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与修复

合集下载

神经损伤了解神经系统受伤后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神经损伤了解神经系统受伤后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神经损伤了解神经系统受伤后的修复和再生过程神经损伤是指神经系统遭受外力或其他因素的破坏或损伤,导致局部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

神经系统在受伤后,会尽力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组织,以恢复神经功能。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受伤后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一、神经损伤的类型与程度神经损伤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型: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

轻度损伤一般指神经组织的部分破坏,神经传导功能尚存在;中度损伤指神经组织的完全破坏,但神经鞘还存在;重度损伤则是指神经组织的完全破坏,并伴有神经鞘的损失。

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过程1. 炎症反应阶段:在神经损伤的初始阶段,受损的神经组织周围会出现炎症反应,包括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浸润。

这一过程是神经组织修复的第一步,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清除坏死组织,为后续修复提供基础。

2. 新生血管形成:在炎症反应后,新生血管会开始形成。

这一过程被称为血管新生或血管生成。

新生血管的形成能够提供养分和氧气,为神经细胞的生存和修复提供支持。

3. 轴突再生:当伤口愈合后,受损神经细胞的轴突开始再生。

轴突再生是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步骤,它使得受损部位的神经纤维可以重新连接,并恢复正常传导功能。

4. 再髓鞘化:在轴突再生后,受损神经细胞周围的 Schwann 细胞会开始再髓鞘化,即重新合成和包裹轴突的髓鞘。

通过再髓鞘化,轴突的传导速度得以增加,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三、神经损伤修复的挑战与研究进展尽管神经系统具备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完整恢复受损神经功能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由于神经细胞的特殊性,其再生速度较慢,且常常会出现走偏和纠缠等问题。

此外,由于神经损伤后的瘢痕组织形成,也会阻碍轴突再生和再髓鞘化。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方法和技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

近年来,基因治疗、细胞移植、生物材料和电刺激等新技术逐渐应用于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

例如,通过改变特定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髓鞘形成;干细胞移植可以为受损的组织提供新的神经细胞;生物材料可以用于引导轴突再生并抑制瘢痕组织的形成;电刺激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活化和轴突伸长。

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首先,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的第一步是保护受损神经,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患者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受到外力撞击,保持受损部位的稳定,避免扭曲或拉伸。

其次,康复训练的关键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手部功能锻炼,如握力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

这些锻炼可以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提高手部的灵活性和力量。

另外,物理治疗也是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的重要部分。

物理治疗师可以通过热敷、冷敷、按摩等手段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受损神经的修复。

此外,一些特殊的物理治疗设备如电刺激仪、超声波等也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除了以上的方法,心理调适也是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调适可以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康复的信心,更好地应对康复训练中的各种问题。

最后,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也是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中需要注意
的方面。

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营养,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

同时,合
理的作息安排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保持良好的身
体状态。

总之,尺神经损伤康复训练方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综合
运用多种方法,包括保护神经、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心理调适以
及合理的饮食和作息。

希望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尽快恢复健康。

祝愿所有患者早日康复!。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神经系统损伤成为世界各地医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

因此,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生物学机制包括神经元再生、突触重塑以及胶质细胞增殖等过程。

神经元再生是指损伤后失去功能的神经元重新恢复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突触重塑是指损伤后连接神经元的突触重新组织和形成。

胶质细胞增殖是指损伤后活化的胶质细胞通过增殖和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和突触进行修复。

这些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为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神经元再生方面,许多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一定的再生潜能。

神经干细胞是实现神经元再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干细胞疗法,激活损伤部位的神经干细胞,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

此外,神经元再生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调控,如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和外源性因素的干预等。

突触重塑是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另一个重要生物学机制。

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关键连接点。

在损伤后,突触的重塑能够重新建立和修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研究表明,在突触重塑过程中,突触蛋白的表达和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突触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可以促进突触的重塑和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胶质细胞增殖是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另一个重要过程。

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微胶质细胞等。

在损伤后,胶质细胞会被活化,并增殖为新的神经元和突触进行修复。

研究表明,促进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以促进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

此外,胶质细胞在损伤后还参与维持神经元的稳态和神经回路的重塑。

除了上述生物学机制外,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炎症反应、神经肽和细胞黏附分子等都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密切相关。

神经元突触的损伤和修复

神经元突触的损伤和修复

神经元突触的损伤和修复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单元之一,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则靠着突触(synapse)进行。

神经元突触的功能是完成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调节,也是认知和行为的基础。

然而,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各种因素均可能会导致神经元突触的损伤和退化,从而影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因此,研究神经元突触的损伤和修复,对于保护我们的大脑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神经元突触的结构神经元突触是由突触前神经元(pre-synaptic neuron)、突触后神经元(post-synaptic neuron)和神经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组成。

在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小泡(synaptic vesicles)包含了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当突触前神经元受到电信号刺激后,这些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神经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随后被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捕获和激活,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受到电信号的刺激,进而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一个神经元上可能有很多个突触,因此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非常多样而复杂的。

神经元突触的损伤神经元突触的损伤可以有许多原因,包括脑部创伤、神经变性疾病、老化等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神经元突触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都会导致神经元突触的损伤和退化,进而影响到了大脑的正常功能。

例如,在帕金森病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导致了多巴胺水平下降。

而多巴胺恰恰是大脑中愉悦和奖赏的来源,因此帕金森病患者常常感到消沉、抑郁、失乐以及身体虚弱等。

这也是为什么探索神经元突触损伤和修复的机制尤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神经元突触的修复在神经元突触的损伤修复中,神经可塑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各个区域具有改变和调节自身功能的能力,可以通过改变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来达到活学活用、适应环境等目的。

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突触放大(synaptic potentiation)、突触抑制(synaptic depression)和神经元新生(neurogenesis)。

神经损伤中医原理疗法

神经损伤中医原理疗法

神经损伤中医原理疗法
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的原因包括创伤、炎症、缺血、缺氧等。

传统中医学认为,神经损伤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气血不畅、阻滞而引起的。

因此,中医在治疗神经损伤时,通常采用以下原理和疗法。

1. 活血化瘀:中医认为,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瘀血的产生,而瘀血会进一步阻塞气血的流通,从而影响神经的供血与营养。

因此,通过运用中药材和针灸等手段,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的消散,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2. 补气养血:中医强调调养气血的重要性,血液的健康运行需要有足够的气的支持。

因此,中医疗法通常会使用具有补气养血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来改善神经的气血供应,促进神经再生与修复。

3. 神经调理:中医认为,人体的神经系统需要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才能正常运行。

因此,中医会运用一些调理神经的疗法,如推拿、艾灸等,来改善神经的功能,促进受损神经的恢复。

4.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神经损伤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疗法,如中药内服、外用药、针灸、推拿等,以提高治疗的综合效果。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合理调整饮食、作息,保持心情舒畅,从而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神经损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体的疗法和药物剂量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来确定。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神经损伤需要长期坚持,疗程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信心和配合,并定期复诊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机制

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机制

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机制神经系统,简称神经,是由大量神经元组成的复杂网络,是人体各种行为、思维、感知等的基础。

然而,神经系统有着非常低的再生能力,如果受到损伤,就很难完全恢复。

而近年来,关于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机制的研究已经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神经系统的本质机制,还可以为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与预防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本文将着重探讨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机制,包括神经再生的基本原理、神经细胞的再生机制以及神经系统初步修复的研究进展等方面。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提高大家对于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理解,增强公众对于神经系统修复的关注,推动神经系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神经再生的基本原理神经再生是指在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之后,通过神经的自我修复能力,使得损伤的神经细胞重新生长并重建失去的神经网络。

而神经再生的基本原理是指在神经系统损伤后,激活修复机制,控制神经元的再生,使其重新连接成有效的神经网络。

目前,关于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先前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神经细胞在受到损伤后,并不一定会立即死亡,而是会出现失活状态,失去正常功能。

同时,损伤部位的细胞也会释放一些促进再生的因子,使得周围神经的轴突开始生长,寻找合适的连接点,从而建立起新的神经网络。

二、神经细胞的再生机制神经细胞虽然具有很强的功能,但由于其本质结构很复杂,因此在受损后恢复的难度很大。

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指出,神经细胞具备一些基本的再生机制。

在神经系统内,神经元需要不断地通过长轴突将脉冲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神经元细胞质内的变化,新的膜蛋白被细胞合成,细胞内的微管织构序列变化也会产生影响,从而控制轴突的生长和修复。

例如,神经系统中的各种细胞因子可以实现这些功能,有助于神经元轴突的改善或破坏,从而实现神经元的再生。

而在神经元的再生过程中,赖氨酸、组胺、非水溶性聚合物等物质也可能会发挥作用。

神经元再生时产生的信号逐渐使神经细胞变得越来越活跃,进而推动神经再生过程的进行。

神经损伤的再生与康复治疗新进展

神经损伤的再生与康复治疗新进展

神经损伤的再生与康复治疗新进展引言:神经损伤是一种常见但极具挑战性的疾病,它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意外事故、创伤、肿瘤和感染等。

传统上,神经组织急性损伤后很难再生,并且恢复困难。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神经损伤再生与康复治疗领域的新进展。

一、神经损伤的机制理解在实现对神经损伤治疗方法革新之前,了解其机制至关重要。

最新的研究表明,除了传统信号通路如递质释放、髓鞘形成外,还有一些新发现需要重视。

例如,免疫系统对于神经修复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当神经受到损伤时,免疫细胞会迅速进入受损区域,并释放出一系列促进再生的分子信号。

此外,在微环境因素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突破,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和神经血管再生等。

二、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1. 修复性手术技术的发展传统上,对于神经损伤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修复。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修复技术,其效果更好并且具有潜力。

例如,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并且已在动物模型中取得显著成功。

另一个突破是纳米技术的应用,它可以通过释放药物或增强细胞附着来促进伤口愈合。

2. 基因工程与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通过转染特定基因到受损区域,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一些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

例如,连接蛋白家族C (connexin family C) 的异常表达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

利用CRISPR-Cas9等新兴技术修改这些异常基因使得失去功能的神经组织能够再次正常工作。

三、康复治疗的创新方法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恢复功能至关重要。

在过去,传统的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创新性的康复方法已被推出。

1.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在康复领域取得了革命性进展。

通过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患者可以进行模拟场景下的运动训练。

这种基于游戏化思想的治疗方式不仅能够增加患者对锻炼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康复效果。

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机制研究

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机制研究

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机制研究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和敏感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它对于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一旦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比如创伤性脑损伤、脊髓损伤以及神经退化性疾病等,就会对个体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虽然目前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但是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仍然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难题,仍需更多的研究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神经损伤的类型神经损伤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损伤的程度不同分为以下几种:1. 创伤性脑损伤创伤性脑损伤是指由外界力量导致人体头部遭受创伤,造成一系列的脑功能障碍。

创伤性脑损伤通常包括轻微性脑震荡,中等程度的颅脑损伤和重度的头部外伤。

创伤性脑损伤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脑部受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2.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指由于骨折、创伤、跌落或扭伤等外力作用,导致脊椎骨骨折或脱位,从而使脊髓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损伤。

脊髓损伤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和部位。

3. 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多种不同的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的过程十分复杂,其中涉及到各种生理和分子机制的调控。

1. 神经元再生过程一旦神经元受到损伤,其再生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神经元再生、突触重建。

神经元再生是指损伤后的神经元重新开始增长过程,这一过程中包括轴突生长、轴突导向、轴索重整等。

突触重建是指受损的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之间重建功能性突触的过程。

2. 神经元修复的分子机制神经元在修复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分子机制的调控。

比如,生长因子和胶质细胞相关因子等分子参与轴突生长和导向,并积极调节轴突生长的速度和方向;神经元特异性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也对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起着重要作用。

3. 免疫反应的作用神经损伤后,免疫系统会出现一系列的免疫反应。

虽然免疫反应的主要目的是清除神经系统中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过度的免疫反应也会造成额外的损伤和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损伤与修复
摘要: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康复任务是十分繁重和重要的,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十分沉重。

本文介绍了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治疗手段及相关研究。

关键词:神经损伤修复神经干细胞
简介
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多年来一直是致残致亡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神经细胞损失、细胞间(神经细胞与组织细胞间)、轴突,突触间联系被破坏等。

药物治疗仅仅使损伤部位愈合形成胶质斑痕,而细胞,组织移植治疗可以取代受损部位损失细胞,同时避免胶质斑痕的形成,使脑外伤治疗得到巨大的突破。

最初的移植材料来自于流产的胎儿脑组织,方法也是较为简单的直接移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移植材料来源及伦理学限制使移植治疗在临床应用上一直举步维艰。

传统对神经损伤的修复方式,即手术治疗已经不能满足医疗上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对新型治疗方式的研究需求加大,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 影响神经损伤修复的因素
神经再生过程十分复杂包括以下条件:
(1)必须保证神经元的存活,并能启动神经再生所需的代谢反应。

(2)在远离神经损伤的部位(即神经再生的局部环境)能提供良好的营养。

(3)再生后的神经能支配相应组织,并能恢复原有功能。

目前对神经损伤后再生的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其病理过程是受损神经元综合细胞外促进和抑制再生的信号,通过跨膜信号转导启动再生相关基因表达的结果。

在目前研究成果下,原因可能有:
(1)神经元本身缺乏再生能力。

(2)神经营养因子生成不足,包括靶源性营养因子的供给因轴突断裂而中
断。

(3)细胞外基质不适宜,损伤后产生了神经元生长的抑制因子。

(4)损伤后局部胶质细胞形成坚硬的瘢痕,阻碍轴突的生长、穿过等。

2. 理论突破下的神经损伤修复新方法
20世纪80年代,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不能再生和恢复的理论受到挑战,这种概念上的突破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实验事实:把外周神经
节段移植进脊髓,观察到损伤的脊髓神经纤维能够长距离地延伸,证实成年哺乳动物的脊髓神经元仍然保持着再生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神经再生领域的认识。

CNS内的微环境对受损神经的存括和再生至关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在原有神经移植修复基础上科研工作者尝试了几种新型的神经损伤修复方式。

2.1 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TF)修复神经损伤
正常生长的神经元必须从靶组织器官和(或)远端胶质细胞获得足够的NTF,神经损伤后切断了营养来源,导致细胞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但如有外源性NTF 供给,即使无内源性营养因子,神经元仍可能得以生,存和再生。

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TF)修复神经损伤已经成为增强中枢神经元再生能力的首选手段,目前根据其分子结构、受体和生物学功能分为:
(1)神经营养素家族,有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
神经营养素等。

(2)细胞因子家族,有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6。

(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包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酸性成纤维
生长因子两种。

(4)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其通过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产生生物
学效应
(5)细胞外基质分子,如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当前的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TF)修复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向脊髓内植入可分泌NTF的基因修饰细胞(离体靶细胞基因治疗);另一种是直接以NTF基因转染(通常通过病毒载体)宿主原值组织细胞(在体靶细胞基因治疗),针对第二种方法的研究起步不久,其效果有待观察。

2.2 消除髓鞘蛋白的抑制作用
目前已有共识,CNS的髓鞘是抑制神经再生的一个主要障碍。

组成CNS的髓鞘是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可产生更多的神经生长抑制因子,不利于CNS轴突的再生。

目前发现的神经再生抑制性髓鞘蛋白已有很多,除最早发现的髓鞘相关蛋白MAG、最近发现的Nogo和少枝胶质细胞糖蛋白OMgp外,还有许多由胶质细胞神经元本身产生的蛋白多糖和细胞外基质分子以及生长锥抑制因子等。

但是目前为止,对这些因子的机制还有诸多无法阐明的部分,此种治疗方式仍停留于实验室阶段。

2.3 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移植分为胚胎干细胞移植和神经干细胞移植两类,由于胚胎干细胞的难于获得,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NSC)是一种具有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其具备自我更新和增殖的能力,并在特定因素影响或诱导下,向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分化。

既往认为,
动物生后不久,神经系统的发育即停止。

然而,近年神经干细胞的发现使人们突破了以往的认识,即成体神经系统内仍然存在一些可分裂的细胞,即神经干细胞。

研究发现,在成年个体的纹状体,海马颗粒细胞层和下颗粒层,侧脑室室管膜下层、大脑皮层、小脑外颗粒层,隔区和脊髓等部位均存在着具有多分化潜能的NSC,其中尤以室下区较多。

利用NSC修复神经损伤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外源NSCs直接移植治疗脑损伤。

移植体外扩增的NSCs重建受损神经
网络是神经重建科学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技术。

细胞移植需要达到的理想
目标是移植至宿主组织后,能与宿主组织良好整合,并分化形成功能性
细胞。

(2)基因改造后的NSCs移植治疗脑损伤。

为促使移植的NSCs不仅能在特
定部位分化、整合,而且能分泌特定的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研究
者在体外有目的地对NSCs进行基因改造后再回植到宿主体内,以有目
的地提高NSCs治疗效果。

(3)动员内源性NSCs治疗脑损伤。

脑缺血损伤后,尽管体内的内源性NSC
发生增殖,迁移和分化,以设法修复神经损害,但效果不佳。

因此,可
以通过补充外源性生长因子促进内源性NSC激活和移植外源性干细胞
两种方法进行防治。

2.4骨髓基质细胞(BMSC)与神经损伤修复
人们一直认为骨髓基质细胞是造血微循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分泌多种与造血有关的正负调控因子,发挥调控造血的作用。

近年来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特征,属于多功能干细胞,尤其近年来甚至发现它还可以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与神经元。

这一发现为神经损伤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

尽管BMSC是一种潜在的神经损伤修复手段,但目前对其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对其分化的机制还未完全弄清,因此,要应用该方法修复神经损伤任重道远。

3. 总结
总之,有关工作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研究远未透彻。

神经损伤修复障碍原因相当复杂,即使体内所有再生抑制因素均被克服,也不一定能保证成年动物神经损伤修复成功,更不要说功能完全恢复。

尽管如此,从不同角度探讨神经损伤修复障碍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将为多种神经损伤疾病的治疗提供越来越多的方案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罗其中,包映晖,董斌. 中枢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与修复策略[J]. 中国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9(2):49~52
[2]唐艳萍,涂玲. 一氧化氮合酶与舌下神经损伤和修复[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5,21(6):382~383
[3]周健,孙克华. 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与神经营养因子[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
杂志2006,11(1):36~38
[4]张彭跃,沙红英,彭钢,等. 神经干细胞在治疗脑损伤中的应用[J]. 生命
科学2008,20(4):646~650
[5]扎拉嘎胡,于海泉. 神经干细胞研究现状与展望[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2(1):67~68
[6]吕雪欣,张少军.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2004,33(5):778~780
[7]逯素梅,刘鲁华,孙涛,等. 羟基红花黄色素A抗谷氨酸氧化性神经损伤
的保护作用[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3):232~236
[8]鲁玲玲,杨慧,徐群渊. 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J]. 解
剖科学进展2002,8(4):319~323
[9]王廷华,李劲涛,朱兴宝. 对神经干细胞的初步认识[C]. 第五届海内外生
命科学论坛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