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过滤与文学变异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精选文档

最后的礼拜日
唵!我底相思病!唵!我底伤感!唵!我底烦恼…… 那些fetes exotiques!Toussaint呀,Noel呀,都逃退得 那样的迅速急躁! …… 哦,那些放在marronniers下的大筐,小篓! 哦,再见罢,marronniers底衰瘦的症候! 哦,哦,marronniers底衰瘦的症候,衰瘦的症候! …… 你们也不管人家心中是怎样的酸痛, 只是奏着ton ton,ton taine,ton ton! …… 唵!停止罢,你们这些难听的声! 唵!Taiaut!Taiaut!hallali! 1
现实语境、传统文 化的过滤作用
二、现实语境的制约与反作用。
西方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表现了对社会现实表现出 强烈的不满,又一时之间找不到到真正的出路;既猛烈 抨击被物质异化的社会与人性,又盲目地反传统、反理 性,其内在的精神实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好契合了 身处重大变革之中的广大中国文人志士的心灵感受,于 是,象征主义在中国的“被接受”成为可能。
文学误读
1
现实语境、 传统文化
历史时 空错位
文学误读 文化过滤
2 语言差异
主体性 因素
3 接受者个 体心理结 构
王独清与文学误读
一、王独清对语言形式的创新
王独清对“理想中最完美的诗”的实践与探索为中国 新诗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王独清说:“要是我这种分别可以成立时,那我理想 中最完美的诗,便可以用一种公式表出:(情十力)+(音十 色)=诗。”评论者多认为王独清所提出的公式前半部分 即(情十力)是其浪漫主义的诗歌需求,后半部分(音十色) 是象征主义的诗歌需求,这种解读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但 仔细推知王独清此时的诗歌导向明显重在后者。
返回
一翻转,就会把每一粒空气都染黑 Close your eyes,做个能飞的梦 ——在乌云的背后,那里很亮
【3.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例 1: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济慈《希腊古瓮颂》John Keats Ode on a
Grecian Urn )
可比性问题
《金瓶梅》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两种性爱观:性罪恶(诫世)、性圣洁(身心和谐交融的性关系, 获得精神上的新生。鞭挞不以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 妇女观:祸水(张竹坡评本第一回‚色箴‛) 描写: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与主观抒情式的诗意化描写。 作品涵括面:前者——全景式地展现16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广阔图 景。人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商业贸易、诉讼、婚丧嫁娶、贺 岁祝节、文化娱乐、念斋信佛等。《查》环境狭小,集中透视。 对人性的揭示:《金》停留在对人自然属性性欲的描写和告诫,把 性视为堕落、罪恶;《查》却上升到对自然人性的探讨。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化原生性、独立性、并存性和 对话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 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 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 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 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可比性问题
表面上没有共同之处,但不一定不具有可比性 和研究价值,关键是要寻找到一个富有开拓性、 具有学术价值的切入点,即‚把问题提高到一 定 的范围内‛(卢康华、孙景尧,1984,《比较文学导 论》),建立一个‚可比场‛( 甘建民:《可比性
与可
比场》)。往往是看似不具有可比性的,如果寻
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令 人耳目一新。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作者:杨自秀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8期摘要:文化过滤是指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分析、借鉴和重组,是接受美学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在所难免,主要包括有意识的文化替换改写与删节和无意识的文化过滤流失。
对于外来文化引进,译者需要过滤杂质,保持本土文化纯净;对于本土文本外译,译者需要减少文化精华流失,促进本土文化传播。
关键词:文化过滤文学翻译接受美学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美学兴起,它肯定了接受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从而开启了传统影响研究的现代转型。
接受美学将目光投向交流的接受者,而文学交流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性、选择性、创造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中,接受者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语境、价值标准、审美习惯等,对交流信息进行选择、移植、改造、重组,它的结果就是源交流信息在本土语境中的变异[1]P125。
任何文学交流都是以文化过滤为前提的。
这是因为任何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稳定性、内聚性,因而在面对异域文化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抵御和排它。
就文学翻译而言,文化过滤涉及翻译前的文本选择、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替换、改写与删节,以及翻译后的文本审查等方方面面。
本文主要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使用的文化过滤手段。
二、翻译中的文化过滤在翻译活动中,译语文化时刻都在过滤一切可能危及译语文化的信息。
在翻译前,原作一般都要经过文化过滤,只有顺利通过“文化海关”,才有可能得到下一步具体的翻译[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国文学翻译活动经历了前苏联文学翻译独领风骚到欧美文学翻译与之并进,甚至超越前者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文化过滤在翻译之前就在文本选择方面崭露头角了。
即使经过译者翻译的文本,也并不一定都能面世;即使面世,也很有可能在文化监控下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文化改编。
至于那些没有得到正式许可的翻译,其结果即便质量无可挑剔,也会受到文化监控,文化不合格的译作只能以潜在翻译的形式存在。
二章一节:文化过滤

例:亚洲“四小龙” 、《小二黑结婚》
(四)文化过滤与文学交流
1、文化过滤存在于文学交流活动始终 发送者文化的主动介入 接受者文化主动向发送者文化学习 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境界” 2、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文化转换和文化交流 例:雪莱《西风颂》
5.误读源于理解的历史时空错位; 6.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 之一。
举例:文学误读与庞德误译浅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 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 学,皆成性格。
3、接受者在接受异域文化过程中的文 化过滤
首先,接受者所接受的承载于译文 中的异域文化,已具有本民族的语 言及文化因素;
其次,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文 化修养,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和氛围,都形成了一定的解读语境 和应用语境。
二、基本的理论依据
• 1.叶威廉等人的“文化模子理论”
• 2. 接受美学、阐释学:姚斯 (Robert Jauss)、罗曼·英伽登 等人的阅读理论;伽达默尔和海德 格尔等人的阐释学理论。
举例:文化迁移的模式
(三)“文化过滤”的作用机 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 化过滤;文学发展”
2、 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形式就是意义”。结构层、音律层、语 义层、象征层 例: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翻译
和形式等方面发生变异的现象。
(二)文化过滤的内容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 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 2. 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 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 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 3. 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4.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多种生活方式 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和谐共处理念。
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

教案(2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二章变异研究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容、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理解文学误读的深层文化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一)本节概述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表现和结果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现。
在文学变异学范畴内纳入文化过滤这一范畴,并把它们的关系确立为: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
本节明确主张,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变异。
(二)本节大纲1.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1语言层面变异研究;○2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4文化变异研究。
2.文化过滤○1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容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和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的接受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b.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c.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d.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多种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和谐共处理念。
○2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a.接受美学,如姚斯等人,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
b.叶威廉等人的“文化模子理论”。
c.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人对“历史有限性”、“个人偏见”的新阐释学认识理论。
○3“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a.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比较文学课件(文化过滤2.1)

2、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
任何一种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话语或书面 的途径而被制作的,有时通过口头传说,有时通 过新闻媒体,有时通过文学作品; 它所展现出的异国空间,有可能是理想化的,展 现的是一个乌托邦;也可能是“妖魔化”的,描 绘的是一个活地狱; 实际上这是形象制作者自身的种种社会的、文化 的、意识形态的范式。 是为形象学研究的范畴。
4、文化变异研究
是在最宽泛的文化意义上来研究交流过程中必然产 生的各种变异现象,追寻这些变异所以产生的根源; 在跨异质文明的语境下来探讨文学关系,其研究的 视点不仅仅体现于跨越语言界限的变异上,人们所 看到的外国人、物、印象及整体文化在“制作者” 作品中的形象,以及接受者视野介入后对被接受对 象的调适、修正乃至变异; 我们更应该重视这些变异底里的深层原因和促使发 生变异性的内在规律。 是为文化过滤及其机制的深层研究。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
海德格尔之“前知”:在任何理解之 前,具有一定经验和知识的人必然形 成自己的某种观念、前提和假定,并 且带着它们进入理解过程。 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与《哈姆雷特》; 庞德对唐诗的误译; 文化迁移的方式 。
例1:庞德对唐诗的误译
李白的《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庞德译成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把“竹马”误译为“高跷”; 又把其中的“五月不可触”译为“And you have been gone five months”,误把令人感伤思春的五月 季节,说成是“你己离开五个月” ; 把刘彻的“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译 为“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beneath them (leaves):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 "(给我欢乐的她在落叶下:一片湿叶沾在 门槛上。) 他的译诗《神州集》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佳的诗。
《比较文学导论》书本内容整理【知识点全】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区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血缘观念来成立起学科身份的。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体系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相指称。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多民族文学时,或研究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之文学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用民族文学。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其转向
三、跨世界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出现有赖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二是必须具备通识眼光,即能具有一种从国际角度来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
2)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个定义在学理上是不准确的。
3)与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扩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区,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伽列
明确指出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把比较文学从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中界分出来,以说明比较文学在学科意识及学科界限上归属文学研究。并且,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间的精神关系,这种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了的材料事实联系。(国际精神关系特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当代的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变得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比较文学-08-主题-文类-文化过滤与误读

揭示了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文化过滤和
误读的必然性;极力倡导不同文化模子之间, 尤其是东西异质文化模子之间,文学交流、 对话,不要以一个既定的形态去征服或替代 另一个文化的形态,应该采取积极的、开放的、 包容的姿态与不同文化模子的文学交流、对 话。
由于“文化模子”、文化异质性的客观存在,
(二)文化过滤产生的原因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 个‘模子’的固执。我们必须要从两个‘模 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必须从 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加以 对比,始可得两者的面貌。”(叶维廉《东 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 不同的文化“模子”就会有不同的文学观、 审美观和相应的文学意义建构方式及其美学 特征。
龙-《贝奥武甫》-《尼伯龙根之歌》
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 By the north gate, the wind blows full of sand, Lone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ime until now! Trees fall, the grass goes yellow with autumn, 李白《古风》五十九 I climb the towers and towers 胡关绕风沙,萧索竟终古。 to watch out the barbarous land: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掳。 Desolate castle, the sky, the wide desert.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There is no wall left to this village. Bones white with a thousand frosts, 白骨横千秋,嵯峨蔽榛莽。 High heaps, covered with trees and grass; Who brought this to pass? Who was brought the flaming imperial anger? Who has brought the army with drums and with kettle-drums? Barbarous kings. A gracious spring, turned to blood-ravenous autumn, A turmoil of wars-men, spread over the middle kingdom,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And sorrow, sorrow like rain. Sorrow to go, and sorrow, sorrow returning. Desolate, desolate fields, And no children of warfare upon them, No longer the men for offence and defense. Ah, how shall you know the dreary sorrow at the North Gate, With Rihaku's name forgotten And we guardsmen fed to the tige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8-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文学变异学研究”(07BWW004)作者简介:李丹(1979-),女,四川眉山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比较文学中传统的影响研究存在着浓重的重视影响者而轻视接受者的倾向,“影响”被当作一个永恒不变的、至高无上的事实,在它的背后凸显的则是影响者的绝对权威。
至于接受一方,则一直扮演着消极、被动的角色,似乎文学交流活动就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单向度流程。
在倡导文化多元主义的今天,传统影响研究的这种倾向愈益暴露出其局限性。
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美学兴起,它肯定接受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从而开启了传统影响研究的现代转型。
而在此之前,现象学和解释学已经为破除作者中心、凸显读者作用奠定了哲学基础。
海德格尔对“先行结构”、伽达默尔对“成见”的强调,从理解的本体论性质的角度,肯定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创造作用。
文学交流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性、选择性、创造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是指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中,接受者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语境、价值标准、审美习惯等对交流信息进行选择、移植、改造、重组,它的结果就是源交流信息在本土语境中的变异。
对文化过滤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学变异的机制及其规律,也有助于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文化交流中弱势文化一方的能动作用,反对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
任何文学交流都是以文化过滤为前提的。
这是因为任何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稳定性、内聚性,因而在面对异域文化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抵御和排它。
文学交流中本土文化遭遇异域文化的情形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异域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接受者一方进行强制性的文化灌输或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另一种是接受者一方出于发展自身文化的需要,向异域文化中有利于自身的因子主动“拿来”。
在这两种情况中,文化过滤都是相伴始终的。
第一种情况,接受者一方可能采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以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习性作为防御异域文化入侵的武器,使异域文化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使接受成为文化过滤之后的接受。
第二种情况,接受者依据自身的情况对异域文化进行辨别、选择、改造,吸收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部分,过滤掉其与自身发展不相适合的部分。
这种情况下文化过滤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有时经接受者积极选择、过滤、改造后的文化甚至与原文化相比已经面目全非。
韦斯坦因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影响都不是直接的借出或借入,逐字逐句模仿的例子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为创造性的转变。
””[1](P 29)接受者的这种能动性是文化交流史上从来就存在、而我们的文学研究史上却长期忽视的事实。
当下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文化交流中决定影响源能否对接受者发生有意义的影响的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并不是影响源本身,而是接受者一方的社会环境、时代要求、历史传统等。
“在一定程度上说,影响者的命运与效应此时由接受者来决定。
”[2](P 92)文化过滤和文学变异的存在,提示了两种文化中不可通约的部分,也鲜明地彰显了各自的文化特性。
产生文化过滤的深层原因乃是各自文化模子的不同。
叶维廉教授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运用》中指出了东西方由于其文明肇始之初确立的根本价值原则的分歧而导致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子,包括不同的“观念的模子”、“美感经验形态”和“语言模式”等。
两个文化模子有叠合处也有不叠合处。
其叠合处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共相,是文学交流的基础。
而其不叠合处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特性及其不可通约性,是文化过滤的所在。
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性越大,文化过滤的程度就越高,接受者的创造性接受也越明显,源信息的变异性也越大。
总的来看,接受者面对影响者的文化渗透,从本民族立场出发,组成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文化过滤之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跨文化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过滤与文学变异李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据接受理论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跨文化的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过滤与文学变异现象,重点分析造成文化过滤的原因是:接受者一方的现实语境、语言翻译、传统文化因素、接受者的个体接受屏幕等。
并力图通过对文化过滤的分析来揭示跨文化文学接受中的变异机制。
关键词:文化过滤;文学变异;影响;接受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10)06-0125-041252010年第6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一、现实语境外来影响的发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决不是一种孤立和偶然的现象,而是首先源于接受者一方的社会状况、时代环境对另一种文化的深刻的内在需求。
接受者一方往往根据自身现实语境的需要,而对外来文学的质素进行过滤,使其发生适合于自身需要的变异。
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民族文学对外来文学的选择和接受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史事件,而是一个社会学事件、一个历史事件。
因此韦斯坦因指出:“文学‘接受’的研究指向了文学的社会学和文学的心理学范畴。
”[1](P47)并强调应“对政治和社会的因素在形成文学原则过程中的作用作细致的探讨。
”[1](P55)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作为一个母题人物,被历代的作家所书写、塑造。
从古希腊的赫西俄德、埃斯库罗斯到18世纪的歌德、19世纪的拜伦、雪莱,都曾创作过情节不同、性格各异的普罗米修斯故事。
而这些而作家们创作时的现实语境,正是其对一些情节质素进行过滤并造成普罗米修斯形象变异的重要原因。
据赫西俄德《神谱》记载,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在进贡时杀死一头公牛,把好肉留给自己,而把肥肉和骨头伪装起来作为贡品送给宙斯,宙斯受骗后把火藏起来作为报复,普罗米修斯则盗火送给人类。
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的这一新错误,宙斯把他绑在悬崖上,派神鹰啄食他的肝脏。
因此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形象具有双重性,既是创造者和慈善者,又是阴谋者和反叛者。
古希腊雅典民主制极盛时期的剧作家埃斯库罗斯采用了普罗米修斯的题材。
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埃氏着重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民主和正义而斗争的崇高精神和雄伟气魄,而完全过虑掉了神话原型中普罗米修斯形象阴险狡诈的一面。
在普罗米修斯从神话原型到文学形象的这第一次转变中,其性格的变异正是源于当时现实语境的要求。
在埃氏创作的当时,雅典民主派反僭主专制的斗争进行到白热化的程度。
面对此斗争,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作为骗子和阴谋者的一面是埃氏不认同的,而他坚决反抗宙斯专制统治的一面,则是当时的时代精神所迫切需求的。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剧中宙斯专制横行、残忍暴戾,实际上是雅典专制时期僭主的形象。
普罗米修斯反抗专制、不怕牺牲,是为民主政治而斗争的雅典民主派的化身。
可见作为全新的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创造者,时代精神、现实语境是如何制约着埃氏对神话人物性格的过滤和变异。
但在埃氏剧中,最终普罗米修斯以和解的态度结束了同宙斯的冲突。
悲剧的结局流露出奴隶主贵族出身、政治上属于民主派的埃氏想要调和民主派和贵族派矛盾的愿望。
面对埃氏剧作一直以来的强大影响,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再次选取了普罗米修斯的题材。
在其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雪莱修改了埃氏剧中普罗米修斯同宙斯和解的结局,不论是奉旨前来游说的麦鸩利的威逼劝诱,还是掌握恐惧、猜忌、怨恨的鬼魂的精神折磨,都无法使普罗米修斯低下高傲倔强的头颅。
结局是朱比特被冥王推翻,普罗米修斯被释放,全宇宙一片光明和欢腾。
雪莱创作的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失败、神圣同盟力图复辟实行专制统治的黑暗时代。
雪莱虽然佩服埃斯库罗斯“登峰造极的艺术”,但决难认同那种“叫一个人类的捍卫者同那个人类的压迫者去和解”的结局。
[3](P2)因此诗剧歌颂了普罗米修斯反抗专制压迫、推翻暴君的永不妥协的精神,并展示了斗争胜利的光辉前景,起到了在黑暗时代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
可见不论是埃氏还是雪莱,他们对外来文学影响的选择性接受、对普罗米修斯性格特质的过滤及情节结局的变异处理,都是与作家创作时的现实语境密切联系的,是服务于当时的现实需要、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的。
普罗米修斯作为一个神话原型人物,既古老又年轻,他在一个个新的时代语境中,面对一个个新的问题,而一次次地焕发新的活力。
二、语言翻译不同民族间的文学影响得以发生,往往是要经过翻译这一特殊媒介的。
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负载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系统,因此语码间的转换不可能完全等值地进行,语码转换过程必然会造成一些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扭曲、变形。
同时,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由于其“前见”或“先结构”,在理解上也不可能完全忠于原著。
因此翻译造成的文化过滤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而是文学在两种语言间穿行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先看译者的因素。
翻译在当今文化研究的背景下,已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而带上了阐释学、意识形态、话语权力等的色彩。
英国学者斯坦纳在《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中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观点,也即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翻译的问题首先是一个理解和阐释的问题,就我们的论题而言,则是译者对另一民族、国家的现实生活、自然状态、价值观念等的理解和阐释。
按照阐释学的观点,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绝对的“忠实、准确”是不可能的,而变异则是必然的。
阐释学起源于传统的解经学,解经学的目标是消除误解以达到对原文的正确客观的理解。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正确客观的理解是根本不存在的。
海德格尔是从本体论而非方法论的立场上来看待理解的。
他认为理解是“此在”在世的基本方式、即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因此理解就不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带有“此在”的本体论性质。
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是一种在时间中发生的历史性行为,它总是受到“先结构”的制约,不存在超越时间和历史的所谓纯客观理解。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作为原作第一读者的译者必然不能摆脱“前见”或“先结构”而获得对原作的正确客观的理解。
罗兰·巴特高呼“作者死了”,读者获得了空前的自主权,翻译中的过滤和变异就是必然的了。
其次,语码转换过程造成的文化过滤和变异。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形式即意义”,文学作品的内涵意义总是与其特定的外在形式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意义。
尤其在欧美后现代的文学创作中,这种形式主义的倾向更是登峰造极。
而由于语言的差异,正如奈达指出,翻译只能是翻译内容,要在译语中再现原语作品的形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中国古典诗歌,其意境营造、其无以言传的魅力,是与其格律工整、平仄相和、音韵铿锵密不可分的。
而一旦翻译成英文,即便能再现原诗的内容,原诗浑然天成的内126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却是无论如何无法再现的。
而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失去了的那一点东西,正是真正的诗情诗味所在。
因此美国当代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才说:“诗,就是翻译过程中失去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