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肘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自行肘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自行肘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自行肘关节功能恢复锻炼

发表者:薛皓 (访问人次:269)

肘关节是应力由手、前臂传导至肩、躯干的重要枢纽,主要运动方式有屈曲、伸展,以及结合前臂运动的旋前、旋后动作。多数人的肘关节正常屈曲角度约主动135°—160°,被动140°—170°;伸直角度主动被动均约-10°—0°;旋前角度约主动80°,被动90°;旋后角度约主动80度,被动90°。

我个人认为:对于肘关节来说,屈曲功能最为重要,如果屈曲功能受限,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诸如吃饭、梳头等是无法自行完成的,因为根本无法让自己的手接近自己的嘴或后脑,其他一些事情也是同样道理,一般来说,只有主动角度达到130以上,才能够完成上述类型的动作。其次重要的功能就是肘关节及前臂的旋后功能,即上身直立,肩关节自然下垂,屈肘90°,手腕固定,手心转向上的动作(以两侧同样姿势,手心相对为旋转动作的中立位)。可以想象,如果不能充分旋后,在做洗脸这一类动作时,即使屈曲功能正常,也不能把水捧在手心里送到脸上,这样一来生活依然不能充分自理。只有把主动旋后角度练至60°以上,才能完成这类动作。再次就是伸直功能了,伸直受限如果大于40°,在穿衣时上肢不太容易套入袖子,而如果伸直受限没到这个程度,基本上还是美观性的问题(个别因工作需要务必完全伸直的患者除外),所以把伸直功能的地位放在第三位。在肘或前臂损伤中,如果需要制动,通常在旋前位固定,所以旋前功能很少出现问题,在此赐其最低的地位。综上所述肘关节的功能性角度应该是:屈曲主动130°,伸直主动30°,旋后主动60°,旋前主动60°。

肘关节活动性一旦受限,功能练习相对其他关节来说更加困难,关节显得十分脆弱,应激反应更重,稍微练习过量,即可能引起比较严重的炎症反应,更加严重时存在骨化性肌炎的风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暂时不明,但是通常和损伤程度和暴力的练习有关,又由于以外损伤无法预知,只能更加精确的控制好活动量,来保证关节的质量。同时,足够的冰敷及休息在肘关节功能练习中是更加不可忽视的,要按照标准认真做好。

肘关节松动技术:(以下所述方式每天每个方向的动作最多练习1组,避免多次练习刺激,争取在规定的练习时间内获得既定效果,尽量避免多次的重复刺激,在感到练习过量、疼痛感无法缓解时,要及时安排休息。)

1.屈曲

图1:这是自行练习屈曲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屈肘角度小于90度时,如图所示,患者平躺,用健侧手控制好患肢的位置,患肢上臂的角度不固定,能通过调整保证前臂水平即可,在前臂远端施加负荷,在充分放松的前提下勉强坚持

10分钟左右,每天1-2次。练习时如果刺激过于强烈无法放松或者疼痛感过强,可以减少负荷重量甚至去除负荷。此时,充分放松以及坚持足够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练习时要注意动作质量。

图2:这是另一种方法,适用于屈肘角度超越90°以后。如图所示,患者坐在床边或桌边,前臂顶在床沿,用身体前倾来增加肘关节的屈曲角度,由于躯干力量较大,还要控制好前倾的力度,保证安全。如果在活动中感到不适,也可以在前臂与床沿之间垫一个垫子,减少可以避免的不适感。通常每次练习在2-3分钟,间隔不超过半分钟,连续进行15-20分钟\组。

2.旋后

坐在桌边,肩关节放松,屈肘(必须),前臂平置桌上,手握一长柄重物,让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外倾倒。抓握时注意避免过度用力,抓住即可,此时仅有涉及抓握的肌群发力,但是并不影响旋转肌肉的放松。如果旋转受限严重,也可以适当用健侧手协助重物向外倾倒。这个动作对整个肘关节刺激较小,可以适当延长练习时间,如果由其引发的疼痛感不明显,可以每天增加练习次数。这个动作尤其对于涉及“桡骨小头”损伤的患者来说要提高重视度,在伤后术后,合理的,尽早开展练习。

3.伸展

如图,患者平躺在床边,患肢前臂伸出床外,在前臂远端施加负荷,充分放松,尽量坚持15-20分钟,1-2次每天,为了舒适,在肘关节下方可以加设垫子。特别注意,伸直练习由于同屈曲练习方向相反,需要互相间隔3-4个小时进行。

4.旋前

如图,动作和旋后练习类似,方向正好相反,其余要求完全一致。

在肘关节的功能练习过程中,总体上看肘关节喜冷不耐热,冰敷是最重要的控制炎症的手段,但是热敷并非人人适合,时时适合。在进行热敷以及其他相关热疗前,要观察关节处皮温是否已经偏高,如果皮温高于正常水平,严禁一切具有热效应的治疗手段,此外肘关节处严禁按摩。

再次强调,肘关节活动性练习要控制好活动量,不能过量练习,也尽量避免暴力操作。尤其对于骨折、脱位等严重损伤的患者来说,运动量的设置尤为关键,此外冰敷和休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避免在练习时造成重复损伤,进一步加重对组织的破坏。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持续不消、关节皮温明显增高、肿胀、僵硬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复诊,并通过验血、超声诊断、CT、X光等手段监控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肩关节功能锻炼的动作

肩关节功能锻炼 肩关节功能锻炼: 肩部功能锻炼图解-1 肩部功能锻炼图解-2 1. 前后摆动练习:躯体前屈(即弯腰), 上肢下垂,尽量放松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然后做前后摆动练习,幅度可逐渐加大,作30?50次。此 时记录摆动时间,然后挺直腰,稍作休息。休息后再做持重物(~ 2公斤) 下垂摆动练习,做同样时间的前后摆动(30?50 次),以不产生疼痛或不诱发肌肉痉挛为宜。开始时,所持的重物不宜太重。可以先用公斤,再逐步添加到1 公斤,慢慢再添加到2 公斤。 2. 回旋画圈运动患者弯腰垂臂,甩动患臂,以肩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画圈运动,用臂的甩动带动肩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反复作30?50 次。 3. 正身双手爬墙患者面向墙壁站立,双手上抬,扶于墙上,用双侧的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双侧上肢尽量高举,达到最大限度时,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返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4. 侧身单手爬墙患者侧向墙壁站立,用患侧的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 和6. 肩内收及外展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7. 拉滑车

8. 梳头-- 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侧肘屈曲,作梳头动作。 请患者注意,以上八种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 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 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防治肩周炎的运动锻炼: 1. 屈肘甩手-- 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 手指爬墙-- 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3. 体后拉手--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4. 展臂站立-- 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 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5. 后伸摸棘--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 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6. 梳头-- 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侧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尽量用肘部擦额部,即擦汗动作。 运动疗法: 下面为肩周炎患者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运动疗法:徒手体操:做肩关节三个轴向活动,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各种练习。

综合措施防治骨折后期肘关节功能障碍

综合措施防治骨折后期肘关节功能障碍 [ 08-12-19 13:13:00 ] 作者:童凯编辑:studa20 肘关节周围骨折或关节内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治疗方法多样,但无论是闭合手法复位加外固定,还是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骨折后期不可避免地会遗留肘关节功能障碍、疼痛、肿胀,功能恢复时间较长。我科经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采用中药熏洗配合主、被动功能锻炼及针灸推拿促进功能恢复,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1)经专科检查及X线检查,确诊为肘关节周围骨折或关节内骨折,包括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间骨折,肱骨内、外上髁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和桡骨近端骨折。(2)经闭合手法复位加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外固定 4~8周后,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3周后。(3)肘关节屈伸功能较伤前有明显障碍。(4)肘关节附近仍有肿胀、疼痛且恢复缓慢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我科于2005年1月到2006年5月期间,共收治该类病人31例,其中男13例,女18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11岁;肱骨髁上骨折5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13例,肱骨内、外上髁骨折3例,尺骨鹰嘴骨折10例;保守治疗11例,手术治疗20例;伤后恢复功能治疗时间最长8周,最短1周。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熏洗方药:(1)我院常用验方“透骨散”,方用透骨草、荆芥、防风、黄芩、黄柏、川椒、苍术等各12 g。(2)“熏洗热敷方”,方用桂枝、荆芥、防风、威灵仙、伸筋草各15 g,乳香、没药、白芷、细辛、苏木各9 g。酌情选用。将上述方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后,加热煮沸20 min,倒入容器内,筛板盖在容器上,将患肘放在筛板上,利用药液蒸汽熏蒸患肘,待药液温度降低后,再将患肘浸入药液中,直至温度降至50°C以下,1副药每天使用2次,最后用纱布将药渣包裹起来,敷在患肘处20 min后弃去,1周为1个疗程。两方均由解表散寒、祛风利湿、解痉止痛、温经通阳药物组成,可达到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和功能的作用。 2.2 功能锻炼保守治疗患者,经手法复位较满意后,用石膏托将肘关节及前臂固定在功能位,在外固定期间,指导患者进行积极的上臂肌群和前臂肌群的等长收缩运动,每次15 min,每日数十次,以防止长期固定引起的肌萎缩,减少肌肉粘连,消除肿胀,促进肢体的静脉及淋巴的回流;在除去石膏外固定后,开始熏洗,每次熏洗后,都要进行主动的屈伸肘关节功能锻炼;另外每天使用CPM功能锻炼2次,1次20 min,活动范围要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使用暴力。同时指导患者点按天宗、中府、曲池、手三里穴位,另可针刺曲池、手三里、天井、合谷穴,以达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目的。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由于有坚强内固定保护,在术后3~5 d即可以做上臂肌群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 能锻炼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促进骨康复的重要环节,人工髋术后早期指导病人患肢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而且有利消肿、防止肌肉萎缩及避免关节僵硬等 重要作用 现将手术后功能锻炼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早期患肢各关节功能锻炼 髋关节的功能锻炼直腿抬高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方法:直腿抬高患肢保持3~5s,重复做,直到感到疲惫,每日练习做,同时练习绷腿运动,每日2~ 3次,每次20~30次。 踝关节的功能锻炼踝屈伸及踝旋转锻炼术后即可逐步屈伸足踝部,做到完全恢复时。方法:活动踝部先向一侧转,再向相反方向转,每日3~4次,每次5~6次。每次5~10mi n。 2 早期活动早期的坐、立、行走的锻炼。 坐姿坐着或躺着时,避免双腿交叉或盘腿动作,椅、凳、沙发宜稍高,最好有靠背或扶手。大小便不宜用蹲厕,马桶也不宜太低,最好装有扶手,以利起身站立。避免弯腰捡拾地上物品。要保持髋部的外展中立位,以免引起髋关节的脱位。 站立锻炼适用于术后6~7天,注重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患肢可立即逐步负重,非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6周,患肢才可逐步负重。先做站立屈膝活动,将患肢向胸部方向提起,注重膝部不要超过腰部,维持不动,再进一 步行站立外展髋部,把身体挺直,将患肢向外侧举起,然后慢慢放回着地。 行走锻炼 2.3.1用行走器行走站立锻炼后,即可用行走器行走,方法:先把行走器向前移动一小步,身体向前移动,患肢抬起,让患者足后跟着地,逐渐全足平放在地上,然后再移动健肢,尽量走平衡,逐渐加重患肢的负重。带拐杖或手杖行走当没用行走器患者也可以站立

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周荣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骨折早期伤后1-2周,伤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前臂骨折时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动,股骨骨折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间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骨折中期伤后2周后伤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端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趋于稳定。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在医护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进一步扩大活动围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 骨折后期伤后6-8周骨折临近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围和肢体正常力量。 功能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果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如果疼痛肿胀逐渐加重,经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并伴关节活动围减小;或骨折部位突发的疼痛时,均应警惕发生新的损伤,暂时停止锻炼并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处理。

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 功能锻炼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运动;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收运动;尺桡骨干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痉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外旋转运动。 骨科常见疾病的术后功能锻炼 一四肢骨折后的功能锻炼 (一) 锁骨骨折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的方法: 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前臂外旋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骨折后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等。骨折后3周可增加抗阻的肘屈伸于前臂外旋转;仰卧位,头与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开展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患肢上举爬肩梯(手指爬墙法),抗阻牵拉(手拉滑车)法;反掌上举法;肩、肘屈伸法;。但在骨折2周应避免做大幅度的肩收与前屈练习。 3注意事项:

肩关节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简明版)

肩关节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简明版) 本锻炼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病人。根据不同的病情,需要酌情改变整个康复计划。比如对于肩关节复发脱位的病人如果进行关节镜下手术,那么在手术后4-6周内上肢不宜进行上述锻炼。因此,针对每个病人具体的锻炼方法应听从主治医生及理疗师的指导。 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时,每天应尽可能做5-6次。每次持续5-10分钟。进行锻炼前可对手术侧肩关节进行充分的热敷以利于改善关节活动度。锻炼后肩关节进行冷敷,以利于消肿。病人一般在手术后3-4天后即可出院,出院后一般需要在术后3周、6周、3个月、6个月时回我院复查4次。以后每到术后整年时复查一次。复查的目的是让医生检查您的肩关节康复情况,是否存在问题,指导您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我院肩关节手术后复查时间是每周三下午1:30开始。复查前需挂肩关节复查号。 被动关节活动范围锻炼(一般在术后前三个月内进行) 1 被动前屈上举 患者应平卧于床上,伸直患侧上臂,健侧手扶患肢肘部。在患肢不用力的情况下,由健侧手用力使患肢尽可能上举达最大角度,并在该角度维持1分钟。

2 被动外旋 患者平卧床上。患侧肘关节屈曲90°并紧贴在体侧。健侧手用一根木棒顶住患侧手掌。在维持患侧肘关节紧贴体侧的同时,尽力向外推患侧手,达到最大限度时同样维持1分钟。

关节牵拉练习(一般在术后三个月后进行) 1.上举牵拉练习 病人面对墙站立。患肢抬高,患侧手扶在墙上。使身体尽量贴近墙面,手尽力伸向上方。在达到最大程度时维持1分钟。

2.外旋牵拉练习找一处比病人上身宽度略宽的门框,将两臂抬平,肘关节屈曲,双侧前臂扶在门框上,使身体尽量向前倾,达最大程度时保持1分钟。

髋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髋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功能锻炼是贯彻局部与整体、动与静相结合的原则,促使早日恢复功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功能锻炼应以自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动作要协调,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应根据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期、形,骨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受限程度。以及体质进行全面辨证,选择适宜的站立、坐、卧位锻炼术式及方法。 一. 站立位锻炼法 1. 扶物下蹲法:单或双手前伸扶住固定物,身体直立,双足分开,与肩等宽,慢慢下蹲后再起立,反复进行3~5分钟(图l)。 图1 图2 2. 患肢摆动法:单或双手前伸或侧神扶住固定物。单脚负重而立,患肢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摆动3~5分钟(图2) 3. 内外旋转法:手扶固定物,单脚略向前外仲,足跟着地,作内旋和外旋运动3~5分钟(图3)。 图3 图4 图5 二. 坐位锻炼法 1. 屈髋法:患者正坐于床边或椅子上,双下肢自然分开,患肢反复作屈髋屈膝运动3~5分钟(图4)。 2. 抱膝法:患者正坐床边、沙发、椅子上,双下肢自然分开,双手叉指合掌抱住胫骨近端前方,反复屈肘后拉与主动屈髋运动相配合,加大屈髋力量及幅度,活动3~5分钟(图5)。

3. 开合法:患者正坐于椅、凳上,髋膝踝关节各成90度角,双足并拢,以双足间为轴心,作双膝外展、内收运动3~5分钟,以外展为主(图6)。 4. 分合法:患者坐于凳边,髋膝踝关节各成90度角,以足尖、脚跟交替为轴旋转外移至最大限度,然后以足跟为轴心,双膝内收外展活动3~5分钟(图7)。 图6 图7 5. 蹬车活动法:患者稳坐于特制自行车运动器械上(功能锻炼车),如蹬自行车行驶一样,活动10~20分钟,速度逐渐加快(图8)。 三. 卧位锻炼法 1. 蹬空屈伸法:患者仰卧位,双手置于体侧,双下肢交替屈髋屈膝,使小腿悬于空中,像蹬自行车行驶一样的运动5~10分钟,以屈曲髋关节为主,幅度、次数逐渐增加(图9)。 图8 图9 2. 抱膝法:患者取仰卧位,伤肢屈髋、屈膝,双手叉指合掌抱住胫骨近端前方,反复屈肘向上拉与主动屈髋运动相结合,加大屈髋力量及幅度,持续活动3~5分钟,次数、幅度逐渐增加(图10)。 图10 图11 3. 屈髋分合法:患者仰卧位,足不离床面,尽量屈膝屈髋,双手置于胸前。用双足跟交替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肘关节运动学

二、肘关节运动学 (一)肘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二)肘关节的功能解剖 (三)肘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肘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肘关节的组成 肘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单关节,共同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所构成。(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属滑车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属球窝关节,可作屈、伸和回旋运动。因受肱尺关节的制约,其外展、内收运动不能进行。 (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构成,属圆柱关节,可作回旋运动。 辅助结构: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桡骨环状韧带。 关节特点:关节囊的前后壁薄弱而松弛,有肌肉保护,两侧关节囊增厚并有韧带加固。 运动:屈伸(肱尺和肱桡关节)、回旋(肱桡和桡尺近侧关节)。 尺侧副韧带:前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前下方,止于尺骨冠突内缘;后束起于肱骨内侧髁的内下方,止于尺骨鹰嘴内侧的骨面,其纤维呈扇形排列。 桡侧副韧带:起于肱骨外侧髁的外下方,其纤维部分止于桡骨环状韧带,部分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 桡骨环状韧带:起于尺骨桡切迹的前缘,止于尺骨桡切迹的后缘。 2.肘关节的运动方向 肘关节的关节面属于滑车、球窝、圆柱关节。从整体来看,肘关节只有冠状轴和垂直轴两个运动轴。 冠状轴为肱尺部和肱桡部共有,前臂可绕此轴做屈伸运动; 垂直轴为肱桡部和桡尺部共有,前臂可绕此轴做内旋、外旋运动。 由于肱尺部只有冠状轴,尺骨不能做外展、内收运动,从而限制了桡骨在肱桡部的内收、外展运动。 (二)肘关节的功能解剖 1.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群 屈: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伸:肱三头肌和肘肌 旋前: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 旋后:肱二头肌和旋后肌 (1)肱二头肌 起点:分长、短二头。长头起于肩胛骨的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作用:近端固定时,屈肩、屈肘及使前臂旋后;远端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2)肱肌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点:尺骨粗隆。 作用:近端固定时,使前臂向上臂靠拢;远端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3)肱三头肌 起点:分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粗隆,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外上部,内侧头起于肱骨体内下部 止点:尺骨粗隆。 作用:近端固定时,使前臂于肘关节处伸,长头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远端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4)肘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尺骨背面上部。 作用:伸展肘关节。 (5)肱桡肌

正常人体运动学 第四章 肩关节运动学

第四章关节运动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上肢运动学 第三节下肢运动学 第四节颈部和躯干运动学 第一节概述 二、关节的分类① 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1. 单轴关节 运动环节(指能绕关节运动的相邻部分)只能绕一个运动轴运动的关节称为单轴关节,包括滑车关节和圆柱关节。 ●滑车(屈戍)关节 ●圆柱(车轴)关节 2. 双轴关节 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构成关节的骨可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运动,也可作环转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椭圆关节 ●鞍状关节 3. 多轴关节 具有3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个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球窝关节 ●平面关节 关节的分类② 根据构成关节骨的数目,关节可分为单关节和复合关节。 1. 单关节 由两个骨的关节面组成,即一个关节头和一个关节窝,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2. 复合关节 由两个以上的关节面构成多个单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每个单关节都能活动,如肘关节 关节的分类③ 根据关节的运动形式,关节可分为单动关节和联动关节。 1. 单动关节 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叫单动关节,绝大多数关节属于此类关节,如肩关节、踝关节。 2. 联动关节 也称联合关节,两个或多个独立关节,同时进行活动,共同完成一个动作,如前臂的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侧关节。 三、关节的运动 1. 屈、伸 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运动。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但膝、踝关节则相反。 屈:两骨之间角度变小 伸:两骨之间角度变大 2. 外展、内收 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运动。远离正中面为外展;靠近正中面为内收。 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 展:骨远离正中矢状面 3. 回旋 运动环节绕垂直轴或自身的长轴旋转。由前向内的旋转称内旋(或叫旋前);由前向外旋转称外旋(旋后)。内旋:骨向前内侧旋转 外旋:骨向后外侧旋转 4. 环转

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原因探讨

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原因探讨 发表时间:2015-08-10T13:23:46.1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7期供稿作者:马少波1 师磊2 [导读] 肱骨远端骨折多是因为外力暴力因素所致,临床治疗肱骨远端骨折一般采用手术的方式。 马少波1 师磊2 (1新疆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骨科新疆阿勒泰 836700)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骨一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91) 【摘要】目的:对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进行分析,研究导致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方法:本研究选自2013-2014年间骨外科接诊的87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早期功能锻炼组和恢复期功能锻炼组,对比分析患者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试验结果。结果:早期锻炼组的恢复优良率、肘关节活动度(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明显优于恢复期锻炼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因素很多,早期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加快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 【关键词】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124-02 肱骨远端骨折多是因为外力暴力因素所致,临床治疗肱骨远端骨折一般采用手术的方式,由于肱骨远端的结构非常复杂,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进而导致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出现障碍[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外科2013-2014年间收治的87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早期功能锻炼组和恢复期功能锻炼组,对比分析导致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因素,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信息 本研究针对2013-2014年间骨外科诊治的87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分布:18~79岁,平均年龄:(35.27±5.33)岁;骨折手臂:右侧57例,左侧30例;骨折部位:桡骨小头骨折13例,尺骨鹰嘴骨折11例,肱骨干骨折14例,肱骨髁间骨折15例,肱骨髁上骨折10例,耻骨冠突骨折14例,肱骨内外髁骨折10例;骨折类型:49例开放性和38例闭合性骨折。比较临床信息(如性别、年龄、骨折手臂、骨折部位及骨折类型),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搜集骨外科2013-2014年间诊治的8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早期组是从术后立即进行恢复性锻炼,恢复期锻炼组是从术后的第4周开始进行功能锻炼,运用MEPS评分对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具体的锻炼项目详见表1。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t检验HSS评分、ADL评分及MEPS评分等计量资料,χ?检验优良率等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4 评价标准 采用HSS评分对肘关节的活动度进行评分,采用ADL评定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采用MEPS对患者肘关节的整体功能进行评定。MEPS满分为100分,优:≥85分,良:66~84分,差:≤65分。 2.结果 2.1 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 早期功能锻炼组优良率明显高于恢复期功能锻炼组,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2。 2.2患者肘关节评分比较 早期功能锻炼组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明显优于恢复期功能锻炼组,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3。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 的健康指导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骨折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 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骨折康复中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1]。 骨折病人术后的功能锻炼分3个阶段:骨折早期、骨折中期和骨折后期。 1 骨折早期功能锻炼 骨折早期指术后1~2周内。 临床特征:患肢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痉挛、血液回流差,骨折处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 功能锻炼的目的: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功能锻炼要点 抬高患肢以消除肿胀 患肢肌肉做舒缩运动 例如,前臂骨折时可做轻微的握拳及手指伸屈活动,上臂仅做肌肉舒缩运动,而腕、肘关节不活动。如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督促指导并检查病人每日多次进行肌肉的收缩锻炼,每次大约20分钟。 身体其它各关节均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 通过早期的功能锻炼,促进肢体的静脉及淋巴回流,消除肿胀,减少肌肉之间的粘连,延缓肌肉的萎缩,给骨折部位造成一定的生理压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2 骨折中期功能锻炼 骨折中期指术后3~6周起到8 ~ 10周这段时期。 临床特征:软组织创伤已基本愈合,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位日趋稳定,但肢体肌肉逐渐萎缩,肌力明显减弱,关节内有粘连。 功能锻炼的目的: 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功能锻炼的要点 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运动 指导并帮助病人逐步活动骨折部位的远近端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如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例如,股骨骨折可进行撑臂提臀,屈曲髋、膝关节活动。但此时骨折尚不牢固,无论是主动用力屈曲关节或者有人帮助被动屈曲关节,都应慎重,严防再次骨折。 通过活动,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运动能保持关节软骨面生理功能的基本因素,反之,关节长期固定就会引起僵直、疼痛。因为关节软骨的营养靠滑膜液运送,并需要在正常压力才能吸收,如果关节不活动或活动范围小,滑膜液达不到全部关节面,得不到滑膜液和营养的关节面就会发生退行性改变[2]。所以,要尽量使关节能有最大幅度的活动范围。 3 骨折后期功能锻炼 骨折后期指骨折临床愈合后。 临床特征: 永久性骨痂形成,恢复骨之原形,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功能锻炼的目的: 恢复肌力和关节的活动度,主要以抗阻力为主。 功能锻炼的要点 上肢提重物,下肢踢沙袋,也可配合蹬车、划船等各种锻炼方法。 对不同关节主动锻炼的活动范围有所不同。例如,髋关节除了练习伸、屈以外,还要练习外展、内收与内外旋转,直到能盘腿为止。而膝关节主要练习伸、屈活动,肩关节活

肩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肩关节功能锻炼方法 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康复科郭迪 一、肩关节解剖生理特点: 肩肱关节一般简称肩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但因“头大盂浅”肱骨头关节面只有1/3~1/4与肩胛盂接触,也是全身关节中稳定性最差的关节,容易发生脱位。肩关节前方有盂肱韧带,上方有喙肱韧带,下方无韧带,是最薄弱的部位,肱骨头容易由此脱位。肩部滑囊较多,其中以肩袖与三角肌、肩峰之间的肩峰下滑囊最重要。此滑囊与其临近的蜂窝组织一起,对肩关节和滑动十分有利,谓之“第二肩关节”。40岁以上的病人,肩峰下滑囊容易发生萎缩和变性,使肩关节的活动受到影响。 二、肩关节功能位及活动范围 1.肩关节正常体位 (1)肩关节的功能位:外展45°,前屈30°,外旋15°。 (2)肩关节中立位:上臂下垂,肘关节屈曲90°,手向前方。 2.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肩关节运动包括外展、臂上举(外展上举、前屈上举)、内收、前屈、后伸、内旋、外旋等7个动作。其活动范围及有关肌肉为:(1)外展80°~90°,外展肌为三角肌和冈上肌。(2)臂上举180°(上肢与头颈成一平行直线),上举肌为三角肌、冈上肌、斜方肌和前锯肌。(3)内收20°~40°(肘部接近躯干腹侧正中线),内收肌为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喙肱肌和肱三头肌(长头)。

(4)前屈70°~90°,水平前屈135°,前屈肌为三角肌的前部,胸大肌、喙肱肌和肱二头肌。(5)后伸40°,水平位后伸40°~50°,后伸肌为背阔肌、大圆肌、三角肌后部和肱三头肌(长头)。(6)内旋45°~70°,内旋肌为肩胛下肌、大圆肌、三角肌(前部纤维)、胸大肌、背阔肌。(7)外旋45°~60°(手指能触到枕部及对侧的耳朵),外旋肌为冈下肌、小圆肌和三角肌(后部纤维)。 三、肩关节的锻炼方法 1.屈肘耸肩 患者站立位,患肢屈肘或微屈肘,以健肢手掌扶托患侧前臂,患肩用力上提,复原,下坠,复原。 2.屈肘展肩 患者站立或坐位。两臂自然下垂,两肘屈曲90°,微握拳,手心向上。以上臂为转动轴,前臂沿水平位尽量做内旋和外旋活动。 3.内收探肩 患者站立位或坐位,患肢屈肘,用健肢扶托患肘,使患臂尽量内收,患侧手尽量探摸健侧肩部,并逐渐向后探摸健侧肩胛部。 4.后伸探背 患者站立位或坐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向后背,健手托扶患肢,内旋屈肘摸背,使患臂尽量向健侧肩胛部探摸。 5.外展指路 患者站立位或坐位,两臂自然下垂。肩关节外展90°,复原,反复进行。

上肢骨折的损伤名称、临床表现及康复措施

上肢骨折的损伤名称、临床表现及康复措施(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上肢骨折的损伤名称、临床表现及康复措施 一、肱骨干骨折 1、概述及损伤名称 肱骨外科颈以下至肱骨髁上为肱骨干。骨折发病率占全身骨折3~5%,多发于30岁以下成年人。按发生部位可分上、中、下1/3。肱骨干中段后方有桡神经沟,其内桡神经紧贴骨面行走。肱骨中下段骨折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1)骨折原因与类型 1、直接暴力常见于中1/3,多为粉碎或横型骨折。 2、间接暴力多见于下1/3,骨折线为斜型或螺旋型。 3、旋转暴力新兵训练中,少数新战士投手榴弹突然间前臂及肱骨远端向前及内旋,而肩部及肱骨近端未能前旋,不协调应力作用于肱骨中段,导致投掷的扭转螺旋骨折。骨折线为螺旋型。 (2)移位原理 肱骨干上部骨折,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之上,骨折近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园肌牵拉向前内移位,骨折远端受三角肌牵拉向上外移位(图1)。肱骨干中部骨折,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收缩向外前移位,骨折远段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收缩向上移位(图2)。肱骨干下部骨折,骨折远段移位随前臂及肘关节位置而异。骨折后病人常将前臂贴胸前,引起骨折远段内旋。

(3)临床表现 桡神经在肱骨中段及中下段后外侧桡神经沟内经过,该处闭合性或开放性骨折时,常合并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掌指关节不能自主伸直等。伤后上臂立刻出现疼痛、肿胀、皮肤瘀血斑、积血、畸形、上肢活动障碍的等。 二、肘部骨折与脱位 1、概述及损伤名称 肘部骨折最常见的是肱骨髁上骨折,即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全身骨折中占3%-26%,其发生率在所有儿童肘部骨折中达到50% -80%。其常常由于出血、组织肿胀或外固定包扎过紧、屈肘角度过大使间室内压力过大,直接阻断组织微循环或刺激压力感受器引起反射性血管挛缩而出现肌肉神经缺血症状,造成其难以复位且不稳定。该类骨折还可原发或继发血管神经损伤,尤其尺神经的损伤时有发生。国外学者有报道医源性神经损伤占总病例的%,其中尺神经损伤(81%)属较严重的一种损伤。它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肘内翻和肘关节功能恢复不全及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虽然各种治疗方法都有改进和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olkman缺血性肌挛缩已明显减少,但仍不断发生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仍较高,治疗时必须加以注意。 2、临床表现 常有局部外伤或或患儿跌倒外伤病史,肘部疼痛、肿胀、皮肤瘀斑或张力性水泡,肘部向突出半屈位,局部压痛明显,手触之有摩擦音及骨折端严重的屈曲型骨折,折断可能穿透皮肤,外磨形成开放性骨折。 三、上肢骨折的康复措施 1、早期康复 早期阶段为骨折后 1 ? 2 周。此阶段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肿止痛,防止肌萎缩。由于此时患肢肿痛明显、骨折断端容易发生再移位,所以应该以患肢主动舒缩活动为主,原则上,骨折部位邻近的近端、远端关节暂不活 动,但身体其他各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具体采取如下康复措施: 1. 保证营养供给; 2. 使用促进骨折愈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药物治疗; 3. 指导患者尽早进行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即不引起关节活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律的收缩和放松,通俗点说就是用力绷紧和放松,以此来预防肌肉的萎缩或粘连; 4. 进行主动或(和)被动活动应远离骨折部位的关节; 5. 进行卧位保健体操,如使用骨科床的吊环等进行心肺功能训练; 6. 纠正不良体位,防止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 2.中期康复 中期阶段指骨折 2 周至骨折临床愈合。此时患肢肿胀渐消退,疼痛减轻,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日趋稳定。除了继续进行患肢肌肉收缩锻炼外,应在医护人员指导和健肢的帮助下,逐渐开始进行骨折部位邻近的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促进骨康复的重要环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指导病人患肢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而且有利消肿、防止肌肉萎缩及避免关 节僵硬等重要作用 现将手术后功能锻炼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1、早期患肢各关节功能锻炼 ? 1.1髋关节的功能锻炼直腿抬高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方法:直腿抬高患肢保持3~5s,重复做,直到感到疲惫,每日练习做,同时练习绷腿运动, 每日2~3次,每次20~30次。 ? 1.2踝关节的功能锻炼踝屈伸及踝旋转锻炼术后即可逐步屈伸足踝部,做到完全恢复时。方法:活动踝部先向一侧转,再向相反方向转,每日3~4次, 每次5~6次。每次5~10min。 ? 2 ?早期活动早期的坐、立、行走的锻炼。 ? 2.1坐姿坐着或躺着时,避免双腿交叉或盘腿动作,椅、凳、沙发宜稍高,最好有靠背或扶手。大小便不宜用蹲厕,马桶也不宜太低,最好装有扶手,以利起身站立。避免弯腰捡拾地上物品。要保持髋部的外展中立位,以免引起髋 关节的脱位。 ? 2.2站立锻炼适用于术后6~7天,注重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患肢可立即逐步负重,非骨水泥假体使用者,术后6周,患肢才可逐步负重。先做站立屈膝活动,将患肢向胸部方向提起,注重膝部不要超过腰部,维持不动,再进一步行站立外展髋部,把身体挺直,将患肢向外侧举起,然后慢慢放回着地。 ? 2.3行走锻炼

? 2.3.1 ?2.3.3步行当患者觉得自己扶拐行走已完全获得平衡力的时候,即可弃拐行走,每日2~3次,每次20~30min,以后逐渐调时间和强度,这样可有助于保持 下肢的力量。 ?2.3.4上下楼梯行走上下楼梯时,患者需要他人的帮助及扶手的支持,每次只能上下一层楼梯,切记“上用健肢,下用患肢”,注重不要上高于14cm的台阶,每走一步一定要握紧扶手,保持身体平衡。 ? ? 3、完全康复后的锻炼 ? ? 3.1抗力性屈伸髋的动作方法:双足稍分开站立,伸膝把患肢移向前方,回原地,再将患肢向后伸,回原地。3.2踏车练习此练习在步行练习之后,一般在术后2~3周,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练习时双足踩住踏板,先向前踏再向后踏,当患者觉得稍有力后,一般在4~6周,再加大踏脚的阻力,能骑满圈后逐渐降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的屈伸度。3.3适当的体育锻炼可进行的体育运动包括散步、园艺、跳舞、保龄球、乒乓球、游泳,并保持适量体重。避免对新髋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活动,如跳跃、快跑、滑冰、滑 水、网球。 ? ? 总之,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劳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患肢功能锻炼,防止了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关节粘连、肌肉萎缩及关节僵,增加了患者腿和踝的血液循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足度,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肩关节功能锻炼的动作

肩关节功能锻炼的动作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肩关节功能锻炼 肩关节功能锻炼: 肩部功能锻炼图解-1 肩部功能锻炼图解-2 1.前后摆动练习:躯体前屈(即弯腰),上肢下垂,尽量放松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然后做前后摆动练习,幅度可逐渐加大,作30~50次。此时记录摆动时间,然后挺直腰,稍作休息。休息后再做持重物(~2公斤)下垂摆动练习,做同样时间的前后摆动(30~50次),以不产生疼痛或不诱发肌肉痉挛为宜。开始时,所持的重物不宜太重。可以先用公斤,再逐步添加到1公斤,慢慢再添加到2公斤。 2.回旋画圈运动患者弯腰垂臂,甩动患臂,以肩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画圈运动,用臂的甩动带动肩关节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反复作30~50次。 3.正身双手爬墙患者面向墙壁站立,双手上抬,扶于墙上,用双侧的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双侧上肢尽量高举,达到最大限度时,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返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4.侧身单手爬墙患者侧向墙壁站立,用患侧的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和6.肩内收及外展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7.拉滑车 8.梳头--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侧肘屈曲,作梳头动作。

请患者注意,以上八种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防治肩周炎的运动锻炼: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手指爬墙--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作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3.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5.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6.梳头--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侧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尽量用肘部擦额部,即擦汗动作。 运动疗法: 下面为肩周炎患者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运动疗法:徒手体操:做肩关节三个轴向活动,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各种练习。

四肢骨折功能锻炼方法

上肢骨骨折手术临床康复的临床体会1锁骨骨折的康复 患者受伤后,对骨折行妥善固定,保持功能位置,整复固定后行患侧部位远端及对侧健康肢体有计划活动,从手指、手掌、手腕前臂到肘关节,按照这个顺序由远向近,活动次数由少逐渐增多练习。姿势挺胸提肩,肩关节外展后伸,如挺胸双手交插动作。增加活动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可以带动患处肌肉血管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先在医生护士指导下被动活动,逐渐形成主动训练,训练中手法轻柔,力度适中。正常肩关节姿位:外展50。,前屈20。,外旋25。,肩前屈、肩关节环转活动、两臂作划船动作等,关节功能如不能得到充分恢复,则必须保证其最有效的起码的活动范围。即以关节的功能位为中心,扩大活动范围。如果锁骨骨折伴合并伤不能立即整复的情况下,只能平卧保持复位和固定,在指导早期功能锻炼时,禁忌作肩前屈、内收等动作。定期机能评价,为下步活动调整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肩胛骨骨折的康复一般情况下提倡早日伤肢功能锻炼。在使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固定伤肢2?3周内进行伤肢远端手指抓握.手腕旋转端杯子、端碗、拿筷子.肘关节前屈等活动,配合按摩,恢复肌肉张力,协调肌肉间支能力配。固定2?3周后进 行肩关节主动活动,首先由患者自己掌握,一般开始不过分活动,双手叉腰外展、前屈、后伸、内收、双手放下来。避免急于求成,过分牵拉肌肉,又防止放任自流,一味轻视功能锻炼,注意心理寻视。按照正确指导方式循序渐进,每天指导、检查信息反馈,以便调整方案。 3肱骨上端骨折的康复 首先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功能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在思想上认识,在行动上合作。早期:一般在伤后 2 周内,此时损伤部位肿胀消退,骨痂尚未形成,锻炼方式主要限于肢体原位不动,自主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练习握拳、伸指及腕、肘关节活动,练习次数由少到多,频率由慢到快,主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体力而定。手术病人术后在伤肢无痛苦的情况下,即可开始伤肢未固定部位功能锻炼。中期:骨折后3?4周,损伤反应消失,骨痂逐步生长成熟,开始练习肩部前屈、后伸。伴外

2020年肩关节脱位术后的功能锻炼(课件)

2020年肩关节脱位术后的功能锻炼 (课件) 肩关节脱位术后的功能锻炼 一、早期(复位或手术后1周)目标是减轻疼痛及炎症反应,防止 肩关节周围肌肉畏缩。运动治疗应在无痛或微痛前提下进行,动作宜稍慢,有控制.三角巾保护固定下: 1 伸指、握拳练习:用力张开手掌保持2秒,然后以最大的力量握拳,保持2秒,放松后重复,每小时练5~10分钟。 2 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患肢上臂背侧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可在健侧肢体协助保护下进行,每组30次,每天3~4组。 3 耸肩练习:耸肩至可耐受的最大力量,保持2秒,放松后重复,每组30次,每天3~4组。 4腕关节的主动屈伸练习:尽量大范围活动腕关节,每组30次,每天3~4组。 5术后3天左右:根据情况开始肩关节“摆动练习”。体前屈(弯腰)至上身与地面平行,在三角巾和健侧手的保护下摆动手臂。首先是前后方向的,待适应基本无痛后增加左右侧向的,最后增加绕环(画圈)动作,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但不超过90°,每个方向每组20~30次,每天1~2组,练习后即刻冰敷15~20分钟。......感谢聆听6术后第2~3周∶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逐渐加大负荷和被动 活动的角度。

二、中期目标是关节活动度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恢复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1术后第4~6周 2 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其中练习时完全无痛以及没有疲劳感的练习可以不再进行。 3肱二头肌等长肌力练习,可在健侧肢体协助保护下进行,每组30次,每天3~4组。 1。1术后第7周至3个月 1 肩关节主动力量练习 ①前平举:手臂在体前抬起至无痛角度(不得耸肩),于最高位置保持2分钟,休息5秒,连续5次为1组,每天2~3组.从屈肘开始,力量增强后伸肘进行。 ②侧平举:手臂在体侧抬起至无痛角度(不得耸肩),于最高位保持2分钟,休息5秒,连续5次为1组,每天2~3组。从屈肘开始,力量增强后伸肘进行。 ③肩后伸练习:臂在体侧向后抬起至无痛角度(不得耸肩),于最高位置保持一定时间或完成动作为一次。从屈肘开始,力量增强后伸肘进行。 ④抗阻外旋:站或坐位,上身保持正直,手臂贴紧体侧,屈肘90°,手握一弹性皮筋的一端,皮筋的另一端固定于某处(可用健侧手握住固定),向外侧用力牵拉皮筋至最大角度并保持一定时间。此练习主要加强肩关节外旋肌肌力,锻炼肩袖肌肉群,提高肩关节和肩胛骨的控制能力及稳定性。......感谢聆听

肘关节的运动和肌肉

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

肱尺关节:由肱骨的“滑车”与尺骨的“滑车切迹”构成,属于滑车关节,能做屈伸运动。肱桡关节:由肱骨的“肱骨小头”与桡骨上端的关节凹构成,属于球窝关节,能做屈、伸、旋内、旋外等动作。 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的环状关节面和尺骨的尺骨上端的“桡切迹”共同构成,属于圆柱关节,能做旋内、旋外的动作。 肘关节的韧带: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桡骨环状韧带。 一、肘关节的运动 以肱尺关节为主,绕冠状轴做屈、伸运动。伸肘时,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一个偏向外侧,约10°的外偏角,称提携角。正常状态下,伸肘时鹰嘴的尖端和肱骨内、外上踝三点成一条直线;屈肘90°时,三点则变为一个鹰嘴在下的等腰三角形。 当肘关节后脱位时,鹰嘴向后上移位,三点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当肱骨踝上骨折时,三点的位置关系不变。 二、运动肘关节的相关肌肉 1、肱二头肌

呈梭形。近侧端有长、短两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肱骨结节间沟下降,周围包以结节腱鞘;短头位于长头内侧,与喙肱肌以扁腱共同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向下移行为肌腱,止于桡骨粗隆。 主要作用:收缩时,屈肘关节,当前臂在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协助屈肩关节 2、肱三头肌

近侧端有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三头,长头以扁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向下经大、小圆肌之间,肌束于外侧头内侧、内侧头浅面下降;外侧头于内侧头分为起自肱骨后桡神经狗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三个头向下会和,止于尺骨鹰嘴。 主要作用: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3、肘肌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起自肱骨外上踝,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主要功能:参与臂前伸 4、肱肌

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11-26T15:07:44.833Z 来源:《护理前沿》2019年第09期作者:丁圆[导读] 目的:观察基于康复护理的肘关节骨折术后综合康复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基于康复护理的肘关节骨折术后综合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随机抽取我院8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两个护理组,每组40例。在相同条件下,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有效率分别为77.5%和97.5%(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在肘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能有效地帮助患者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促进手术伤口的愈合,提高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康复护理;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影响肘关节承担了人体肢体伸展和连接作用,是人体重要部位之一。肘关节损伤将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加强对肘关节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对于患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康复护理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信息 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随机抽取我院80例肘关节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两个护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骨折患者平均年龄(51.4±3.3)岁,男26岁,女14岁;观察组骨折患者平均年龄(49.7±3.6)岁,男22岁,女18岁。两组肘关节骨折患者的其他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40例骨折患者实施传统的康复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患者进行完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手术创口进行检查,以免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在主治医生的许可下,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在术后进行训练,帮助患者快速回复肘关节的活动功能,在患者术后的15d内,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肘关节的热敷处理,促进病情的快速回复。 给予观察组40例骨折患者实施全面康复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做好术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术后疼痛控制的方法及夹板固定方式。耐心听取患者诉求,帮助患者缓解术后心理压力,以分散注意力、自我催眠、心理宣导等方式调适患者情绪,使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看待肘关节术后护理工作,遵医嘱。关节功能护理:协助患者根据关节恢复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早期(术后1-2周)在不拉扯创面的基础上,可引导患者松卧拳、转动肘关节,训练后予以冰敷镇定。中期(术后5-7周)去除固定夹板,引导患者适当进行屈伸运动。后期(术后8-10周)可训练患者的关节抗阻力能力、关节活动能力及日常生产生活能力。 1.3观察指标 使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标准:>9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等;<60分为差。 ⑵采用V 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评估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分数越高,痛感越强烈。 1.3.1肘关节功能评分 根据自制的肘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价内容为:疼痛、活动范围、稳定性和活动能力;(1)疼痛评分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疼痛症状越严重;(2)活动范围评分总分为30分,评分越高,疼痛症状越重。活动范围为:(3)稳定性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中得分越高,活动能力越高。 1.3.2并发症 肘内翻、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1.4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百分率比较采用Fisherχ2检验;由spss19.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α=0.05。 2结果 对照组骨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77.5%,观察组骨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7.5%,P<0.05。 3讨论 康复护理是在传统护理手段的基础上增加康复性训练,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一种护理方法。对于肘关节骨折患者来说,术后进行康复护理,是一种延续性的治疗手段,能有效预防关节功能障碍,改善预后,对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作用显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肘关节骨折的情况,并且肘关节骨折的发病了在骨科疾病中占有较高的地位。引发肘关节骨折疾病后,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会出现关节功能受限,肢体活动受到限制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肢体肘关节周围存在许多复杂的组织和结构,在解剖的过程中十分困难,很容易出现损伤肘关节周围软骨组织的情况,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因此,为了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将全面康复护理的工作应用到其中,促进患者肘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通过对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的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肘关节出现疼痛、肿胀的情况,缓解了患者身体上的不适,与此同时,防止了患者手术部位出现组织粘连的不良情况,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