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五)整理解析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第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鸾凤。
⑶身歼:身灭。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读者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诗人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诗人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的意思。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个“纡”字,突出诸葛亮委屈地处在偏僻的地方,经世怀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也只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是议论中高于其他诗人之处。
诗人联想起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胆略,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选7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选7篇)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1作者: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2【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五》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作者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
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
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
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诗以议论入之,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首句已经定下了调子。
接着自然是面对“宗臣”遗像肃然起敬了。
颔联评价诸葛才能功绩,颈联赞美诸葛堪比伊尹、吕尚,使萧何、曹参黯然失色。
这一赞美,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对后世影响深远。
尾联表达对如此杰出人物竟因为汉运已终而难酬壮志,最后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死的一种深惋长叹。
除第二句描写自己的心情外,其他句皆以议论入诗,却能议论高妙,情韵流畅,并不给人板滞苦涩之感。
作品原文咏怀古迹·其五作者: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作品注解1、垂:流传。
2、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3、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4、三分割据:指魏蜀吴鼎立。
5、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纡[yū]:弯曲,屈。
筹策:谋略。
6、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7、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
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8、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9、失萧曹: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10、祚:帝位。
作品韵译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通用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通用5篇)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通用5篇)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1【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2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咏怀古迹》(其五)1

拓展延伸 学会迁移 古今多少事——怀古咏史诗
• • • • • • ②怀人伤己(着眼点在“己”) 仰慕先贤之敬意 壮志未酬之怅惘 怀才不遇之感伤 建功立业之渴望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拓展延伸 学会迁移 古今多少事——怀古咏史诗
• • • • • • • • • • ③借古伤今、吊古讽今(着眼点在“今”) 昔盛今衰之感慨 物是人非之惆怅 沧海桑田之慨叹 人民疾苦之同情 国运衰微之担忧 骄奢淫逸之抨击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知人论世
解读标题
• 创作背景 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
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 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 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 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 解读标题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怀古咏史诗, 每首各咏一人(一古迹),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 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愁。 • 后人评价 明人王嗣奭【shì 】《杜臆》:“怀 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 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归结全诗
• • • • •
知人论世
探究主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结合全诗塑造的人物形象,回顾诗人的人生经历和 个性特征,思考:诗人在赞赏、叹惋诸葛亮之余, 有没有一些个人的情怀? • 诗人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以激情昂扬的笔触, 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又 叹惋不已!而此时的诗人恰有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 身世之感,因而此诗便以诸葛亮自比,借他人之酒 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抒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却又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阅读理解《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下面为你提供阅读理解。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在游览古迹时所写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古迹的壮丽景象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下面是《咏怀古迹其五》的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壮丽,传达出宏伟壮丽的气势。
白日依山尽,意味着太阳落山,天色渐暗,给人一种无限广阔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历史的长河。
这两句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色,使人感叹自然之大、历史之长。
而诗中的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世事的思考。
诗人说,“欲穷千里目”,意思是想要看尽整个世界,了解万事万物。
这里的“千里目”可以理解为眼力的极限。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说“更上一层楼”,意味着要继续向前,不断追求更高更深的境界。
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索。
诗中的山、河、楼等形象不仅具有美感,也寓意着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
杜甫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个人的感慨与时代的变迁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阅读《咏怀古迹其五》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中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广阔,给人以宏伟之感。
2.历史与时光的思考:诗人借助山、河、楼等形象,表达了对历史长河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他希望能够了解更多的事物,追求更高的境界。
3.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虽然诗歌中没有直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人所抒发的感慨与人生的苦乐以及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4.诗歌的意义与价值:杜甫通过深入思考和对自然、历史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将个人的情感与普世的主题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词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垂:流传。
宇宙:兼指天下古今。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纡(yū)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纡:屈,指不得施展。
筹策:谋略。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伊吕:指伊尹、吕尚。
萧曹:指萧何、曹参。
运移汉祚(zuò)终难复,志决身歼(jiān)军务劳。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身歼:身灭。
运:运数。
祚:帝位。
复:恢复,挽回。
志决:志向坚定。
身歼:身死。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也。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咏怀古迹其五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五诗歌鉴赏
哎呀呀,咱来聊聊这首诗哈!你看那“诸葛大名垂宇宙”,哇塞,这
诸葛亮的大名那可真是响当当啊!就好像夜空中最亮的星,谁不知道
他呀!“宗臣遗像肃清高”,他的遗像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仿佛能感
受到他那清高的气质呢。
你想想啊,他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可是闪闪发
光的存在呀!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这说的不就是他那神机妙算
的谋略嘛,就好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算计得那么精准,把天下分割
得妥妥当当。
他就如同那在万古云霄中翱翔的羽毛,轻盈却又那么独特。
这是多么厉害的人物呀!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诸葛亮简直可以和伊尹、
吕尚相媲美了呀,他指挥作战时那镇定自若的样子,连萧何、曹参都
要逊色几分呢。
这得有多大的本事呀!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唉,可惜呀可惜,汉朝的命
运终究难以挽回,但他那坚定的志向和为军务操劳的精神真的让人敬
佩不已。
咱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杜甫写它不就是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敬
仰和惋惜嘛。
他用这么精炼的语言,把诸葛亮的伟大和无奈都写出来了。
这诗就像是一幅画,把诸葛亮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咱读这首诗的时候,不就像在和杜甫一起感慨诸葛亮的一生嘛!这诗真的是太有韵味了,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啦!
我觉得呀,就是一首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历史魅力的好诗。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辉煌与落寞,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呀,能让我们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呢!你说是不是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一,原作呈现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二,相关训练习题
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答案①C②D (“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 (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
三,总体概述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
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
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
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四,典故释疑
兵家鼻祖——吕尚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
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
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吕尚因为在周初做过太师,尊称“师尚父”,因而得名“吕尚”。
因为《封神演义》的影响,我们还是喜欢称他为姜子牙。
渭水垂钓、文王访贤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很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
一天。
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
”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
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
‟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
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
于是吕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
文王归国,便与吕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
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
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4]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历代评价
孔子:“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
司马迁:“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
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
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