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 沪教版

合集下载

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沪教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沪教版

美丽的西双版纳【设计思想】1.课前布置预习要求:①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②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③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在学生对西双版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3.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以同学们都熟悉的虞山十八景为对象,选择几处景点,学习本文的写法,向同学介绍,加强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写作训练。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体会语言美(小标题,对照手法的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⒈导入: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

”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葫芦丝乐曲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况: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

(过渡)我们来看著名作家李舵是如何把我们带入《美丽的西双版纳》3.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4.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5.研读新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

同学们也来评评哪位导游导得好。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西南地理位置;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领略美丽的西双版纳;3.学习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风景,训练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2.学习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风景。

教学难点1.领略美丽的西双版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设备;2.学生准备:学生学习笔记、书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美丽的西双版纳》;2.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位置及其特点;3.激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习(30分钟)1.通过讲解 PPT,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学生中引起感触和共鸣;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或活动,并设计一个关于此景点的小广告或介绍;3.一定时间后,让学生逐一展示他们的小广告或介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及对他人的作品给予评价。

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商量一个环保计划,发挥小组合作精神,提供环保方案;2.老师选出三个最佳方案,鼓励学生一起执行并跟进结果。

小结(5分钟)1.梳理本节课的关键点;2.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印象;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风景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整个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集体讨论、互相评价等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习惯;2.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视野;3.在以后的环保工作中,希望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年级语文下册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 沪教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 沪教版

《美丽的西双版纳》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
【设计思想】
1.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②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③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在学生对西双版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3.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以同学们都熟悉的虞山十八景为对象,选择几处景点,学习本文的写法,向同学介绍,加强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写作训练。

【实施方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2)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2)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赏读作者通过比喻和小标题来介绍西双版纳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优美文字。

教学重点:从精彩的比喻句中感受异域风情教学难点:鉴赏小标题导学流程:【导入语】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是金孔雀飞出的地方,是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片绿洲,那里生活着勤劳淳朴的傣族人民,人们把那个地方叫做西双版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著名少数民族作家李舵的足迹,一起去踏访西双版纳这块神奇的土地。

今天我们这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赏读作者通过比喻和小标题来介绍西双版纳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优美文字。

把这个目标用问题来表示,就是——课文写了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小标题在文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一、浏览课文,感知大意:哪些景观?怎样描写?(10分钟)1、圈画出能够回答下面问题的关键词语:作者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自然风光?了解到哪些风土人情?2、仿照示例,用“动词+地点”或“动词+景物或事情”的句式,把圈画出来的词语加工成完整的句子。

示例:游野象谷看大象表演3、把加工后的语句按自然景观(即自然风光,包括动植物)和人文景观(即民俗风情)内容归类,然后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归纳出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特点。

【写的是什么】二、诵读课文,表达体会研读“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三个部分,直接在课文的有关语句或语段旁边用批注法点明,说说作者是怎样生动具体地介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

教师示例:学生批注后同座交流,然后展示文中比喻句(相机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比喻句)⑴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⑵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

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

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⑴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教学案例(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案例(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案例]背景:《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一课选自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

本文写一篇写景的文章,以丰富、优美的语言介绍了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

课文第一节介绍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色。

第二、三节主要写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那里森林面积广阔,有许多独特的植物,有1700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重点介绍了“天然水壶”——扁担藤和“天然雨伞”——海芋叶。

第4节主要写西双版纳又是动物王国。

第5节介绍了西双版纳的民俗风情。

全文层次清晰,内容紧扣了题目中的“美丽”一词。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识字为重点。

但是,通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在识字写字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如联系生活、想象、编顺口溜、熟字记生字……他们对于识记生字已经驾轻就熟。

因此,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我将课堂学习的重心逐步从识字教学向阅读教学过渡,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语言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针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我拟定了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思路:初读课文,借助丰富的图片、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西双版纳是植物和动物的王国。

重点学习第二、三小节,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各种植物,并能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也来介绍自己所知道的西双版纳的植物。

整堂课以读为本,在阅读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

案例:这堂课我上的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美丽的西双版纳》。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孩子来说,西双版纳是一个陌生、神秘,同时又非常向往的地方。

因此,在课前准备时,我在网上找了一段有关于西双版纳的视频,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双版纳的地理特色、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上课伊始,我让孩子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短片,丰富多彩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解说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那个遥远而又迷人的地方。

“你对西双版纳有了什么了解或感受?”视频播放完后,我微笑着问看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

“我知道了西双版纳很大,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呢!”“西双版纳非常温暖,常年气温在21度—22度之间。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独特的植被和动物资源,并培养对自然保护的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讲解和阅读相关文章,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谈论自己曾经去过的旅游景点,并简要介绍一下。

•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西双版纳是中国的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么,你们对西双版纳了解多少呢?2. 学习(20分钟)•展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大致概况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的阅读,了解西双版纳的丛林、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物等特点。

3. 深入学习(30分钟)•设计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观察和思考西双版纳的动植物资源,并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保护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想法。

4. 拓展(15分钟)•鼓励学生寻找和收集有关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和故事,并进行组织分享。

•图片展示一些环保活动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环境。

5. 小结(5分钟)•对本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珍稀动物资源,并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但是,本节课缺乏实际操作和互动环节,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另外,还可以与其它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综合素养的培养效果。

二年级语文下册 美丽的西双版纳2教案 沪教版 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 美丽的西双版纳2教案 沪教版 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说课设计【说教材】《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说学情】通过前三册教材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读儿歌、背儿歌方面根本没有难度,而在识字方面,也掌握了不少识字的方法:联系生活、编顺口溜、想象……因此,在记字形上也没有太大困难。

到了二年级,要开场逐步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加强对语言的关注,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识字上。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以与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我制定了教学目标〔详见[教学设计]〕。

旨在在识字的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观察、说话与合理利用所收集的资料的能力,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过程】在这篇课文中,共有11个生字。

由于学生们通过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积累,已有一定的识字量,而且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

在本课中,我采取了集中识字的方法。

即11个生字除了1个生字在课题中出现学习之外,其余10个字都在初读课文之后由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已经认识的字读一遍,把学习重点落在不认识的字上。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进展巡视,加以指导。

在此根底上,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针对自己学习得不是很结实的字加以巩固。

学生互做小教师,在把自己好的方法传授给其他人的同时,也巩固了知识。

在这篇课文中的生字,笔画教多,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字形,同时重点指导要书写的字,如:宽、悠。

也可借助学习形声字的方法,记住:耸、霄、蚊、愁、愤、悠,并通过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整篇课文围绕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展开,这中间的两句中心句是课文的切入口,即: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西双版纳又是动物的王国。

先从介绍植物入手,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那里植物的不同特点,这其中有一些植物是学生闻所未闻的,所以可利用网络查找一些资料、照片,直观地让学生了解。

同时,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植物来重点读一读,突出这一植物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2 沪教版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
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
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

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4、总结过渡:
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的眼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
(三)拓展————表现美
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结束课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作业
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神心高高望天树
自然奇驰竹楼映蓝天
“美“————秀神悠悠野象谷
人文丽往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