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概念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
赋役是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赋,包括土地税(田赋)、人头税和资产税。
役,亦称徭役,即在位统治者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注: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主要是修建大型土木工程,如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
)2.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1)春秋时期:①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差别征税。
②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2)秦汉秦汉时代的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①田赋:a.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取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
b.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②人头税:①秦朝向人民征索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a.汉朝人头税分口赋(儿童税)、算赋(成人税),规定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③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成卒三种。
a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b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1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c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
d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
④财产税:算缗,又称“算缗钱”,是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财产税。
课税对象为商品或资产。
(告缗是鼓励告发算缗不实,打击商人瞒产漏税,是算缗的延伸。
算缗、告缗实际上是抑商政策的表现。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概述】赋役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的地税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延续,现在仍然在很多地方被使用着。
这一制度存在于秦朝以前,此后,每一代历朝都对这一制度进行了不断地改造、完善,直到清朝末年改为租役站,如此也被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印记。
【赋役制度的特点】1、赋役是皇帝强制实施的,皇帝有权力明文规定赋役制度,并可控制其形式与范围。
2、赋役分配中,以县官将役留守民家、或另用他人代替其守役,以减少给众成员的负担的方式逐渐形成了家庭分役、共同承担的形式。
3、赋役不仅收取财物,还收取人力,这种三分之一的分配方式,即财物、人力与粮草分配给官府,也即称为“三分役”。
4、赋役制度也引起了贫富阶层的扩散与失衡,造成社会的不公平,而大量贫苦农民成为赋役制度的牺牲品。
【赋役制度的变革】1、秦朝推行的租调法,统一了大量地区的地税,有效地减少了赋役的收税范围。
2、汉朝以后,正式将个别大户的赋役责任转移的农奴,并采取按照年龄计算应实施的赋役时间的方式,最大程度扩大了贵族尊贵的特权。
3、两晋时期,废除贵族对保护农耕活动的限制,而大量р乡村和乡镇等城乡之间设立了许多国营农场,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4、宋代则开始了赋役制度的彻底变革。
除了县城以外,赋役制度还取消了乡下农民赋役的缴纳费用,将所有赋役都标准化,使农民受益不小。
【赋役制度的对历史的影响】1、赋役制度的收税有利于建立财政体系,这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统治,使皇权得到加强。
2、赋役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让贫富穷强更加均衡的发展起来,保障了当前的稳定。
3、赋役制度的实施也使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社会更健康发展。
【有关赋役制度的总结】总之,赋役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座巨大的历史桥梁。
尽管它曾经出现过斗争、矛盾和抗争,但它给当时的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规范使中国社会在劳动分配、和谐发展等方面有了有效的改善,对整个历史演变过程也占据着重要作用。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简述我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严格概况。
1、秦汉时期:说出秦汉时期主要的赋役名目。
(1)赋税: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
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初田赋税率大大降低,直至降到三十税一。
②秦朝口赋极重。
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
(2)徭役:有更卒、正卒与戍卒3种。
(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2、隋唐时期:说出隋唐时期的主要赋役制度。
隋唐时期主要赋役制度实施的基础是什么?说出唐朝两税法实施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1)主要赋役制度:①隋朝主要征收租调役。
②唐朝继承,成为租庸调制。
(租,指地租。
调,指绢、布等。
庸,指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2)基础(前提):均田制的推行。
(3)两税法:①实施: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780年,唐朝废除租庸调,推行两税法。
②具休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主要的赋役有哪些?(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多且重。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
(2)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实行于北方与南方;另外还有科差(元朝赋税名目之一)。
4、明清时期:(1)明朝:明代主要的赋役有哪些?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是怎么一回事?一条鞭法的实施有何历史意义?①主要的的赋役: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主要征收米麦实物。
②一条鞭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白银流通量的增加;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入田亩;折成银两,统一征收;③意义:一条鞭法上承唐朝两税法,下启清朝“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清朝:清代的赋役有哪些主要主要规定?“摊丁入亩”的实行有何历史意义?①康熙帝时期;1712年,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开始征收固定丁银。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役制度主要有四种:战国秦汉时期的租赋制、魏晋至隋唐的租赋制、中唐到明中叶的两税法、明两税法至鸦片战争前的一条鞭法和地丁合一。
1夏商周:“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2 春秋战国:鲁国·初税亩3 两汉:★租:土地征收的税额,交纳粮食。
从景帝二年起基本三十税一★赋:以丁计算☆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120钱/人☆口赋: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20钱/人(赋交钱币)4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户调制)★田租:约二十税一★户调:战乱,人口流动,官府籍簿散失,无法按丁征赋,而户比丁易于统计,且较稳定,故改为按户征收。
纳绢或布帛(不纳货币,因为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及纺织业兴起)5隋-唐中叶:租庸调制—“输庸代役”/以庸代役意义:①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②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6 唐中叶-明中叶:两税法(780杨炎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崩溃—财政收入减少。
财政收入增加,人身依附松弛)特点:①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课税对象由仅有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
②内容:户税和地税—“此外敛者,以枉法论”③标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则其税少,资产多则其税多”④时间: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⑤形式:“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⑥原则:“量出以制入”—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意义:①将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两种②按照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③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扩大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7 明:一条鞭法(1581 张居正)内容:①赋役合并,并部分“摊丁入亩”(按田亩征收)②赋役征银由地方官征收,废粮长制③以州县为单位,把一切赋税、役法项目合编起来,确定征收的总数8清:康熙五十一年“滋生人口,永不加赋”,停止征收新增人头税的基础上,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化: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起先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记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状况都具体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依据。
编户农夫对封建国家担当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记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安排国家驾驭的土地)。
受田农夫每年交纳肯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需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确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肯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记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更的产物,标记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起先变更。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古代赋役制度+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二轮专题复习

征收时间
以实物地 租为主
纳钱代役
不定时
夏秋两次 征收
白银
基本定时
征收种类 田租、户调、 徭役
户税、地税
赋役合一 废除人头税
人身控制:严密控制--->逐步松弛; 人头税: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牛耕与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推动农民独立从事农耕,导致井田外 的私田迅速膨胀,井田制因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的统治阶级不得不顺应历史潮 流,推行大规模税制改革。
摊 ……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 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
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丁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入 ①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
认识:赋税制度关系到国计民生,中国古代普遍重视赋役制度的 适时变革。赋役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维系统治的工具。
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重点探究
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
汉末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流 离失所,土地兼并严重。
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缴纳赋税, 社会危机严重。
以均田制为基础,隋唐实行了税制改革。
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 收归国有,按人口分配土地,便利税收。
重点探究
岁男子
租
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 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2023浙江
2023天津 2023浙江
2023湖南
2022北京 2021辽宁
2021湖北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1讲 课题31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题31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田赋(1)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2)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1)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
(2)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3)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1)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2)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
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
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2.隋唐时期(1)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2)唐朝时期制度内容唐前期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
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唐中期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知识拓展两税法的特点(1)两税法把赋役征收的对象由人丁变为以土地为主的资产。
从此“舍人税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两税法征收对象的广泛和稳定,是最基本的特点。
客户只要有资产,也要一律纳税,坐商和行商也得纳税,这就扩大了纳税面。
3.宋元时期宋朝(1)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元朝(1)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2)新增了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的“科差”4.明清时期明朝(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明朝后期①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条鞭法。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知识点总结
1、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我国最早的赋税制度)
2、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开始。
3、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实行。
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兵役。
隋朝沿用。
4、租庸调制(唐朝最为一项完善的赋税制度出现)
隋、唐初实行。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回归课本记忆具体内容)
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田纳税。
7、一条鞭法:
明后期实行,1581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8、地丁银: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1722年,康熙固定丁税;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的实行,废除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重点问题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赋税制度演变的六大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