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液病-MPN

合集下载

芦可替尼在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对免疫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芦可替尼在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对免疫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芦可替尼在骨髓增殖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对免疫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葸瑞【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9(048)021【总页数】4页(P3739-3742)【关键词】芦可替尼; 骨髓增殖性肿瘤; JAK抑制剂; 树突细胞【作者】葸瑞【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血液科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1.3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血液病性恶性肿瘤,其主要是由JAK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网络调控失调,炎症状态加重导致的,主要分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真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3种[1]。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脾肝肿大、血细胞异常、髓外造血、贫血、腹胀和早饱等症状[2-3]。

MPN的传统治疗方法(羟基脲、干扰素、脾切除、脾区照射)在临床上也获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由于传统方法的收益有限或者容易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

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治愈MPN的唯一方法,但是移植标准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可以达到,而且移植相关病死率也较高[5]。

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新型靶向药物因具有治疗效果优、治疗时间短、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基本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等特点,在MPN的治疗中得以应用推广[6]。

MPN靶向药物磷酸芦可替尼(Ruxolitinib)可通过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对MPN患者的细胞因子活化作用,从而达到治疗MPN的目的。

1 MPN的发病机制及芦可替尼的作用机制MPN患者中有超过一半的是由于JAK2V617F的突变引发的疾病,JAK2是定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2区4带(9p24)的胞内酪氨酸蛋白激酶(PTK),与JAK1、JAK3和酪氨酸激酶-2(Tyk2)同属于JAK家族的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7]。

MPV和P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MPV和P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3), 878-883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3125MPV和P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葛金铭,王占聚*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潍坊收稿日期:2021年2月8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28日;发布日期:2021年3月9日摘要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病人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34例MDS病人的临床资料。

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最佳临界值(Cutoff值)、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果:MDS患者的MPV、PDW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ROC曲线分析得出:MPV曲线下面积70.3%,最佳临界值为9.95 fl,最佳临界值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8%和85.7%。

PDW曲线下面积78.9%,最佳临界值为16.55 fl,最佳临界值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6%和82.9%。

结论:MPV/PDW在MDS中具有诊断意义,可作为MDS的筛查及诊断指标之一。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PVand PDW in MyelodysplasticSyndromeJinming Ge, Zhanju Wang*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Received: Feb. 8th, 2021; accepted: Feb. 28th, 2021; published: Mar. 9th, 2021*通讯作者。

骨髓纤维化简介

骨髓纤维化简介

人JAK3 人JAK1
V722I
P132T G871E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子宫平滑肌瘤
2008 WHO分类系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I阳性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真性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殊类型
肥大细胞增生症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肥大细胞白血病 肥大细胞肉瘤 皮肤外肥大细胞肿瘤 骨髓增殖性肿瘤,无法分类
泪滴样红细胞
血窦内皮细 胞膨大,向窦 内凸出,内皮 细胞间隙明显 狭窄,使红细 胞难以通过, 因而造成红细 胞在脾循环中 破坏或轻微挤 压后使红细胞 呈泪滴状。
形态学检查
纤维化前期 纤维化期
1.骨髓尚未纤维化,增生一般明显活 1.纤维组织增生,骨硬度增加,出现干 抽(drytap)。有核细胞增生大多减低, 跃; 2.粒系,原始粒细胞少见,以中晚幼 其比例和正常血涂片相当; 细胞及杆状分叶为主,不见原始细胞 2.粒系% ↑,原始细胞可轻度增加; 3.有核红往往减少,泪滴红易见; 簇; 3.红系细胞减少,早期红细胞比例增 4.巨核不定,可见大型巨。 活检:1.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 骨髓象 多; 4.巨核细胞显著异常,在髓窦和骨小 2.纤维细胞逗点状、细长状,网状纤维 梁旁常见大小不一的巨核细胞成簇增 条索状浸润造血组织; 生,多数体积增大,裸核巨常见; 3.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粒红少量 5.前期患者巨核细胞不典型增生比其 残余; 他MPN更加明显。网硬蛋白轻度增 4.巨核细胞呈聚集性、异位性,显著异 型性改变 加,血管常多见增加。 5.网硬蛋白、骨质、骨小梁明显增多。
改善脾区的压迫 症状
常见治疗手段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23年版)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23年版)
▪ 完全缓解伴不完全血液学恢复(CRi):骨髓原始细胞小于5%,外周血原始细胞及髓外病灶消失,中性 粒细胞<1×109/L,或PLT<100×109/L。如果同时使用CRh和CRi,CRi只包括不符合CRh的患者。
▪ 骨髓无白血病状态(MLFS):骨髓原始细胞小于5%,外周血原始细胞及髓外病灶消失,对血象恢复没 有要求。
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
4.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方案: ▪ 研究显示在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靶向药物可以提高缓解率及
MRD转阴比例,因此,可以酌情考虑在化疗基础上联合靶向药物, 中高危组联合维奈克拉(1~2周); ▪ 高危组接受标准强化诱导治疗缓解率低于低中危组,亦可采用维 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诱导治疗;FLT3突变患者可以联合FLT3 抑制剂;IDH突变患者可以联合IDH抑制剂(证据等级2b)。
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
(4)其他巩固治疗方案: ①中大剂量Ara-C(1~2 g·m-2·12 h-1,6个剂量)为基础的方案: 与蒽环/蒽醌类等药物联合应用,2~3个疗程后行标准剂量化疗,总 的缓解后化疗周期≥4个疗程(证据等级1b)。 ②标准剂量化疗(Ara-C联合蒽环/蒽醌类、HHT、鬼臼类等),总 的缓解后化疗周期≥6个疗程或标准剂量化疗巩固3~4个疗程后行 (或不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证据等级2b)。
▪ 初诊不能耐受强烈治疗的患者经过低强度诱导治疗达完全缓解后,如果可以耐受强 化疗,应按照可以耐受强化疗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
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
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诱导治疗 1.常规的诱导治疗方案:标准剂量阿糖胞苷(Ara-C)100~200 mg·m2·d-1×7 d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IDA)12 mg·m-2·d-1×3 d或柔红霉素 (DNR)60~90 mg·m-2·d-1×3 d(证据等级1a)。 2.含中剂量Ara-C的诱导治疗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T)2 mg·m2·d-1×7 d,DNR 40 mg·m-2·d-1×3 d,Ara-C前4 d为100 mg·m-2·d-1, 第5、6、7天为1 g·m-2·12 h-1(证据等级1a)。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是一种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 MPN)。

由于JAK2V617F 的发现对ET研究的重要意义,WHO已经对 ET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

由于JAK2/MPL 突变均需启动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可用于靶向治疗的特异性JAK2激酶抑制剂已经被设计出来,并已进入临床试验。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170-02一、 ET 的诊断标准我国排除标准有(1)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证据,红细胞数正常或Hb<185g/L(男)或165g/L(女),血清铁正常或红细胞平均体积正常。

(2)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证据:无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

(3)无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证据:胶原纤维变性缺如,网状纤维变性微量或缺如。

(4)无MDS的证据:无de(l5q),t(3;3)(q21;q26),inv(3)(q21;q26)等染色体异常,亦无粒细胞发育障碍,无小巨核细胞或很少。

(5)无由于下列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炎症或感染、肿瘤、脾切除术后。

JAK2V617F突变的发现是ET分子学发病机制研究的重大进步,并且JAK2V617F的检测已经用于对ET的临床诊断。

2008年WHO对ET的诊断标准:(1)血小板计数≥450×109/L;(2)骨髓巨核细胞增生,形态为较大的成熟巨核细胞,没有或仅有轻微的有核细胞或红系增生;(3)除外CML、PV、PMF、MDS 或其它MPN;(4)JAK2V617F或其它遗传学标志阳性,或除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疗规范2022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疗规范2022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疗规范2022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1.thrombocythemia,ET)系主要累及巨核细胞系的MPN。

其特征为外周血中血小板持续增多,且伴功能异常,骨髓中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临床表现有自发出血倾向及或有血栓形成,约半数患者有脾大。

年发病率为(1.~2.5)∕10万。

中位发病年龄60岁(范围2~90岁),好发于50~70岁。

女:男为1.3:1。

【病因与发病机制】ET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皿2V617F突变发生率为23%~57%,MP1.W5/5Z/K基因突变见于3%-5%的ET和8%~10%的PMF患者。

在67%~82%的ET和80%~88%的PMF患者中检测到钙网蛋白(Ca1.retiCUIin,CA1.R)基因突变。

CA1.R突变可激活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并可能存在其他分子机制。

其出血机制是由于血小板量虽多,但有功能缺陷,如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减退、释放功能异常、血小板第3因子活性降低、5-轻色胺减少等;部分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呱的减少,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引起。

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引起血小板强烈的聚集释放反应,形成微血管栓塞,进一步发展为血栓。

【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起病隐匿。

约有20%的患者,尤其年轻患者,发病时无症状,偶尔因血小板增多及脾大进一步检查而确诊。

(二)血栓形成及出血出血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及齿龈出血、血尿、呼吸道出血、皮肤及黏膜瘀斑,偶有脑出血,引起死亡。

血栓发生率较出血少。

血栓形成是ET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统计30%病例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动脉血栓形成多见,可发生在中枢、冠状动脉、外周动脉引起相应的疾病和症状。

静脉以脾、肠系膜及下肢静脉为血栓好发部位。

(三)脾大见于50%-80%的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少数患者有肝大,巨脾少见。

(四)骨髓纤维化转化部分ET可以进展至骨髓纤维化,在诊断为ET后第一个10年及第二个10年,骨髓纤维化发生率分别为3%~10%及6%-30%o发生ET后骨髓纤维化的临床预后与PMF相似。

mpn诊断标准

mpn诊断标准

mpn诊断标准
MPN,即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MPN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MPN患者可能出现疲劳、乏力、腹胀、体重减轻、盗汗、发热等症状。

2. 血常规检查:MPN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红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等异常。

3. 骨髓检查:骨髓检查是诊断MPN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样本,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分布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细胞等,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MPN。

4.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检测是否存在与MPN相关的基因突变或融合基因等异常,如BCR-ABL融合基因、JAK2基因突变等,有助于确诊MPN的病因。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MPN的患者,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是否符合MPN的诊断标准。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

202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和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费城染色体阴性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较常见的亚型,年发病率为1~2.5∕10万,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

ET 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克隆性疾病,表现为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导致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ET的发病机制为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JAK-STAT信号通路高度活化。

ET的驱动基因突变包括JAK2V617F、钙网蛋白基因(CA1R)及骨髓增殖性白血病蛋白基因(MP1)突变,分另!!占50%~60%、15%~35%及2%~4%.20%~30%的患者存在MPN非特异性基因突变(包括信号通路、转录因子、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以及剪接基因等\一、典型病例患者,女,28岁,因孕检发现”血小板增多4周”入院。

入院4周前血常规:WBC1o.53χ109/1、RBC4.6×1012∕1x HGB123g∕1x红细胞压积(HCT)36%、P1T1180×109/1、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7.4×109/1,无不适症状。

3d前复查血常规:WBC9.46χ109/1、RBC4.8×1012∕1x HGB130g/1、HCT38%、P1T1460×109∕1s ANC6.9×109∕1z未治疗。

既往体健,无吸烟、饮酒史,妊娠16周,孕1产0,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

入院后血常规:WBC9.56χ109/1、RBC4.7×1012∕1x HGB125g/1、HCT37%、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7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7g/1、P1T1582×109∕1.ANC7.1×109∕1;外周血乳酸脱氢酶(1DH)176U∕1(参考值0~248U/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77%(参考值50%~160%),VWF活性58.1%(参考值48.8%~163.4%);肝肾功能、电解质、铁代谢、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谱、狼疮抗凝物及抗磷脂抗体均未见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病 脾 WBC 中毒颗粒 嗜酸嗜碱细胞 NAP Ph 治疗
感染、恶性肿瘤等 不大或轻度肿大 很少>50109/L 常有 正常 强阳性 (-) 随原发病治愈而消失
无 明显(巨脾) 可>100109/L 常无 增多 活性↓ (+) 需特殊治疗而缓解
羟基脲、马利兰
化 疗
α-干扰素 伊马替尼 (格列卫)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粒白血病急变的治疗 同急性 白血病
诊断要点
凡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白细胞数增高,根据典 型的血象和骨髓象改变、脾大、Ph染色体阳性
即可作出诊断。
典型的
临床表现
Ph+ 和 /或 bcr/abl+
确定 CML 诊断
分期标准-慢性期




1)临床表现:无症状,或有低热、乏力、盗汗、体重 减轻等症状; 2)血象:白细胞数增高,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 胞为主,原始细胞(I型+II型)<5%-10%,嗜酸粒细胞 和嗜碱粒细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红细胞; 3)骨髓象: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 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I型+II型) <10%。 4)有Ph染色体阳性,即t(9;22)(q34;q11)异常 核型。 5)CFU-GM培养,集落或集簇较正常明显增加。
CML-Ph染色体
NAP积分检测
NAP:即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减低或 呈阴性反应。治疗有效时NAP活性可以恢复,疾病 复发时又下降,合并细菌性感染时可略增高。
血液生化
白血病粒细胞 正常粒细胞 产生过多钴胺 传递蛋白I、III VB12浓度和 结合力
化疗后大量 白细胞破坏
血清及尿中 尿酸浓度
分期标准-加速期

外周血或骨髓原粒细胞≥10%。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或增加。 除Ph染色体以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粒—单系祖细胞(CFU—GM)集簇增加而集落减少。 骨髓活检显示胶原纤维显著增生。
分期标准-急变期

①骨髓中原粒细胞或原淋+幼淋巴细胞或原单+幼 单核细胞>20%。
MPN共同特征
病变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 各病以骨髓某系细胞恶性增殖为主,同时均有不 同程度累及其他造血细胞的表现; 各病之间可共同存在或相互转化,最终进展为骨 髓衰竭或转为急性白血病 细胞增生还可发生于肝脾淋巴结等髓外组织。

共同的临床特点


血象一系或多系数量增多和/或质的异常
脾肿大
A3:脾大; A4:骨髓细胞无Ph/bcr/abl,但可有其他克隆性遗传学异常; A5:体外培养有内源性红系集落形成; B1:血小板增多>40×109/L; B2:白细胞>12×109/L; B3:骨髓活检示全髓系增生,以红系和巨核系增生明显; B4:血清EPO减低;

具备A1+A2+任何A项或 A1+A2+B项中任何2项

WHO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WHO根据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 学及临床特征对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WHO分类更全面,在科学性上有很大进步
2001年正式出版,覆盖了所有的造血系统和淋巴 组织肿瘤性疾病 最新修订的第4版2008年发行 随着我国实验室检验技术的开展和提高,WHO分类 标准也在国内为临床医生所接受

大多数病人可有胸骨中下段压痛。

白细胞淤滞症:血象白细胞大于100109L,呼吸困难、头
晕、发热等。

半数病人肝脏中度肿大,浅表淋巴结多无肿大。 慢性期可持续1~4年。
加速期:

起病后1~4年间70%慢粒病人进入加速期,主要表现为原
因不明的高热、虚弱、体重下降,脾脏迅速肿大,骨、关
节痛以及逐渐出现贫血、出血。白血病细胞对原来有效的 药物发生耐药。
骨髓
NAP
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系统异常增生,各期 幼粒增多,嗜酸、嗜碱细胞增多。 原粒:慢性期:≤ 10%;加速期:10%-20%; 急变期:>20%。 NAP活性减低或呈阴性。
染色体检查
90%以上慢粒白血病病人血细胞中出现Ph染色体, t(9;22)(q34;q11),即9号染色体长臂上C-abl原癌基因 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bcr/ abl融合基因。
其 他
白细胞淤滞症治疗:白 细胞单采术、脾切除术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Polycythemia vera, PV
概述
PV是一种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晚期可发生各种 转化。 年发病率为0.4-1.6/10万人,50-60岁多发 。

临床表现


神经症状:占71.4%。头痛最常见。与血粘度 升高、血小板增多及腔隙性脑梗塞有关。 多血质表现:占60%。皮肤红紫,结膜充血。 呈现“酒醉”面容。
出血:占40%。皮肤粘膜出血。与血管内膜损 伤、组织缺氧、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
肝脾肿大:PV的重要体征之一。 血栓形成和栓塞:占25%,其中脑血栓形成 最多见。 高尿酸血症、痛风及尿路或胆道尿酸性结 石:少数

临床分期
红细胞和Hb增多期:数年; 骨髓纤维化期:诊断后5-15年发生; 贫血期:2-3年内死亡。


出血倾向
血栓形成 髓外化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
慢性期
临 床 表 现
加速期
急变期
慢性期:

起病缓,早期常无自觉症状,逐渐出现乏力、低热、多汗或盗 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的表现。

脾肿大为最突出的体征,可达脐平面,甚至可伸入盆腔,质地 坚实、平滑,无压痛。但如发生脾梗死,则压痛明显。

鉴别诊断
一、 Ph′染色体阳性的其他白血病
Ph′染色体阳性急淋 临床表现 Ph′染色体 中度脾肿大 缓解时消失 复发时再现 50%在M-BCR上游 蛋白产物为P190 无慢性期的CML急淋变 脾肿大更明显 难以削减
BCR基因断裂点
M-BCR 蛋白产物为P210
鉴别诊断
二、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 慢粒
红细胞容积
动脉血氧饱和度 血清维生素B1ຫໍສະໝຸດ 中性粒细胞ALP 骨髓↑
正常 ↑ ↑ 三系↑

↓∕正常 正常 正常 仅红系↑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EPO水平 自发CFU-E生长
↓/正常 有
↑ 无
正常 无
治疗目的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血容量及红细胞容量尽快接 近正常,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存期。
治疗方法
骨髓增殖性肿瘤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
MPN概念
2008年以前又称骨髓增殖性疾病(MPD) 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 一系或多系骨髓细胞不断地异常增殖。 发病可能为骨髓多能干细胞在向不同方向细胞 分化过程中,受不明原因刺激而产生的失控性 、持续性增殖病变。
静脉放血
• 每隔2-3天放血200-400ml,直至hct正常。 • 对老年及有心血管疾患者,放血要谨慎,一 次不宜超过200-300ml,间隔期可稍延长。
红细胞单采术
• 采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 • 适用于伴有WBC或Plt减少或妊娠患者。
治疗方法
化学治疗
• 羟基脲 1.5-2g/d,血象正常后0.5-1.0g/d维持。 • 烷化剂 有效率80-85%,常用的有:白消安、 环磷酰胺、马法仑
• 高三尖杉酯碱 2-4mg/d VD 连用7-14d
干扰素α
300-500万u/次,每周3次,疗程至少6-12个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primary thrombocythemia,PT
概述
•PT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以巨核细胞系过度 增生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亦称为特发性、出血性或真性血小板增多症。


②外周血中原粒+早幼粒细胞>30%。
③骨髓中原粒+早幼粒细胞>50%。

④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
90%-95%CML具有典型Ph染色体,但FISH、RTPCR证明骨髓细胞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才 是诊断CML的金标志,也依此与其他慢性骨髓增 生性疾病鉴别。 Ph阴性患者(占5%左右)中又有5%左右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仍属于典型CML。 而Ph阴性同时BCR/ABL融合基因阴性者为不典型 CML,属于MDS/MPD范畴。

实验室检查
1.血象:血液呈紫色,且粘稠。 ①Hb:170-240g/L;
RBC:(6-10)×1012/L;
Hct≥54%(男),≥50%(女)
②WBC:↑(10-30)×1012/L,粒系核左移,NAP积分
升高; ③Plt:↑,但功能异常。
实验室检查
2、骨髓象: 三系造血细胞均显著增生,以红系增生为主; 铁染色显示骨髓细胞内外铁均减少。 3.红细胞容量:明显升高。确诊PV的重要指标。 PV患者男性≥36ml/kg, 女性≥32ml/kg 4.血液生化:血清VitB12升高,血尿酸、乳酸脱 氢酶升高;叶酸、铁蛋白常减少; 5.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正常; 6.体外培养:自发性红系集落(CFU-E)形成。
急变期:

加速期从几个月到1~2年即进入急变期,急变期表现与急
性白血病类似,多数为急粒变,约20%~30%为急淋变。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 骨髓象
慢性期
染色体检查 血液生化
加速期
急变期
血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