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王永民

合集下载

振荡中医医案模板

振荡中医医案模板

振荡中医医案模板振荡中医医案选中医专著《振荡发蒙》和大师一起理解中医世界观,重新认识中医体系,建立完整的中医思维。

此次“读书活动”,已由李XX老师(S中医创始人韦X老先生亲传弟子兼儿媳)授权予“红XX学校”,是特别赠给大家的学习福利!振荡中医创始人韦X老先生儿媳,古典中医践行者,知名企业高级讲师。

秉持“人人知医,人人自医,天下无医”的理念,致力传播和发扬振荡中医疗法,拥有多年线下授课经验,带教过程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拥有20多年养生从业经验。

秉承韦老大愿“还古于今,还医于民”,常年去往全国各地义诊,XXXX年曾远赴青X果X举行慈善义诊,团队每日接诊百余人。

S中医医案选1、王XX男31岁本厂机修分厂工人病史:素觉两胁下坠,胸有紧缩感,并觉头晕、心悸、周身乏力。

前两个月曾于我处针刺气海后症状缓解。

前天晚上觉胸闷,腹胀,夜间起来大便后,全身抽筋,发冷,呕吐,发烧到39℃,头晕益甚,脸色晦暗,形容萧索,舌质不鲜。

就诊日期:XXXX年X月X日主症:发烧39℃脉证:虚治疗:服扶正1号丸一丸(党参、枸杞、熟地)效应:服药后十分钟觉周身发热并微汗出。

周身即觉轻松许多。

呕止,发烧渐退。

XXXX年X月X日胸部仍有紧缩感,脉象仍见小弱。

处服扶正1号丸1丸,6分钟后,胸部紧缩感大轻,如门户洞开,异常畅快。

【按语】元气虚衰之体最宜心平气和,每遇烦劳必有上火、发烧等虚阳浮动之象。

病本为虚,故温补之即烧退症息,如治以寒凉压抑则殆矣!2、焦XX女28岁在本厂医院药械科工作病史:近来经潮,昨天进城晕车,今天下午3时攒竹部位病疼痛难忍,整眉而来,面额浮红。

就诊日期:XXXX年X月X日主症:头疼脉证:虚治疗:处方:扶正1号丸1丸。

效应:一、二分钟后,先是胃脘温热并反酸水,移时头痛即止,继而身热,手上汗出。

脉势亦起,形见充实。

3、李XX男46岁本厂机动处处长病史:体质单薄,素患耳鸣、耳聋,每遇烦劳则发。

近因大检修,工作烦劳有加,故又上火。

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韦刃:中医脉诊之谜中医脉诊之谜原载《中国人体科学》1993 年第三期pll9韦刃中国石化总公司洛阳石化总厂医院关键词:脉•证•气•环・S【摘要】对古典中医来说,脉诊是它的命脉、它的象征。

《内经》时代的名医歧伯“言不离脉色”,“环”派的针灸随机治疗完全依据脉诊。

仓公、扁鹊重脉,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欲以六经统百病,特别重视“平脉辨证”,诊虚实辨表里一决于脉晋唐以后,以“气”为中心的整体理论渐趋离散,脉诊的临床价值随之贬值。

王叔和的《脉经》已不具有整体诊断的功能。

李时珍著《濒湖脉学》竟将脉诊贬为四诊的末流。

当今的中医,脉诊已近乎摆设。

脉以诊“气”。

人体系统S的“气”,对外通应天地,对内通应身心,将机体所有部分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机体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以此控制一切局部的功能过程。

气理与脉理、生理、病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后世中医的衰落,不只是脉诊的贬值而已,而主要是系统整体观的遗失。

整体观是传统中医的灵魂,是它的优势所在。

当代的中医只有在历史的反思中重新找回“自我”,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真正进入现代化的进程。

S 中医的创立就是要为传统中医“招魂”,将一个滥觞于远时代的系统医学挖掘出来并加以深化,在现代条件下向前延伸。

我们将这中华文明的瑰宝奉献给即将跨入21 世纪的人类,并衷心祝愿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共处和谐世界,永享健康,同登寿域。

脉妖人们将一些神奇莫测、难以捉摸的东西称作“妖”。

科学发展到近代以来,就曾经出现过“拉普拉斯妖”“麦克斯韦妖”“兰茨伯格妖”…以上这些都是西方世界的“妖”。

我们今天所要展示给人们的,则是从中国的黄土地上生出来的“妖” --“脉妖”在整个中医学术园地里,最充满神秘色彩、最令人难以窥测的东西,莫过于“经络”和“脉诊”了可,以称其为千古之谜。

上古名医歧伯,言不离阴阳离合,言不离经气营卫运行,言不离脉色。

古人认为,由于经络的虚实瘀阻,使营卫逆行,才导致了百病的发生。

正是因为古人对疾病的深刻理解和脉诊的临床运用,使他们洞悉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引起了医学科学的伟大变革,从而酿成了两汉时期中医的黄金时代。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中医治病要过三关

古中医治病要过三关

古中医治病要过三关 古中医治病要过三关 作者:程永民 在诊脉治病的过程中,要过三关(这是杨老师讲的)。第一个是阴阳关,尺脉沉取有力是阳脉,尺脉沉取弱是阴脉。大家首先要辨阴阳,阴阳要辨准,第二关是辨寒热。脉数有力的是热,脉虚、脉迟无力是寒,当然身体的证也有很多。如果人得了温病,怕热,汗出,喘,脸红,喜欢喝冷饮,这是热证。所以脉证合参,辨证准确率就会高。 脉跳得快了,躁动,脉促寸盛,脉还大。这个表面上看是有热,其实是一种阴虚阳亢,是一种客热,是一种虚热,并不是真正的热。阴虚阳亢必须用滋阴的药才可以治好病。有的时候小孩感冒发烧了,阴虚阳亢,单纯的解表、通肠道都不行。有阴虚阳亢,不滋阴,病是好不了的。辨阴虚阳亢是很重要的一关,在这里强调一下。 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过了十多天,一般这个病都传经了,转到半表半里了,或者转到里了。 心下温温欲吐,这个“温温”,是胃里面很难受,虽然想吐,但是难受。柴胡证是心烦喜呕,想吐出来,只是说没有胃口,不想吃饭,想吐,胃弱了想吐。这个是胃里面很难受,这个辨别起来不容易。如果我们自己没得过这个病,就没有那种体会。 这个必须在临证的时候,见到这样的病人,你才能够确认下来,这个就是比较难的。心下指的是胃这个区域,很难受,想吐,同时胸中痛。这个想吐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胃弱了,第二种是胃里面有积滞。比如大柴胡汤证是肠道堵了想吐,小柴胡汤证是胃弱了想吐。 胸中痛,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胸中有热可能会痛,还有胸中的津液不足了,津液不能濡养胸中的筋膜也会痛。第三种情况的胸中痛,胸痹,胸腔里面有痰饮,可能在后背某个区域疼,或者是胸中疼疼到后背,胸痛彻背,这时用栝蒌实和薤白去里边的痰饮。 大便反而溏,大便是稀的,肚子还胀满。大便是稀的,就是排大便没有什么困难,这是承气汤证。便秘的时候肚子有时是胀满的,这个人大便稀还腹胀,就比较奇怪了,而且这个人还郁郁微烦,有点心烦,有点上热。 心烦,想吐,特别像柴胡证。但是这不是柴胡证,是前面的吃了催吐的药了,或者吃了泻下的药,心里温温欲吐,因为胃里面津液少了,或者身体里虚,津液虚有虚烦。或者是拉肚子了,津液虚了,身体亢奋起来,反调津液,也会有虚烦,就是心下温温欲吐,肠胃里面津液虚,想吐,胸中痛。但是大便是稀的,肚子还胀满。这是由吐下引起的,不能用柴胡汤。 津液虚,吐下以后肠胃不舒服的,一般是用调味承气汤。津液虚有热,如果这个人还有潮热,里面有实,大便溏,因为里面有热,可能大便会是臭的,而不是里寒的大便稀。里寒就不能用调味承气汤,里面有大黄芒硝,要用干姜或者四逆汤一类来温里。拉肚子,下利不止,大便也不臭,这是收摄不住了,恢复身体的机能用四逆汤。 这几个条文很很拗口,理解起来挺别扭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公众号上关于这个条文的注释,当时参考的资料比较全,思考得比较全面一些。 如果不是经过催吐泻下导致的,太阳病过了十多天了,没有催吐,也没有拉肚子经验,没有那么损耗。胃里难受,想吐,胸中痛,大便疼,有点烦,就可能就是柴胡证,柴胡证就用柴胡汤。如果是柴胡证,可能有肋按痛,心烦喜呕,胸胁苦闷、胸闷气短这些证。 还有一种情况,太阳病经过泻下以后,体表的津液就向里走了。泻下时体表的津液随着大黄向里走,走到心下,水和热结在这里了,变成泻心汤证了。泻心汤证是上热下寒,胃弱,中焦痞塞不通,呕、利、痞为主要的证。呕吐、恶心,拉肚子,心下痞硬,用泻心汤,黄连黄芩辛开苦破,把水热的结去掉,清上热,用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健脾胃,半夏降逆止呕。 如果催吐泻下以后,胃里面很难受,用调味承气汤。如果是柴胡症,就用小柴胡汤。如果是心下痞硬,上热下寒,用泻心汤。 总之,病人有什么证,就用相应的方剂,这个条文同121条也是相对应的,121条也是催吐以后“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是里面有热了,这个条文是心里面很难受,用调味承气汤。身体的变化是很多的,各种情况都有。 这个条文里说大便溏,腹部胀满,是肠道里面有湿热,身体排不干净,肠道有热会传到肺部来。肺部有热了,也会心烦,胸中痛,同时可能会有大便臭、屁臭。 所以人体的证是复杂的,必须把所有的证都收集齐了以后,才能准确的辨证。 调味承气汤,用炙甘草、大黄、芒硝。炙甘草建中补津液,这个是津液虚,大黄芒硝清里边的热。 然后还有实,这个人肠胃虚了,同时肠胃里有热的积滞,用调味承气汤。肠胃里面有这种热和实。 从这个条文里可以知道,问证是非常重要的。问诊以后,再结合脉,脉证合参才容易辨证准确。 但是有的中医流派是以脉为主的。有一个师兄学的振荡中医,这个流派就是只凭诊脉用药,效果也很好。他们知道有这个脉,就开这个药,像做连线题一样,但是病好了以后不知道怎么好的。但是我看了他开的方子,了解了病人的情况,我能用古中医的原理讲出来为什么吃这个药有效果。古中医的理法非常好。 今天下午我和一个医生交流,也是以脉诊为主,问证很少。但是说这个技术不容易复制,让人快速入门。而学古中医,有一个师兄学了三个月,就把她妈妈的结肠癌治好了。还有一位师兄去年11月份学的,给外婆治病,给爷爷治病,疗效都很好。单纯凭脉用药,可能不容易快速入门。 医圣张仲景传下来的古中医是非常好的,容易复制,疗效高。

中医治病之精髓----中

中医治病之精髓----中

中医治病之精髓----中 第七章 通脉络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外而体表肌腠、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呈网状分布,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主要有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等作用。络脉一方面把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及携带的清气(氧气)充溢灌注到脏腑四肢百骸,发挥濡润营养作用;另一方面也带走各脏腑组织代谢的废物,避免了有毒物质的蓄积,因此脉络的末端同时也是营养代谢的处所。 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及过程,病理实质则为“不通”。络病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络脉的通畅,通络之治法各有不同,临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刮痧,以及各种功能锻炼等,皆是通经脉脉络的主要手段,无不是以经脉脉络的通畅为主要的目的。 辛味通络,虫类通络,藤药通络,络虚通补。 通脉络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活血祛瘀通络,活血祛瘀通络固然是通脉络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导致络病的原因不同,外加气候环境对疾病的影响,治疗还是要审症求因、辨证论治的呀。如,颈椎、腰椎病变,压迫神经,导致的头晕、手麻、腿疼等中医辨证属脉络不通者,治疗以补督脉之气为主。维生素B12缺乏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医辨证也当是脉络之病,治疗当以益气、养血、补肾为主,以通脉络。着风受凉引起的风痱症(末梢神经炎)治疗当温阳祛风散寒以通络。带状疱疹,丹毒引起的神经性疼痛,当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以止痛。是年,家父由于长期坐诊,颈椎病发作,头晕手麻,回老家歇息,仰头看几天戏后,颈椎病不治自愈。 络脉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的。久病入络,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一味地龙或其它活血通络之品,当能提高原有的疗效。 清代著名治瘀大家王清任注重气血辨证,开创了补气通络之法。

《S(振荡)中医》 人体钟疗法

《S(振荡)中医》 人体钟疗法

一、原理
依照古典中医生命“环”理论,十二经经气,皆出自手足指趾之末: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手足指趾乃阴阳经气激发之所,如果元气无损,经气受阻,郁瘀必在四末指趾关节之间,应时拉伸以畅经气之环流,使气液运行有序,已达协调整体状态的目的,故所治必效。

人体钟疗法是韦刃先生经过三十多年临床实践,将古典中医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生物钟疗法进一步简化,让人人都可以亲自动手操作,直接受益的简易疗法。

二、治疗范围
体质不是很虚弱者,所有突发性疾病:如突然肚子疼、头痛、扭伤、发烧等症状越明显,效果越好; 对于药伤(常年吃药)、虚损(慢性病体质)效果不佳。

三、操作简单
1.拨动或拉动手指、脚趾(关节处发出响声)
2.拨不响时,在对应的手指或脚趾上方寻找痛点,在最痛点处进行按揉
四、找对位置
五、注意事项
1.拨生物钟之前握着患者的手,先和他聊天让其处于放松状态,别急着拨;
2.拨动指头时手法要快,让患者想着疼痛部位时,立刻拉响手指;
3.拨不响的可以揉痛点,让患者全身放松,意念集中在病痛部位;
4.手脚太凉不宜拨生物钟,可以先用温水浸泡,待暖后再拨;
5.症状缓解但没有消失者,可以在下一个时辰(2小时后)再拨一次;
6.拨完后不要立即放开患者的手,引导患者跟你一起做3~5次深呼吸。

视频中有简略操作方法,可参考
PS:以上对人体钟疗法的介绍仅为本人学习体会,不代表作者观点,如想透彻深入地研究,请参考书籍《S中医发蒙》或《S中医选集》。

振荡中医与整体医学

振荡中医与整体医学

一起振荡!整体医学——与系统科学时代的现代医学整合现代医学的前沿,就是“整体、精准、系统”三个关键词,当看见他们气喘吁吁地攀上来的时候,我们握着振荡中医的手,站在古典中医先祖的肩膀上,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关于“整体”——生命科学的方向在中医学的教科书中,谈到中医这门古老医学的根本特点:(1)整体观,即把人体、人与自然界均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2)辨证论治,即通过了解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体征,辨识患者所处的病理状态,并根据每个患者病理状态的不同,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而实践中,中医则被视为经验医学。

现代医学的起源,在300年前,生物学与医学从古代的经验医学中分离出来,通过对人体的分解和分析,建立了庞大的知识体系。

今天,沿着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层次,对生命认识的深入已经达到了组成生命的最基本层面。

但分析科学对人体的揭示方向有很多欠缺,现实面前,科学家们逐渐清醒了:生命也许本来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组成生命的细胞与细胞、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将生命分解为一个个组成单元进行研究的还原论方法,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向是不究竟的。

在现代科学叩击系统科学殿堂大门的今天,系统科学的论证对于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更具有说服力。

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系统生物学,是本着“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理念开始的。

而近年来出现的精准医学,则以基因医学的进展为突破口,开启了认知患者的个性化特征、因人而异地制定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医学时代。

“生物体是一个整体”、“因人而异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不正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念吗?显然,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医学开始了向古典中医学的理念的回归。

振荡中医就是在系统科学的曙光下,秉承了古典中医的道一元论本体观,弘扬“整体感”和“辩证论治”,从本质理解生命,使古典中医焕发了勃勃生机。

精准医学的方向,有望建立人体个性化的状态描述体系和庞大的标靶治疗体系,但其对疾病的整体调控,仍将面临着整合的困难。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

许跃远-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中华脉神——许跃远微观脉杂谈:疾病的证、症是疾病导致的机体反应与状态,不知道病而去求病机是无稽之谈。

传统脉象27脉是人体疾病时的脉象反应,疾病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机体是不会有传统脉象出现的。

比如:胆结石一病,早期小结石,人没有感觉,机体也没有不适,传统脉象更没有变化。

但当结石变大了,人体有感应了,问诊才有结果,但这结果也是病家给的“右上腹不适”中医的治疗会以胃不适调理,部分也可以缓解症状。

但当并发胆囊炎时,病人告诉你的是腹部疼痛,发热,此时中医的治疗也有效,清热解毒,清热泻了心火为肝胆的子,解毒是病因治疗。

可是西医在小结石阶段已经知道了病因,驱石、化石就是根治。

运用微观脉同样达到早期诊断的结果,有时脉诊诊断了,一般B超还不能确诊还必须是分辨率高的彩超。

脑梗塞一病:在病人没有症状时,微观脉已经非常敏感与准确的诊断,一般的CT还诊断不了,仅有加强的磁共振才能缺诊。

但病人在医院里都是发病后诊断,此时的诊断临床意义与价值虽大,但该病人九死一生,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造成了多少家人的痛苦。

当微观脉诊断后,迅速用药,这才是治未病。

总之,中医要对抗西医必须诊断明确化,而微观脉诊就是突破口。

中医的疗效已经达到对抗的水平,诊断仅是问诊与望诊绝对不行。

脉诊博大精深,可以让西方人望而生畏.....。

一、脉象要素脉象是指感脉动的形象。

在扬弃遍诊法而独取寸口脉法的今天,脉象多指桡动脉应指的脉感态势。

选择桡动脉研究脉象一是因为它应手方便,二是因为手是裸露的器官,同全身各器官一样也都有动脉的供血、静脉的回流。

因此切取桡动脉的脉感就等于切取了全身其他脏器的脉象信息。

因而寸口脉象既是某一器官的脉象,也是全身的脉象。

它是观察全身各脏器气血变化的窗口。

桡动脉是心脏与手这一脏器的“桥动脉”。

就寸口脉象来说,心脏、血管、手、血流及全身九大系统都会影响该脉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精要
王永民
地点:2011第二届世中联脉诊大会工作坊
关键词:虚实、寒热、瘀郁
一、S振荡中医脉学概说一览表
二、振荡中医随机脉诊简介
概述:根据数千年中医临床经验和现代全息理论,寸口三部九候脉诊系统是宏观整体气液运行的微观全息元,二者之间具有同构和同步S的内在联系,S中医对病理系统和脉系统宏观基本因素的分析、归纳,也正是以此为根据的。

三、脉-证耦合体系(基础脉象的概念和体征)
根据S中医创始人韦刃老先生的分法,我们可以把这个脉象体系列表概括如下(1245体系):1245体系就是指的S中医病理的:1(态---- 一“气”的S态)2(纲)4(正)5(邪)和脉就是正常的脉象,它的脉象特征是:不盛不衰、刚柔合济、无寒无热、缓急适中、十八位均布(双手寸关尺的浮、中、沉),脉体无异常。

具体的讲:不盛不衰、刚柔合济就是柔和有力。

无寒无热就是温度适宜。

正常体温就是摸上去表面微微凉,等一会儿又感觉温温的,没有明显的凉和热,温度均匀舒润,这是正常的。

缓急适中就是节律一致,不快不慢。

·十八位匀平就是寸关尺浮中沉力度均匀流畅,没有明显的势差。

当然关脉和中部比寸尺稍大一点也是正常的。

·脉体无异常就是没有痰湿水脉,正常脉体是濡滑,没有弥散、模糊、粘滞浑浊或疏懈感。

如果违背上述情况就是病脉,按照病脉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虚实就是气液阴阳的虚实。

·虚可分为:气虚、液虚、阴虚、阳虚。

·实可分为:气实、液实、阴实、阳实。

四、辨证导航图(综合辨证)
·当医生将三个指头置于患者腕部桡动脉寸关尺部位之上,随机诊疗的整个过程就已经在医家的指尖和头脑开始了。

具体步骤如下:
(一)首先辨常、异:和脉与病脉。

如脉诊无异常(为和脉),即使患者有不适症状,亦非真病。

应向患者讲清道理,以不治之法处治:无为而治。

在《中医脉诊之谜》文中,曾报道患儿魏晓宇高烧40摄氏度,因脉诊未见明显异常,即告诉儿母,此为生理性免疫反应,可以自愈。

次日凌晨即烧退人安(详见《中国人体科学》三卷三期127页)。

(二)如见异常脉证,不管脉象有多么复杂,应首先辨别虚实,此为百病总纲。

医生治病不辨虚实,如骑马无纲、射箭无靶。

“虚虚实实”,乃医之大患。

(三)如脉证属虚,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四者何虚是单态虚证还是双态、多态虚证分清何虚方能对证施治。

一般所谓“虚不受补”,皆因未分清何虚,误补益疾之过。

(四)如脉象属实,应进一步分辨阴、阳、气、液四者何实气实为郁,应进一步分辨是整郁抑或局郁;如属局郁,再进一步分清是侧郁(左右不均:势差≧3mm)、层郁(浮沉不均)、部郁(寸尺不均)、位郁(某一部郁:高于整统均值一倍以上),而后对治。

液实或可见水、湿、痰、瘀诸症;再进一步分清属单态或复合态,然后对症施治。

·临床所见到的脉证并非总是虚实寒热分明,常常是虚实相间、寒热错杂、诸实兼见。

但不论多么复杂的脉象,只要秉持一种虚灵的心态,细致分辨,总会理出头绪来。

五、全息脉诊四大要领
(一)净:凭脉辨证施治虽需用手,但运用之妙全在一心。

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除了凭脉辨证施治的法则以外,应摒除一切私心杂念和虚妄意识的干扰,始终保持一种清净虚灵的心态。

(二)全:系统S状态的常、异,位(左右、前后、上下、表里)、体、势,阴、阳、气、液,质、能、信息……皆聚焦于随机全息脉诊透镜视野之内,一览无余。

如诊断虚实,必须遍诊左右两侧的寸关尺浮中沉十八个空间区位,一一计量其动量,以求其系整均值,再以虚实界标值(力大小适中的主波峰值---15mm)权衡判定之,万不可以遍概全。

(三)根:脉以沉取为根、两尺为根。

沉脉表征里层和深部(即不直接受意识控制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中胚层衍生的结缔组织、脏器、骨髓等;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她就是生育万物、幻化万象,支撑、推动、整合一切局部功能的“大地”);犹如一国国民及工农畜牧渔业和矿业生产基地、国库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

两尺对应人体的下部并与深层组织结构相连续,此为胚胎发育的原区,是蛋白质、电解质等水盐代谢及机体稳序自律控制中心,古称命门,主管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及每一个机体细胞,是人体生命过程真正的主宰。

(四)机:除了适时、实时的随机内涵外,还有机要,即关键因素的内涵。

只是纵览全局、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仍未可称善;还必须分清主次,找到造成整体异常状态的关键所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

只有抓住关键,才能在随机临床的每一次治疗中,都能以少味、微量的药物,获显著效果。

·S中医随机诊疗临床以全息脉诊为中心;因为,只有通过全息脉诊,才能直接客观地观察到人体局整、身心、内外相互作用的综合状态。

随机全息脉诊是观测疾病本体状态的窗口
—S中医整体观的载体。

被正确操作的全息脉诊技术是S中医随机临床治疗的一依据,将人宇、身心合一的人体,调控到稳定有序的最佳状态,这是S中医随机诊疗的唯一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