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化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

导人新课 , 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 还可 以通过 向学生介
绍最新 的和化学有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 ,这既可 以为学生创造一个 与众不同的学习环境 ,还可 以强调 化学 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例如 , 我们可 以这样进行
趣, 调动学 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 从而提高课 堂效 率 , 进新 旧课 之间的衔 接作 用 , 促 使学生能够轻松学化
学。
不 同的位置 , 插上一枚铜钥匙 , 个铁钉 , 一 然后 用导线 连接铁钉与铜钥匙 , 并接 到电流表上 , 让学生观察 电流 表中指针的变化 , 结果指针发生 了偏转。 为什 么会有 电 流产生呢?你们想 知道 为什么吗 ?这是一种什 么装置 呢? 它的原理是什么? 这就是今 天要学 习的内容。 像这 种平 常所熟悉的事物却 制造 出意想不 到的现象 ,更 能 启发人的思维 , 同时也带给学生熟悉感 , 消除学 生对新
咖
教 学 甲 新 课 的
仙游 华侨 中学 郑 素 舞
摘
要 : 课 的 导入 是 教 学过 程 中 必不 可 少 的部 分 , 新 一
味性的导人能最大 限度地引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 ,引导
次技术 , 艺术俱佳 的新课 导入 , 能产 生意想不到的教 学
效 果 。 文 介 绍 了新 课 导 入 的 重 要性 , 意点 以及 几 种 本 注
精彩 的新课导入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 第一 ,
可 以将全班 同学处在 意犹未尽 ,课 问休息 中焕散 的注
意力凝 聚在 一起 。 第二 , 可以激 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和求
知 欲望 , 使学生产生积极学 习的心理倾 向。第三 , 以 可 消除学生对新课 的恐惧感 ,使学生用愉悦的心情来学
高中化学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

高中化学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一、“情境导入”,设置求知悬念化学跟生活和社会天然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习的内容与其形成、运用的生活、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再应用。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应充分地认识所授新知识,全面了解新课内容,给予新内容一个恰当的功能定位,充分地发挥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中选择、设置适当的情境导入教学。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观看图片或影视片段】消防员手持灭火器扑灭火灾的片段。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看到类似的场景,我们想知道:消防员手中灭火器的基本结构以及内部盛放的物质是怎样的?继续看幻灯。
【投影】泡沫灭火器的构造幻灯片【模型展示】实验室简易灭火器。
讲解内、外两个容器内分别盛放的是Al2(SO4)3(aq) 和NaHCO3(aq)【教师演示】简易泡沫灭火器灭火实验【设置问题】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的回答是:看到大量的泡沫与白色浑浊。
追问2.大量的泡沫说明有气体产生,那么气体是什么?白色浑浊说明有沉淀产生,那么白色沉淀又是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气体是CO2气体,白色沉淀暂时可能不知何物。
追问3.CO2气体及白色沉淀的产生说明Al2(SO4)3(aq)和NaHCO3(aq)混合后发生了反应,那么两种盐溶液混合后是怎样反应的?反思:通过借助生活中真实情境的巧妙设置,教师的简单引导,通过问题情境的再次设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兴趣,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欲,为复习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作了铺设,同时也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又意识到化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有助于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在过程中渗透了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实验意识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案导入方法总结

高中化学教案导入方法总结
导入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些高中化学教案导入方法的总结:
1. 提出问题导入法: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可以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实验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个化学实验现象或现场操作一个化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3. 图片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引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图片可以是与化学相关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元素周期表等内容。
4. 视频导入法:通过播放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或者科普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信息,引发学生对话题的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 生活实例导入法:通过引入一个生活实例或者与学生经验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化学的魅力,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
以上是一些高中化学教案导入方法的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望。
高中化学知识导入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知识导入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 理解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安全常识。
3. 知道化学学科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导入活动:
一、思维导引
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器材和实验说明书,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猜测这些器材可能会做什么实验。
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实验探究
1. 导入问题:你知道氢气和氯气可以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吗?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反应制取
什么物质?
2. 实验操作:教师向学生介绍氢气和氯气的性质,并示范氢气和氯气混合制备氯化氢气体
的实验过程。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氢气和氯气的化学反应特点和制备氯化氢气体的方法。
并引出下一个课题。
三、课堂讲解
1.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化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化学学科的分类有哪些?化学实验中的基
本操作技能有哪些?
2. 教师进行讲解,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分支,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广度和深度。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导入活动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新老师备课高中化学教案

新老师备课高中化学教案
学科:化学
年级:高中
课时:一节课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能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问题。
教材:高中化学教科书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带领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二、讲解(15分钟)
1.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方法。
3.讲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进行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让学生从实验中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四、讨论与练习(15分钟)
1.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2.布置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与反馈(5分钟)
1.布置作业:整理一篇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小结。
2.留出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和答疑。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
注:教师在备课时应确保教案的内容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应注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化学概念和原理。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
- 学生能够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 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 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 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新课的背景和目的。
- 通过问题、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 讲解核心知识点,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实验方法等。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讨论与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
2. 实验操作:- 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3. 作业与测试:- 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实验仪器、试剂、实验药品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动画等。
4. 网络资源:在线实验、虚拟实验室等。
---本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和提问的功能及方法

1 . 2 . 1 故事法 : 上课 伊始 , 一个动人 而富有哲理 的故事 . 不 仅 可 以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和 求 知 欲 ,而 且 能 使 学 生 很 自然 地 进 入 新 知识 的 学 习 。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用 于 导 人 新 课 的 故 事 宜 短不宜长 , 故 事 本 身 要 能 说 明 问题 , 教 师 还应 加 以 引导 、 分析 。 1 . 2 . 2 g J , 设 情境 法 : 开 始上 课 时根 据 教 材特 点 . 采 用恰 当的 方 式, 创 设 一定 的情 境 导 入新 课 , 调动 学 生 的 情绪 , 触发 学 生 的 情 感。 这 样有利 于培 养学 生 的想象 能力 , 使 学生 加深对 教材 的理解 。 ( 4 ) 试管A 倾 斜 加 热 的 目的是 ( 5 ) A中加 入 浓 硫 酸 的作 用 是 ( 6 ) 试管B 中饱 和 碳 酸 钠 溶 液 的 主要 作用 是 ( 7 ) 若 要 把 制 得 的 乙 酸 乙酯 分 离 出 来 , 应 采 用 的 实 验 操 作 是 ( 8 ) 生 成 乙酸 乙酯 的反 应 是 可 逆 反 应 , 反 应 物 不 能 完 全 变 成生成物 , 反应一段 时间后 , 就 达 到 了该 反 应 的 限度 , 也 即 达 到 化 学 平 衡 状 态 。 下 列 描 述 能 说 明 乙 醇 与 乙 酸 的 酯 化 反 应 已 达 到 化 学平 衡状 态 的有 ( 填序号 ) 。 ① 单 位 时 间里 , 生成1 o t o l 乙酸乙酯, 同时 生 成 1 m o l 水 ②单位时间里, 生成1 m o l 乙 酸 乙酯 , 同时 生 成 1 m o l 乙酸 ③ 单 位 时 间里 , 消耗] o t o l 乙醇 , 同时 消 耗 1 m o l 乙酸 ④ 正 反 应 的 速率 与逆 反 应 的 速 率 相 等 , ( 混 合 物 中 各物 质 的浓 度 不 再 变 化 解 析 :酯 化 反 应 是 乙 酸 和 乙 醇 在 浓 硫 酸 催 化 下 加 热 回流 反 应 。反应 速 率 慢 , 反应 是可 逆 的且 产 率 低 。因 为此 反 应 是 在 非 水 体 系 中 进行 . 所 以 生 成 的水 应 写 入 平 衡 常 数 表 达 式 。 此 反 应 中应 先 加 入 过 量 无 水 乙 醇 。再 加 人 浓 硫 酸 .最 后 加 入 冰 醋 酸 。为 了 防 止暴 沸 , 还要 加 入 碎 瓷 片 。为 了 利 于 乙酸 乙酯 的 合 成, 先要 小 火 加 热 , 再大火加热 。 浓 硫 酸 既 可 以加 快 反 应 速率 , 又 可 以除 去 反 应 的副 产物 水 , 提 高酯 的产 率 。 。 Fra bibliotek— —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和提问功能及方法[论文]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和提问功能及方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c7943eeefdc8d376ee32eb.png)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和提问的功能及方法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系统性较强,知识点繁多且枯燥。
因此教师优化课堂组织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化学素养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笔者从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即导入新课和提问,对它们的功能和方法进行探讨。
1.导入新课的功能及方法导入新课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颖别致的导课,必然会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氛围立即活跃起来。
新课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对学生接受新内容有启发性,以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1.1新课导入功能导入新课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和重组,使之形成适合于新知识学习的知识网络,为新知识学习准备好连接点。
这样既可降低新课的知识坡度,又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同时还可将所学新知识即时纳入现有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2新课导入的方法1.2.1故事法:上课伊始,一个动人而富有哲理的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能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用于导入新课的故事宜短不宜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还应加以引导、分析。
1.2.2创设情境法:开始上课时根据教材特点,采用恰当的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情绪,触发学生的情感。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1.2.3影视法:影视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具有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
1.2.4联系现实法:由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热点问题,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而渴望学习书本知识,从而提高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导入的方法,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在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要求下,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必然要走一条“有效、优效、高效”的道路,不能靠加班加点跟学生耗时间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的低效教学,而应该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这无疑对广大一线的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导入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
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
下面结合高中化学教材,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简单介绍几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1.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新课伊始,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再配以生动的描述,将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然后,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就可以使化学课引人入胜,生动活泼。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以此为契机,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向深引入。
例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先安排学生看一个“水中生火”的趣味实
验:通过玻璃管将氧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
这种酷似魔术的实验,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从而为燃烧条件的讲解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谜语导入
学生对猜谜语兴趣很浓,有些知识可以编成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教师请同学们来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又如讲《氢气的性质》一节时,一上课先给学生说了一个谜语:符号象倒工,无色味最轻,遇火有水生,还原有本领。
这个谜语说后,学生兴趣盎然,头脑中产生了问号,迫不及待要解开这个迷,从而促使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3.生活实例导入
知觉总是人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和旧的经验相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选择与新课有关的典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给以科学的解释,从而启发他们的兴趣引入新课。
例如讲《中和反应》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患胃酸时吃几片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即可治愈。
这是为什么?夏季不小心被蜂蛰一下涂些稀氨水可治痛治痒又怎么解释?这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的,但又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引入新课。
4.“悬念激趣”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
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
一些典型的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效果。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开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
这是怎么回事?以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选择不同的引入手法。
当然,课堂引入的设计也不能千篇一律,仅仅局限于这几种方法,应力求创新,多彩多姿。
课堂引入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
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沟通师生情感,使学生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化学,从而提高化学课堂学习效率。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