要把这样的力量运化在符咒之中。

这是悟道人才能做到的,更上一层之举形。

“举形”这两字乃是密中之密。

不是炼形,不是阳举,它表达的是所有玄妙背后的原理。

举形就是丹田,但是两者是一个递进。

“举形”是比丹田还深层次的东西。

入门在举形,成道亦在举形,“举形”这两个字最为玄妙,它就是道。

举形有玄,蕴涵所有造化之妙,凡如此,仙如此。

附1:“日月运行万物昌,阴阳交替达四方,我命虽生日月处,却命之道在远方。

”这句话,我下面给大家配诗一首。

寻道路,寻道路,何处可寻生死路。

蝉无路,蟾却住,一日一月循环处,一寒一暑冬眠路,死生生死同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