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综合指标分析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反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 外资额、能源生产总量、电信业务总量等
常住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非农业人口规模、农业 人口规模、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就业人口等
职工工资总额、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等
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
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主要用以衡量工业化程度较低国家的人口生活质量。 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
PQLI指标体系
表示,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 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PQLI。
构成 指标
人口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职业结构 城乡结构
城乡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产值 结构
地区生产结构
国有经济与集 体经济结构
能源生产与消 费结构
旅游人口来源 结构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四、结构评价指标
(二)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
➢ 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指为了反映区域某项发展在其总体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的一种相对指标,它表明某一现象在总量中的发展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
评价区域 发展速度
指标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三、增速评价指标
➢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
采用 基期 不同
环比增 长速度
定基增 长速度
报告期比前一期 的增长量与前一
期水平之比
报告期比固定 基期的增长量 与固定基期水
5、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第五章土地利用现状评价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概述1、概念:指根据土地利用的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效果等,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
2、评价内容: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和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评价目的——通过评价掌握以下内容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
4、评价方法——土地现状评价的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5、土地利用背景分析——着重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态条件自然条件——指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貌、水系、、气候、土壤、植被和水文地质等;经济条件——指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城镇分布状况、乡镇企业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生态条件——指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情况、土壤污染情况、草原退化情况、土壤沙化情况和土地盐碱化情况等。
5.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首先要分析各种已经利用的土地类型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再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土地资源的数量(绝对量和人均拥有量)。
其主要内容有:耕地——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田与旱地的比例;人均耕地占有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和利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园地——分析园地所占的百分比,果园、茶园、桑园等的比例及分布;园地生产情况等。
林地——分析现有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林地的生产情况;计算森林覆盖率。
牧草地——分析现有牧草地的面积、分布、产草量、载畜量、发展潜力等。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析区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占地面积;城市用地、小集镇用地、村庄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等所占比重。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综合指标学习要点: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1、总量指标§2、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4、变异指标学习知识点:前言: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
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就可以得到说明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
如:2010年年年末为1339724852亿,反映是我国人口的总规模。
总量指标的作用:第一、总量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力,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起点。
第二、总量指标可以用来作为制定政策、制定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政策、计划执行情况,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绝对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三、总量指标可以用来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发展的变化趋势。
第四、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一、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 总体单位总量(简称单位总量):指总体内所有单位的总数,表示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
对于一个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单位总量是唯一确定的。
• 总体标志总量(简称标志总量):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总和。
对于确定的统计总体,标志总量不是唯一的,而是随着标志的不同可计算不同的标志。
• 例:我们研究某市三级医院的基本情况,则全市三级医院的总数量是总体单位总量,而全部三级医院职工总人数、全部三级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等就是总体指标总量。
2、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时期指标指反映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活动结果的总量指标,它反映的是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变化过程。
如产品总量、货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国内生产总量等。
• 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瞬间)状况上的总量指标。
如人口数、职工数、设备台数等。
偿债能力及 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章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
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1)流动比率: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
它反映公司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强。
通常,该指标在200%左右较好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速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进一步反映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速动比率是流动比率的辅助指标)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净额)÷流动负债合计。
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在100%左右较好。
(3)现金比率: 表示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公司可用现金及变现方式清偿流动负债的能力。
公式:现金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流动负债合计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第五章居住区规划技术应用经济简要分析或指标分析PPT课件

对天然障碍除道路外的人工设施一般均算至边界,对周围或区内现 有的道路用地究竟是哪种情况来划归要根据道路与该住宅区关系来确 定,可参照居住区的分级标准来进行。当确定居住区的用地界线时, 不论是在居住区内还是在居住区外城市级的道路均不计入居住区的总 用地中(即算至道路红线);居住区级及其居住区级以下道路则全部 计入居住区总用地;当确定居住小区的用地界线时,在居住小区外围 的居住区级道路计入一半(即算至道路中心线),而在规划的居住小 区内部(之间)的居住区级道路则全部计入居住小区总用地,居住小 区级及其居住小区以下级道路则全部计入;当确定居住组团的用地时, 在居住组团外围的居住小区级道路计入一半(即算至道路中心线), 而在规划的居住组团内部(之间)的居住小区级道路则全部计入居住 组团总用地,居住组团级及其居住组团以下级道路则全部计入;
1.居住区用地 内建筑总面积
①住宅建筑面 积
②公建面积
公顷
户(套)
人 人/户 万平方米 万平方米
万平方米
万平方米
数值
▲
▲
▲ △ ▲ ▲
▲
▲
所占比重(%) 人均面积(平 方米/人)
—
—
—
—
—
—
—
—
—
—
100
▲
▲
▲
▲
▲
续上表:
项目
计量单位
2.其他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住宅平均层数
层
高层住宅比例 中高层住宅比例
其他人为划定的界线一般指那些无特殊标识物的界线,如征地线, 规划界线等。
住宅建筑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是指包括住宅基底在内的住宅前后左
右必不可少的用地。住宅建筑用地前后的界线一般以日 照间距为基础,各按日照间距的二分之一划定计算;住 宅建筑左右的界线一般以消防通道要求为条件,参见第 五章“空间”中的“建筑间距”部分。因此,住宅建筑
《统计学原理》第5章:抽样推断

σ
n )
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
抽样推断的优良标准
设θ 为待估计的总体参数, θ为样本统计量,则 θ的优良标 准为: 1若 E(θ ) =θ ,则称 θ为 θ 的无偏估计量(无偏性)
更有效的估计量(有效性) 2若σθ1 < σθ2,则称θ1为比θ2
3若 越大σθ 越小,则称 θ 为θ 的一致估计量(一 致性)
即中选成分相同但中选顺序不同的视为同一样本
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抽样组织方式
简单随机抽样 类型抽样 整群抽样 等距抽样 多阶段抽样 多重抽样
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样本可能数目
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和组织方式,从总体N中抽取n个 单位构成样本,一共可以抽出的不同样本的数量,一般 用M表示. 考虑顺序的不重复抽样 考虑顺序的重复抽样 不考虑顺序的不重复抽样 不考虑顺序的重复抽样
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全及总体指标:参数 (未知量) 统计推断 样本总体指标:统计量 (已知量)
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抽样推断的特点 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运用概率论的理论和方法,用样本指标来推断 总体指标。 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
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抽样推断的应用 无法或 很难进行全面调查而又需要了解 其全面情况时 某些可以采用全面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 也可采用抽样推断。 可用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进行假设检验
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
抽样推断的优良标准——有效性 中位数的抽样分布
9 8 7 6 5 4 3 2 1 0 -1 45 50 55 60 65 70 75
平均数的抽样 分布
E(x) =
E ( me ) =
e
σx <σm
抽样推断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第五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属于时期指标的是( )。
①商品库存量 ②设备台数 ③人口总数 ④出生人数 2. 下述总量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
①商业总产值 ②商品销售量 ③商品进货量 ④商品库存量 3.甲:2003年底安徽省总人口4680万人;乙:2003年安徽省人口出生人数为715万人,则( )。
①甲是时期指标,乙是时期指标 ②甲是时点指标,乙是时期指标 ③甲是时期指标,乙是时点指标 ④甲是时点指标,乙是时点指标 4. 计算总量指标,只能是( )。
①有限总体 ②无限总体 ③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④总体单位 5. 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
①系数 ②百分数 ③倍数 ④成数 6.两个数字对比,分子数值比分母数值很大时,常用的相对数形式是( )。
①系数 ②百分数 ③千分数 ④倍数7. 某工业企业产值原计划要比基数提高10%.而实际上提高了15%,则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 )。
①125% ②104.55% ③150% ④126.5% 8. 某厂的劳动生产率计划比去年提高8% ,执行结果仅提高了4% ,则劳动生产率执行的提高情况应是( )。
①8% -4% ②4% ÷8% ③104% /108% -1 ④108%/104%-1 9.某企业计划单位成本比去年降低10%.实际降低12.1%,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
①110% ②2.1% ③121% ④97.67% 10.某工厂有如下资料:月份一月 二月 三月 某产品实际完成数(台)500 612 832 完成计划(%)100102104根据上述资料,该厂第一季度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
①%1023%104%102%100=++%32.102%104832%102612%100500832612500=++++③%74.97832612500%104832%102612%100500=++÷+÷+÷④%34.102832612500832%104612%102500%100=++⨯+⨯+⨯11.如果所有标志值的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10,而标志值仍然不变、那么算术平均数( )。
第五章动态分析指标共57页

有某企业1号—30号每天的职工人数资料:
日期
职工人数(人)
1日—8日 a1
102
9日—15日 a2
105
16日—30日 a3
108
则:1号至30号平均每天的职工人数为:
y
yf f
108 2107 5101 85 1( 06人) 30
②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A.间隔相等时点数列
上年末 一季末 二季末 三季末 四季末
零售企业数(个) 250 256
职要工求人:数(人) 2400 2408
255 304 2479 2520
320 2536
根据资料计算该地区平均每季度每网点职工人数。
解:平均每季度每个零售网点的职工人数为:
zy(y21y2y3yn1y2n)n11 x (x21x2x3xn1x2n)n11
y n y 0 ( y 1 y 0 ) ( y 2 y 1 ) ( y n y n 1 )
4.平均增长量的计算
平均增长量 逐 逐期 期增 增长 长量 量个 之数 和
平均增长量 累计增长量 n1
(n代表动态数列的项数)
第三节 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分析
时间序列的具体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编制动态数列,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 变化及历史状况,还可以根据动态数列计算各种时间 动态指标数值,以便具体深入地揭示现象发展变化的 数量特征。 (2)通过动态数列,可以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化 趋势,以便进一步研究确定这种趋势和波动是否有规 律性的反映。 (3)通过动态数列,建立数学模型,描述社会经济现象 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趋势,可以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 行动态趋势预测,这是统计预测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4)利用不同的动态数列进行对比,或不同国家(或地区) 间的相同动态数列对比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 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综合指标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总量指标又称为()
A. 相对数指标
B. 平均数指标
C. 绝对数指标
D. 中位数指标
2. 总量指标是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
A. 派生指标
B. 基础指标
C. 分析指标
D. 平均指标
3. 下列各项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A. 工资总额
B. 平均工资
C. 人口密度
D. 性别比例
4. 实物指标表明现象总体的()
A. 价值总量
B. 劳动总量
C.货币总量
D. 使用价值总量
5. 表示相对指标是用()
A. 绝对数
B. 相对数
C. 平均数
D. 序时平均数
6. 反映总体的各组成部分与总体的数量关系的综合指标是()
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时点指标
D. 时期指标
7. 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话机数量是()
A.总量指标 B. 平均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比例相对指标
8. 职工工资总额预定比去年提高12%,实际提高14%,其计划完成程度为()。
A.112% B.114%
C. 117%
D. 102%
9. 加权算术平均数中的f是()
A. 总和量 B.标志总量
C. 权数
D. 标志值
10. 动态相对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所代表的时期称为()
A. 基期
B. 报告期
C. 标准时间
D. 计划期
11. 中位数的标志值是总体中()
A. 出现次数最多的
B. 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
C. 调和平均数
D. 任一位置的
12. 平均差和标准差是()
A. 平均指标
B. 统计绝对数
C. 统计相对数
D. 标志变异指标
13. 各所有变量值都减去常数A,那么算术平均数也()
A. 增加常数A
B. 不变
C. 减少带数A
D. 减去
14. 任意变量取值是无限的,如人的身高、体重和企业产量等,这类变量称为()
A. 任意型变量 B.连续型变量
C. 离散型变量
D. 整体型变量
15.某单位职工的平均年龄为32岁,这是对()的平均。
A.变量 B. 变量值
C. 数量标志
D. 数量指标
二、多项选择题
1. 时点指标的数值是()
A.不能加总 B.可以汇总
C. 间接计数的
D. 连续登记的
E. 大小和时点间隔长短无关
2. 下列各项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A.产品产量 B. 年末人口数
C. 总生产费用
D. 纳税总额
E. 储蓄存款金额
3.在下列各项指标中是强度相对指标的有()
A.人口出生率 B. 人均占有粮食产量
C. 农业劳动生产率 D.产品单位成本
E. 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4.表示相对指标时,可分别采用()
A. 绝对数
B. 无名数
C.有名数 D. 平均数
E. 众数
5. 在下列项目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全国人口12.5亿人
B. 我国粮食4.9亿吨
C. 年末“网民”1000万人
D. 全国耕地19.51亿亩
E. 1999年邮政亏损144亿元
6. 众数是()
A. 处于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
B.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C. 用M O表示
D. 用M e表示
E. 不受分配数列中极端值的影响
7. 相对指标要求的可比性,主要指对比的子项和母项两者在()
A. 内容相一致
B. 范围相一致
C. 来自同一总体 D.计算方法一致
E. 计量单位统一
8.成数可以写成()
A. B.
C. D.
E.
9. 在如下的指标中,平均指标是()
A.人均占有国内生产总值
B. 人均占有绿化面积
C. 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量
D. 居民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
E. 平均工资
10. 比较不同水平的同类现象平均数的代表大小,可采用()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平均差系数
E.标准差系数
11. 某城市表明经济状况的结构相对指标()
A. 非公经济占49%
B. 产产值占61%
C.人均GNP45000元
D.人均居住面积15M2
E. 在居民中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有32%
12. 影响加权算术平为数的因素是()
A. 权数
B. 总体标志总量
C.分配数列中各组标志值
D.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
E. 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13. 在下列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有()
A. 积累额/国民收入使用额
B. 积累额/消费额
C. 我国人均储蓄额/日本人均储蓄额
D. 商品流通费/商品流转额
E. 实际完成数量/计划数量
14. 工业增加值是()
A. 总量指标
B. 时点指标
C.时期指标
D. 价值指标
E.劳动量指标
三、填空
1.综合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不同分为总量指标、________、________。
2.在已知分配数列________及________时,计算平均指标可采用调和平均数。
3.相对指标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形式。
4.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可以互换,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
5.不同时点的时点指标不具有________,数值大小与其________长短无关。
6.算术平均数是________内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之和除以________。
7.总方差等于________与________的算术平均数之和。
8. 众数是总体中________的标志值。
四、名词解释
1. 总量指标
2. 相对指标
3. 平均指标
4. 标志变异指标
5. 百分点
6. 成数
四、简答题
1. 简述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特点。
2. 简述相对指标的种类。
3.简述平均指标的种类。
4. 简述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5. 简述强度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区别。
五、计算、分析题
1. 北京和上海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011.31亿元与3688.20亿元;全市人口分别为1246万人与1464万人。
计算两市各自的平均每人占有国内生产总值,并进行比较。
2. 某厂生产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1)将表内所缺数值算出填入;
(2)指出表内的第2、3、4、5、6等栏分属何类指标
3. 甲、乙两个班组各有8名工人,每个日产量(件)分列如下: 甲组 3O 、 40、 60、 65、 70、 80、 100、 120
; 乙组 67、 68、 69、 70、 70、 71、 72、 73。
分别计算两班组的平均每人日产量;比较两班组平均每人日产量的代表性。
4.某种食品在三个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下:
(1)简单算术平均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 (3)加权调和平均数。
5. 某地区居民家庭收入资料:
要求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6. 某地区人口性别组成情况: 要求计算:
(1)交替标志的平均数;
(2)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7. 某地区居民人口有281万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720个,医务人员43000人。
分别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正指标和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