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概论
合集下载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和贫血概论

血液病学在分子诊断和分子水平的治疗上,一直走在医学的前沿! 如果你喜欢探索隐藏在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的奥秘 的话,血液病学领域将为你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广阔天地!
主要内容
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血液系统疾病分类
造血组织的概念与衍化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淋巴系统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造血 干Βιβλιοθήκη 胞成熟 血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 自我更新
1.多能造血干细胞:它是各种血液 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始细胞,其自 我复制与多向分化保持动态平衡。
2.定向造血干细胞:来源于多能干 细胞,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 力, 也称为祖细胞。
红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原红
早幼红 中幼红 晚幼红 网织红 成熟红细胞
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血液病的防治
进展和展望
造血组织
成人
胸 腺
肝脏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 肝脏、脾脏
淋 巴 结
脾 脏
胎儿
卵黄囊
骨髓
胎肝
骨髓
造血组织的衍化
卵黄囊造血: 胚胎19天—4周
胎肝造血:
骨髓造血:
胚胎5周—出生 胚胎3.5个月—出生后
血液的离心
血液的组成
易位后
流程: DNA探针标记—变性—靶向DNA—杂交—显 像
原有染色体
分子生物学 M
正常染色体的预后分析
正常 染色体
正常核型AML患者被纳入中危组。研究显 示正常核型存在分子异质性。某些基因突 变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包括下列分子标志 物
FLT 3
NP M1
主要内容
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血液系统疾病分类
造血组织的概念与衍化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产生和功能 淋巴系统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造血 干Βιβλιοθήκη 胞成熟 血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 自我更新
1.多能造血干细胞:它是各种血液 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始细胞,其自 我复制与多向分化保持动态平衡。
2.定向造血干细胞:来源于多能干 细胞,具有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能 力, 也称为祖细胞。
红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原红
早幼红 中幼红 晚幼红 网织红 成熟红细胞
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血液病的防治
进展和展望
造血组织
成人
胸 腺
肝脏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 肝脏、脾脏
淋 巴 结
脾 脏
胎儿
卵黄囊
骨髓
胎肝
骨髓
造血组织的衍化
卵黄囊造血: 胚胎19天—4周
胎肝造血:
骨髓造血:
胚胎5周—出生 胚胎3.5个月—出生后
血液的离心
血液的组成
易位后
流程: DNA探针标记—变性—靶向DNA—杂交—显 像
原有染色体
分子生物学 M
正常染色体的预后分析
正常 染色体
正常核型AML患者被纳入中危组。研究显 示正常核型存在分子异质性。某些基因突 变对预后有重要影响。包括下列分子标志 物
FLT 3
NP M1
血液病教学课件ppt

病理学检查
其他检查
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如基因检测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分类。
02
常见血液病类型
贫血
1 2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的摄入不足或身体对铁的需求增加,导 致体内铁含量降低,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引 起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细胞内DNA 合成障碍,引起贫血。
抗白血病药物
烷化剂
01
如氮芥、苯丁酸氮芥等,可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
性髓细胞白血病。
抗代谢类
02
如氟达拉滨、克拉屈滨等,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抗生素
03
如柔红霉素、阿霉素等,可用于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
抗淋巴瘤药物
烷化剂
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可用于治疗霍奇金 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血液病的病因
遗传因素
如地中海贫血症、血友病等。
环境因素
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病毒感染等 。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 性贫血等。
感染因素
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
血液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贫血、出血、淋 巴结肿大等。
通过血液检查、骨髓检查等确定疾病类型和 程度。
非霍奇金淋巴瘤
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淋巴结和结外组织,临床表现多样,可有 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全身症状等。
03
血液病的药物治疗
抗贫血药物
铁剂
主要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如 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
叶酸
适用于治疗巨幼细胞贫血,尤其 是孕妇和老年人。
血液病ppt课件

心健康。
06
血液病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与治疗技术进展
新药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病领域的新药研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针对特定 基因突变的药物已经问世,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治疗技术进展
除了药物治疗外,血液病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新型 治疗手段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02
03
04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血液疾病的 相关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知
和理解。
心理疏导与支持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心 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
焦虑、抑郁等情绪。
应对策略指导
指导患者及家属应对病情变化 和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提高应对能力。
社交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增加社交支持和交流,促进身
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早发 现血液异常指标,预防血液疾
病的发生。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富 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 ,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 入。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 性疾病,降低血液疾病的风险 。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
避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 线等有害物质,减少对血液系
详细描述
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自身抗体和免疫细胞功 能,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检测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异常,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制 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4
血液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靶向治疗
化学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的药物, 旨在精准打击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 胞的损害。
06
血液病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与治疗技术进展
新药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病领域的新药研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针对特定 基因突变的药物已经问世,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治疗技术进展
除了药物治疗外,血液病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新型 治疗手段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02
03
04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血液疾病的 相关知识,提高对疾病的认知
和理解。
心理疏导与支持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提供心 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
焦虑、抑郁等情绪。
应对策略指导
指导患者及家属应对病情变化 和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提高应对能力。
社交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增加社交支持和交流,促进身
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早发 现血液异常指标,预防血液疾
病的发生。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富 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 ,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 入。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 性疾病,降低血液疾病的风险 。
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
避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 线等有害物质,减少对血液系
详细描述
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自身抗体和免疫细胞功 能,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检测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异常,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制 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4
血液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靶向治疗
化学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的药物, 旨在精准打击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 胞的损害。
血液系统疾病 ppt课件

(1)铁摄入不足
(2)慢性失血
每日从食物中摄取1~ 1.5mg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 平衡(生长发育时期的婴幼儿、 青少年、育龄及妊娠哺乳期妇 女铁的需要量为2~4mg)
ppt课件
22
二、缺铁性贫血
3.临床表现
(1 )贫血的表现:一般有面色苍白、头晕、头痛、眼花、
耳鸣、乏力、倦怠、心悸及活动后气短等
(1)一般表现
(2)心血管系统表现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4)消化系统表现 (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 (6)其他
组织细胞缺氧
ppt课件
18
一、概述
3.治疗
(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 (3)输血 (4)脾切除 (5)骨髓移植
ppt课件
19
二、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 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贫血中最
( 1 )诊断:结合特征性血象、骨髓象改变和血清维生素 B12 及 叶酸水平等测定可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要与多种原因引起的相似表现疾病鉴别,特别 是与细胞形态上出现的巨幼样变相鉴别
ppt课件
49
四、其他贫血
(二)巨幼细胞贫血
6.治疗
(1)去除病因 ( 2 )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①叶酸缺乏;②维生素 B12 缺乏; ③如同时有缺铁或治疗过程中出现缺铁表现,应补充铁剂
2.发病机制
(1)红细胞受到破坏寿命缩短 (2)血红蛋白的不同降解途径 (3)红系代偿性增生
ppt课件
38
四、其他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
3.临床表现
(1)急性溶血性贫血 (2)慢性溶血性贫血 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 伴头痛、呕吐、寒战, 随后高热、面色苍白、 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 尿色如酱油色
(2)慢性失血
每日从食物中摄取1~ 1.5mg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 平衡(生长发育时期的婴幼儿、 青少年、育龄及妊娠哺乳期妇 女铁的需要量为2~4mg)
ppt课件
22
二、缺铁性贫血
3.临床表现
(1 )贫血的表现:一般有面色苍白、头晕、头痛、眼花、
耳鸣、乏力、倦怠、心悸及活动后气短等
(1)一般表现
(2)心血管系统表现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4)消化系统表现 (5)泌尿生殖系统表现 (6)其他
组织细胞缺氧
ppt课件
18
一、概述
3.治疗
(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 (3)输血 (4)脾切除 (5)骨髓移植
ppt课件
19
二、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 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贫血中最
( 1 )诊断:结合特征性血象、骨髓象改变和血清维生素 B12 及 叶酸水平等测定可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要与多种原因引起的相似表现疾病鉴别,特别 是与细胞形态上出现的巨幼样变相鉴别
ppt课件
49
四、其他贫血
(二)巨幼细胞贫血
6.治疗
(1)去除病因 ( 2 )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①叶酸缺乏;②维生素 B12 缺乏; ③如同时有缺铁或治疗过程中出现缺铁表现,应补充铁剂
2.发病机制
(1)红细胞受到破坏寿命缩短 (2)血红蛋白的不同降解途径 (3)红系代偿性增生
ppt课件
38
四、其他贫血
(一)溶血性贫血
3.临床表现
(1)急性溶血性贫血 (2)慢性溶血性贫血 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 伴头痛、呕吐、寒战, 随后高热、面色苍白、 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 尿色如酱油色
血液病总论ppt课件

量
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 症等
异 常 血红蛋白异常
各种血红蛋白病
注:质量异常往往伴有数量异常
7
白细胞疾病
数量异常
减少 生分 消 成布 耗 减异 过 少常 多
增多 生释分 成放布 过加异 多速常
质量异常
良性
恶性
综惰 合性 征粒
细 胞
淋白 巴血 瘤病 等、
8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血管壁异常
代谢性 坏血病 、烟酸缺乏症 免疫损伤 过敏性紫癜
>100
>32
32—35
胞体大,中央 淡染区消失, 大卵圆形红细 胞
叶酸、维生素 B12 缺 乏 , 慢 性 肝病贫血等
30
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红细胞 生成减
少
病因 功能障碍 原料缺乏
红细胞 寿命缩 短(溶
血性贫 血)
红细胞 丢失过
多
膜缺陷
酶缺陷
Hb 缺陷
红细胞以外 因素
急慢性出血
临床疾病
35
MCV MCH MCHC (fl) (pg) (% )
<80
<26
<32
红细胞形态
病因学
大小不等,以 小为主,中央 淡染区扩大
缺铁性贫血,慢 性病性贫血,海 洋性贫血
正细胞 正色素 性贫血
80— 100
26—32
32—35
大小均匀一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
形态正常
白 血病,急性
溶血,大出血
大细胞 性贫血
9
血液病的表现
贫血 出血 感染 浸润
10
血液病的特点
病种多, 少见病多。 临床表现单纯。 有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多。 诊断对实验室检查依赖性强。
血液病概论与化疗注意事项

8. 局部刺激、静脉炎:
– 氮芥类、VCR/VDS、蒽环类、ATG、VP16、VM-26。
– 0.5-1.0% Procarine封闭、MgSO4湿敷、静脉炎软膏、 紫色消肿膏、百多邦。
9.低血压:
– VCR、VP16、美罗华、甲基苄肼、健择。
– 卧床休息,输液支持,激素
10.出血性膀胱炎:
– CTX、异环磷酰胺、L-Asp。 – 水化、碱化尿液、Mesna(CTX和异环时)。
有丝分裂期
M
静止期
G0
G1
DNA合成前期
3种细胞亚群:(1)无增殖能力细胞群;(2)增殖细胞群; (3)静止细胞群(有潜在增殖能力)
根据化疗药物对细胞周期 不同时相的作用分类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 烷化剂 – 多数抗生素类化疗药 – 糖皮质激素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 作用于S期:抗代谢药物 – 作用于M期:Vinblasine、VP16、Palitaxel等 – 作用于G2期:Bleomycin、Mitoxantrone、Topotecan – 作用于G1期:L-Asp
CD52(Campath-1) 7. 其它:铂制剂、 MTZ、AMSA、 L-Asp、 ATRA、
As2O3、Imatinib、Velcade等
化疗原则
早期:较小瘤负荷时化疗 足量:尽快取得CR 联合: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协同作用,避免耐药性, 取得高CR率 间歇:造血功能等恢复 维持:消灭MRD、防止复发 个体化:综合考虑年龄、PS、合并症等因素,避 免TRM发生
化疗药物副作用及预防
1. 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常见。可于化疗前给予止吐药物(5HT受体拮抗剂、激素类等)。
腹泻:处理、饮食注意。
– 氮芥类、VCR/VDS、蒽环类、ATG、VP16、VM-26。
– 0.5-1.0% Procarine封闭、MgSO4湿敷、静脉炎软膏、 紫色消肿膏、百多邦。
9.低血压:
– VCR、VP16、美罗华、甲基苄肼、健择。
– 卧床休息,输液支持,激素
10.出血性膀胱炎:
– CTX、异环磷酰胺、L-Asp。 – 水化、碱化尿液、Mesna(CTX和异环时)。
有丝分裂期
M
静止期
G0
G1
DNA合成前期
3种细胞亚群:(1)无增殖能力细胞群;(2)增殖细胞群; (3)静止细胞群(有潜在增殖能力)
根据化疗药物对细胞周期 不同时相的作用分类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 烷化剂 – 多数抗生素类化疗药 – 糖皮质激素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 作用于S期:抗代谢药物 – 作用于M期:Vinblasine、VP16、Palitaxel等 – 作用于G2期:Bleomycin、Mitoxantrone、Topotecan – 作用于G1期:L-Asp
CD52(Campath-1) 7. 其它:铂制剂、 MTZ、AMSA、 L-Asp、 ATRA、
As2O3、Imatinib、Velcade等
化疗原则
早期:较小瘤负荷时化疗 足量:尽快取得CR 联合: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协同作用,避免耐药性, 取得高CR率 间歇:造血功能等恢复 维持:消灭MRD、防止复发 个体化:综合考虑年龄、PS、合并症等因素,避 免TRM发生
化疗药物副作用及预防
1. 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常见。可于化疗前给予止吐药物(5HT受体拮抗剂、激素类等)。
腹泻:处理、饮食注意。
血液病学知识点

血液病学知识点
一、血液疾病概述
血液是人体内部循环系统的基础,负责输送氧气、养分以及排除废物,维持身体健康。
而血液疾病是指一类涉及血液本身、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疾病,如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
二、贫血
贫血是指机体血液中红细胞数目或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导致输送氧气的能力下降的一类疾病。
常见原因包括缺铁性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和遗传性贫血等。
患者会出现乏力、疲倦、气短等症状。
三、白血病
白血病是一类由白血细胞恶性增生引起的血液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急性髓样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患者会出现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
四、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
患者在受伤或手术时容易出现出血倾向,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五、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主要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肺动脉栓塞症等。
当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异常增多时,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流受阻。
总结:
血液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血液病学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些疾病,维护身体健康。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1血液病概论

贫
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 红细胞计数(RBC) 血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 相同年龄、 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 症状。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更能反映贫血及严重性。 症状。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更能反映贫血及严重性。 贫血的确定 RBC(× RBC(×1012/L) Hb(g/L) <4.5 <120 <4.0 <110 <3.5 <100
四、护理措施 1)饮食: )饮食: 易消化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过硬、 易消化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过硬、过于 粗糙的食物 防止便秘
四、护理措施 1)饮食: )饮食: 2)活动: )活动:
出血仅限于皮肤粘膜且较为轻微者, 出血仅限于皮肤粘膜且较为轻微者,原则上无需 限制; 限制; 若血小板计数< /L,应减少活动, 若血小板计数<50 ×109/L,应减少活动,增加 卧床休息时间; 卧床休息时间; 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 /L者 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20 ×109/L者,必须绝 对卧床休息, 对卧床休息,协助做好各种生活护理
3、遵医嘱静脉补营养元素 4、避免一切不利于营养吸 收的因素:烹调、药物配伍、 收的因素:烹调、药物配伍、 胃肠反应等。 胃肠反应等。
护理措施
1、营养失调 、 2、活动无耐力 、 3、焦虑 、
评估病情, 1、评估病情,制订休息与活动计 划 活动量以不加重症状为度: 2、活动量以不加重症状为度: 轻度贫血,避免过劳。 ①轻度贫血,避免过劳。 中度贫血,增加卧床时间, ②中度贫血,增加卧床时间,自我 监控脉搏≥100次 明显心悸、 监控脉搏≥100次/分,明显心悸、 气促时停止活动。 气促时停止活动。 ③重度或贫血发生快速者卧床休 息并给予生活照顾,抬高床头, 息并给予生活照顾,抬高床头, 以利呼吸;改变体位宜缓慢, 以利呼吸;改变体位宜缓慢,避 免登高,防止晕倒。 免登高,防止晕倒。 重症患者卧床休息, 3、重症患者卧床休息,注意生活 护理 4、适当吸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 通过有丝分裂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祖细胞,进 而分化成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白 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 (blood platelet)。淋巴系祖细胞则分化为B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和T淋巴细胞。
血细胞发育图
血细胞发育图
1.干细胞 2.原红细胞 3.早幼红细胞 4.中幼红细 胞 5.晚幼红细胞 6.网织红细胞 7.无核红细胞 8. 原粒细胞 9.中性早幼粒细胞 10.中性中幼粒细 胞 11.中性晚幼粒细胞 1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14.原单核细胞 15.幼单 核细胞(a)16.幼单核细胞(b)17.单核细胞 18.单核细胞 19.原巨核细胞 20.幼巨核细胞 21. 颗粒型巨核细胞 22.血小板生成型巨核细胞 23. 血小板 24.原淋巴细胞 25.幼淋巴细胞 26.大淋 巴细胞 27.小淋巴细胞 28.原免疫细胞 29.原浆 细胞 30.幼浆细胞 31.浆细胞
5、家族史
6、其他
(二)临床表现
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 营养状况 皮肤和粘膜 淋巴结 心、肺,腹部 其他
(三)实验室检查
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血细胞计数 细胞化学染色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活体组织检查 网积红细胞计数 生化及免疫学检查 骨髓穿刺液涂片 超声波、CT 出血性疾病 放射性核素 溶血性疾病检查
造血过程
淋巴系统包括 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等淋巴器官 肠、支气管、等所含淋巴组织
血细胞生成
造血干细胞 正常造血微环境: 微血管系统、神经成分、网状细胞、基 质及其他结缔组织 调控造血功能的体液因子: 红细胞生成素,集落形成刺激因子 ( CSF)及白细胞介素3(IL-3)等
10%溶质
电解质
钠、钾
葡萄糖、氨基酸、 脂质
其它
营养物质 代谢终产物
尿素、尿酸、肌 酐
2、血细胞
(1)红细胞 平均寿命约120天 网织红细胞,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占0.5%~1.5 %,绝对值为(24~84)×109/L,其增减反映 骨髓的造血功能。 (2)白细胞 1)粒细胞:寿命只有12h ,中性粒 、嗜碱粒 、 嗜酸粒 2)淋巴细胞 4-5天/数月或数年 3)单核细胞 半衰期为71小时 (3)血小板 生存期大约7至10天
(三)血液的功能
1、运送氧气、二氧化碳 2、运送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3、运送激素
4、调节正常体温
5、维持酸碱平衡
6、对抗微生物的侵入
血液成分的正常值
种类 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一5.5 )女: ( 3.5~5.0 )×1012/L 血红蛋白 男:l20~160g/L 女:110~150g/L 白细胞 4.0~10.0×109/L 中性粒细胞 51~75% 嗜酸粒细胞 0.5~5% 嗜碱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0~40% 血小板 100~300×109/L
护理评估 (assessing)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
病人病史、阳性体征、检查结果及社会心理等
有关资料,对病人作出护理评估。
健康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心理社会状况
(一)健康史
1、既往身体状况 2、饮食习惯
3、服用药物情况
4、放射性核素及化学药物接触史
(二)血液的组成
血浆
55%
血细胞
约占45%
1、血浆
90%的水分 10%的溶质(1)蛋白质: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2)其他: 电解质 营养物质 代谢后产物
90%水份
清蛋白 维持血浆胶体渗 透压 对抗侵入的微生 物所必需的 血浆凝固所必需 的蛋白质
血浆Plasma
蛋白质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五)血液病的分类
1、红细胞疾病 2、粒细胞疾病 3、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5、造血干细胞疾病 6、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 7、脾功能亢进
血液病的分类
w红细胞疾病 按数质量分类 按数质量分类 特点 常 见 疾 病 数量改变 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 质量改变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症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hematopoietic system )
概述
造血系统 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分散在全身各 处的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造血系统疾病共同特点 骨髓,脾,淋巴结等器官的病理损害 周围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病理性改变 免疫功能障碍 出凝血功能紊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造血器官(hematopoietic organ) 人类的造血器官包括骨髓、肝、脾、 淋巴组织。胎儿24周前肝、脾、胸腺参 与造血,24周后至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 血,20岁以后只限于胸骨、颅骨、肋骨、 锁骨、脊椎骨、肱骨近心端的红骨髓造 血。
常见症状体征
贫血 感染 出血活出血倾向
出血或出血倾向
指止血和凝血机制障碍而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 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易停止的症状。 一、评估: 1、 病因: (1)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减少 ①生成减少②破坏过多③消耗过多 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 ②继发性: 血小板功能缺陷:①遗传性:②继发性:
(2)凝血因子异常: 遗传性:血友病甲、乙,因子Ⅺ缺乏症、 凝血酶原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 血症,先天性因子V、Ⅶ、Ⅹ、ⅩⅢ缺乏 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获得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 乏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凝血因子 被消耗。
(3)血管壁异常: 遗传性: 获得性: 过敏性 过敏性紫癜。 其他: 单纯性紫癜、机械性紫癜、老 年性紫癜等。
血液系统有关的解剖和功能
(一)骨髓的造血功能 (二)血液的组成 (三)血液的功能 (四)血液成分的正常值 (五)血液病的分类
(一)骨髓的造血功能
卵黄囊 -----肝、脾 -----骨髓(髓外造血) 红髓:胸骨、肋骨、骨盆、脊椎骨及股 骨、肱骨的髓端
血细胞(blood cells)生成
血细胞发育图
血细胞发育图
1.干细胞 2.原红细胞 3.早幼红细胞 4.中幼红细 胞 5.晚幼红细胞 6.网织红细胞 7.无核红细胞 8. 原粒细胞 9.中性早幼粒细胞 10.中性中幼粒细 胞 11.中性晚幼粒细胞 12.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14.原单核细胞 15.幼单 核细胞(a)16.幼单核细胞(b)17.单核细胞 18.单核细胞 19.原巨核细胞 20.幼巨核细胞 21. 颗粒型巨核细胞 22.血小板生成型巨核细胞 23. 血小板 24.原淋巴细胞 25.幼淋巴细胞 26.大淋 巴细胞 27.小淋巴细胞 28.原免疫细胞 29.原浆 细胞 30.幼浆细胞 31.浆细胞
5、家族史
6、其他
(二)临床表现
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 营养状况 皮肤和粘膜 淋巴结 心、肺,腹部 其他
(三)实验室检查
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血细胞计数 细胞化学染色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活体组织检查 网积红细胞计数 生化及免疫学检查 骨髓穿刺液涂片 超声波、CT 出血性疾病 放射性核素 溶血性疾病检查
造血过程
淋巴系统包括 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等淋巴器官 肠、支气管、等所含淋巴组织
血细胞生成
造血干细胞 正常造血微环境: 微血管系统、神经成分、网状细胞、基 质及其他结缔组织 调控造血功能的体液因子: 红细胞生成素,集落形成刺激因子 ( CSF)及白细胞介素3(IL-3)等
10%溶质
电解质
钠、钾
葡萄糖、氨基酸、 脂质
其它
营养物质 代谢终产物
尿素、尿酸、肌 酐
2、血细胞
(1)红细胞 平均寿命约120天 网织红细胞,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占0.5%~1.5 %,绝对值为(24~84)×109/L,其增减反映 骨髓的造血功能。 (2)白细胞 1)粒细胞:寿命只有12h ,中性粒 、嗜碱粒 、 嗜酸粒 2)淋巴细胞 4-5天/数月或数年 3)单核细胞 半衰期为71小时 (3)血小板 生存期大约7至10天
(三)血液的功能
1、运送氧气、二氧化碳 2、运送营养物质、代谢废物
3、运送激素
4、调节正常体温
5、维持酸碱平衡
6、对抗微生物的侵入
血液成分的正常值
种类 正常值 红细胞 男(4.0一5.5 )女: ( 3.5~5.0 )×1012/L 血红蛋白 男:l20~160g/L 女:110~150g/L 白细胞 4.0~10.0×109/L 中性粒细胞 51~75% 嗜酸粒细胞 0.5~5% 嗜碱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0~40% 血小板 100~300×109/L
护理评估 (assessing)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收集
病人病史、阳性体征、检查结果及社会心理等
有关资料,对病人作出护理评估。
健康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心理社会状况
(一)健康史
1、既往身体状况 2、饮食习惯
3、服用药物情况
4、放射性核素及化学药物接触史
(二)血液的组成
血浆
55%
血细胞
约占45%
1、血浆
90%的水分 10%的溶质(1)蛋白质: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2)其他: 电解质 营养物质 代谢后产物
90%水份
清蛋白 维持血浆胶体渗 透压 对抗侵入的微生 物所必需的 血浆凝固所必需 的蛋白质
血浆Plasma
蛋白质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五)血液病的分类
1、红细胞疾病 2、粒细胞疾病 3、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5、造血干细胞疾病 6、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 7、脾功能亢进
血液病的分类
w红细胞疾病 按数质量分类 按数质量分类 特点 常 见 疾 病 数量改变 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 质量改变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症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hematopoietic system )
概述
造血系统 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分散在全身各 处的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造血系统疾病共同特点 骨髓,脾,淋巴结等器官的病理损害 周围血细胞和血浆成分的病理性改变 免疫功能障碍 出凝血功能紊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造血器官(hematopoietic organ) 人类的造血器官包括骨髓、肝、脾、 淋巴组织。胎儿24周前肝、脾、胸腺参 与造血,24周后至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 血,20岁以后只限于胸骨、颅骨、肋骨、 锁骨、脊椎骨、肱骨近心端的红骨髓造 血。
常见症状体征
贫血 感染 出血活出血倾向
出血或出血倾向
指止血和凝血机制障碍而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 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易停止的症状。 一、评估: 1、 病因: (1)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减少 ①生成减少②破坏过多③消耗过多 血小板增多 ①原发性: ②继发性: 血小板功能缺陷:①遗传性:②继发性:
(2)凝血因子异常: 遗传性:血友病甲、乙,因子Ⅺ缺乏症、 凝血酶原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 血症,先天性因子V、Ⅶ、Ⅹ、ⅩⅢ缺乏 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获得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 乏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凝血因子 被消耗。
(3)血管壁异常: 遗传性: 获得性: 过敏性 过敏性紫癜。 其他: 单纯性紫癜、机械性紫癜、老 年性紫癜等。
血液系统有关的解剖和功能
(一)骨髓的造血功能 (二)血液的组成 (三)血液的功能 (四)血液成分的正常值 (五)血液病的分类
(一)骨髓的造血功能
卵黄囊 -----肝、脾 -----骨髓(髓外造血) 红髓:胸骨、肋骨、骨盆、脊椎骨及股 骨、肱骨的髓端
血细胞(blood cells)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