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端人才薪酬与流动大数据报告

合集下载

各地人员薪酬分析报告

各地人员薪酬分析报告

各地人员薪酬分析报告各地人员薪酬分析报告根据最新的人员薪酬数据,我们对各地的人员薪酬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报告:一、总体情况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各地的人员薪酬存在明显的差异。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薪酬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居民的薪酬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同时,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对人员薪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发达地区的人员薪酬相对较高,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员薪酬相对较低。

二、各省份薪酬情况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属于高薪酬地区,这些地区的薪酬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其中,北京的人员薪酬最高,主要是因为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高薪企业。

上海和广东的薪酬水平也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快速,并且有所谓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高薪企业。

除了这些省份,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薪酬水平也有所提升。

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吸引了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落户,提高了当地居民的薪酬水平。

然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拥有较少的高薪企业,导致了人员薪酬的较低水平。

三、不同职业的薪酬情况分析:根据数据分析,不同职业的薪酬差异也比较大。

高技术行业的薪酬普遍较高,例如IT、金融、医疗等行业。

而一些传统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例如农业、制造业等行业。

此外,教育背景也对个人的薪酬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一般而言,高学历的人员薪酬相对较高,因为他们一般拥有更高的工作能力和经验。

四、综合分析:总体来看,不同地区和职业的人员薪酬有较大的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技术行业的人员薪酬普遍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和传统行业的人员薪酬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人员薪酬水平,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经济发展,吸引高薪企业落户。

此外,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人员薪酬水平的提升。

以上是我们对各地人员薪酬的分析报告,希望能对相关管理者和政府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人才状况调查报告

人才状况调查报告

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人才状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人才的需求和供给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人才状况,本文进行了一项人才状况调查,并就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和讨论。

一、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人才市场呈现出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现象。

一方面,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成为各大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资源。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对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的需求仍然存在,但供给相对不足。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面临诸多困难,也制约了一些行业的发展。

二、人才流动与留存问题调查还发现,人才流动和留存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方面,一些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倾向于流向一线城市或者海外,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人才资源匮乏。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在人才留存方面存在不足。

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成为人才留存的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企业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以留住人才。

三、人才培养与教育问题人才培养和教育一直是人才状况的关键环节。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高等教育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不足也制约了一些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四、人才评价与选拔机制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对于优化人才流动和提高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于注重学历和学术成果,而忽视了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使得一些有实际能力和经验的人才被忽视。

另一方面,选拔机制的不透明和不公平也制约了人才的流动。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注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量,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2023年全国薪酬报告

2023年全国薪酬报告

2023年全国薪酬报告引言薪酬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薪酬报告是评估和研究全国范围内薪酬状况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2023年全国薪酬报告的结果和趋势,以及对这些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数据来源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对全国不同行业、地区和职位的薪酬数据进行的调研和分析。

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调查、第三方薪酬调研机构和相关行业协会等渠道。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较高的保证。

全国薪酬整体趋势平均薪酬水平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平均薪酬水平相较于前几年有所增长。

从整体来看,薪酬增长的幅度略有提高,但增速相对较慢。

行业间薪酬差距不同行业之间的薪酬差距仍然存在,其中高科技行业、金融行业和医疗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而制造业、餐饮业和物流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差距主要源于行业的发展状态、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岗位的技能要求等因素。

地区间薪酬差距不同地区之间的薪酬差距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而欠发达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差距主要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才流动情况和城市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特定行业薪酬状况高科技行业在高科技行业中,薪酬水平相较于其他行业要高出很多。

这主要归因于高科技行业的高薪岗位需求大,且专业技能要求较高。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仍然是高科技行业薪酬水平较高的地区。

金融行业金融行业的薪酬水平也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薪酬水平相对较高。

制造业制造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薪酬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制造业的薪酬涨幅较为有限。

餐饮业餐饮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餐饮业的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多,另一方面是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较小。

医疗行业医疗行业一直都是薪酬较高的行业之一,医生和护士等高级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医疗行业的薪酬也有所提升。

中国金融行业中高端人才分析报告

中国金融行业中高端人才分析报告

聘网站和企业内部推荐的比例最高;人均招聘成本在80万元以上主要以社交类招聘网
站为主
——解析金融业人才生态格局
金融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挑战
NO.1
人才保留
NO.2 招聘管理
NO.3 绩效管理
NO.4 培训管理
NO.5 薪资福利
61%
60%
57%
44%
43%
"
近三分之二的金融行业企业将
人才保留与招聘看做企业主要 面临的挑战。
对供应商的评价 以及 对供应商的管理 是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双方合作时产 生的主要问题,供应商的品牌、定制化服务和价格 是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
选择供应商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以在线猎头行业为例:
•在线猎头平台对猎头资源、人才以及企业三方的整合、在线猎头平台APP一键快速 响应和追踪进度等功能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金融企业寻猎效率、沟通成本和招聘 成本的痛点 •相比较传统猎头而言,在线猎头平台需要提高招聘精准度以及吸引更多优质雇主、 猎头服务供应商和候选人。在这个服务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产生的数据真实性是交 易双方所看重的 •在线猎头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交易规模和时间的积累。如何在竞争中突围,关键是 把握和思考在线平台对猎头、雇主、候选人三方如何更好地运营 •对于在线猎头平台而言,为了提高品牌和声誉,除了需要要增加曝光度以扩大用户 规模外,还要与平台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包括沟通机制和价 格激励、订单激励、声誉激励等在内的激励机制,并促成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形成统 一运作模式
•48.5%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每年中高端人才招聘年均 完成率低于50% •46%的金融企业认为寻找合适的中高端人才招聘服务供 应商非常耗时
——解析金融业人才生态格局

高端人才调研报告

高端人才调研报告

高端人才调研报告高端人才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高端人才的基本情况、需求以及就业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高端人才的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在线和纸质问卷的方式,对高端人才进行调查。

2.访谈调研:选择部分高端人才进行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其需求和就业情况。

3.数据收集:收集相关数据和统计信息,为调研报告提供数据支持。

三、调研结果分析1.高端人才的基本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高端人才普遍具备较高的学历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其中,硕士学历以上人才占比高达70%以上,博士学历以上人才占比20%左右。

此外,他们多数来自于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技能和专业水平较高。

2.高端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发现,高端人才对于薪资待遇并不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更关注的是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

他们希望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影响力。

此外,他们也对企业的创新力、文化氛围和团队合作重视程度较高。

3.高端人才的就业情况:通过对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高端人才选择在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行业就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

他们普遍认为这些行业具备较高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有更多的机会实现个人价值。

并且,在就业过程中,高端人才更加注重工作的挑战性、自主性和发展空间。

四、政策建议1.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针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2.提升高端人才的职业发展机会: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端人才在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行业的发展。

例如,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创新创业基金、科研项目资助等措施,以提高高端人才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3.优化高端人才的工作环境:企业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晋升机制和福利待遇,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高端人才需求分析报告,1200字

高端人才需求分析报告,1200字

高端人才需求分析报告高端人才需求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高端人才对于企业和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端人才既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本报告对高端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旨在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高端人才类别分析根据行业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高端人才可分为以下几类:1. 技术领域高端人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高级工程师、技术研发人员和专家人才是企业追逐的重点。

2. 经营管理高端人才:随着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于具备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卓越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这类人才包括企业总裁、高级执行官、市场营销专家等。

3. 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创新领域,企业和社会对于具有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高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这类人才不仅是科研人员和发明家,还包括风险投资家、孵化器创业导师等。

二、高端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当前,高端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缺口和矛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量供不应求:企业发展需求急剧增加,但高端人才的供给相对不足。

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等领域,短缺问题更为严重。

2. 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结构不匹配,部分领域过剩,部分领域严重短缺。

例如在一些传统行业,高端管理人才较多,而在新兴行业,技术研发人才相对不足。

3. 人才流失问题:高端人才流动性增加,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部分优秀高端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和大型企业,给本土企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高端人才需求趋势分析未来,高端人才的需求将继续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多层次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端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

不仅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级人才,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战略人才。

2. 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升级,对高级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汽车人才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

汽车人才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汽车人才市场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本报告通过对汽车人才大数据的分析,旨在为汽车企业、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我国各大汽车企业、招聘网站、教育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开数据。

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数据统计、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三、汽车人才市场现状1. 人才需求量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汽车人才需求量持续增长。

据统计,2019年全国汽车行业人才需求量约为200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300万人。

2. 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汽车人才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一方面,高级研发人才、技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中低端技术工人、销售服务人员过剩。

3. 地域分布不均衡汽车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地区人才短缺。

这与我国汽车产业的地域分布特点密切相关。

四、汽车人才发展趋势1. 新能源、智能化人才需求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智能化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

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智能化人才需求将占总需求的50%以上。

2. 人才竞争加剧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加剧,我国汽车企业对人才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企业需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人才竞争力。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满足汽车产业发展需求,教育机构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汽车企业人才策略1. 加强人才培养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等方式,提高员工素质。

2. 加大引进力度企业应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

3. 优化薪酬福利提高员工薪酬福利待遇,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4. 关注员工职业发展关注员工职业规划,提供晋升通道,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六、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策略1. 调整专业设置根据汽车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北京薪酬报告2023

北京薪酬报告2023

北京薪酬报告2023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吸引着大量优秀的人才。

对于这些人才而言,薪酬是他们选择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了解北京的薪酬水平对于人员招聘、留住人才以及公司制定薪酬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2023年北京的薪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为人力资源部门、招聘团队以及求职者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市场调研公司对北京各行业薪酬水平进行的调查,包括但不限于金融、科技、制造业等行业。

调查对象覆盖了不同规模的企业,从初创公司到大型企业都有涉及。

数据精心筛选和分析,以保证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北京总体薪酬水平根据数据分析,2023年北京的总体薪酬水平较去年有所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北京的经济发展以及工资水平的提高。

总体薪酬水平的增长范围在5%至10%之间,具体取决于行业和职位。

行业薪酬分析金融行业金融行业一直以来是北京高薪酬行业之一。

2023年,金融行业的薪酬水平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高层管理和核心岗位的薪酬。

根据调查结果,金融行业薪酬增长范围在8%至12%之间。

科技行业北京的科技行业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也成为了吸引人才的重要领域之一。

2023年,科技行业的薪酬水平仍然保持上升趋势,预计增长范围在7%至10%之间。

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人才薪酬水平较高。

制造业制造业是北京传统的优势产业之一,拥有许多大型制造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2023年,制造业的薪酬水平仍然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增长范围在5%至8%之间。

制造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才的薪酬水平较高。

教育行业北京的教育行业一直备受关注,也是广大城市居民追求的行业之一。

2023年,教育行业的薪酬水平保持平稳增长,增长范围在6%至9%之间。

高端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薪酬水平相对较高。

高薪职位分析除了行业薪酬分析外,本报告还对北京的高薪职位进行了深入调查。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高薪职位和其薪酬水平:1.高级技术经理:年薪在60万元至80万元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端人才薪酬与流动大数据报告★关键发现:●经济形势好转,企业更好招人●服务业繁荣发展,人才紧缺程度高●全球经济回暖,金融年薪冠盖全行业●京沪深杭挣钱最多,四地人才亦是跳槽最活跃人群●互联网人才供需两旺,整体竞争热度趋缓,能源化工竞争最激烈●AI领域竞争热度高出全行业,自动驾驶竞争最为白热化●金融从业者跳槽意愿最强,文教传媒人员跳槽意愿最弱●京沪入局人才战稍晚一步,二线城市“吸人”优势明显●薪资驱动人才流动,进入京沪深穗杭宁涨薪最高●区块链吃定互联网&金融,AI深度融入更多行业●区块链薪资稳超AI,两者薪资均超金融4月19日,国内中高端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猎聘发布了《2018Q1中高端人才薪酬与流动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发现,在2018年一季度供求趋向平衡的状况下,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平均年薪领先全行业,均突破20万元;而区块链和AI领域的平均年薪则超越30万。

在全国城市中,京沪深三地的平均年薪最高,超过23万元。

在持续一年多的抢人大战中,杭州成为最大赢家,人才净流入率高居全国第一。

从国内其它城市进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这六个城市会获得较高的薪资涨幅。

本次报告主要研究了猎聘平台上4000万中高端人才样本,时间跨度以2018年一季度为主,最早可追溯到2016年四季度,涵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报告还发现,AI领域的人才竞争热度明显高出全行业,AI职位与全行业的渗透情况总体比区块链职位更为深入。

在猎聘近期涉及13000职场人的问卷调研中,超八成人对进入AI公司工作有浓厚的兴趣。

上篇:2018年一季度人才供需与流动分析一、2018年一季度人才供求分析1、经济形势好转,企业更易招人从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这15个月期间,人才紧缺指数(注:Talent Shortage Index,即人才紧缺指数,缩写为TSI。

TSI=有效需求岗位数/求职人数。

TSI>1,表示人才供不应求;TSI<1,表示人才供大于求。

如果TSI上升,表示人才紧缺程度加剧。

)呈波浪式起伏,有低有高,在2017年2月降到最低值0.87,此后一路攀升,在同年8月达到峰值1.38,之后起伏不定,2018年1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TSI为1.25,2月、3月均有轻微下滑,为1.07和0.99,人才供求趋于平衡,企业招人变得更容易。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相比2017年1-3月的TSI,2018年1-3月的TSI整体有所上升,表明今年人才紧缺程度高于去年同期,2018年1月之后,TSI一路下跌,3月小于1,这正符合招聘旺季的特点,人才供大于求,这跟进入春招有关,今年有82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创历史新高,为就业市场释放了很大体量的求职者。

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并好于预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居民收入增长7.3%,增速均比上年有所加快;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失业率为多年来最低;工业增速回升,企业利润增长21%。

这些都为2018年招聘市场的良好开局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随着招聘季继续推进,市场逐渐消化了大量的毕业生后,企业更缺大量有经验的资深员工,TSI还会出现上扬,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

2、服务外包最为缺人,文教传媒紧随其后综观全行业,在2018年一季度,服务外包的TSI最高,达到1.60;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是文教传媒、制药医疗、互联网行业,其TSI分别为1.37、1.36、1.30,说明这四个行业的缺人程度最为紧迫。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国家统计局2018年2月发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7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增加值比重为51.6%。

作为第三产业重头戏的服务业,其庞大的用人需求也在情理之中。

李克强总理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服务外包、文教传媒、制药医疗、互联网行业还将出现大量的用人需求。

二、2018年一季度薪酬行情分析1、行业分布:金融、互联网年薪领跑全行业在2018年一季度全行业的薪资排名中,金融行业的平均年薪最高,为22.09万元,互联网行业的平均年薪位居其次,为20.65万元。

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的行业为房地产、电子通信和服务外包,平均年薪差距不大,分别为19.87万元、19.37万元、19.34万元。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整体来看,排名临近的行业薪资差别较小。

和新兴科技联系紧密的行业(如互联网、电子通信)、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行业(如金融、房地产)以及同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服务外包)薪资相对较高。

2、地域分布:京沪深挣钱最多在平均年薪排名最高的20个城市中,一线城市位列前茅,其中北京的平均年薪排名最高,为24.28万元;上海、深圳、广州的平均年薪分别为23.65万元、23.60万元、21.39万元。

在二线城市中,杭州的平均年薪最高,为19.30万元,仅次于广州,比广州低2.09万元。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一线城市的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多,生活成本也较高,因而工资偏高;杭州的薪资可以在二线城市中领先,跟杭州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薪资排名进入前20的城市,大部分都是在过去一年多的抢人大战中表现突出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杭州、东莞、成都、长沙、西安等地,都推出了力度较大的人才引进政策,除了落户和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外,薪资也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砝码。

三、全行业竞争热度分析1、互联网竞争热度较小,能源化工竞争激烈在2018年春节开工一个月后,全行业竞争热度指数排名最高的是能源化工,为5.48;排名最低的为互联网,为1.63。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能源化工行业近年来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求职者供大于求。

而在互联网行业,新兴企业非常多,职位也相对较多,长期处于供需两旺的状态,但竞争依然存在,只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业务多元化,人才吸纳能力很强,求职者面对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招到合适的优秀人才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2、AI领域竞争热度高出全行业,自动驾驶竞争最为激烈与全行业相比,AI六大核心领域(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推理)的竞争热度指数均明显高出其它行业,其中自动驾驶最高,为8.47。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建设智慧社会。

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可以预见,未来AI领域会越来越热,将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该领域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尽管如此,职场人对AI的兴趣依然浓厚。

在猎聘近期进行的覆盖13000多人的问卷调研中,85.90%的参与者表示愿意进入AI公司工作;78.90%的人对AI的发展比较乐观,相信科技进步会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四、2018年一季度中高端人才跳槽意向分析1、总体跳槽意愿强于去年,整体较为理性2018年春节开工一个月后,职场人的跳槽意向指数(该指数综合求职者登录、搜索、投递等行为相关数据得出,指数越高,则跳槽欲望越强烈。

)为4.19,比2017年高出0.22个点,比2016年低0.25个点。

求职者的跳槽意向明显高于去年,这跟全球经济复苏、企业释放更多的职位需求密切相关。

相对而言,2018年职场人跳槽的意愿比2017年更强烈,但比2016年更理性。

在经济回暖的情况下,就业机会越多,人们的跳槽意向越强,未来跳槽意向指数将持续走高。

2、金融从业者跳槽意愿最强,文教传媒人员跳槽意愿最弱2018年跳槽意向指数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为4.44;位居第二、第三的是机械制造、互联网,其跳槽意向指数为4.36、4.34;跳槽意向指数最低的是文教传媒行业,为3.64。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对经济复苏最敏感的行业是跟经济最密切相关的行业——金融,因而这个行业的人跳槽意向最迫切;而机械制造行业在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下进行产业升级,因而带来更多机遇,撩拨着这个行业从业者的心。

全行业整体来看,跳槽意向指数的梯度差别不大,相对而言,在对经济敏感、有政策扶持、遇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形态较活跃的行业中,从业者的跳槽意愿会更为强烈。

3、沪京深跳槽意愿最强,杭州不甘示弱在跳槽意向指数最高的前20个城市中,大多数城市2018年的跳槽意向指数都高于2017年同期,而低于2016年同期。

2018年跳槽意向指数最高的城市是上海,为4.72;北京的跳槽意向指数略低于上海,为4.68;深圳名列第三,跳槽意向指数为4.52。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二线城市的跳槽意向指数略高于某些一线城市。

例如,杭州、武汉2018年的跳槽意向指数均为4.32,略微高于广州(广州为4.30)。

杭州作为互联网产业内的一线城市,发展迅猛;而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之地,历来在科教人才方面实力雄厚,近几年引来一大批互联网名企如阿里巴巴、京东纷纷抢滩入驻。

此类二线城市发展势态良好,区域内人才流动具有强劲的动力,不输一线城市。

在未来,京沪两地由于占据资源和行业发展优势,该地职场人的跳槽意向指数仍将持续走高,尤其是京沪两地在今年三月下旬相继出台人才新政,加大引进高精尖人才的力度,放宽落户限制,京沪职场人的跳槽意向指数还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而颇具竞争力的二线热点城市如杭州、武汉等地职场人的跳槽意向指数还会继续追赶一线城市,尤其是这些二线城市在经历了持续一年多的抢人大战之后,在它们不断推出优惠的落户、购房、就业政策之后,未来所吸纳的人才将越来越多,人才的流动也将越来越活跃。

下篇:2018年人才趋势预测一、“抢人大战”已成2018年“城市主旋律”1、杭州成为最大赢家,二线城市抢人效果盖过一线从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这一年半时间内,在全国人才净流入率(地区人才净流入率=该地区人才净流入人数/该地区人才流动总人数×100%)排名最高的15个城市中,第一到第四名都被二线城市包揽,它们依次为杭州、长沙、成都和武汉,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为13.60%、10.24%、10.19%、9.79%。

(数据来源: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相比之下,一线城市的排名相对靠后。

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名列第五、第11、第12、第14名,人才净流入率分别为9.62%、6.87%、5.65%、5.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