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病因

合集下载

假膜性结肠炎汇报ppt课件

假膜性结肠炎汇报ppt课件
• 保持良好心态:假膜性结肠炎及其并发症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 。同时,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1 2 3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假膜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症状 、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和理解。
膜形成。
阿米巴肠病
有粘液脓血便,粪便呈暗红色或果 酱样,有腥臭味,但无假膜形成。
溃疡性结肠炎
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及腹 痛,但粪便镜检无假膜形成。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 胞,以及假膜形成。
细菌学检查
可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 菌等致病菌。
血清学检查
可出现抗体滴度升高。
影像学检查
假膜性结肠炎
汇报人:XXX 2024-01-18
目录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案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假膜性结肠炎是一种急性肠道炎症,因在小肠或结肠的坏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层 假膜而得名。
发病原因
术式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可选 择结肠切除术、回肠造口术等术 式。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和禁忌症,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01
中毒性巨结肠
假膜性结肠炎可能引发中毒性巨结肠,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
致肠壁张力减退、肠蠕动减弱以及急性结肠扩张,从而引发腹痛、腹胀

2024年老年假膜性小肠结肠炎护理查房PPT

2024年老年假膜性小肠结肠炎护理查房PPT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与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 导
效果评价及改进措施
评估护理措施的效果: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护理方案,优化护理流程 持续监测:定期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反馈,对护理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护理质量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血栓:鼓励患者多活 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营养不良:合理饮 食,保证营养摄入
预防腹泻:注意饮食卫 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预防贫血:补充铁剂, 增加营养摄入
预防心理问题:关注患者心 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预防感染:保持环境清 洁,避免交叉感染
预防压疮:定期翻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饮食原则:低脂、低 糖、低盐、高蛋白、 高纤维
食物选择:新鲜蔬菜、 水果、全谷类、豆类、 鱼类、瘦肉等
营养补充:维生素、 矿物质、微量元素等
饮食方式:少食多餐,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 暴食
效果评价:体重、血 糖、血脂、血压等指 标的变化,以及患者 主观感受和满意度。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落实到护理工作中,确保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持续跟踪反馈: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持续跟踪,确保问题得到解决,家属满意度得到提高
总结与展望
本次查房总结回顾
查房目的: 了解老年 假膜性小 肠结肠炎 患者的病 情和治疗 情况
查房内容: 包括患者 的症状、 体征、实 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 查等
病史:患 者既往病 史
症状:患 者目前症 状
检查结果: 患者检查 结果

假膜名词解释

假膜名词解释

假膜名词解释1. 假膜的概念假膜(Pseudomembrane)是指在某些疾病或感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黏液和坏死组织形成的薄层。

它通常附着在某些黏膜表面,如呼吸道、消化道、眼睛等处。

假膜的形成是机体对感染或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旨在隔离和清除病原体或刺激源。

2. 假膜的成因假膜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2.1 感染假膜最常见的成因是感染。

一些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黏液和坏死组织在黏膜表面堆积形成假膜。

例如,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呼吸道感染,其特征性病变就是咽部出现灰白色的假膜。

2.2 创伤或损伤某些创伤或损伤也可以导致假膜的形成。

例如,化学性烧伤、食道反流引起的食管炎等情况下,黏液和坏死组织会在受损黏膜表面上形成假膜。

2.3 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也可导致黏膜上形成假膜。

3. 假膜的特征与表现假膜通常具有以下特征:3.1 外观假膜一般呈灰白、黄白或灰黄色。

它可以附着在黏膜表面,如咽部、气管、支气管、消化道等处。

3.2 质地和结构假膜一般较为粘稠,并且具有一定的韧性。

它由坏死组织、纤维素和白细胞等组成。

3.3 可移除性通常来说,假膜是可以被轻易地剥离或刮除的。

在剥离假膜后,黏膜表面通常会出现糜烂、出血或溃疡等病变。

3.4 伴随症状假膜的形成通常伴随着一些其他的症状,如发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咽部不适、恶心、腹泻等。

4. 假膜相关疾病假膜的形成与许多不同的疾病和感染有关。

以下是一些与假膜相关的常见疾病:4.1 白喉(Diphtheria)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其特征性表现就是在患者的咽部形成灰白色的假膜,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和窒息。

4.2 猩红热(Scarlet Fever)猩红热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患者常出现高度发红的皮肤、发绀舌苔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在咽部常可见到红色的假膜。

假膜性炎细菌性痢疾-病例分析

假膜性炎细菌性痢疾-病例分析

假膜性炎细菌性痢疾-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女性,36岁,腹痛、腹泻,最初为稀便,以后为粘液脓血便,偶见片状灰白色膜状物排出。

病人有里急后重感。

分析题:
1、病人患的是什么病?
2、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有无联系?
3、病人大便内为何出现灰白色膜状物?
参考答案:
1、病人患的是细菌性痢疾。

2、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联系是:病变初期是急性卡他性炎,临床表现为稀便。

以后是纤维素性炎,临床表现为粘液脓血便。

由于炎症刺激直肠壁内的神经末梢及肛门扩约肌,导致病人出现里急后重感。

3、大便内的灰白色膜状物为伪膜。

伪膜性炎是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胃肠道功能性和动力性疾病1、名词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正确答案: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江南博哥)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

2、配伍题有关上述疾病的诊断:神经性厌食()心因性呕吐()吞气症()A.女,60岁,咽部阻塞感1年,不影响进食,多次钡餐及胃镜检查正常B.女,20岁,间歇性呕吐2年,每于进食后突发呕吐,量不多,吐后即可进食,查体无异常,胃镜检查正常C.女,32岁,反复发作性暖气3年,多在有旁人在场时发作,查体及钡餐检查无异常D.女,18岁,呕吐2年,拒食,进食即呕吐,伴体重明显减轻,闭经、血压偏低,反复检查未见器质性疾病E.男,35岁,腹泻便秘交替3年,伴腹胀,肠鸣,大便常规及培养正常,结肠镜检无异常正确答案:D,B,C3、单选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下列有关腹痛的描述,错误的是()A.部位不定B.以下腹和右下腹多见C.极少睡眠中痛醒D.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E.无明显体征正确答案:B4、单选正常结肠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而3次/分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

IBS者结肠电节律特点为()A.慢波频率6次/分明显增加B.慢波频率3次/分明显增加C.便秘腹痛为主IBS 3次/分慢波频率明显增加D.腹泻型为主IBS 3次/分慢波频率明增加E.结肠电活动无变化正确答案:C5、单选女性25岁,反复发作下腹闷痛伴粘液脓血便2年,近来症状复发,伴全身关节酸痛,无发热,大便常规粘液、脓球各+,红细胞++,大便多次培养阴性,该患者应试用以下哪种治疗为最适合()A.抗结核治疗B.抗阿米巴治疗C.柳氮磺胺吡啶D.痢特灵E.支持疗法正确答案:C6、单选细菌性痢疾的肠道病变特点是()A.假膜性炎B.蜂窝组织炎C.出血性炎D.肉芽肿性炎E.浆液性炎正确答案:A7、多选IBS常见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哪几项()A.腹痛且排便后缓解B.腹痛伴粪便变稀C.腹痛伴排便次数减少D.腹胀、腹部不适E.夜间腹痛排便正确答案:A, B, C, D8、单选?男性一45岁,间断腹痛、腹泻3年,排便4~5次/天,便不成形,无脓血。

病理学伪膜性炎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伪膜性炎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伪膜性炎的名词解释病理学伪膜性炎是指一种由菌群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其特征是黏膜表面形成黏稠的膜状物。

伪膜性炎常见于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等黏膜部位,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死、溃疡和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治疗等方面阐述病理学伪膜性炎的详细解释。

1. 病因病理学伪膜性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肠道耐药菌(C. difficile)、白色念珠菌等。

这些菌因抑制正常黏膜菌群的生长,导致黏膜表面紊乱,并分泌毒素破坏黏膜屏障。

此外,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滥用和与医疗设施相关的感染(如手术、插管等)也是伪膜性炎的重要病因。

2. 临床表现病理学伪膜性炎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和病情轻重而不同。

轻度炎症可表现为轻微腹泻、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中度炎症可出现黏膜表面的膜状物,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重度炎症则可引发严重的腹泻、剧烈腹痛、高热等病症。

有时,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穿孔和全身感染等也会发生。

3. 病理变化病理学伪膜性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黏膜表面形成黏稠的伪膜结构。

这种伪膜由坏死的上皮细胞、纤维蛋白、血栓和炎性细胞组成。

在镜下观察中,伪膜形成导致黏膜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和出血现象,同时伴有黏膜下组织的水肿和炎症反应。

4. 治疗病理学伪膜性炎的治疗需综合考虑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首先,停用广谱抗生素以减少抗生素对正常菌群的杀伤,尽量恢复黏膜菌群平衡。

其次,根据致病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目前,甲硝唑、万古霉素等常被用于伪膜性炎的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行手术切除或经鼻胃管给予新型粪菌移植等措施。

总之,病理学伪膜性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黏膜表面形成黏稠的伪膜结构。

病变部位不同和病情轻重导致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伪膜形成、黏膜破坏和炎症反应等。

治疗方面,应综合考虑病因和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或手术治疗。

由于其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生命威胁,全面而及时的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伪膜性肠炎—搜狗百科

伪膜性肠炎—搜狗百科

伪膜性肠炎—搜狗百科病因伪膜性肠炎近年证实伪膜性肠炎患者粪中分离出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能产生具细胞毒作用的毒素(toxinB)和肠毒作用的毒素(toxinA),前者是伪膜性肠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这些毒素均可使仓鼠发生致死性回盲肠炎。

毒素可造成局部肠粘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组织缺血坏死,并刺激粘液分泌,与炎性细胞等形成伪膜。

在健康人群的粪便中,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阳性率约5%,住院病人携带率约13%,无症状的克隆病患者约8%。

在50%新生儿及15%~40%的婴儿粪中,虽可分离出此菌,甚至可有毒素产生,但并无致病作用。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为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菌,约6~8×0.5μm,芽孢较大,呈卵圆形,位于菌体顶端。

动物实验中,乳酸杆菌可降低本菌的毒力,另其他梭状芽孢杆菌可使其毒力加强。

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

本病也可发生于手术后,特别是胃肠道癌肿手术后,以及其他有严重疾病如肠梗阻、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败血症等患者,这些病例一般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有利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繁殖而致病。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及其毒素为本病致病因素,但粪中毒素的效价高低与病情的轻重并不平行。

由此说明该菌毒素并非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唯一因素。

病理伪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结肠,偶见于小肠等部位。

病变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加。

病变肠粘膜的肉眼观察,可见凝固性坏死,并覆有大小不一、散在的斑点状黄白色伪膜,从数毫米至30毫米。

严重者伪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见到伪膜脱落的大、小裸露区。

显微镜下可见伪膜系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粘蛋白及坏死细胞碎屑组成。

粘膜固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重者腺体破坏断裂、细胞坏死。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内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

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应。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

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

故又称固缩性坏死。

似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膜性肠炎病因
*导读: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colitis,PMC)又称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等。

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引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异常繁殖,产生霉素而引起肠道粘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在坏死的粘膜上形成假膜。

……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发生于应用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以后。

据Swarlzherg 报告,1000例氯林可霉素治疗的感染患者中,伪膜性肠炎发生率为2%~10%。

儿童应用氯洁霉素治疗很少发生腹泻。

据对1484例儿科患者作前瞻性分析仅有38例(2.5%)发生腹泻,腹泻常在停药后3~8天内即止,导致伪膜性肠炎者甚少。

过去,由于在本病患者的粪便和伪膜中发现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曾一度认为本病系广谱抗生素所造成的肠道菌群失调,是金葡萄性肠炎的一种类型。

目前认为,伪膜性小肠结肠炎与金葡萄性肠道感染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而在伪膜性肠炎中,金葡萄仅是一种伴随菌,并不起致病作用。

1977年Larson等报道一个应用青霉素而产生伪膜性肠炎的12岁女孩患者,其大便滤液对组织培养发生细胞毒性作用,甚至在稀释度很高时仍有这种
毒性作用。

此后,在另外5个伪膜性肠炎患者的4个中观察到类似情况。

而且1患者的大便滤液对实验动物可造成类似病变。

由此认为,本病是由一种霉素所致,嗣后更证实了这种霉素能被抗污泥梭状芽胞杆菌的抗霉素所中和,而其他抗霉素则无此作用。

然而污泥梭状芽胞杆菌对人类从不产生胃肠道疾病,难以将此菌作为本病的致病原因。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本病患者的大便中分离到另一种梭状芽胞杆菌一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tium difficile),并证实其能产生一种可使肠粘膜坏死的外霉素,这种霉素可使动物致病,并在污泥梭状芽胞杆菌的霉素中有交叉反应,故能被它的抗霉素所中和。

广谱抗生素,特别是氯洁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正常的肠道菌群,不知道什么原因,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梭状芽胞杆菌逃逊抑制,反而促进其裂殖和合成致病;相反,万古霉素和不吸收的磺胺类药能有效地抑制梭状芽胞杆菌。

动物实验应用万古霉素可预防或治疗洁霉素和氯洁霉素所致的伪膜
性肠炎,这更证明了难辨菌所产生的霉素可能是本病的真正致病因素。

但另一方面,伪膜性肠炎还可发生于从未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因机体的免疫一抗病机能低下,如肠道缺血、肠道菌群失调或术后及肠梗阻、白血病、糖尿病、慢性肺心病的患者,抵抗力下降使细菌易于繁殖生长并产生霉素而致病。

也有人认为与肠道局部的Schwartzman反应有关,病变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以结肠和小肠炎主,病变广泛而严重,呈节段性同时受累。

由于细菌霉
素在肠粘膜上产生局部反应造成小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血管壁坏死,从而导致肠粘膜的缺乏性损害。

外霉素还刺激粘膜上皮细胞的CAMP系统而使水钠分泌增加,加重腹泻。

霉素刺激粘膜分泌增加,混同炎性细胞、粘蛋白及纤维素等形成伪膜。

大手术后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可能使机体的免疫一抗病机能低下,肠道瘀血或缺血、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有利于难辨菌的繁殖而致病。

手术后发生本病时,肠腔内的气体还能进入肠壁,而使病变加重。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是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清浊不分,以致泻下无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