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

合集下载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秋天的怀念》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内容理解(一)情节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1)“看花”是的中心事件,也是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1、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

3、塑造人物形象4、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人物形象母亲:1、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最新《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最新《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内容理解(一)情节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1、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

3、塑造人物形象4、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人物形象母亲:1、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第5课《秋天的怀念》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第5课《秋天的怀念》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5.《秋天的怀念》知识点一、作品梗概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

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

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

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表明是在秋天这样的季节怀念母亲的。

在这样一个生命凋零的季节,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一定会有特别的意义,题目含义深沉而含蓄,耐人寻味。

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 2010),生于北京,作家。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三、字音词义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bào怒:极端愤怒。

沉寂jì:①十分寂静;②消息全无。

侍shì弄:①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②摆弄,修理。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絮xù叨:①啰啰唆唆地说话;②形容说话啰嗦。

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烂漫:①形容颜色鲜丽;②形容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翻来覆fù去: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四、主题概述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没能理解、报答母爱的愧疚。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

第五课《秋天的怀念》1、作者简介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2、《秋天的怀念》生字词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侍弄、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泼泼洒洒、翻来覆去、豌豆3、《秋天的怀念》词语解释①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没有规律。

②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

③央求:恳切的请求。

④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而特别高兴。

⑤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⑥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⑦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4、第一处景物描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5、第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形象地写出了树叶飘落的动态。

以动衬静,突出了“我”的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6、第二处景物描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7、第二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向坚强明朗的转变。

8、叠词的表达效果①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翼翼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②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心打扰我,又怕我发泄时伤了自己,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神态。

③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儿子的不幸,她更痛苦,又无处诉说。

④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真切,千万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9、《秋天的怀念》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和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10、母亲的性格特点:坚韧、顽强三)(8分)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秋天的怀念》 知识清单

《秋天的怀念》 知识清单

《秋天的怀念》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时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 59 岁。

史铁生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手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二、写作背景《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以及对母爱的赞美和对自己过去不懂事的懊悔。

当时,作者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双腿瘫痪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情绪极度低落和绝望。

而母亲默默地承受着儿子的痛苦,用无尽的爱和关怀陪伴着他。

然而,在母亲离世后,作者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心和伟大的母爱。

三、生字词1、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2、暴怒(bào nù):大怒,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

3、沉寂(chén jì):非常寂静,听不见一丝声音。

4、侍弄(shì nòng):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5、捶打(chuí dǎ):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6、央求(yāng qiú):恳求。

7、淡雅(dàn 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8、高洁(gāo jié):高尚纯洁。

9、烂漫(làn màn):颜色鲜明而美丽。

2022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2022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一、文学常识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1.文章几次写到秋天?答:文章两次写秋天,一次是在母亲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

“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2.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3.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答: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

”4. 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答: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忍耐.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5.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看出,母亲喜欢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为了“我”,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花。

6. 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只惦记着儿女。

7.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答:“扑”和“抓” 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

8.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

“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

9.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分析这句话。

答:“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

“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

10.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答: “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的品格:淡雅.高洁.深沉。

《秋天的怀念》课堂笔记及知识点解析

《秋天的怀念》课堂笔记及知识点解析

《秋天的怀念》课堂笔记及知识点解析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以自身经历为蓝本,深入探讨生命、命运、苦难与救赎等深刻主题,文字质朴而饱含深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二、生字词1. 易错字音瘫(tān)痪: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侍(shì)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2. 易错字形“瘫”:半包围结构,里面是“难”。

“侍”:与“待”区分,“侍”侧重服侍、伺候。

“诀”:与“决”不同,“诀别”强调永别。

三、文章结构1. 看花前(第1 3 自然段):主要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而母亲默默地承受着儿子的痛苦与愤怒,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

如“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通过描写作者的极端行为,表现出他因身体残疾而陷入的绝望与痛苦。

母亲则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慈爱、隐忍、细心的母亲形象,她理解儿子的痛苦,却又不知如何安慰,只能默默陪伴。

2. 看花时(第4 6 自然段):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儿子散散心,重新振作起来。

在去看花的过程中,作者描写了沿途的景色,“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些花的描写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呈现,更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也暗示着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希望他能像这些花一样,即使面对困境,也要积极地生活。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怀念的季节。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秋天的怀念》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时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 59 岁。

史铁生的作品以关注人生困境和生命意义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二、文章背景《秋天的怀念》写于 1981 年,当时史铁生双腿瘫痪已经七年,母亲也在这一年去世。

在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中,他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时的悉心照顾和关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经历人生苦难后的成长和对生命的感悟。

三、文章结构1. 第一部分(1-2 段):引出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凄凉、忧伤的氛围,为下文回忆母亲做铺垫。

2. 第二部分(3-6 段):回忆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时的悉心照顾和关爱。

这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以及母亲在面对自己的病痛时的坚强和隐忍。

3. 第三部分(7 段):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和怀念之情。

作者在结尾处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象征着母亲的坚韧和高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四、人物形象1. 母亲- 慈爱: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无微不至,她总是默默地承受着“我”的坏脾气,耐心地安慰和鼓励“我”。

- 坚韧: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坚强地照顾着“我”,她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秋天的怀念》
1、作者简介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2、《秋天的怀念》生字词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侍弄、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泼泼洒洒、翻来覆去、豌豆
3、《秋天的怀念》词语解释
①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没有规律。

②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

③央求:恳切的请求。

④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而特别高兴。

⑤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⑥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⑦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4、第一处景物描写: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5、第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形象地写出了树叶飘落的动态。

以动衬静,突出了“我”的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6、第二处景物描写: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7、第二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向坚强明朗的转变。

8、叠词的表达效果
①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翼翼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②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心打扰我,又怕我发泄时伤了自己,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神态。

③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儿子的不幸,她更痛苦,又无处诉说。

④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真切,千万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9、《秋天的怀念》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和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10、母亲的性格特点:坚韧、顽强
三)(8分)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
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14.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3分)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屯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在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评分:结构2分,生活态度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5.结合选文和课文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2分)
答:
①提议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评分:每点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6.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试从选文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3分)
示例一:“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其中“比我还敏感”,反映母亲怕勾起“我”的烦恼,也说明其内心比“我”更沉重。

或“悄悄地表现母亲为自己的大意而后悔,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

示例=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母亲对儿子看到落叶会感到凄凉、悲怆和绝望的担心,表现了对儿呵护的无微不至。

评分:举例1分,赏析2分,共3分。

只举出例子不得分。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答案】: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答案】: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案】: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案】: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