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火炮的巅峰 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战

合集下载

一战炮术发展小史

一战炮术发展小史

一战炮术发展小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传统的炮术是视野范围内进行射击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直接射击,在目视距离内直接瞄准目标的射击方法,如果没有地形地物的障碍,目视距离一般是2500米左右,毕竟直接射击是看准目标才进行炮击的,所以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野战炮都不需要太精准的瞄准机,无论是格鲁森还是克虏伯出产的野战炮均是如此。

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火炮发展的进程过于迅猛,大口径重炮的射程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野战炮,所以传统的炮术已经无法满足作战的需求了,在这个时候就诞生了所谓的间接射击的方法,所谓的间接射击时将炮兵部队的放列阵地隐藏在山地反斜面等敌军完全无法直接观测的地方,然后己方炮兵部队也是在无法直接目视目标的状况下进行作战,这就是所谓的间接射击。

一战炮兵开炮一般而言间接射击依靠炮兵观察所提供的坐标数据来进行炮击,而炮兵观察所的坐标方位一般是由陆军侦察部队,侦察机,热气球等侦察单位负责提供射击诸元,所以一般而言因为拥有准确的坐标方位的缘故所以野战炮群的炮击都打的很准。

同时传统炮兵部队的瞄准方式也从三点一线转换为观测瞄准了,三点一线是步枪的瞄准方式,按照距离设定表尺之后经过观察孔进行观察目标的作业,在观察孔,准星与目标三点连成一条线的时候瞄准工作就完成了,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火炮瞄准具与步枪瞄准原理大同小异,只有“横表尺”的差异比较大,有膛线的火炮在射击的时候会有定偏的问题,膛线右旋的火炮炮弹出口就往右偏,膛线左旋的火炮炮弹出口就往左偏,所以火炮在定距离的竖表尺之外必须加装一个校准定偏的横表尺,整套表尺呈现一个T字型,相较之下膛线右旋或者左旋的步枪定偏可以忽略不计,步枪弹的定偏能够以照门的左右微调来解决,只有狙击手才会深究定偏问题。

炮兵集群至于观测瞄准则是前文所提及的观测瞄准,利用飞机和侦察部队报告方位进行观测射击能够大幅度提高火炮的命中率,不过在进行超过目视距离以外的射击的时候炮兵部队射击一般使用象限仪,在普法战争的1870年代象限仪已经是炮兵的制式装备,毕竟即便是普法战争时候的老式架退炮兵也需要射击超过目视距离以外的目标,例如目标在高地或者低谷的时候,在城墙或者山丘的掩盖下的时候,都需要依靠象限仪赋予射角。

克虏伯大炮的历史介绍

克虏伯大炮的历史介绍

克虏伯大炮的历史介绍克虏伯家族一直是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柱石,受到国家最高当局的垂青。

克虏伯家族的奠基人叫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他所造的大炮名叫克虏伯大炮,让我们和店铺一起来了解这尊大炮。

基本概述克虏伯大炮的名声在近代世界上几乎是尽人皆知的,而在中国的名声尤大。

钢铁大炮伴随着KRUPP这个外来词进入中国后,沿袭以往对火炮命名的方法,中国人给了这种火炮一个非常威武的名字——克虏伯,字面上看起来级别要高于以往的将军。

对于这个词翻译之妙,实在可以在中国翻译史上大书一笔。

克虏伯在中国的出名主要当然不是它妙之又妙的译名,而是那一尊尊钢铁后膛大炮。

曾经,克虏伯大炮几乎就是中国海防的代名词。

起源和发展起源位于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公司最初不过是个小小的铁匠铺,干些打铁之类不起眼的小买卖,传到老克虏伯手里时,只有三间茅草屋而已,后来老克虏伯创造出了“罐钢”,又用这种性能极好的钢造出了优良的后膛钢炮,克虏伯至此才名扬四海,李鸿章对于这个从三间茅草屋起家的德国人佩服有加,称其为“有大本领人”,屡屡喜欢跟洋务企业的总办帮办们摆摆龙门阵,讲讲克虏伯发家史,言下之意就是希望他们也能变成中国的克虏伯。

传入中国爆发于十九世纪的普法战争,奠定了普鲁士在欧洲的强国地位,也为普鲁士建立统一的德国铺平了道路。

因为这场战争,克虏伯工厂里雇工人数激增,工厂规模成倍扩展,厂房里加班加点赶造大炮军火,伴随着前线轰隆隆的炮声,老克虏伯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一向对法国人看法不是很好的李鸿章,目睹了普鲁士大军用克虏伯火炮打败法国鬼子后,更是对德国青睐有加,从那以后,中国陆军开始学习德国,军火采购的中心也逐渐移向了德国,到后来甚至海军舰船也改为向德国订造,定远号、镇远号、济远号都来自德国,而舰身的大炮都来自克虏伯公司。

1866年6月27日清政府第一个外交使团访问了德国。

得到了克虏伯热情的款待,这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尊重,给清使团带来了极大的好感,另一面德方又表示无意侵略中国,多方考虑后李鸿章在1871年购买了328门克虏伯大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列日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列日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列日战役本文导读:德国于8月1日向俄国宣战,并于隔天向法国下达最后通牒。

此时,没有什么比入侵比利时、破坏比利时的中立更能说明德军参谋部面对未来战争的勇气和决心了。

德军参谋部一致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完全必要的”,这是“保卫德国和为了德国生存”的一次战斗。

德军想借道比利时,无非是想实现施里芬的速战计划。

施里芬曾对速战论进行大量论证,在他看来“速战”不仅可以使战争迅速结束,还可以“减轻人类痛苦”。

德皇说:“一切都应沉浸在火焰与血泊之中。

”在德国人看来,比起入侵比利时带给德国的巨大胜利成果——摧毁法国,其带来的连锁反应的副作用简直微不足道。

为了达到摧毁法国的最终目标,德国人甘愿冒险。

德国人对于战争的巨大信心一方面来自战争优越感集结的精华—“施里芬计划”,另一方面则来自他们对比利时的判断。

德军认为比利时不会抵抗,至少不会以自己的6个师为法国增加力量。

一位德国外交人员在1911年时曾说:“它的军队在德军所到之处列队”,施里芬也认为“比利时是不会抵抗的,它们只会抗议事”……由此可看出,德军自认为对比利时很了解,而且他们自了认为熟悉了比利时国王的品性就能预知他的战略政策。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生性贪婪,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

德国人认为只要给予利奥波德二世一块领土就可以使比利时归顺德国。

他们希望比利时不会抵抗,不抵抗就意味着不会破坏铁路、桥梁,这样“施里芬计划”也就能初步顺利完成。

但是德国人忽略了1914年时的比利时国王早已换成了强硬的阿尔贝一世国王。

1909年登基的阿尔贝一世压力重大,他面对的是大国环绕下比利时不得不保持中立的局势。

但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仅勤奋好学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能漠视危险、非议,保持冷静。

1914年7月29日,一份由小毛奇将军亲自拟就、由外交官和宰相润色的照会送至布鲁塞尔,声称“法国欲通过比利时国境进犯德国的意图已不容置疑,德国不指望比利时军队可以阻挡法军推进,德军必须先发制人”,在照会最后小毛奇说,如果比利时阻挡德国通过其领土,则比利时将是敌国。

清军最强大炮,世界火炮之王,重44吨,射程2公里,一弹未发

清军最强大炮,世界火炮之王,重44吨,射程2公里,一弹未发

清军最强大炮,世界火炮之王,重44吨,射程2公里,一弹未发喜欢研究历史的伙伴都知道,在清朝末期的时候,清政府的还是有能力抵御外敌入侵的,不单单是从兵力人数上来讲,从武器装备来说,清军先进武器很多,清政府有实力也有钱,当时主管采购武器的李鸿章,可谓是从世界各地淘了不少的好东西呢,特别时从军工强国德国进口最多,其中像步枪、迫击炮、火炮这样的武器在仓库里都有,甚至连火力旺盛、打击威力大的马克沁重机枪都有。

然而可惜的是,这些在仓库堆积如山的武器并没有发挥作用,因为清军不会使用,导致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大部分都被日军掠夺走了,相当于白白送人。

在这些装备精良的武器,有一款装备堪称清军作战最牛、杀伤破坏力最大、射程最远的大炮,能在3000米的距离内能穿透厚钢板呢。

该大炮就是当今世界的火炮之王“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大炮,是德制装备中最先进一款,各种口径的都有,而清政府的这款口径高达280毫米,质量重达44吨,仰角可达30度,有效打击距离为2公里,在测试中,炮弹3000米内可穿透65.8mm的钢板。

可以想象仅仅一炮估计八国联军阵型就乱了。

而且当时李鸿章可是采购了将近300门巨炮啊,这样的战斗实力对于长途跋涉的侵华敌军而言,根本就没有招架的余地,然而这款大炮在清朝的所有被侵略的战争中一枪未开,每门都落满了灰尘。

曾经有一名八国联军的法国士兵也坦言过:曾经缴获清军的武器,有些别说我们军队使用过,就是见也没见过。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历史上清朝政府装备性能还是非常先进的,至少如果打阵地战的话基本上不会输的,八国联军的军队进入国门都难呢。

然而历史使然,在一个无脑的指挥官下,虎狼之师基本上跟病猫没有什么区别,这就跟二战时期的意大利一个德行,血性都被磨平了呢。

到了后来这些武器被缴获之后,变成了日军攻打、侵略我们的致命武器,这些大炮就变成了屠杀先辈国人的利器。

八国联军进京途中,许多义和团、平民就是被这种大炮集体轰炸而亡、伤亡惨重、惨不忍睹。

德国克虏伯古炮历史作文

德国克虏伯古炮历史作文

德国克虏伯古炮历史作文说到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没错,一定是钢铁,大炮和著名的虎式坦克!对于中国人而言,克虏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从清朝到民国,无不青睐于克虏伯生产的火炮,可以说克虏伯在当时就是世界上响当当的军工巨头,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克虏伯。

1890年,随着海军军备竞争的展开,克虏伯相继推出了新式不锈装甲钢和新式高性能无烟火药。

此外克虏伯财团还开创了装甲车生产厂和舰炮炮塔生产厂,业务也开始逐渐向生产军舰靠拢。

6年以后克虏伯财团就在德皇的支持下收购了基尔军港著名的军舰制造商日耳曼尼亚造船厂,从此注定了克虏伯财团开始走向军工神话的巅峰。

弗里茨去世以后他的女儿伯莎继承了家业,由于克虏伯家族采用男性继承权,再加上他们还是德皇威廉二世赞助的企业,威廉二世不可能允许克虏伯财团成为别人的嫁衣,于是他安排自己的远房表亲——古斯塔夫·冯·博伦与伯莎结婚,做了克虏伯家族的上门女婿。

古斯塔夫是美国名将亨利·冯·博伦的孙子,这门婚事可以说是门当户对,由于古斯塔夫是入赘的女婿,所以他改姓克虏伯,从此克虏伯家族集体成为了叱咤风云的容克贵族。

此后克虏伯在德国的地位持续升高,甚至垄断了德国军队50%的武器供应,由于古斯塔夫·冯·克虏伯是德皇威廉二世的远房表亲,即使是他在1913年参与到了克虏伯集团出售军事情报的勾当中,克虏伯集团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威廉二世仅仅是处理了几名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草草了事。

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克虏伯才加大军备生产力度为德国军队提供武器。

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克虏伯的海外产业也遭到了英法美等国的制裁,这使得克虏伯只能全力为德国提供军事武器来弥补自己的海外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克虏伯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而战争结束以后克虏伯公司被迫停止武器生产,7万名员工被迫解雇,军工设备也被法国和英国瓜分。

古斯塔夫只能继续经营克虏伯家族传统的房产,钢铁和慈善生意,他还投资开设了一间牙医诊所来扩充家族产业。

火炮中的巨无霸 ——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火炮中的巨无霸 ——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火炮中的巨无霸——列车巨炮古斯塔夫作者:马晓荣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8年第8期火炮在一战和二战中都被称为“战争之神”,又被称为“战场铁锤”,是战场最主要的杀伤武器之一。

他们的口径一般从20毫米到200毫米,一般76毫米口径的火炮已经算是大家伙了。

不过实战中确有一些火炮中的怪兽,它们的体积巨大,口径惊人,威力更是惊人。

这种巨炮的代表之作,就是本文要说到的列车巨炮古斯塔夫。

威力无穷的列车巨炮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国军方高层就意识到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问题。

就是无论火炮科学如何飞速发展,依靠步兵装备的常规火炮,都很难摧毁敌方精心修筑的要塞工事。

早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凭借着坚固的要塞工事,往往能够阻挡敌军重兵进攻部队数月之久。

当时步兵的火炮打在这些要塞上只能溅起一些石屑,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当时防御武器也很差劲的情况下(士兵只有前膛装弹的单发燧发枪,只能在200米内使用,精确射击距离只有几十米),进攻一方仍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实战中,美国南军和北军的将军们清醒的感觉到,依靠中小口径的步兵火炮是无法摧毁这些坚固工事,唯一的办法是必须使用大口径的重炮。

可惜在当时来说,想使用大口径火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北军长驱上千公里杀入南军后方作战,一路上的地彤复杂,路途遥远。

当时的大口径火炮受冶金技术的制约往往重量很大,需要大量的马匹才能够拉动。

而马的力量毕竟有限,重炮即使在非常良好的道路上的前进速度也非常缓慢。

一旦遭遇较差的路况,比如泥泞,雨雪,这些马匹运输部队就只能停在原地发呆,等前方修好了路或者天气好转再说。

这些问题导致这些重炮无法有效跟随步兵前进,不能给予步兵急需的火力支援。

话是这么说,既然已经打仗了,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各国的军事高层们随即想到了一个很实际的办法,就是利用当时已经蓬勃发展的铁道和火车作为重炮的运载工具,将重炮和铁道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武器。

硝烟滚滚话火炮——火炮历史

硝烟滚滚话火炮——火炮历史

硝烟滚滚话火炮——火炮历史硝烟滚滚话火炮(序言)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

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

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物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由于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出现,终于改变了以往战争的格局,使人类社会有可能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近代社会。

在欧洲,大炮是由城市中产阶级的商人制造的。

在这历史变革时期,被用来毁灭阻碍历史步伐的贵族上层分子。

在以往,从作战技术上讲,防御比进攻优越,随着火炮的出现,扭转了这一状况,使封建堡再也守不住了。

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仅仅用了40天便攻下了以前是坚不可摧的君士坦丁堡,一举结束了拜占庭王朝的千年统治。

被取代的封建贵族对此忿忿不已,因为火器使大家一律平等,持枪的平民胜过无枪的绅士,等级制已不再是垄断战争的手段。

谁如果手中有军队,有火枪火炮,他就拥有了权力,能用自己的声音发言,进而掌握历史的进程和自己的命运。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火炮被迅速装备于军队之中,并逐步演化为一个崭新的兵种。

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欧洲各国的军队已普遍配备火绳枪手和各种炮兵,它们和步兵、骑兵一块作战,在火力上给予支援。

再过了不久,专业步兵和火枪火炮代替骑兵开始扮演战场的主角,发射力量代替了冲击力量,火药取代长矛,战争方式连同各种战略战术也随之不可逆转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后发生的每一次战役,就再也缺少不了隆隆的炮声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实践的发展,炮兵这一强大兵种日益壮大,其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也日趋完善。

从中国明朝永乐年间神机营的诞生,到1991年海湾战争。

经过六百年的沧桑岁月,现代炮兵已经是以火炮、反坦克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以战炮分队、导弹发射分队为主要战斗分队,并配有装备侦察、测地、气象,雷达、声测、照明、通信、工程、防化、电子对抗、运输等先进设备专业分队和后勤、技术保障分队的现代化战斗兵种。

二战时德国古斯塔夫巨炮射高45公里射程30公里,它是如何超远距离准确击中目标的?

二战时德国古斯塔夫巨炮射高45公里射程30公里,它是如何超远距离准确击中目标的?

二战时德国古斯塔夫巨炮射高45公里射程30公里,它是如何超远距离准确击中目标的?纳粹的古斯塔夫是有史以来制造的最大火炮。

1939年,希特勒需要弄清楚如何越过法国马奇诺防线,这是一堵1500公里长的防线,由防御工事、坦克屏障、大炮和机枪组成,沿着法德和法意边界延伸。

希特勒在想出从比利时绕过这条线跑之前,曾计划彻底摧毁这条线。

为此,他问询了德国埃森的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公司,为他制造一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武器。

到1941年,克虏伯公司设计并制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炮,“古斯塔夫巨炮”。

古斯塔夫巨炮以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克虏伯·冯·博伦和哈尔巴赫的名字命名,重达1344吨,以至于即使它被固定在一辆轨道列车上,在移动之前仍然必须拆卸,以免在它经过时毁坏这两套轨道。

这个4层楼高的庞然大物宽6.1米,长42.7米。

它的500名操作人员,由一名少将(两颗星)指挥,需要将近三整天(确切地说是54小时)来设置它并准备发射。

但当它真的开火时,抓住你的帽子。

古斯塔夫的炮膛直径为800毫米(不到一米),用了超过一吨的无烟火药来发射它的两种主要炮弹: 4800千克的高爆榴弹和7502千克重的混凝土破坏弹。

大约相当于一辆空载的71人校车的重量,初速823米/秒。

最高仰角为48度时,榴弹可以击中46.7公里外的目标,而混凝土破坏弹可以击中37公里内的任何东西——两者都有合理的精确度。

古斯塔夫高爆弹会留下一个9.1米深的弹坑,而穿孔弹可以穿透厚达1米的装甲钢板或7米的混凝土墙。

幸运的是,古斯塔夫只进行了非常短暂的作战行动。

它在塞瓦斯托波尔发射了300枚炮弹(每天大约发射14枚),在1944年华沙起义期间又发射了30枚,后来被盟军俘获,并被弄成碎片。

造价700万德国马克的姐妹炮——大朵拉,被德国人自己摧毁,以防止它落入苏联人手中。

1945年,盟军结束了柏林的战斗,纳粹邪恶的战争机器倒下。

古斯塔夫必须隐藏在敌人的视线之外,并且必须找到一个系统,允许他们在没有直接瞄准目标的情况下瞄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克虏伯火炮的巅峰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

导语:100年前,数十万德军杀进比利时,试图快速夺取交通枢纽列日城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战众所周知,一战的重要诱因是德国和法国在
克虏伯火炮的巅峰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战
100年前,数十万德军杀进比利时,试图快速夺取交通枢纽列日城改变一战历史的列日要塞攻防战
众所周知,一战的重要诱因是德国和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结下的仇恨。

前者要彻底打垮素怀雪耻之心的近邻,而后者决心收复失地,双方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准备。

当战争正式爆发之际,迅速完成总动员的德国拿出秘藏已久的“施利芬计划”,决心用右翼迂回的方式,强行通过中立国比利时杀进法国北部,在最短时间内攻陷巴黎。

为此,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就成了德军必须踢开的“绊脚石”。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